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緯14度到35度,西經(jīng)15度向東到東經(jīng)45度,這片區(qū)域內(nèi)有一片巨大的沙海。932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由沙丘形成的“海浪”將其中大部分區(qū)域變成了生命的禁區(qū)。這里就是地球上面積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
沙粒匯成的大海
非洲大陸擁有3000萬平方公里土地,將近三分之一的面積都被北部的沙海所覆蓋。
早在公元前時代,生活在北非地區(qū)的游牧民族圖阿雷格人就認識到了這片區(qū)域的廣闊程度,他們將這片區(qū)域命名為“大荒漠”,這也是阿拉伯語“撒哈拉”名稱的由來。
這里夏季平均氣溫在40攝氏度以上。午后最熱時,地表溫度最高能接近80攝氏度。但拂曉時分,這里的氣溫卻能降到0攝氏度以下。
撒哈拉沙漠由西向東最長的距離將近5000公里,比我國黑龍江的漠河到海南島最南端的距離還要長。南北最長處也將近2000公里,相當于我國北京到廣州之間的距離。
世界四大洋面積最小的北冰洋有1475萬平方公里,而緊鄰撒哈拉沙漠的地中海才只不過251萬平方公里,只剛剛超過撒哈拉沙漠的四分之一,因此說撒哈拉沙漠是一片由沙粒組成的海洋一點也不為過。
為什么撒哈拉沙漠那么大?
世界七大洲中,除南極洲位于高緯度的地球最南端且被冰蓋所覆蓋之外,絕大部分沙漠都分布在北緯和南緯23.5度附近。這并非是一種巧合。
由于太陽對地球表面的熱輻射,南北緯0到5度之間的赤道區(qū)域積聚了大量熱能。地表空氣受熱膨脹,密度減小,開始自下向上流動,形成了赤道低氣壓帶。
但上升的熱空氣不可能擺脫地球引力,在地表上空某個高度,這些熱空氣逐漸向高緯度空域流動。由于地球在不停轉動,這些氣流在慣性的作用下,逐漸偏離了與南北經(jīng)線平行的軌道,并開始向東西緯線的方向偏移。
在20到30度的緯度之間,這些空氣流動的方向已經(jīng)完全偏移到了與緯線平行的狀態(tài),并開始下沉到地表,形成了較為穩(wěn)定的“副熱帶高氣壓帶”。
在副熱帶高壓的影響下,酷熱與干旱成為常態(tài)。我國夏季常見的酷熱天氣就與副熱帶高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在23.5緯度附近,北美洲形成了索諾拉沙漠(31.1萬平方公里),南美洲形成了阿塔卡馬沙漠(18.13萬平方公里)和巴塔哥尼亞沙漠(67萬平方公里),非洲南部也有納米布沙漠(5萬平方公里)和卡拉哈里沙漠(63萬平方公里)。
但由于這個緯度附近北美、南美以及非洲南部地區(qū)大陸都呈現(xiàn)出南北狹長的地形,導致這些區(qū)域的氣候深受海洋氣候的影響,即使形成了沙漠,也多呈南北狹長走向,面積也不大。
在歐亞大陸,沙漠的分布除了在阿拉伯半島區(qū)域遵循23.5度的沙漠緯度規(guī)律之外,由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阻擋,加上海洋暖濕氣流的作用,所形成的沙漠也呈現(xiàn)出向高緯度和內(nèi)陸地區(qū)偏移的傾向。
世界最小的大陸大洋洲,雖然面積只有769萬平方公里,但由于其所處的緯度正處在深受副熱帶高壓影響的區(qū)域,即使在四面環(huán)海的情況下,也有20%的區(qū)域超過155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變成了沙漠。
除受副熱帶高壓影響,撒哈拉沙漠也處在東北信風帶上。但它的東北方向是歐亞大陸,從內(nèi)陸地區(qū)吹過來的風濕度小,無法形成豐富的降水。位于下風口的大西洋又無法將其上空濕潤的空氣帶到這里。
加上非洲北部地區(qū)又是“沙漠緯度”附近所存在的東西跨度最大的大陸,地勢起伏較小,較容易形成單一的氣候,這些都為其形成地球上最大的沙漠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
沙漠中的綠洲
非洲北部出土的一些海洋生物化石證明,4000萬年以前,非洲北部區(qū)域曾被海洋所覆蓋。 當時非洲北部的大部分地區(qū)都生長著各種各樣的植物,河流、洼地也有普遍分布。
由于非洲板塊向北漂移開始與歐洲板塊產(chǎn)生擠壓,加上地球氣候的變化,一部分陸地逐漸裸露出海面。歐洲與非洲之間海洋面積的縮小使撒哈拉地區(qū)的降水量逐漸減小,最終形成了浩瀚無邊的撒哈拉沙漠。
但撒哈拉沙漠也并非一片死寂,部分季節(jié)性河流和尼羅河河谷的存在使得零星綠洲呈區(qū)域性和點狀分布。只不過這些綠洲相對于撒哈拉沙漠巨大的面積顯得微不足道罷了。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