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99年的秋天在紹興市的魯迅故居附近一家古玩店,購得一部民國四年一本堂《余姚西干氏宗譜》,八卷首一卷末一卷十三冊。賣給我譜的小老頭挺有意思,收了錢,把譜包起來后又想起點(diǎn)什么,轉(zhuǎn)身拿了一冊《王氏宗譜》送給我?!锻跏献谧V》開本較大,但極薄,沒幾頁,我也沒太在意,放進(jìn)包里,回到家,一擱就是十年。
最近省社科院的孫老師來,我在譜架上爬上爬下的搬譜,又把這冊《王氏宗譜》給抖落了出來。順手翻翻,倒也蠻有點(diǎn)意思,這是一冊民國二十七年“永和堂”木活字本,首序題作《懨穀分居太原王氏宗譜序》,前面那個(gè)“懨”字,豎心旁得換成“禾”邊,這個(gè)詞電腦字庫不收,《辭?!分幸矝]有,只好換了這個(gè)“懨”字。譜除了“民國二十七年歲次戊寅季春月下浣日眷侄邑庠生林遇春敬撰”的這一篇序外,還有太原王氏遷居滕家排行字母、世系、行第,僅此而已。點(diǎn)了一下,共計(jì)十葉二十面。這是我所見過最薄的印本家譜了,但是,這還不算是世上最薄的家譜,因?yàn)樵谶@十葉二十面里面,竟然有相同的二部《王氏宗譜》裝訂在一起,每一部僅為五葉十面,還能有比這更薄的印本家譜嗎?
錄林遇春譜序全文:“水有源,木有本,人有祖,其理一也,吾人而盡知之矣。源之深者,流必長,本之厚者,枝必茂,亦吾人而盡知之矣。若世遠(yuǎn)年湮,而人往往忘其所自來者,無他,宗譜之不立,家牒之不修,而仁敬之不存故也。然則茍有仁祖敬宗之思者,有不汲汲于譜也乎?予考王氏祖處王懨穀永和堂行恒三百六諱東祿公于道光年間隨母再醮滕家圩,遂卜居焉,為始祖,后嗣四代單傳,歷經(jīng)百有余歲,由懨穀永和堂嫡派東祿公之一肪也,適鄰族的輯修宗譜之舉,遂繼其便而立其譜焉。是為序”。
母之再醮,家族之忌,家譜中往往有嚴(yán)格的規(guī)定,而作為隨母改嫁的子女,俗稱“拖油瓶”,社會地位最低,幾乎就是最被人看不起的角色。故譜中第一世王東祿的世系中,只寫了“厚百四二公之子,另提一世始祖”,連他的父親名字都不愿寫明,那也算是為尊者諱。
王東祿生于道光壬午年十二月初八日子時(shí),終于光緒甲午年六月廿九日戌時(shí),娶林氏,生道光乙酉年七月廿一日申時(shí),卒光緒甲申年二月廿四日酉時(shí),生一子唐招。自東祿始,至五世茂生,均為一脈單傳。譜于世系記載也是極簡,只生、卒、配、子而已。故全譜世系、行第共為四葉而已(譜序和排行字母亦占一葉),而且還是空白的地方多。
從這個(gè)家族請外姓的林遇春來修譜,又趁鄰族修譜的機(jī)會也印制了這么一部家譜來分析,家族中很可能既無有學(xué)識之人,又無余資,所以才會修出如此簡單的譜來。這二部《王氏宗譜》,前一部為白紙本,后一部為黃紙本,大概也是用鄰族剩余的紙張印刷的,可能就只印了這么二部,而又實(shí)在太薄,加上五世單傳,人丁不旺,干脆就裝訂在一起了。
令老王家想不到的是,他們竟會無意中成就了一部世上最薄的印本家譜!譜本身根本算不了什么,但這么一定位,趣味就出來了,也算是一個(gè)“發(fā)現(xiàn)”吧,這大概就是這部《王氏宗譜》的唯一價(jià)值所在了。
滕家圩不詳在何處,從譜之版式推測,譜籍當(dāng)在浙江省的金華、衢州一帶。而從網(wǎng)絡(luò)查得,蘭溪市游埠鎮(zhèn)就有一個(gè)叫滕家圩的行政村,這部《王氏宗譜》應(yīng)該就出在這個(gè)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