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08 10:02:51
“奇談怪論”之二十:根據(jù)《內(nèi)經(jīng)》:脾不可為后天之本
今之中醫(yī)學界一致認為: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后天之本。根據(jù)《內(nèi)經(jīng)》,腎不是先天之本,而是后天之本。人身不可能有兩個后天之本,既然腎為后天之本,那么脾就不可為后天之本了。
“脾為后天之本”之說,見于李中梓《醫(yī)宗必讀》?!夺t(yī)宗必讀》說:“脾何以為后天之本?蓋嬰兒既生,一日不再食則饑,七日不食則腸胃涸絕而死。經(jīng)云:‘安谷則昌,絕谷則亡’。猶兵家之餉道也。餉道一絕,萬眾立散;胃氣一敗,百藥難施。一有此身,必資谷氣。谷入于胃,灑陳于六腑而氣至,和調(diào)于五臟而血生,而人資之以為生者也。故曰后天之本在脾”。說明李中梓之以脾為后天之本,在于“安谷則昌,絕谷則亡?!迸c《內(nèi)經(jīng)》“人以水谷為本”是一致的。所謂“胃氣一敗,百藥難施”,與李東垣“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之說也是一致的。
從李氏之說,可知“脾為后天之本”者,在于水谷,與“民以食為天”同義。這一點《內(nèi)經(jīng)》早已明確指出:“人以水谷為本,故人絕水谷則死”(《素問·平人氣象論》)。至于“胃氣一敗,百藥難施”中的“胃氣”,非單指脾胃之氣。自從李東垣創(chuàng)脾胃學說以來,將“胃氣”提到了決人生死的至關(guān)重要的位置,他認為脾胃為元氣之本,“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此說一出,所謂“胃氣”的盛衰就成了關(guān)系著人體的健康與否和生命的存亡。如喻嘉言說:“胃氣強則五臟俱盛,胃氣弱則五臟俱衰”(《醫(yī)門法律·先哲格言》)。張景岳說:“有胃則生,無胃則死”(《景岳全書·論脾胃》)。因此,后世醫(yī)家皆以脾胃為后天之本。其實,李東垣所創(chuàng)建的“胃氣”一詞,遠非脾胃之氣,已擴大為人體之正氣。故張景岳說:“胃氣者,正氣也?!崩钍显凇秲?nèi)外傷辨惑論》中就明確指出了這一點,他說:“夫元氣、谷氣、榮氣、衛(wèi)氣、生發(fā)諸陽之氣,此數(shù)者,皆飲食入胃上行胃氣異名,其實一也?!痹凇镀⑽刚摗分杏终f:“悉言人以胃氣為本。蓋人受水谷之氣以生,所謂清氣、營氣、運氣、衛(wèi)氣、春升之氣,皆胃氣之別稱也?!笨梢姡钍纤f的“胃氣”與《內(nèi)經(jīng)》在《素問·平人氣象論》中所論的“胃氣”相同?!镀饺藲庀笳摗氛f:“人以水谷為本,故人絕水谷則死,脈無胃氣亦死。所謂無胃氣者,肝不弦腎不石也?!币蚋蚊}太弦、腎脈太石,說明脈毫無從容和緩之象,故謂之無胃氣之真臟脈??梢姟秲?nèi)經(jīng)》中所論之“胃氣”,亦非脾胃之氣。所以,所謂“有胃則生,無胃則死”,并不能說明脾為后天之本的依據(jù)。
從脾胃的生理功能來看,脾可不可以為后天之本呢?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運化水谷。脾主運化水谷不論在“化”的過程或“運”的過程,都不可能單憑脾胃二臟所能完成的,必須有五臟的配合才能完成化生水谷精微的任務:
在“化”的過程:
1、胃主受納水谷。當飲食物入胃之后,經(jīng)過胃的腐熟,初步進行消化,下行入小腸,再經(jīng)過小腸的分清泌濁,其濁者下移大腸,然后變?yōu)榇蟊闩懦鲶w外。這是由胃氣的下降作用來完成的。
我們認為,胃的“受納”功能正常,是肺和肝膽配合的結(jié)果。肺與大腸相表里,肺氣的肅降有助于大腸傳導功能的發(fā)揮,使大便通暢。大便通暢就有利于胃的降濁,而使“受納”正常。肝主疏泄,肝的正常疏泄有助于膽汁的排泄,及時進入小腸,助飲食物的消化,并使之下降。是肝升膽降可促進脾升胃降,保證胃的“受納”功能正常進行。
2、胃主腐熟水谷。容納于胃中的食物,經(jīng)過胃的腐熟后,其精微物質(zhì)需經(jīng)脾的運化而營養(yǎng)全身,未被消化的食糜則下傳于小腸進一步消化。我們認為,胃腐熟水谷,除脾的配合外,還有賴于腎中水火。《醫(yī)門法律·先哲格言》說:“脾胃能化物與否,實由水火二氣,非脾胃所能也?!比裟I陰不足,水不制火,則所生之血氣不能隨肺氣涼降,反隨心火上炎,而脾胃干燥,不能化物;若腎陽不足,火不能制水,水泛土濕亦不能熟物也。因胃喜潤惡燥,有賴陰液滋潤,只有胃陰充足,才能受納腐熟,維持其通降下行之性。而脾卻喜燥惡濕,因脾主運化水濕,以調(diào)節(jié)體內(nèi)水液代謝的平衡。若脾虛不運,則最易生濕,而濕邪過多又最易困脾。所以脾與胃,只有燥濕相當,方可化物。燥濕相當即腎之水火二氣相當也。說明脾胃化物實不離腎。
胃腐熟水谷還須肝膽的配合,張錫純說:“蓋肝之系下連氣海,并有相火寄生其中,為其連氣海也,可代元氣布化,脾胃之健運實資其輔助。為其寄生相火也,可借火以生土,脾胃之飲食更賴之熟腐”(《醫(yī)學衷中參西錄》)。唐容川《血證論》說:“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氣入胃,全賴肝木之氣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span>
在“運”的過程:
飲食入胃,經(jīng)胃的受納和腐熟作用,并下達于小腸,使之進一步消化,分解成水谷精微和糟粕兩部分。此時必須在脾的升清作用下,將被消化的水谷精微吸收,并向上輸送至心肺,“散精”至全身,“五臟六腑皆以受氣”。
脾將水谷精微上輸于肺,肺朝百脈,助心行血,并通過肺的肅降作用,將水谷精微向體內(nèi)各臟腑組織布散,以營養(yǎng)和滋潤臟腑組織,維持其正常生理功能??梢姏]有肺朝百脈、心肺的配合,其“散精”至五臟六腑的功能,也是無法完成的。
食物經(jīng)過胃的腐熟后,下送小腸以“分清泌濁”。濁的部分再傳入大腸轉(zhuǎn)變?yōu)閺U物排出體外,清的部分由脾吸收而上輸于肺。此脾升胃降有賴于肝升膽降,葉天士說:“肝和脾升,膽和胃降”(《臨證指南醫(yī)案》)。若肝不升,則脾為濕困;膽不降,則中滿之證在所不免,所以肝升膽降正常,則脾升胃降無不正常也。
總之,由水谷入胃,經(jīng)腐熟進入小腸“分清泌濁”,到脾將水谷精微上輸于肺,這一過程,不僅有脾的參與,而且有腎、心、肺、肝的配合,才能完成“脾主運化水谷”的功能。特別是所謂“散精”,脾將水谷精微上輸于肺之后就沒有參與了,為何說成是“脾氣散精”呢?其實,脾將水谷精微上輸于肺之后。肺將其與肺從自然界吸入的清氣相互結(jié)合而化為宗氣,宗氣形成后,分布于胸中,貫注于心肺之脈,然后:一是走息道以行呼吸,一是貫心脈而行氣血。“五臟六腑皆以受氣”,顯然,五臟六腑所受之氣,非脾胃所化生之水谷精微之氣,而是在肺中形成的宗氣。這宗氣才是營養(yǎng)五臟六腑之精。顯而易見 :
① 脾主運化,其運化過程,不是脾胃自身單獨能夠完成的,還得其他四臟的參與;
② 脾不能貯存水谷之精,若無水谷入胃,當臟腑需要供給水谷之精時,就只有中斷而無法供給;
③ 李中梓之所謂“脾為后天之本”者,在于“安谷則昌,絕谷則亡”。若無水谷入胃,就是“絕谷”,可見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