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提到撒哈拉沙漠時,大多數人都會想到一望無際的沙海,或者是一行人牽著駝隊孤獨的行走在炙熱的沙海中。
正是因為我們對這種畫面非常熟悉,以至于有很多人對沙漠有一種固有的印象,那就是沙漠都是由沙子構成的。
但其實并非如此,即使是撒哈拉沙漠,也有不同的沙漠類型,而不同的沙漠類型,沙子的深度是不同的。
雖然很多人對沙漠的印象是無邊無際的沙海,但其實沙漠并不是只有一種面目,有一些沙漠是混合著沙子和巖石。
還有一些是直接由裸露的巖石構成。
即使是由沙子構成的沙漠,也不全都是沙子,也有較大的巖石,以及巖石顆粒。
之所以沙漠有多么多不同的類型,是因為形成沙漠的條件不一樣。
我們知道,形成沙漠的條件是:干旱少雨。撒哈拉沙漠雖然靠近海洋,但撒哈拉沙漠位于地球南緯30°左右,常年受副熱帶高壓統(tǒng)治。
副熱帶高壓統(tǒng)治下的地區(qū),盛行下沉氣流,對應的天氣是晴朗少云。在我國夏季時,也經常會受副熱帶高壓統(tǒng)治,此時就會迎來伏旱天氣,但幸運的是我國主要由受季風的影響。
由于撒哈拉沙漠常年受副熱帶高壓的統(tǒng)治,以至于這里的蒸發(fā)量遠遠高于降雨量,導致許多巖石因缺少水分而松散。
另外,沙漠的比熱容較高,在太陽直射下溫度會迅速上升,形成低壓區(qū)域,而風會從高壓吹向低壓,使得這里容易形成風,在風力侵蝕之下, 一些巖石不斷被破壞成顆粒更小的砂石。其中越是沙漠表面,沙子的顆粒度越小,越往下沙子的顆粒度越大。這些沙子有時會隨著流水,被搬運到下游地區(qū),有些會隨著風力作用,被吹向遠方。在一些沙子聚集的地方,會形成我們比較常見的沙漠。
但除了常見的沙漠之外,還有一些地方只有裸露的巖石,沒有顆粒較小的沙子。這是因為這里的風會將細小的土壤顆粒,以及沙子吹向遠方,只留下沒有被風化的巖石。
其實,我們已經開始可以看出沙漠底下是什么?沒錯,沙漠底下其實也是這些裸露的巖石。而且大多數沙漠深度并不深,有些不到1米,但大多數在4-5米左右,只有在沙漠腹地中的沙丘深度較深,其中能夠達到10米以上。
不過沙漠底下也不全是巖石,在更深的地層之中,有一些沙漠中含有大量的石油、天然氣等。這是因為,地球板塊是在不斷運動之中,在過去這里環(huán)境適宜,適合植物生長,所以動植物的遺骸較多。
但隨著流水侵蝕、風力侵蝕以及各種自然搬運等,古老的生物遺骸會逐漸沉積到地表之下,并在一系列的復雜運作之下,形成石油、天然氣等資源。
經過探測證明,撒哈拉沙漠底部有許多石油資源,但由于撒哈拉沙漠地區(qū)經濟較為落后,水源稀少,以至于有很多油田沒有得到有效的開采。
我們知道,沙漠地區(qū)幾乎寸草不生,這也意味著這里無法發(fā)展農業(yè)以及畜牧業(yè),無法為當地人提供能量。既然如此,那我們能通過科學的手段來消滅撒哈拉沙漠嗎?
其實并不能,原因在于撒哈拉沙漠地區(qū)的蒸發(fā)量遠遠大于當地的降雨量。而且,即使人們把水源引入到撒哈拉沙漠內部,也會很快被蒸發(fā)。
其實沙漠也是一種自然景觀,而且即使沒有人類,沙漠也會存在,我們沒必要對抗自然。但這并不是我們對沙漠放任由之,對于沙漠引起的沙塵暴,以及土壤沙漠化我們要治理。
沙漠中的風沙較大,每年因沙塵暴帶來的損失也較大,為了讓沙漠盡可能不影響我們的生活,很多國家會在沙漠的邊緣種植防風帶,沙塵暴的風沙經過樹木的攔截之后,就不會再污染別的地方的環(huán)境。
另外,有許多地方由于人為因素引起的土壤沙漠化,是可以被治理的,比如:我國的毛烏素沙漠和庫布齊沙漠形成原因都是人類過度開墾、過度放牧引起,通過治理,現在這些沙漠已經恢復了往日的生機。
撒哈拉沙漠之所以無法治理,恰恰因為它的形成原因和當地氣候有關,而人類現階段還無法對抗大自然。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