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27 09:46
華人號:中國文化在古代詩詞中,“送別”這個題材可以說是司空見慣,幾乎每個詩人都曾寫過。
例如詩仙李白,就留下了不少送別名作,《贈汪倫》、《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送友人》、《金陵酒肆留別》等等,都是耳熟能詳?shù)那Ч沤?jīng)典。
今天要講的這首《送友人入蜀》在他的一眾名作中不算突出,甚至很多人都沒讀過,但其實后世對此詩評價極高,甚至被譽為“五律正宗”。
見說蠶叢路,崎嶇不易行。
山從人面起,云傍馬頭生。
芳樹籠秦棧,春流繞蜀城。
升沉應(yīng)已定,不必問君平。
李白的出生地一直是個謎,比較為后世認(rèn)可的說法是“本隴西,家于綿”。
也就是說他出生于隴西,很小的時候便隨父親移居四川綿陽。
對于李白而言,隴西的記憶太過遙遠,而蜀地卻是他生活了10多年的故鄉(xiāng),那里山明水秀,人杰地靈。
他是個瀟灑如風(fēng)的浪子,但他的心底始終有一塊很柔軟的地方,藏著他的故鄉(xiāng)。
“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此夜曲中聞?wù)哿?,何人不起故園情”……
這首《送友人入蜀》寫于公元743年,彼時的他在朝廷屢受權(quán)貴排擠,處境艱難,恰逢友人入蜀為官,便寫下這首詩,一來寄托他仕途失意的感慨,二來盛贊蜀中風(fēng)光,以慰思鄉(xiāng)之情,三來也是為了勸告友人不要沉迷于功名利祿。
語言簡練樸實,情感自然真摯,風(fēng)格清新俊逸,歷來為后世所稱道,“一片神骨,而鋒芒不露”。
先來看首聯(lián),以“見說”起筆,言蜀道之難,暗含送別之意。
蠶叢是古代神話傳說中的蠶神,也是第一位在蜀地稱王之人。
這一聯(lián)很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李白的另一篇名作《蜀道難》,“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不過相比較而言,《蜀道難》語氣強烈,以極其夸張的手法將蜀道之難描繪得窮形盡相,而此詩則不同,詩人的語氣很平緩委婉,而且用了“見說”一詞,好像在與朋友娓娓道來,很親切,也很自然。
接著的頷聯(lián)兩句,詩人開始具體描寫蜀道有多“難”。
騎著馬走在棧道上,緊靠著峭壁,高聳的懸崖仿佛從側(cè)面突兀而起;云霧繚繞,淡淡的云氣好似從馬頭升騰而起,置身其中,宛如騰云駕霧。
前一句極寫蜀道之狹窄陡峭,后一句則突出山巒之高峻,“起”字和“生”字用得最好,將蜀道的特點活活畫出,氣韻生動,境界奇美,令人叫絕。
再來看頸聯(lián),畫面一轉(zhuǎn),呈現(xiàn)在讀者眼前的變成了一幅瑰麗的山水圖。
春日里,樹木繁茂,枝葉婆娑,籠罩著整個棧道;向下望去,碧綠的江水繞城而流。
短短10字便將“春水初生,春林初盛”的美景描繪得宛在目前,字里行間充滿了對蜀中山水的熱愛。
最為人所稱道的還屬“籠”和“繞”字,一動一靜,相映成趣,原是極平常的字,卻描繪出了一幅旖旎秀美的勝景,正見詩人筆力不凡。
最后的尾聯(lián)“升沉應(yīng)已定,不必問君平”,是對友人的諄諄叮囑。
“君平”是指西漢著名隱士嚴(yán)遵,一生淡泊名利,隱居不仕,曾在蜀中以卜筮為業(yè)。
李白這里提到他,是為了告誡友人宦海沉浮,官位升降早有定數(shù),不要沉迷于功名利祿。
這一聯(lián)引用典故,又包含了李白自身的身世感慨,諄諄善誘,含蓄蘊藉,可見李白對友人的一片真情。
眾所周知,詩仙李白最擅長的是七言歌行和絕句,這兩種體裁不像律詩那般嚴(yán)格,正符合他的隨心所欲,不受拘束的性格。
雖然他也留下不少律詩,但成就及影響力并不高,甚至有些作品因為韻律問題而被后世詬病,例如《春日游羅敷潭》。
但這首《送友人入蜀》卻備受后人稱贊,“太白此詩,雖陳、杜、沈、宋不能加”、“此五律正宗也”……
詩歌首聯(lián)便點出蜀道“難”的特點,接著頷聯(lián)圍繞“難”,展開描寫,頸聯(lián)筆鋒一轉(zhuǎn),開始描寫蜀地的壯麗風(fēng)光,尾聯(lián)又回到主題“送別”。
起承轉(zhuǎn)合,緊扣標(biāo)題,雖是送別之作,卻充滿雄渾之勢,飄逸之神,短短40字令人叫絕。
不知你們認(rèn)為李白此詩寫得如何?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