古人為啥重視嫡長子,其實不止嫡長子,一般嫡子都要比庶子地位高一些。
在古人,嫡長子一般是正妻所生的。古人也講究一夫一妻制度,不過和今天人們理解的一夫一妻制度不一樣,古人的一妻一夫但是可以多妾。
正妻一般要娶門當戶對的大戶人家,一般女方和男方的家庭條件,財富,權(quán)利等,都相匹配。
因為有娘家的資源,正妻生的孩子能獲得更多的幫助照拂。也能保護家產(chǎn)不被外掠奪。
算是一種強強聯(lián)合。
正妻必須門當戶對,但是小妾則可以。不問家庭出身,只要自己喜歡就可以啦進娶進家門。
家庭地位上妻子和丈夫是平起平坐的,小妾地位相對要低。
妻妾生的孩子地位亦然。
從名門大族到帝王家基本都是這種傳承,不過在皇帝家繼承人的問題上有時候會有波折。
貴族集團和皇帝本人的愿望有時候是相悖的。比如康熙朝的九王奪嫡。大臣愿意擁立的是八皇子胤禩,因為八皇子母親良妃出身低微,必須依靠群臣。
其實雍正皇帝胤禛的母親出身也很低微,但是清朝的制度是,生母不能撫養(yǎng)自己的孩子。所以不管是八皇子還是四皇子。都是由康熙別的妃子撫養(yǎng)長大。
撫養(yǎng)八皇子胤禩的惠妃,是大阿哥的母親,而撫養(yǎng)胤禛長大的是孝懿皇后佟佳氏。
佟佳氏沒有孩子,把胤禛當成自己的親兒子撫養(yǎng)佟佳氏的父親佟國維,兄弟隆科多,都是權(quán)傾一時的人物。
所以,雍正上臺可以很強硬。而且雍正能戰(zhàn)勝胤禩大約也是因為,她的養(yǎng)母是皇后的緣故吧,這也算是一種嫡子繼承吧。
古人發(fā)明的這種嫡長子繼承制度,很好的避免繼承人間,因為財產(chǎn)利益的分配問題互相扯皮,制度寫得明明白白,該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爭也沒用。很好的抑制了內(nèi)斗,保護了家族產(chǎn)業(yè)的傳承。
所以古人選擇接班人的原則就是這么兩條:
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
其實這兩條說的都是立嫡子而不立庶子。
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原來立的太子李承乾后來立的太子李治都是皇后長孫觀音所生的,繼承人雖然有變動,但是只是在三個嫡子之間選擇誰的問題,其他兒子根本沒有染指的權(quán)利。
漢高祖劉邦寵愛戚夫人,順帶也很寵愛戚夫人生的兒子趙王劉如意,他曾數(shù)次想把皇位傳給趙王,但是迫于群臣和輿論的壓力,始終沒能做成這件事。強大如劉邦這種開國之主,都不能改變繼承人要立嫡子這件事,其他皇帝更是無力改變這種規(guī)則。
清朝開國時在繼承人問題上也發(fā)生過很多變化??滴鯐r期的九王奪嫡,其實就是一次立嫡或者立賢之間的斗爭,但是也是最后一次斗爭。
從雍正皇帝開始,這種斗爭就再沒發(fā)生過。
因為雍正皇帝把皇位的傳承,再一次拉回到立嫡子這條線上來,所以清朝后期的皇位傳承都是在嫡子之間進行,也就再沒有九王奪嫡這種朝局大亂斗的場面發(fā)生過。
文:薛白袍
袁術(shù):袁紹是小老婆養(yǎng)的,哪有我這嫡子有出息~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