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潘長宏
2023年5月4日
元曲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寶庫中的一支奇葩,它在思想內(nèi)容和藝術(shù)成就上都體現(xiàn)了獨有的特色,和唐詩、宋詞鼎足并舉,成為我國文學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
元曲原本來自所謂“蕃曲”、“胡樂”,首先在民間流傳,被稱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調(diào)”。隨著元滅宋入主中原,它先后在以大都(今北京)和臨安(今杭州)為中心的南北廣袤地區(qū)流傳開來。元曲散佚不少,現(xiàn)在流傳下來的散曲,據(jù)隋樹森《全元散曲的輯錄》,有名姓可考的作者200余人,小令有3800多首,套曲400多套。這與唐詩、宋詞的數(shù)量實在相差甚遠,但其題材和內(nèi)容并不遜于唐詩,比之宋詞則更加廣泛深刻。
【元曲35-四塊玉.洞庭湖-原文】
畫不成,西施女,他本傾城卻傾吳。高哉范蠡乘舟去,哪里是泛五湖?若綸竿不釣魚,便索他學楚大夫。
【元曲35-四塊玉.洞庭湖-譯文】
西施本有傾城之貌,是畫工施盡才華也難以再現(xiàn)其姿容的絕色美女,然而她卻使吳國傾覆滅亡。高明的是范蠡功成以后就乘舟歸去了,難道真的是想泛舟在五湖上?如果他不是拿起釣竿去釣魚,就會像那楚大夫一樣落個被殺害的下場。
【元曲35-四塊玉.洞庭湖-寫作背景】
相傳春秋之時,吳敗越人于會稽,越王勾踐命范蠡求得美女西施,進于吳王夫差,吳王許和。越王生聚教訓,憤發(fā)圖強;吳王迷戀西施,聽信讒言。越終滅吳。西施亦歸范蠡,從游泛五湖而去。事見《吳越春秋》等。這支曲子即以此為題材而作。
馬致遠雜劇的語言清麗,善于把比較樸實自然的語句錘煉得精致而富有表現(xiàn)力。曲文充滿強烈的抒情性和主觀性。他的'作品具有豪放中顯其飄逸、沉郁中見通脫之風格。他的散曲。擴大題材領(lǐng)域,提高藝術(shù)意境。聲調(diào)和諧優(yōu)美,語言疏宕豪爽,雅俗兼。
馬致遠有“曲狀元”之稱。今存散曲約130多首,他的嘆世之作也能揮灑淋漓地表達情性,他在元代散曲作家中,被看做是“豪放”派的主將,他雖也有清婉的作品,但以疏宕宏放為主,他的語言熔詩詞與口語為一爐,創(chuàng)造了曲的獨特意境。
【作者簡介】馬致遠(1250?-1324前),字千里,號東籬,大都人。早年在大都生活二十余年,郁郁不得志。元滅南宋后南下,曾出任江浙省務(wù)官,與盧摯、張可久有唱和。晚年隱居田園,過著“酒中仙,塵外客,林中友”的“幽棲”生活。他是元曲四大家之一,極負盛名。散曲有瞿鈞編注《樂籬樂府全集》,共收套數(shù)二十二套,小令一百一十七首。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