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教授:有些家長該管的時候不管,不該管的時候卻又開始管!
我國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李玫瑾,在一檔節(jié)目中談及教育孩子的弊端時,說了這樣一句話。
仔細想想,確實不就是如此么?
現(xiàn)在做父母的一般分為兩種,一種相當積極,對于孩子的教育都非常的上心,但很多時候,出于對孩子教育的擔心、煩惱時,更多地是一種盲從、不知所措的焦慮心理。
另外一種就是百依百順,如今這個社會,養(yǎng)孩子的壓力越來越大,所以大多數(shù)的家庭都只有一個孩子,所以也就導致了家長們對于這個“獨苗”可謂是百依百順,結(jié)果讓孩子養(yǎng)成了我行我素的性格,而父母卻依舊不以為然。
這恰恰就說明了中國父母的一個通病,在一些小問題小毛病上很少及時地糾正孩子,或者說不知道怎么去糾正,只是一味的訓斥,結(jié)果就導致孩子逐漸養(yǎng)成了一些壞習慣。
有老話所講到的'該管的時候就去管,不該管的時候就該放手'。
其實家長可以對孩子實行“三不慣兩不管”原則,這樣可以娃將來更容易成大器,父母也省心。
不尊重人不慣
不管對待任何人,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尊重別人,人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對人尊重是起碼的教養(yǎng),否則即使再優(yōu)秀也會被別人看不起。
孩子同樣也是一樣,如果家長沒有及時的制止孩子沒禮貌、不尊重別人的惡心,很容易導致孩子變得任性無理,驕傲蠻橫,這種情況家長一定要重視,不能慣著孩子。
“好吃懶做”不慣
現(xiàn)在很多孩子可以說是家里的“小皇帝”,什么都不用自己干,有吃有喝只需要上個學就行,要知道一個人的勤奮與成功是密不可分的,孩子從小養(yǎng)成這樣的習慣,將來不會有太大出息,還會遭受別人的疏遠和鄙視。
所以家長要及時發(fā)的發(fā)現(xiàn)孩子這種習慣,加以正確的引導,該讓孩子做的事情就放手讓他做,同時家長也要以身作則,潛移默化的改變孩子。
對事沒有責任感不能慣
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一個責任感,你不能隨意的中途放棄或者不承擔責任,如果孩子并沒有養(yǎng)成這樣的意識,就會逐漸成為一個肆意妄為、毫無擔當?shù)娜恕?/p>
家長一定不要慣著孩子這種壞習慣,要培養(yǎng)孩子成為一個有責任感的人。
自己能做的事不要管
上到中學生和小學生,下至學齡前兒童和幼童,現(xiàn)在的家長真的是包辦了太多的事,一方面是家長對于孩子的疼愛,二一方面是對孩子做事能力的不信任。
家長要知道,當孩子有能力做好一件事時,一定要放手讓他做,即使有失敗,即使不完美,但也要鍛煉孩子的能力,因為他們會在失敗中得到更多。
孩子能承受的事情不要管
人生路上,誰能沒有點挫折?不管是大是小,都是一個人的財富,當你的經(jīng)驗積累的越多,你對待下一件事情時就會越得心應手。
而在孩子成長的路上,如果遇到挫折,不能光安慰孩子不讓其哭鬧,而是應該鼓勵他,支持他,如果父母什么都管的話,孩子在今后再次遇上挫折的時候,就很難鍛煉出一個堅強的心態(tài)。
正所謂'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因此父母應當視挫折的大小來決定是否要幫助孩子,這樣才能幫助孩子鍛煉出一顆堅強的內(nèi)心。
兒童時期是培養(yǎng)孩子好習慣的最佳時期,也最容易養(yǎng)成壞習慣!孩子自私、叛逆、磨蹭、暴躁、不合群等負面人格的滋長,就是家長在這一時期對不良行為習慣沒有及時糾正造成的。特別是平時的壞習慣,如果不注意,遲早有一天會釀成無法挽回的大禍。毫不夸張的說,壞習慣毀人一生!
習慣到底是什么?為什么如此重要?
亞里士多德說:“人的行為總是一再重復。因此,卓越不是單一的舉動,而是習慣”。
巴菲特說:“習慣是如此之輕,以至于無法察覺,又是如此之重,以至于無法掙脫。”
葉圣陶說:“教育就是培養(yǎng)習慣。”
父母給孩子金山銀山,都不如教他養(yǎng)成受益終身的好習慣。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