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 09:43
各位好,我是觀察者網的董佳寧。這幾年,一種新興的消暑神器開始流行:精釀啤酒,據說谷智軒經常去喝啊。這種啤酒比較有個性,味道比較濃厚,年輕消費群體很喜歡。
說精釀之前我們先說說啤酒。人類喝的東西,第一多的是水,第二是茶,富含咖啡因和茶堿,第三就是啤酒。9000年前,中國人就有了用大麥發(fā)酵酒的痕跡,這也是啤酒的前身。這塊區(qū)域是在黃河流域,干了這杯黃河酒,來生還做中國人。
不過中國人幾千年來,一直是喝白酒和黃酒的。啤酒是徹頭徹尾的舶來品,直到1900年左右才進入中國。進入中國的時候,就是拉格啤酒。拉格不是一個牌子,是一大類,指的是啤酒的發(fā)酵工藝。到現(xiàn)在,全球9成的啤酒都屬于拉格啤酒。
拉格啤酒其實是啤酒里面的后起之秀,起源于16世紀的德國北部,拉格也是德語(Lagern),就是窖藏的意思。德國北部氣溫低,人們找個山洞發(fā)酵,溫度不能高過10度。發(fā)酵時間也比較長,要達到兩周。誒人們發(fā)現(xiàn),這種工藝發(fā)酵出來的啤酒,酒精度數(shù)很低,只有3-5度,口感也不夠豐富,比較單一,反而是一種比較新鮮、難得的口感。所以在很長時期內,拉格啤酒規(guī)模都很小,是歐洲真正的高級啤酒、精釀啤酒。
到了工業(yè)化時期,制造出低溫環(huán)境很容易了。拉格啤酒發(fā)酵時間比較長,釋放熱量低,也就意味著比較容易控制,更適合規(guī)?;a,于是成本急劇下降。所以拉格作為原來的高端啤酒,很快就成了廉價的工業(yè)飲料。
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國占領了膠州灣了,也引進了啤酒廠。“啤”這個字在漢語里以前是沒有的,直到1920年代,首次出現(xiàn)了青島當?shù)氐奈墨I里。這個是能找到的啊,德國人留在青島下水道里的油紙包,現(xiàn)在還沒找到,我們全中國正在努力地尋找。
啤酒進入中國,已經是拉格啤酒大行其道的年代。中國沒有什么拉格的概念,什么拉格?啤酒就是啤酒。1900年代,俄國、德國、捷克在哈爾濱建立了啤酒廠,1903年,德國和英國商人在青島建立啤酒廠,1914年,北京建起了雙合盛啤酒廠,1935年,廣州出現(xiàn)了五羊啤酒廠。中國的幾個啤酒“重鎮(zhèn)”,早期就這樣萌牙了起來。
新中國成立之后,一些大城市先后有了啤酒廠,不過因為農業(yè)原料短缺,工業(yè)基礎落后,消費要憑票,供應量也非常有限。八九十年代,啤酒終于有了高速發(fā)展。1979年,全國啤酒年產量只有37萬頓。可是僅僅十年之后,中國已經有了超過800家啤酒廠,1萬噸產能的啤酒廠,幾乎每個地級市都有。
中國冒出了無數(shù)種大綠棒子,就是綠瓶的啤酒,非常廉價。這就是工業(yè)化的好處,讓絕大多數(shù)人先喝起來,然后再向精發(fā)展。這瓶子我也不知道為什么非得是綠的,要想生活過得去,瓶子就得帶點綠。后來知道,是早期啤酒剛瓶裝的時候,玻璃瓶制作工藝不完善,會包含一些雜質,亞鐵離子什么的,所以是綠的。后來能去除了,但作為習慣也保留了下來。
大綠棒子便宜,打我記事起,燕京啤酒,1塊2,1塊5,現(xiàn)在好像不過也就四五塊錢。后來我們強行管它叫“普京”,普通燕京,為了區(qū)別于純生。其實人家燕京啤酒還叫燕京啤酒,但后來普京當了總統(tǒng),燕京你就得叫“普京”。
近些年國產品牌一直在并購,一城一啤的風景已經不在了,還有一些外國品牌,組成了五個巨頭:華潤雪花,青島、百威英博、燕京、嘉士伯。這些都屬于“美式淡色拉格”。有些人開始追求更多的口感,更豐富的層次,就喝起了精釀啤酒。
精釀啤酒,英文叫craft beer,直譯是手工啤酒、精工啤酒。2011年,有個叫高巖的人出了本書,《喝自己釀的啤酒》,把它翻譯成了精釀啤酒,后來大家就都這么叫了。
我們剛才說了,拉格啤酒是后起之秀,在它出現(xiàn)之前的那么多年,人類喝的是什么類型呢?叫艾爾(Ale)啤酒。艾爾啤酒特點是發(fā)酵溫度比較高,發(fā)酵的時候,酵母位于液體的頂部,代謝的產物更多樣,所以香氣更加豐富。
到了工業(yè)化時代,艾爾啤酒處于被邊緣化的地位,可是因為手工化程度高、規(guī)模小,一直牢牢把控著高端身價?,F(xiàn)在的精釀啤酒,主流之一就是艾爾啤酒的一個大品類,就是IPA進行的一系列打造。所以精釀啤酒,也可以叫做艾爾啤酒的反殺。
IPA聽上去很玄,其實它叫印度淡色艾爾(India Pale Ale)。印度淡色艾爾,這個名字也與英國的殖民有關。英國殖民印度之后,自然也要喝啤酒,可是印度當時農業(yè)原材料缺失,造不出來。殖民者們給急得呀,只能從英國進口。
可是從英國到印度這海運太遠,即便是運過來的,質量也下降甚至變質。變質了也沒辦法,條件就是這么一個條件,變質了也得喝。于是英國殖民者就喝著他們本土運來的變味啤酒,喝了幾十年。后來英國有位釀酒師改良的配方,把啤酒做得度數(shù)更高,還把啤酒花劑量加大,增加苦味,同時,大大延長了保質期。這樣,到達印度的時候,也能保持相當?shù)钠焚|。
這種啤酒叫淡色艾爾,縮寫就是PA,前面還沒有那個I。本來也跟I沒關系么,印度不是生產地,不是改良地,只是一個消費地。那什么時候PA變成了IPA呢?英國殖民了澳大利亞之后。
從英國直接開船到澳大利亞,那路程更長了,運到那里啤酒不知道成什么味了。于是就取道印度,先運到印度,再運到澳大利亞。第一批運到的時候,1829年,澳大利亞轟動了,報紙頭版寫上了來自東印度的淡色艾爾。于是,印度艾爾啤酒這個名字,就是IPA,就這樣傳開了。
更多的英國廠商看到IPA在澳大利亞賣的這么好,于是馬上也改,說我們這個就是正宗IPA。廠商們都打著這個標簽一擁而上,讓這個名詞在英國也大大流傳。商品的命名有時候就是這么奇怪,英國產的啤酒賣到澳大利亞去,只不過在印度做了個中轉,印度就是永遠地蹭到了這波流量。
現(xiàn)在IPA種類已經很多了,美式、英式、比利時式,里面又要具體細分,然后又有無數(shù)個品牌??傊?,都可以籠統(tǒng)地歸類到精釀里,并且也還是啤酒,只不過香味、度數(shù)、色澤有一些差別。
精釀啤酒并沒有一個嚴格的定義,不過美國倒是有個釀酒師協(xié)會,對精釀啤酒廠做了些規(guī)定。第一,規(guī)模,產量要小,年產量要低于600萬桶;第二,股份要求,非精釀酒廠可以控股,但不能超過25%;第三,輔料要少,多了不行。小型、獨立、傳統(tǒng),三大標準,一個不能少。
它們并不是專門和主流唱反調的,而是開辟一條獨特的路徑,屬于大工業(yè)標準之下的一種小標準。就好像美國很多電影是獨立電影,要區(qū)別于大電影公司的制作一樣。
美國這個啤酒后發(fā)國家,扛起了精釀啤酒的大旗。美國曾經禁酒一個多世紀,聚眾飲酒是要蹲號子的,私人釀的酒不叫精釀,叫假酒。直到1933年,禁酒令才廢除,這導致了美國酒業(yè)起步就非常晚。二戰(zhàn)后,美國商品經濟快速發(fā)展,啤酒也進入到大工業(yè)時代,大酒廠之間兼并的兼并,壟斷的壟斷,根本就沒有小酒廠什么事。 這時候是野蠻生長期,流行的是味道寡淡的美式淡拉格,跟我們中國一樣。
直到1978年,卡特總統(tǒng)簽署了一份議案,自己在家釀酒從此合法化,一些微型啤酒廠開始冒頭,精釀啤酒才走進商業(yè)世界。也是在70年代,美國玩起了去工業(yè)化,制造業(yè)比重下降,消費逐漸成為拉動經濟的大頭。一些人開始強調品質,于是精釀啤酒多點開花,慢慢成為一種流行飲品,美國人管這個叫“精釀啤酒革命”。
說白了,精釀啤酒和各種獨立文化一樣,都是后工業(yè)社會的產物。主流商業(yè)的東西看夠了、聽膩了,自然想嘗試些新鮮的。越是后工業(yè)、消費能力越強,獨立文化就越發(fā)達,選擇也就越多樣性。
精釀啤酒,由于產量有限制,但各種精釀加起來,總體受眾就非常多了。2018年,美國有7000多家精釀啤酒廠,相比之下,普通啤酒廠才100家。不過市場占有率就沒法比了,精釀啤酒才占13%,剩下的87%都是淡啤。
近些年中國精釀啤酒也開始火了。原因很簡單,也是消費升級,一些地區(qū)已經進入后工業(yè)社會了。可是啤酒的進展相對比較慢,這也意味著精釀啤酒的開發(fā)潛力。中國啤酒消費量已經占了世界的四分之一,在這個基礎上,隨著中國逐漸步入后工業(yè)社會,勢必會有相當一部分市場,轉型為小而精的消費模式。
寫文章的時候我一直在想,曾經那些一起喝啤酒的好朋友們都去哪里了。有些從小一起長大的朋友,甚至還沒到一起喝酒的年齡,就突然消失。原因可能很簡單,轉學、搬家,轉學加搬家。從此杳無音信。當時沒有感覺,幾年之后都沒有感覺。
現(xiàn)在想想,我也不是說覺得遺憾,也沒有什么特別的失落,但是呢就好像一本連續(xù)更新的,特別喜歡的一個小說,突然停更了,沒有任何解釋。我精神里的一部分就突然被截斷了。我不知道還有沒有偶然的見面,還會說什么。也許還有下一次,也許就什么都沒有了。我想,這應該也就是人生的常態(tài)。假如有幸再見面,我們就先開一罐精釀吧。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