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三豐是元明之際道教武當(dāng)派的創(chuàng)立者,他在繼承發(fā)展前代三教合一思想傳統(tǒng)的基礎(chǔ)上,進一步從修煉宗旨、修煉方法與價值觀念等多個層面,融會和合儒釋道三教。不同學(xué)派或宗教之間的互動與和合,是實現(xiàn)社會和諧的文化基礎(chǔ)。故張三豐和合儒釋道三教的思想,不僅在當(dāng)時具有積極意義,對于我們今天建構(gòu)和諧社會,亦能夠提供寶貴的文化資源。
張三豐適應(yīng)明代社會中三教合一的時代潮流,極力消彌儒釋道三教在教義上的隔閡,為三教的融合尋求共同點。他斷言,只有正邪兩教之分,而無三教之別:“古今有兩教,無三教。奚有兩教?日正,曰邪。奚無三教?惟一,惟道。”因為,儒釋道三教皆統(tǒng)一于道,而孔、老、釋迦牟尼皆為古之圣人,他們的立身處世宗旨其實是一致的:“孔之絕四,老之抱一,牟尼之空五,皆修己也;孔之民,老之濟世,牟尼之救苦,皆利人也;修己利人,其趨一也?!彼裕廊藦娬{(diào)三教之別,乃是“以名分不察實也,抑以形分不按理也”。儒佛道雖然各有其理論體系和人生追求,作為宗教的佛道二教更是在組織形式、教儀教規(guī)、修煉方法及目標(biāo)等諸多方面存在差異。但在張氏看來,這些只不過是外在形式,而非實質(zhì)內(nèi)容上的差別。三教相一致的實質(zhì)內(nèi)容是“道”?!暗馈甭鋵嵉缴鐣顒拥膶用?,則體現(xiàn)為道德教化。故張三豐說:“圣人之教,以正為教?!比遽尩廊探砸灾姓恍爸赖陆袒娚9仕麄儾o實質(zhì)上的區(qū)別。張三豐指出,天下判然有別的只有正教與邪教之分:“若非正教,是名邪教”。何謂邪教呢?在他看來,三教中皆有邪教之人。他將楊墨視為儒家中的邪教,方士視為道家中的邪教,妖僧視為佛家中的邪教。他們“雖分三教,仍一邪也”。這種分類雖然未必正確,但他超越儒佛道在理論或組織等方面的分界,強調(diào)“分三教者愚,分邪正者智”,以道德上的正邪作為區(qū)分標(biāo)準(zhǔn),根據(jù)道德人格的高下,對三教中的人士進行分類,以別良莠。這種立場顯然是更為客觀公正的(《正教篇》,《張三豐全集》卷五,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年出版,以下凡引本書,只注篇名)。
出于這一立場,張三豐首先將道教的長生之道與儒家修齊治平的主張相融合,對于人們視長生之仙道為異端的世俗態(tài)度進行了澄清,強調(diào)仙道乃是“黃老所傳,亦正心修身,治國平天下之理也,而何詫為異端哉!人能修正身心,則真精真神聚其中,大才大德出其中”。這與《大學(xué)》這一儒家之“圣經(jīng)”中所說的“安而后能慮”等觀點,是完全一致的。他還例舉張良安居下邳而后能用漢報韓,諸葛亮安臥南陽而后能輔蜀伐魏,葛洪之統(tǒng)勾漏,許遜之治旌陽等史實,證明修仙道者亦有“君父仁義之心”,“道成駐世,出仕安民”等等。
接著,他從理論上論述三教相通之理:“竊嘗學(xué)覽百家,理綜三教,并知三教之同此一道也。儒離此道不成儒,佛離此道不成佛,仙離此道不成仙。而仙家特稱為道門,是更以道自任也,復(fù)何言哉!平允而論之:儒也者,行道濟時者也;佛也者,悟道覺世者也;仙也者,藏道度人者也。各講各的妙處,各講各的好處,何必口舌是非哉!夫道者,無非窮理盡性以至于命而己矣?!灰匦嘘幍?,仁慈悲憫,忠孝信誠,全于人道,仙道自然不遠也?!?《大道論》,上篇。)
最后,他又從道教性命雙修的理論出發(fā),論述修道與修德的密切關(guān)系,進而將其與儒家的正心誠意與忠孝仁義統(tǒng)一起來。他在《大道論》下篇中闡述說:“直言之,修道以修身為大。然修身必先正心誠意,意誠心正,則物欲皆除,然后講立基之本,氣為使焉,神為主焉。學(xué)者下手之初,必須知一陽初動之候……忠孝兩全,仁義博施,暗行方便,默積陰功,但以死生為念,不以名利關(guān)心,日則少慮無思,夜則清心寡欲,以此神全氣壯,髓滿精盈。”
為了調(diào)和儒道,他又別出心裁地將心性內(nèi)丹修煉的術(shù)語,與儒家的仁義道德相比附:“仙家汞鉛,即仁義之種子也。金木交并,水火交養(yǎng),故嘗隱居求志,高尚其志,而后汞鉛生,丹道凝。志包仁義汞鉛,而兼金木水火之四象,求之尚之者,誠意為之,意土合而五行全,大道之事備矣?!笨梢?,儒道是相通相合的。為了進一步證實自己的觀點,他例舉了孔孟只辟隱、怪、楊、墨,而不斥佛老,韓愈與佛道人士多有詩歌贈答,朱熹晚年研讀《參同契》等事實,來說明圣人并不排斥佛道,而是“辟其非佛非老之流,非辟真學(xué)佛老者也?!?
張三豐雖然主張三教合一,但又鮮明地表現(xiàn)出以“道”為宗,“道”統(tǒng)三教的立場。張三豐繼承了先秦道家“道生萬物”的生成論,他描述宇宙萬物的生成過程說:“夫道者,統(tǒng)生天、生地、生人、生物而名,含陰陽動靜之機,具造化玄微之理,統(tǒng)無極,生太極。無極為無名,無名者,天地之始;太極為有名,有名者,萬物之母。因無名而有名,則天生、地生、人生、物生矣?!庇捎诖蟮纼?nèi)含的“陰陽動靜”、“造化玄微”的生化機制,故能統(tǒng)無極,生太極,進而“天生、地生、人生、物生”?!暗馈?,乃化生天地萬物和儒釋道三教的根源,含陰陽動靜之機,具造化玄微之妙,儒離此道不成儒,佛離此道不成佛,仙離此道不成仙。
由道“統(tǒng)生天、生地、生人、生物”的化生理論為基礎(chǔ),張氏進而對人類生化過程作出了論述:“今專以人生言之,父母未生之以前,一片太虛,托諸于穆,此無極時也。無極為陰靜,陰靜陽亦靜也。父母施生之始,一片靈氣,投入胎中,此太極時也。太極為陽動,陽動陰亦動也。自是而陰陽相推,剛?cè)嵯嗄?,八卦相蕩,則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矣?!瓪饷}靜而內(nèi)蘊元神,則日真性;神思靜而中長元氣,則日真命。渾渾淪淪,孩子之體,正所謂天性天命也。人能率此天性,以復(fù)其天命,此即可謂之道。又何修道之不可成道哉!”(《大道論》,上篇)。通過描述大道化生機制對人類生命形成過程的作用,論證了人類生命本質(zhì)與大道的相通性,從而引出了心性修煉的必要性和修道必成的結(jié)論。他將“凝神調(diào)息”作為心性修煉的入門之法,并具體闡述了其操作程序:“‘凝神調(diào)息,調(diào)息凝神’八個字,就是下手工夫。凝神者,收已清之心,而人其內(nèi)也。心示清時,眼勿亂閉,先要自勸自勉,勸得回來,清涼恬淡,始行收入氣穴,乃日凝神。調(diào)息不難,心神一靜,隨息自然,我只守其自然,加以神光下照,即調(diào)息也?!?《道言淺近說》四)。他又以通俗的語言加以說明:“凝神調(diào)息,只要心平氣和。心平則神凝,氣和則息調(diào)。心平,‘平’字最妙,心不起波之謂平,心執(zhí)其中之謂平,平即在此中也。心在此中,乃不起波。此中,即丹經(jīng)之玄關(guān)一竅也。”(《道言淺近說》十五,《張三豐全集》卷四)。
從和合三教的心性修煉宗旨出發(fā),他在具體的心性修煉方法上亦力圖融合儒釋道,強調(diào)要修仙道,先全人道。他主張大道以修心煉性為首,從心性修煉的內(nèi)在要求
人手,闡述儒家“誠意”、“慎獨”等道德修養(yǎng)功夫的必要性:“凡下手打坐,須要心神兩靜,空空寂寂,鬼神不得而知。其功夫只宜自考自信,以求自得。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誠于中自形于外,是以君子必慎其獨?!?《道言淺近說》三二)。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