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小教育過于溫良李治治不了武媚娘
文/劉黎平
唐太宗請的一幫優(yōu)秀教師教不好太子李承乾,反而由天使變魔鬼,最后被廢,長孫皇后的第三子李治被立為太子。若干年后,武媚娘上位。
李治的溫良懦弱是誰的錯?從這個案例中,我們也可以得出教訓(xùn):我們教育孩子也不能一味地要求他或者她乖,溫順,還要有果敢,堅毅,機敏等素質(zhì)的培養(yǎng)。
陰柔的成長環(huán)境:
慈愛的父皇
可憐的妹妹
在講李治的教育前,我先給大家看一封唐太宗在高麗前線寫給太子李治的信,我暫且將其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兩次收到宮里頭的來信,卻不見稚奴(李治的小名)你的信,爸爸我擔(dān)心得連死的心都有了。盼呀盼,不久前終于盼到你的來信,說你的媳婦有點小病,憂慮頓時解開,爸爸我高興得如同死而復(fù)生。
從如今起,如果你的頭風(fēng)發(fā)作,或者有小毛小病,一定要一五一十地寫信告訴我。剛剛得到遼東前線的消息,特地COPY一份給你。稚奴啊,爸爸想你想得要死,不知道何時才能回來。 爸爸 書
看看這兩地書,父子情,還以為是一普通父親寫給平凡兒子的家信。信里頭唐太宗對自己的稱呼就是“耶耶”,相當(dāng)于今天的爸爸,對太子的稱呼就是小名“稚奴”。唐太宗一代英主的慈父面目,躍然紙上。咱們的李治就是在這種溫情的環(huán)境下長大的。
唐太宗對這個兒子格外的慈愛、溫情,原因很簡單,李治這孩子相對于兩個哥哥來說要顯得可憐些,母親長孫皇后死的時候,他才7歲,誰見猶憐。所以,唐太宗一直把他帶在身邊,百般呵護疼愛。當(dāng)時的太子是李承乾,唐太宗也就沒打算給李治小朋友委以多少國家社稷的重任。
唐太宗格外寵李治
一群女性保姆的呵護,總是以慈祥面孔相對的父皇,這一切就是他成長的環(huán)境,也養(yǎng)成了李治自小溫良“仁孝”的性格。
史書記載:“高宗為晉王,以文德皇后最少子,后崩后累年,太宗憐之,不令出閣,至立為太子。”可見,李治一直到立為太子才出來見大世面的。
這還不夠,命運還要給他添一個楚楚可憐的妹妹晉陽公主。晉陽公主與李治也是一母所生,長孫皇后死時,晉陽公主年齡更小,更惹人憐愛。唐太宗就讓李治和這個妹妹一起待在自己身邊。李治所能交到的最好朋友肯定也是這個妹妹了。這是個惹人憐愛的好妹妹,能給人帶來一泡又一泡眼淚的好妹妹。
妹妹塑造哥哥的性格
李治有時暫時出宮,晉陽公主一定要送到虔化門,涕淚而別。
李治有時候換上工作服,和大臣們一起上朝,晉陽公主看著李治換衣,又眼淚漣漣地對唐太宗說:“哥哥和大臣同列,是不是以后就不待在大內(nèi),就不跟我在一起了?”晉陽公主楚楚可憐也就罷了,偏偏還要悲情到底:早死,12歲就去了。唐太宗傷心得三十天吃不好飯。
可憐可愛可惜可嘆的妹妹,給李治的性格塑造出陰柔、傷感的一面,對早夭的妹妹的未盡親情,日后就會挪用轉(zhuǎn)移到武媚娘等女性,也留下了被武媚娘抓住把柄的可能性。
性格分析:
至弱之人常有暴怒
脾氣沒有等級之分,天子能怒,庶民也能怒,何況李治吃著皇帝這碗飯。公元664年秋,武媚娘將道士郭行真帶入禁城,大搞迷信。唐高宗這回發(fā)脾氣了,他叫來上官儀商量,上官儀說:皇上,休了她。唐高宗暴怒之下要上官儀草擬休書。武媚娘得到消息,張牙舞爪來了,李治卻歇火了,賬全算在上官儀身上,自然也以上官儀的性命作為向武媚娘道歉的禮物。這里有一個謎案:為何李治的態(tài)度前后如此矛盾。
王夫之這樣分析:“至弱之主,必有暴怒。”性情極其懦弱的人,必定有暴怒。但 “怒之易移”,很容易轉(zhuǎn)移消散。王夫之還說:“懦夫之懦也,惟其忿怒偶發(fā)而悻悻不能俄頃待也。”懦夫偶爾發(fā)怒,但半刻都難以保持。王夫之的這種分析很有科學(xué)性。性格懦弱、內(nèi)向的人,其氣質(zhì)是屬于感性型的,容易暴怒,但稟賦決定這種脾氣不能持久,過后經(jīng)常被人乘虛而入。這種氣質(zhì)的人要補之以堅忍的培養(yǎng)。
當(dāng)時有人間接提醒過李治。某年李治巡視泰山,山東人張公藝90歲了,9代人同居而相安無事,李治討教秘訣。
李治這種易怒而懦弱的性格不適合做高層管理者,輸給他老婆也活該。從歷史進步的角度來講,武則天這種堅忍的人上位更有利于大唐發(fā)展。
結(jié)語:教育孩子不能一味地要學(xué)孔融讓梨。如果孩子過于強勢,喜歡搶別人的梨子,那我們就要他或者她學(xué)孔融讓梨;如果孩子太弱勢,手中梨子總是被別人搶,那么,讓孩子學(xué)孔融讓梨可能適得其反。
唐太宗一代英主,不能培養(yǎng)太子的英武、果斷,就是一個教訓(xùn)。那么,性格可以后天塑造嗎?尤其對于管理者。
請看下期《好皇帝是怎樣練成的》。
教育失誤:
一味強調(diào)乖 忽略果敢堅忍
這樣一位生于深宮,長于婦人之手,根本沒做接班人培養(yǎng)的乖乖子,歷史卻忽然點中他了。
公元643年,李承乾以一場流產(chǎn)的政變結(jié)束了自己荒唐的太子生涯。唐太宗和大臣們經(jīng)過反復(fù)商量,決定立晉王李治為太子,因為他沒有派系色彩,他上臺能讓李承乾及其政敵魏王李泰都得到保全。李世民這一決定顯示了
武媚娘應(yīng)感謝晉陽公主
消息一出,百官高呼:晉王仁孝,萬歲。 仁孝,也就是乖乖子。既然乖乖子上位了,就不用擔(dān)心將來會出
史上有這么一段佳話:某日,吃飯,太宗對太子說:你要知道耕種的艱難,就不愁沒飯吃。某日,騎馬,太宗對太子說:你要是節(jié)省馬力,就能經(jīng)常騎它。某日,泛舟,太宗對太子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愛惜民力,輕徭薄賦,在任何朝代都沒錯。問題是唐太宗在進行重復(fù)教育,
其實孔子在這方面早就有示范。有一次,弟子子路問:“聽到真理就馬上去行動嗎?”子曰:“有父兄在,怎能輕舉妄動?”冉有問:“聽到真理就馬上去行動嗎?”子曰:“是的。”公西華問孔子,怎么兩位同學(xué)問同樣一個問題,指導(dǎo)卻不一樣,孔子說:“冉有性格謙讓,所以要鼓勵點;子路性格過人,所以要稍稍抑制點。”唐太宗應(yīng)該學(xué)習(xí)孔子,在教育中多給點進取性的因素。
還有三國時一則案例。蜀國大臣孟光問太子劉睿(阿斗的兒子)的教育,老師郤正說:“太子侍奉雙親虔恭,接待大臣仁恕。”孟光不以為然地說:“這些都是普通人家的教育,我問的是權(quán)略方面的培養(yǎng)。”
唐太宗對李治的教育,就缺乏權(quán)謀方略方面的。以至于后來的家業(yè)幾乎栽在媳婦武則天手里。
當(dāng)然,站在當(dāng)今的角度來看,武則天掌權(quán)為大唐的興盛添下輝煌的一筆,有利于歷史進步。但我們不妨換個角度,跳到那個時代來說話:一個公司的老板,居然讓控股權(quán)跑到外戚家去了,還鬧得兩個兒子被迫害至死,情何以堪?且武媚娘重用酷吏,殺害數(shù)萬與她根本無利害關(guān)系的無辜者,這場人道主義災(zāi)難是不能用歷史的進步來掩蓋的。這不得不責(zé)備李治的懦弱。
唐太宗死,武媚娘被削發(fā)為尼。李治偷偷去尼姑庵看她,武媚娘拿著掃帚,黯然涕淚,做可憐狀。我猜想,此刻晉陽公主陰魂附體,觸動了李治心中最柔軟最遺憾的一角,他把這種夢魂牽繞,充滿遺憾的親情挪到武媚娘身上,于是,武則天托晉陽公主的福,回宮了。
唐太宗寫給
太子李治的信
兩度得大內(nèi)書,不見奴表,耶耶忌欲恒死,少時間忽得奴手書,報娘子患,憂惶一時頓解,欲似死而更生,今日以后,但頭風(fēng)發(fā),信便即報耶耶。若少有疾患,即一一具報。
今得遼東消息,錄狀送,憶奴欲死,不知何計使還具,耶耶,敕。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