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tǒng)編版初高中教材上的經典散文《春》《雨的四季》《桃花源記》《荷塘月色》等篇目,歷來被許多研究者稱為“詩性散文”。所謂“詩性散文”,簡言之,就是具有詩的特質或稟賦的散文。但這樣來定義詩性散文,從教學的角度來說有些過于概括和籠統(tǒng),只能讓學生獲得一個膚淺與模糊的印象,并不能具體和深入地把握其豐富意蘊。教材、教參在提到散文“詩性”特點時,表述一般都比較零散和隨意,缺乏系統(tǒng)的總結與闡述,因而為了深入理解和高度把握詩性散文,有必要對其特點作進一步分析和歸納。
瀏覽和研讀一些論述詩性散文的論文,發(fā)現學者使用的概念或術語不盡相同,有的定義為“詩性”“詩體”“詩質”,有的命名為“詩意”“詩思”“詩情”,等等。對其所做的研究也各有側重,有的著眼于文體、結構或語言,有的專注于意境、情感或藝術手法,不同的研究者看法不盡相同乃至大相徑庭。不過,雖然學者們對于“詩性”尚無清晰和準確的定論,但綜合古今中外這方面的研究,我們仍然對于什么是詩性、詩意有一些基本的感知。何其芳先生認為:“總起來說,詩意似乎就是這樣的東西:它是從社會生活和自然界提供出來的、經過創(chuàng)作者的感動而又能夠激動別人的、一種新鮮優(yōu)美的文學藝術的內容的要素?!盵1]以上述認識來觀照散文,如果其語言凝練、意象優(yōu)美、意境奇妙,內容富有理想主義色彩,讓讀者產生無與倫比的美感,乃至給我們以莫大的精神愉悅,那它就是所謂的詩性散文。
1.詩性散文的主要特征
通過對教材中代表性作品進行簡要分析和歸納,我們可以大致將詩性散文的主要特征概括如下。
一是詩性散文總是采用詩一般富有表現力的語言,盡情地描繪出自然界的詩意美。傳統(tǒng)美學認為,美的基本形態(tài)主要有自然美、社會美以及藝術美。自然界是文學作品寫不盡的永恒的題材,但大自然中既有美好的東西,同時也有丑惡的東西,而詩性散文,便是一心一意尋找和歌頌可以讓人愉悅、感動以及奮發(fā)的美的景物或景色,卻不愿去采集或培植令人沮喪、苦悶乃至沉淪的“惡之花”,這樣便使詩性散文顯示出與其他散文不同的風姿與品位。統(tǒng)編版七年級上冊的《春》,是學生進入初中后學到的第一篇課文。溫儒敏教授在一次專題報告中指出:“教學中往往把《春》說成記敘文,其實這是一篇散文詩。”“欣賞這篇作品,應當往詩性的想象與詩性的表達上引導,如果當作記敘文,重點討論圍繞'春’描寫了哪些'畫面’,字斟句酌討論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就不能很好地領略作品的魅力。”[2]溫教授對《春》的文體所作的鑒別和提示,對于我們認識其詩性特點有很強的指導性。他之所以認為“這是一篇散文詩”,而不是一般性的記敘文,就是因為《春》具有“詩性的想象與詩性的表達”這樣一種顯著的特點,如果看不到它所體現的“詩性”,就會忽視或埋沒其應有的藝術價值。溫教授關鍵性的點撥和評判,一方面指出《春》并非完全客觀地去描繪春天的景物,而是在寫實的基礎上加入了作者美好的想象,充滿了欣喜而濃烈的情感,洋溢著不可遏止的生命活力;另一方面是點明《春》在文字表達上,采用了詩一樣優(yōu)美、簡練而明快的語言,將春天新鮮、美好而生機盎然的景象,描繪得如同一幅幅風景畫那樣富有詩情畫意。正是由于《春》具有以上鮮明的特點,所以才讓我們將其與一般的記敘文或抒情散文區(qū)別開來,認定它是一篇典型的詩性散文。
二是詩性散文常常通過作者的主觀想象,在文章中營造出優(yōu)美而奇特的詩的意境。一般說來,詩十分講究意境的營造,意境是詩人的主觀情思與客觀景物相交融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渾然一體的藝術境界;而散文只要做到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即可,并不刻意去營造意境。但散文也是可以有意境的,只是散文的意境往往與詩的意境有所不同。散文的意境一般傾向于寫實,主要立足于作者的實際觀察和體驗,可以說是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所說的“寫境”;而詩的意境有很強的主觀色彩,是作者聯想和想象的產物,基于現實但又常常超乎現實,可以說是王國維所謂的“造境”。如果一篇散文打破了常規(guī)的技法,在內容中加大了聯想和想象的成分,或者說作者采用詩歌的方式去表達,寫出了景物、景色富有詩情畫意的一面,那么這篇文章便獲得了一定的詩性,是一篇具有詩的意境的散文。與《春》處于同一單元的《雨的四季》,作者劉湛秋先生本身就是一位著名的詩人,因而這篇散文中留下了鮮明的詩的烙印,說它是一首散文詩自然也未嘗不可。與《春》在表達上有異曲同工之妙,這篇散文也是充分運用聯想和想象,密集地采用比喻、擬人等多種修辭手法,以生動、細致而歡快的筆調,描繪了一系列富有詩意美的自然景象,字里行間洋溢著作者高漲的激情,也讓文章充滿了詩的感覺和味道,從而使其具備了詩性散文的特質。統(tǒng)編版高中必修上冊的《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另一篇被公認的詩性散文。這是一篇經典的借景抒情的文章,但作者并不是完全客觀地去描繪荷塘及月色,而是在看似寫實的基礎上增添了濃厚的主觀色彩,這樣月下的荷塘便不再是本來的樣子,而成為他著意創(chuàng)造的一個詩意盎然的世界。文中除了密集采用比喻、擬人這些一般性的修辭手法外,還十分突出地運用了隱喻、通感等復雜的修辭手法,交替描繪了月光下的荷塘與荷塘上的月色,努力挖掘蘊含在大自然中的詩情畫意,從而使月下的荷塘顯得如仙境般朦朧迷離。以上文章都是作者以充滿詩意的眼光來觀察自然景物,所寫意象無不閃耀著詩性的靈光,因而在文章中營造出一種唯美的詩的意境,將讀者引入一種既生動美麗、又空靈飄忽的藝術境界。
三是詩性散文往往通過作者浪漫的暢想,創(chuàng)造出一個獨立于現實之外的理想世界。統(tǒng)編版八年級下冊的《桃花源記》,應該也是一篇充滿濃郁詩性的古代散文。文章一開篇,就描繪出一片令人賞心悅目的桃花林,而桃花這個意象在中國古代文學話語中,是美好的希望與生活的象征。之后寫桃林的盡頭是一個仙境般的地方,作者將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以及雞鳴犬吠諸景一一寫來,所見所聞無不顯示出環(huán)境的優(yōu)美。最令人怦然心動的是,生活在這里的人們自在往來、辛勤耕作,呈現出一片物我和諧、怡然自樂的景象,讓桃源之外那些飽受戰(zhàn)亂之苦的人們無比向往。盡管作者采用了有據可查的紀年、地名以及人物等等,將桃花源描繪得如同真實存在的一樣,但讀者仍然會輕而易舉地判定,世外桃源只能來自作者美好的想象與期盼,而不會真的出現在現實中。由于這篇作品所顯示出的虛構性質,因而至今有不少學者將其定性為小說,這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了這篇作品不是一般性的散文,它最大的價值就在于它的幻想性或虛構性。但恰恰是由于作者美好的想象,在文章中創(chuàng)造了一個理想的世界,才使其既具有神奇的浪漫色彩,又顯示出真實感人的寫實力量,從而使《桃花源記》獲得了詩性的特征。世外桃源就是陶淵明所創(chuàng)造的一個理想世界,而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也是插上想象的翅膀,有意創(chuàng)造出一個沒有現實羈絆、令人沉醉的虛幻境界。作者開首點明自己當時“心里頗不寧靜”,于是便借助夜游荷塘來排遣胸中塊壘,當他沉浸在美景以及由此喚起的有關江南的溫馨記憶中時,他猶如做著一個恍若隔世的美夢,暫時找到了一個可以詩意棲息的精神家園,這個如真似幻的家園只能像桃花源一樣存在于想象中。陶淵明與朱自清雖處不同的時代,卻都能通過豐富的聯想與奇特的想象,在紛紛擾擾的現實之外,創(chuàng)造了一個相對安謐的詩意化的世界,以此安頓自己疲憊不堪的心靈,從而使文章顯出令人銷魂蕩魄的藝術魅力。
以上所述只是教材中詩性散文的代表作,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篇目中也不乏詩性的沉思和表現,比如吳均的《與朱元思書》、汪曾祺的《昆明的雨》、史鐵生的《我與地壇》等等,限于篇幅此處不作贅述。
2.對詩性散文的教學建議
詩性散文給傳統(tǒng)散文帶來了別有洞天的氣象,具有一般散文所沒有的審美價值,因而教學時只有高度重視詩性散文的“詩性”,將其作為散文中的一種特殊樣式去鑒賞,才能真正觸摸到詩性散文的肌理,把握其獨特的思想內涵和藝術氣質。
一是充分認識詩性散文豐富了傳統(tǒng)散文的藝術手法。一般說來,能夠寫出詩性散文的作者往往本身就是詩人,或者說這些作者在精神上十分富有詩人的氣質,他們常常會有意無意地以詩的筆法去寫散文,因而使散文不可避免地帶有濃郁的詩味。從語言形態(tài)來看,傳統(tǒng)散文一般都比較口語化,用詞、構句相對隨意、松散;而詩性散文往往以詩的語言來表達,語言便具有詩的簡潔與凝練,具有很強的概括力和表現力。而且,詩性散文為了追求語言的新奇、生動,常常打破遣詞造句的常規(guī),刻意使用一反常態(tài)的句式,甚至追求奇句、警句以至拗句,力爭給讀者一種陌生、奇特且不同尋常的感受。另外,傳統(tǒng)散文的語言總是在語法規(guī)則的嚴密約束下,直接而明確地傳達特定的思想或感情,力求表意準確、清楚,而詩性散文的語言卻是在表層含義之下,常常隱含著豐富的深層含義,需要讀者去仔細玩味和琢磨才能領略。從采用意象來看,傳統(tǒng)散文的意象主要著眼于現實世界中真實存在的事物,而且意象較為零散、隨意,呈現出多重組合的形態(tài),畫面的變換及情感的推進也比較緩慢,寓意也相對淺顯;而在詩性散文中,作者除了采用常見的實物意象外,還會通過聯想和想象創(chuàng)造新奇的意象,甚至采用不屬于實物的感覺、印象、情緒、愿望、概念等等作為意象,意象的形態(tài)比較單純、凝練和峭拔,相互之間也往往具有很大的跳躍性,表達出十分豐富而深刻的寓意。再從表達方式和藝術手法來看,傳統(tǒng)散文主要采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虛實結合以及渲染烘托等手法,而詩性散文除常見的藝術手法之外,還將象征、暗示和自由聯想等詩歌常用的手法運用其中,給文章增添了夢幻般的詩意和多義的魅力,構成一種朦朧或迷宮般的藝術風格。在修辭手法上,詩性散文也是除了密集采用常見的比喻、擬人、夸張等一般性修辭手法外,還往往十分突出地采用隱喻、移就、通感等復雜的修辭手法,來暗示讀者去感知、想象和理解作品的主旨意蘊。比如《荷塘月色》就是如此,高密度以及高難度地使用各種修辭手段,就是為了多層面地表現作者復雜的主觀感受,增加作品的藝術容量及思想深度,讓讀者品味到言外之意與韻外之致,以此獲得立體式的審美體驗??傊娦陨⑽挠捎诖罅咳谶M了詩歌的創(chuàng)作方法,極大地豐富了散文的藝術感知和表達方式,從而使散文的藝術手法精彩紛呈、搖曳多姿,洋溢著令人目眩神迷、心旌搖蕩的詩意。
二是充分認識詩性散文突出表達了人類對理想的追求。一般說來,散文以反映日常生活基本形態(tài)為主,偏重于寫實,內容上家長里短、風花雪月無所不包;而詩歌以表現人的精神追求為主,偏重于想象,主要展示作者對世界、對人生的思考和感悟。人類因為有了想象,才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歷史和文化,自然也就創(chuàng)造了詩,詩因為承載了人類的想象才顯示出獨特的藝術魅力。19世紀德國哲學家狄爾泰曾經說過:“最高意義上的詩是在想象中創(chuàng)造一個新的世界?!盵3]也就是說,想象讓詩人插上了智慧的翅膀,可以讓詩人在詩中盡情地表達精神上的追求。散文和詩歌都可以抒情,但散文一般抒發(fā)的是人類平?;蜃匀坏那楦?,這樣的情感像一條彎彎的小溪那樣從容流動,給人以溫婉恬靜、潤物無聲的感覺;而詩歌卻往往抒發(fā)的是人類強烈或濃郁的情感,是情感中最純粹和最熾熱的部分,這樣的感情不僅濃烈飽滿,而且常常如巖漿一般爆發(fā)而出。詩性散文將作者對理想的渴望和暢想引入散文創(chuàng)作,從散文中開拓出一片寄托著人類的夢想、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的空間,使散文在更加深入而生動地反映日常生活的同時,又能在聯想和想象中構筑出一個詩意的天地,從而抵抗流俗對心靈的浸染和腐蝕,《荷塘月色》就是這樣的代表性作品。至于《桃花源記》這樣的經典之作,雖然并非直露地宣示作者的理想,而是通過逼真地描繪出理想的生活,或者說在現實之外再造了一個理想的世界,從而不漏痕跡地否定了現實。蘇聯作家巴烏斯托夫斯基說過:“對生活,對我們周圍一切的詩意的理解,是童年時代給我們的最偉大的饋贈。如果一個人在悠長而嚴肅的歲月中,沒失去這個饋贈,那他就是詩人或者是作家?!盵4]詩性散文的作者正是因為童心未失,才能機敏地捕捉到世俗生活中碩果僅存的詩意,甚至面對天地萬物發(fā)出哲學般的追問,從而產生一般散文所沒有的思想沖擊力。
三是充分認識詩性散文創(chuàng)作提升了散文的藝術品位。在中國現當代作家中,致力于詩性散文寫作的老一輩作家,主要是朱自清、孫犁、余光中等少數人,可以說詩性散文在他們的創(chuàng)作中只是開了一個頭,尚未形成廣泛而深入的影響。進入新時期之后,隨著汪曾祺、周濤、周國平、賈平凹、張煒、劉亮程、于堅等較為年輕一輩作家縱橫文壇,詩性散文的創(chuàng)作才取得了引人矚目的豐碩成果,不少作品先后被選入各種語文教材。許多散文作家主動改變傳統(tǒng)的創(chuàng)作觀念,努力尋求散文文體的解放和拓展,給散文創(chuàng)作帶來了勃勃生機與活力。像汪曾祺這樣致力于“打破小說、散文和詩的界限”的作家,之所以在散文與小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應該說與他追求詩意的表達是分不開的。而專注抒寫新疆農村風土人情的劉亮程,幾乎所有的散文都帶著濃郁的詩性,如果將這些散文當做詩來讀也未嘗不可。除了散文作家有意在創(chuàng)作中追求詩意之外,一大批著名詩人也不同程度地介入散文寫作,將詩歌寫作的理念、方式及美學風范帶入散文,更是極大地豐富了散文的審美意蘊。余光中先生就曾稱自己“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并且認為“散文是一切作家的身份證,詩是一切藝術的人場券”“散文不是我的詩余。散文與詩,是我的雙目,任缺其一,世界就不成立體”。[5]而像周濤、于堅等人,都是在詩歌創(chuàng)作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就之后,又以極大的熱情投入了散文的創(chuàng)作并取得顯著成績,詩歌的修養(yǎng)與寫作實踐無疑助推了散文的創(chuàng)作。詩歌藝術對散文的滲透、融合與促進,無意中對傳統(tǒng)散文產生了巨大的沖擊,給散文創(chuàng)作帶來了新的觀念、風尚與氣象,可以說極大地提升了散文的藝術品位,改變了傳統(tǒng)散文留在人們心目中的刻板印象。正如巴烏斯托夫斯基所說的那樣:“只有詩歌和散文的有機的融合,或者更正確地說,充滿詩的本質、詩的生動的精華、清澄的氣息、詩的令人神魂顛倒的力量的散文,才能是文學中最崇高、最動人的現象,才是真正的幸福?!盵6]傳統(tǒng)散文要有效地改變瑣屑平庸的干癟形象,擺脫淺薄廉價的抒情模式,對文體進行脫胎換骨的再造,一個可能的發(fā)展方向,便是大力強化其精神詩性,讓其具備詩歌的風骨和品質,這大約是散文走向大氣、獲得新生的必由之路。
四是充分認識詩性散文的教學需要重視突出“詩性”。作為詩歌與散文兩種文體碰撞、雜交和融合所產生的一種文章形態(tài),詩性散文既具有傳統(tǒng)散文的一般性特點,又同時具有詩歌的一些基本特點,因而教學時需要兼顧兩種文體的特點,交替采用品讀和鑒賞兩種文體的基本方法。假如按照分析傳統(tǒng)散文的思路和策略,依次分析景物、人物、情感、結構、意境、語言和哲理等要素,不去充分考慮詩化所帶來的要素的變化,大約會不得要領或只能得到一些皮毛,而無法真正感受到詩性散文的獨特魅力。因此,只有著眼于詩歌的藝術手法在散文中的運用,將散文詩性的構思、表達和營造作為基本面來分析,把散文諸要素放置到詩性的氛圍中去把握,也就是把“詩性”作為鑒賞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才能掌握打開詩性散文思想和藝術之門的鑰匙,真正深入到詩性散文的核心。
總之,詩性散文獨特的審美價值,對于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而值得我們在教學中高度重視。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詩性散文會受到語文教學同仁更廣泛的青睞,從而會有更多具有“詩性”的散文被選入教材中。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