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好文,閱讀全文預(yù)計10~20分鐘.
古希臘先賢蘇格拉底曾說過:未經(jīng)審視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而如何審視生活,便成了至關(guān)重要的問題了。審視生活,首先便要審視生命,審視存在。人的目的為何?人的意義為何?
如果要探究生活的本質(zhì),在宏觀上來講,生活本身是無意義的。之于世界,之于宇宙,都是如同西西弗斯推動巨石一般的無限的循環(huán)。但從微觀上來講,個體生命的意義應(yīng)由自己發(fā)現(xiàn),自己賦予。我們以個體賦予的意義,去對抗生命的,宇宙的無意義。通過自己的奮斗,過不值得的生活來反抗宏觀的無意義。像西西弗斯一樣沒有意義地推動巨石,將無意義視為唯一的意義,以行動直面荒謬的人生,通過反抗把巨石、山坡乃至日月星辰變成自己命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成為自己人生的主人。最后,為宇宙這層黑白底色的虛無點上一點微弱的色彩。
正因為因此個體生命的意義由自己發(fā)現(xiàn),自己賦予,所以每個個體的追求和志向也各不相同。追求意義的路上也并非一帆風(fēng)順。有會讓你擱淺甚至沉沒的礁石,有會驅(qū)使你偏航的暗流,也有試圖顛覆你的風(fēng)暴。雖然人生航程最終的目標(biāo)仍是失事沉沒,即無可避免亦無可挽救的整體性破滅——死亡。但其中比死亡更危險的,卻是航行過程中的孤獨和丟失了自我。
在人生的漫漫旅途中,始終有新的人參與到你的生命,也始終有舊的人離開你的生活。但有一點可以確定的是,沒有人會從始至終的陪伴在你身邊。在你生命中的每一個人都只是陪你走過一段路而已。即使有,那也不可能完全的對他感同身受,個體的感情和思想,永遠(yuǎn)不可能為任何人所洞察。正如青春期的孩子與母親和相伴幾十年的夫妻,母親覺得“沒有誰比我更了解你”,孩子覺得“你壓根不懂我”。即使兩人相處十幾年,母親占據(jù)了孩子生命中所有的時間。但是因為個體經(jīng)歷的不同,兩人在感情上也并不相通。而幾十年的夫妻也會有相顧無言的時候。因此,只有自己,才是自己唯一的永遠(yuǎn)的摯友。這就揭示了我們?nèi)松牡谝粋€本質(zhì)——孤獨。
馬斯洛的理論將人的需求分為五個層次,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與愛、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xiàn)。孤獨即可歸納為歸屬與愛的需求當(dāng)中。如果做不到時時有人陪伴有人理解,那我們就需要學(xué)會與自己為伴。而在這里所謂的“自己”,即是“孤獨”。
尼采認(rèn)為孤獨有兩種。一種是弱者的孤獨,我的意義依托他人給予,社會承認(rèn)。他人和社會一旦不給予、不承認(rèn),我就感到孤獨。另一種是強者的孤獨,他做自己的主人,他的價值不依靠社會的給予和承認(rèn);他自我主宰,自我發(fā)揮,他不理睬大千世界的誘惑,入世而不為世所累,在創(chuàng)造中提升自己,到達(dá)一種寧靜與充實。即去尋求最高等級的需求——自我實現(xiàn)的需求。自娛自樂,自我享受,去獲得思想上的充裕和靈魂上的滿足,一種不借助外物獲得的精神享受,如同莊子一般。
每每談起孤獨,就有很多人避之不及。在很多人看來,孤獨是痛苦的根源,孤獨是要逃避的,孤獨是要詬病的,孤獨是要痛斥的。因此,他們對孤獨是排斥的,無時無刻不在尋找新的歡愉,希冀時時刻刻在人群中找到存在感,獲得歸屬感。然而,他們從未想過與孤獨共處,學(xué)會享受孤獨,并與孤獨融為一體,成為孤獨本身。正因為他們窮極一生都在想辦法逃避孤獨。所以他們擺脫不了孤獨的桎梏,一生都為孤獨所累。
誠然,人是群居動物,也是社會性動物,有社交的本能和必要。但我在此處并非反對社交。社交會占據(jù)一個人生命中的的很大一部分時間,但也就是越離不開社交的人,也越容易感受到孤獨。當(dāng)我們處在一個群體中時,并非所有人都與你擁有同樣的三觀,學(xué)識和思想。因此在群體中我們只能去努力達(dá)成一個最低的共識的目標(biāo),這會拉低所有人的思想水平。群眾在某種程度上將個人的光芒所遮掩。如果長時間處于這種狀態(tài),是對人的個性的一種抹殺。
適當(dāng)?shù)墓陋毷怯幸娴?。普通人的孤獨即使在群體中造就,把感情寄托于他人,渴望從他人身上得到正反饋,從而滿足自己的情感需求。在此情況下,他人對個體的影響是巨大的。舉一個淺顯易懂的例子,戀愛中的雙方,都會覺得對方是自己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熱戀的時候,對個體產(chǎn)生正向的感情引導(dǎo)。而在冷戰(zhàn)甚至分手后,則會產(chǎn)生一系列的負(fù)面情緒。這就是典型的從他人身上獲得承認(rèn)和給予,但這種情況下不穩(wěn)定性極高,極易達(dá)成對個體的負(fù)面的影響。
而尼采所謂的強者的孤獨,即是我所提倡的,達(dá)到精神,感情上的自給自足。不需要依靠他人或者社會去滿足自己的情感需求。而是通過自我學(xué)習(xí),自我探究,自我提升,自我主宰,最終達(dá)到自我實現(xiàn)的目標(biāo)。當(dāng)達(dá)成自我實現(xiàn)的目標(biāo)以后,所有的情感需求可以從自身得到滿足,從而達(dá)到超脫和滿足。
正如叔本華所說的:由于主觀或者客觀的條件,一個人越不需要和別人打交道,那么他的處境就越好,因為孤獨是幸福、安樂的源泉,只有那些依靠自己,能從一切事物當(dāng)中體會自身的人才是處境最妙的人。
因此,學(xué)會獨處,學(xué)會享受孤獨。是人生航程上必不可少的一環(huán)。
還有的人,在航行過程中迷失了自我。古希臘神話中有一艘船名為忒修飾之船。忒修斯的槳船被雅典人留下來做為紀(jì)念碑,隨著時間的推移,木材也逐漸腐朽,雅典人便將新的木材換上去。而這便引申出一個哲學(xué)問題:這艘船還是原本的忒修斯之船嗎?如果是,它已經(jīng)沒有最初的任何一根木頭了;如果不是,那它是從什么時候不是的?有些人在航行的過程中便會逐步失去自我,面對各種名利,金錢,權(quán)利的誘惑,丟掉了原本屬于自己的那些珍貴的品質(zhì),從而墮入了欲望的旋渦,粉碎了原本的自我。
一如最近熱播的《中國奇譚》中的《鵝鵝鵝》,你在送兩只鵝(理想信念)去隔壁村(理想之地)的路上,路過鵝山(社會),碰到了一只狐貍(名利欲望)要求你帶它去鵝山的山頂。當(dāng)你奮力爬上山頂?shù)臅r候,卻發(fā)現(xiàn)你的兩只鵝早已被狐貍吞進(jìn)了肚中。你感到些許失落,但隨即狐貍遞給你一杯酒(金錢和權(quán)利),你喝下酒后頓時感到了無比的暢快,紙醉金迷的生活令你著迷不已。而你,早已丟失了最初的理想和信念。你失去了自我,完全沉浸在權(quán)錢的世界中不可自拔。
欲望如同高山滾石一般,一旦開始,就沒有終結(jié)的時候。偶然間,當(dāng)你再次回想起年少的悸動和夢想時,再次遇到一只鵝時,它要求你帶它走出鵝山,去往本該到達(dá)的理想之地時。你猶豫了,你見識過了太多的紙醉金迷,你怕眼前的鵝也只不過是南柯一夢。
最終,狐貍意味深長的看了你一眼后離去,你終于知道自己已經(jīng)偏航,前兩只鵝是狐貍吃了,但是第三只鵝,卻是你親手扼殺的,也扼殺了年少時一腔熱血,一身正氣的你。終于,你徹底拋棄了年少的理想和信念,偏離了原本的航道,在錯誤的路上越行越遠(yuǎn)。你知道自己錯了,但你已經(jīng)不能回頭,也無法回頭,你再也走不出這鵝山了,也走不出這片迷霧了。你簽訂了浮士德契約,出賣了理想換得了金錢和權(quán)利。欲望如同附骨之疽一樣讓你無法擺脫,又像毒品一樣令你上癮。
但是,無論是去忍受孤獨,還是保持自我,終究還是你個人的選擇。當(dāng)你能把二者都做到的時候,便可以去尋求自我實現(xiàn)的精神價值了。此時的你擁有成熟而穩(wěn)固的三觀,堅定的信念和波瀾不驚的心態(tài)。這是一種返璞歸真的智慧,一如莊子在逍遙游中所說的“而宋榮子猶然笑之。且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nèi)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斯已矣”。宋榮子清楚自己的能力,了解自己的追求。因此世上的人們都贊譽他,也不會讓他感到鼓舞。世上所有的人都誹謗他,他也并不因此就感到沮喪。因為他清楚地知道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辨明榮辱的界限,至此而已。
但是這種境界是很難達(dá)到的,尼采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說:離群索居者,不是神靈,便是野獸。神明離群索居是因為神明能夠精神自滿,野獸離群索居是因為野獸桀驁不馴。一面是對精神享受的追求,一面是對物質(zhì)享受的追求。同時二者也是理性和欲望的交鋒。獨行的野獸是不可捉摸,不可預(yù)估的。如果不能抑制自己獸的欲望,那終將成為獸。而成為獸,便也象征著偏航和迷失,象征著自我的丟失。
在獨行時享受孤獨,感受世界;在人群中,在名欲中保持自我。自身的欲望盡量不依托于外物,而是自給自足,去追求精神上的享受。
本期投稿人:泠,一個努力看清世界,認(rèn)識自己的普通人。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