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簡單心理(ID:janelee1231),作者:江湖邊,責編:酒鬼、漪漪、Andrea,原文標題:《我得了一種做不了小事的?。菏裁词恰笆鼊瞻c瘓”?》,頭圖來自:《四重奏》
我有一個朋友,平時工作很忙。她說:最近有種感覺,自己仿佛活成了“生活的矮子”。
具體點講,家里的麻煩事一個都不想做。一旦打起精神去做,做不好還容易崩潰。比如:
代購的衣服不合適又不能退。準備出二手,但最后包裹就一直原樣堆在角落(一想到還要拍照講價約快遞,真的夠了);
新手機買是買了,但有什么功能一無所知(沒時間了解);
冰箱壞了大半年,現(xiàn)在干脆把插頭拔了(報修好麻煩)。
說起來,她是很擅長工作的那類人。
——總在加班和自我精進,很少見到有什么“懶散糊弄”的樣子。但在生活瑣事層面,卻逐漸變得“啥也不會、總是在拖”。
在 2019 年 BuzzFeed 的一篇文章里,作者 Anne Petersen 將這種癥狀定義為“庶務癱瘓(errand paralysis)”:永遠沒法起身去做待辦列表里的小事。
這個詞很快走紅,并在千禧一代(出生于1981-1996年之間的人)中引發(fā)強烈共鳴。
這些事情看似簡單,但卻永遠無法完成。它們躺在to-do list里,一周又一周,讓人困擾好幾個月。
你有沒有符合“庶務癱瘓”的一些典型經(jīng)歷?這些“瑣事”的特征是:
高努力、低回報;
不是很難。真正要做,可以很快做好;
不特別重要,屬于中等優(yōu)先級的事情;
做完它,生活會有改善,但不會特別明顯;
它對你的“主要焦慮”沒有明顯幫助(比如工作)。
Anne 在文章里說,“這就是世界末日。不是'轟轟烈烈’,而是一群不知如何去寄東西、找時間看牙的年輕人”。
更糟的是,“庶務癱瘓”會招致多種負面情緒,比如羞恥、崩潰、自我懷疑:
是我太懶、太拖延嗎?
因為從小被溺愛,所以“四體不勤”嗎?
什么時候才能變成熟,真正成為一個“井井有條的大人”?
還可能承受來自家人的指責。比如,我媽媽就曾經(jīng)對我抱怨:“你現(xiàn)在一個人住,變得越來越懶,越來越不正常了?!?/p>
今天的文章要說,“庶務癱瘓”的背后,其實是更大的問題——工作倦怠(work burnout)。
一、“庶務癱瘓”不是病,而是一種倦怠癥狀
如果你最近常常因為找錯路、耳機壞了、外賣送錯了地址而崩潰——當這些小事逐漸越來越能觸發(fā)你時,這可能就是“倦怠(burnout)”的信號。
倦怠不是一種病。
雖然它最早在 1974 年被認為是一種心理診斷,心理學家 Herbert Freudenberger 將其描述為“由于過度工作或壓力而導致的身體或精神崩潰”。
“倦怠”是一種導致身心疲憊的慢性壓力狀態(tài)。風險因素包括情緒衰竭(emotional exhaustion)、憤世嫉俗(cynicism)/冷漠(detachment),以及感覺低效(feeling ineffective)。
與“疲憊(exhaustion)”的含義(累了,不能再繼續(xù)了)不同——“倦怠”意味著,即使達到了那個地步,也迫使自己繼續(xù)前進。
倦怠的幾個表現(xiàn)是:
永遠需要做一些“有成效的”事;
覺得自己應該不斷地工作,不停渴望一種成就感;
當試圖放松的時候,會感到內(nèi)疚;
經(jīng)常工作過度,但總會在截止日前完成工作;
有情緒衰竭、不滿意、不稱職或憤怒的感覺;
可能還有身體上的疼痛。比如纖維肌痛(fibromyalgia, FM),主要表現(xiàn)為身體某些部位有觸痛。通常由應激壓力引起,包括身體應激或情緒(心理)應激(NHS,2019)。
……
2019 年 3 月,一項涉及 1000 多名美國人的 Google 調(diào)查顯示,“47%的人正在經(jīng)歷倦怠”。
——有趣的是,幾乎一半的參與者報告說,“由于感到精疲力盡,而拖延或忽略了家事或文書工作”。近四分之一的受訪者表示,他們推遲了一些重要的預約,如醫(yī)療就診和日常汽車保養(yǎng)。
圖片來源:Fidelity
二、倦怠已經(jīng)成為“996人”的基本精神面貌
這里我們不過多討論“庶務癱瘓”和“倦怠”之間的相關(guān)性,而是想說:
當看到年輕人“沒法做家務瑣事”的時候,一些傳統(tǒng)觀念很容易認定,現(xiàn)在的年輕人“發(fā)爛發(fā)臭了”。因為他們看起來更懶、更自我、更揮霍(享樂主義)、更無能。
但事實果真如此嗎?
心理學家認為,在千禧一代中,“更高的工作倦怠率”可能是由于情緒衰竭的代際差異造成的。
但也有許多其他可能的因素,比如不斷上升的經(jīng)濟壓力和越來越具侵略感的技術(shù)。
這些因素常常是系統(tǒng)性、全方位的。比如:
1. 你內(nèi)化了“自己應該一直工作”的想法。
“做這些事,會提高我的 KPI、會讓我變得更有錢、更成功嗎?”——不會,那就等等再說。
即便公司規(guī)定“996”,有些人的眼球和大腦也處于 24/7 的工作文化中,避免瑣事可以提供喘息的機會。
哲學家韓炳哲在《倦怠社會》一書中,將這種狀態(tài)描述為“對自我的剝削”——必須成為“最優(yōu)秀的自己”,自己開啟和自己的戰(zhàn)爭且永遠沒有盡頭:
我們處在一個獨特的歷史階段,自由本身產(chǎn)生了束縛。規(guī)訓社會的“應當”產(chǎn)生了種種規(guī)定和禁令,與之相比,自由的“能夠”甚至帶來了更多的束縛。“應當”尚且存在界限,“能夠”卻沒有邊界。它是開放的、沒有上線。因此,“能夠”導致的約束是無盡無際的。
2. 它與我們永遠不再“擁有一份穩(wěn)定的工作”有關(guān)。
進入中產(chǎn)的人,常常會誤以為自己掌握了某種穩(wěn)定。但產(chǎn)業(yè)可能突然沒落、公司可能突然倒閉。一份文憑并不能讓我們安穩(wěn)地干到退休,你已經(jīng)不知道自己的工作還有多穩(wěn)定。
即使是看上去穩(wěn)定的大公司,“因為業(yè)務調(diào)整,條線被整個拿掉”的情況也時有發(fā)生。
這時候你會想:好吧,我應該一直工作。也會繼續(xù)忍受公司的不好,因為“我們看不到其他選擇”,而更愿意認為“這是因為我不夠努力”。
3. 工作和生活的界限是如此模糊,以致于我們感覺不到兩者之間的界限,也不再有“工作和生活的平衡”。
“加班”的勞動被低估。不論是工作、還是生活或愛情,因為即時通訊工具普及,人們常常被期待隨時待命。不管你是在家里的床上,還是在通勤的地鐵,只要你有電腦,就可以被“加班”隨時入侵。
4. 社交媒體上無盡的比較。
當代的“成功”當然不僅僅是財務自由,而是有錢、有時間,最好還有品位。
你可能需要在朋友圈、微博上經(jīng)營“很酷很精彩”的個人印象。雖然心里知道“展現(xiàn)的東西不代表全部”,但我們還是會用這些標準來評價自己。
英國的一項調(diào)查顯示,74%的人曾說自己壓力太大,無法應付。同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在經(jīng)歷過高度壓力的 18-24 歲人群中,49%的人認為“與他人比較”是壓力的來源,這一比例高于任何年齡段的人。
即使是體育、樂器和藝術(shù)這些愛好,也可能會被“扭曲”成為了好玩而做事,為了拍照和分享,陷入一種在社交媒體上顯得“放松而有趣”的競爭。
5. 我們失去了放松的能力。
人們已經(jīng)不再愿意單純地“放松”了。
李松蔚曾在一篇文章里說,在幫助一些非常緊繃、沒法放松的“世俗上的成就者”時,只要告訴他:休息是為了更好地工作,為了“更有節(jié)奏地用力”。
——這樣才能夠幫助一個人“去休息”。因為他知道,這是為了更好的工作,所以不是浪費時間。
三、“系統(tǒng)性的倦怠”,有解決方案嗎?
我們以前寫過一些應對“職業(yè)倦怠”的方法。大多是從個人層面出發(fā),完善自己情緒彈性的內(nèi)容。
但“庶務癱瘓”的提出者認為,整體的、消耗性的倦怠問題沒有解決辦法。
正念、放松這些個人層面的努力,不能促使“整個系統(tǒng)”的松動;“度假”也不能解決根本問題。我們不能看到“哦,倦怠可能要來了”,然后馬上啟動一個“防倦怠版的自己”。
最好的治療方法是——覺察、命名。就像處理所有的情緒問題一樣,知道它是什么、為什么,是什么促成了這種感受,就已經(jīng)成功一半了。
另外還有幾個可以嘗試的建議:
學會“無所事事、什么都不做(nothingness)”。做一些事情時,學習讓它“沒有最終目標”,也不必擅長它。
區(qū)分“緊迫”和“重要”。比如,很多新聞和群聊大多都不重要,但它們制造了很大的“聲量和焦慮”,如果這些事情妨礙你進行更重要的活動,就對它進行限制。比如只在早上 10 點讀半小時新聞。
停止對瑣事的思考,“先做 10 分鐘”再說。管理焦慮的一種方法是停止思考,并將其拆解為事無巨細的小步驟(Microsteps)。一旦開始去做了,就容易繼續(xù)下去。在 Fidelity 所調(diào)查的“庶務癱瘓”者中,大約一半的人說,只要邁出第一步,就不被拖延的事情壓得喘不過氣來;40%的人說,“把事情分解成更小的任務、寫下來”有幫助。
如果你做成了一件瑣事,不要覺得沒意義(可以設(shè)置一些獎勵)。比如吃頓好飯、開一瓶酒來慶祝。
總之,“庶務癱瘓”不是懶惰,也不是無能。
關(guān)鍵是,你是否意識到自己的情緒出了問題?當你知道自己正在經(jīng)歷倦怠,就可以嘗試解除倦怠的誘因,減少精疲力竭的代價。
人生苦短,不必為干洗羽絨被而焦慮。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簡單心理(ID:janelee1231),作者:江湖邊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