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痹論》(三、補充說明,五臟痹的病因病機及癥狀)
【原文】
陰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飲食自倍,腸胃乃傷。
淫氣喘息,痹聚在肺;
淫氣憂思,痹聚在心;
淫氣遺溺,痹聚在腎;
淫氣乏竭,痹聚在肝;
淫氣肌絕,痹聚在脾。
----------------------------------------------
下面又具體的講了,說
“陰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 這個陰氣,是指的精氣,五臟的精氣。
五臟的精氣平靜、安靜就可以藏神,如果它躁動不安,不能平靜,就可以使神氣消亡。
陰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這個概念我們在講《生氣通天論》倒是也講過。它是講"陽氣者,精則養(yǎng)神,柔則養(yǎng)筋”的問題。它都是講的清靜,清靜就是講的正常,這個“陰氣”就是講的五臟之氣,五臟之氣正常、平靜,陰平陽秘則神藏,五臟主藏神的嘛,心固然主藏神,但是按五臟歸類來說,五臟都藏神。所以陰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五臟之氣躁動不安,五臟之氣爭而不和平,那就會使得神氣消亡。
“飲食自倍,腸胃乃傷?!? 靜則神藏,躁則消亡,這是講的生理和病理的問題。生理的時候,就不容易受到外邪的侵襲,躁則消亡的時候,就容易受到外邪而成為不同的痹證。 聯(lián)系到本篇,是應(yīng)該這么看這兩句話。
那么
“骨痹不已,傳與腎”,它得先有腎氣傷才傳與腎。
“皮痹不已,傳于肺”,也得有肺氣傷了,皮痹不已才傳于肺。
所以說陰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和前面聯(lián)系起來,應(yīng)該這么理解。也就是說,五臟之氣,安靜的時候,就不受到邪氣的侵入。盡管是骨痹,也未見得能傳入到腎而成為腎痹。盡管是皮痹,它可以傳入不到肺,成不了肺痹。
當(dāng)如果躁則消亡,五臟之氣不調(diào)和,躁就是和靜相對而言,不調(diào)和,不正常,那么就消亡。正氣消亡,五臟之氣消亡,就可以產(chǎn)生五臟之痹。
同樣的,腸胃也是這樣,說“飲食自倍,腸胃乃傷”飲食自倍,腸胃傷了,就可以得到腸痹,胃痹。六腑也可以出現(xiàn)痹證。
上面說五臟六腑之痹,但是只講了五臟,并沒有談六腑。如果是飲食自倍,傷了腸胃之后,其實六腑也可以出現(xiàn)痹。哦,六腑有一個胞痹。六腑之痹沒說全。同樣的是說六腑如果是失調(diào),邪氣才能侵入而成為六腑之痹。
“飲食自倍”就是腸胃痹的一個前提。如果飲食不自倍,腸胃功能正常,他就不容易得痹證。
“淫氣喘息,痹聚在肺;”- “淫氣”,這是指的臟氣失和的,失和之氣成為淫氣。不是外邪,而是臟腑之氣失和了。它也成為淫氣了,也成為邪氣了。臟腑之氣導(dǎo)致人的喘息,往往是痹聚在肺,是由于肺氣不能通暢了,影響到肺了,
“淫氣憂思,痹聚在心;”- 出現(xiàn)憂思的這個癥狀,影響心神了,這個痹往往是在心,心藏神嘛。
那就是前面講的心痹,前面講的肺痹,和我們這一段一個聯(lián)系起來看。當(dāng)然,肺痹上邊有喘,心痹上邊有心煩?!盁﹦t心下鼓”,“厥氣上則恐”,這不單是恐,而且除了心痹,還可以有憂思,補充上一段的記載。憂思出現(xiàn),這常常是痹聚在心的表現(xiàn)。
“淫氣遺溺,痹聚在腎;”- 淫氣遺溺,常常是痹聚在腎的表現(xiàn)。腎痹,可以出現(xiàn)遺尿,腎氣虛了不能夠氣化,關(guān)門不固了,所以出現(xiàn)遺溺?!吨琳嬉笳摗分v“諸厥固泄”,泄,也包括小便的不禁,在那個“諸厥固泄,皆屬于下”,是由于腎氣不固,所以淫氣遺溺,痹聚在腎。
“淫氣乏竭,痹聚在肝;”- 在《太素》“乏竭”二字,是作為“渴乏”,這個教材有注釋??醋⑨?4,《太素》作渴乏,森立之《太素考注》說,“渴乏者,渴燥匱乏之義。內(nèi)渴乏,故引飲甚多也。(喝水喝得多)。是亦邪結(jié)飲閉在肝(經(jīng))之證”。
乏竭。上面不是有嗎?肝痹,不能疏泄,水液代謝失常,有口渴、多飲、數(shù)小便這類的癥狀。所以說“淫氣渴乏,痹聚在肝”。這和上邊所說的肝痹的癥狀相一致。
“淫氣肌絕,痹聚在脾;”- 脾主肌肉,臟腑之氣淫亂,導(dǎo)致肌肉的損傷,消瘦。肌絕,指的肌肉消瘦、肌肉消損。痹聚在脾,這是脾痹。
上面一段講的五臟痹,包括腸痹和胞痹?,F(xiàn)在講的這段,又進一步補充了上面那一段,是說先有臟腑之氣功能的失常,才容易受到痹邪的侵犯,由于五臟之氣紊亂了,那就成了淫邪,所以成了淫氣,引起不同的臟腑痹證,又出現(xiàn)一些新的癥狀。補充了上一段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