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福建省9--12月各地名校高三語文模擬試卷匯編—文言文篇(1)
一古詩文閱讀(共 35 分)
閱讀柳宗元的《鈷鉧潭西小丘記》,完成第1—3題。(共9分,每小題3分)
得西山后八日,尋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鈷鉧潭。潭西二十五步,當(dāng)湍而浚者為魚梁。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樹。其石之突怒偃蹇,負(fù)土而出,爭為奇狀者,殆不可數(shù)。其嵌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馬之飲于溪;其沖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羆之登于山。
丘之小不能一畝,可以籠而有之。問其主,曰:“唐氏之棄地,貨而不售。”問其價,曰:“止四百。”余憐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時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
即更取器用,鏟刈穢草,伐去惡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顯。由其中以望,則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鳥獸之遨游,舉熙熙然回巧獻技,以效茲丘之下。枕席而臥,則清泠之狀與目謀,瀯瀯之聲與耳謀,悠然而虛者與神謀,淵然而靜者與心謀。不匝旬而得異地者二,雖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噫!以茲丘之勝,致之灃、鎬、鄂、杜,則貴游之土爭買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棄是州也,農(nóng)夫漁父過而陋之,賈四百,連歲不能售。而我與深源、克己獨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書于石,所以賀茲丘之遭也。
1.對下列加點字的意思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殆不可數(shù)(幾乎)
C.以效茲丘之下(呈現(xiàn))
2.比較下列各組句中加點字的意義與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以茲丘之勝, 致之灃、鎬、鄂、杜,……
B 唐氏之棄地,貨而不售
C是其果有遭乎!
D 若牛馬之飲于溪
3.下列各項對文章和作者的闡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文把一個普通的小丘,描繪得異常生動。“其石之突怒偃蹇、負(fù)土而出,爭為奇狀者,……若熊羆之登于山”,那些無知的奇石,一經(jīng)作者這樣地勾畫,仿佛各自都具有了血肉靈魂。
B.柳宗元借“農(nóng)夫漁父過而陋之”,即小丘被棄,曲折地表現(xiàn)了自己受到排斥打擊、久貶不遷的悲憤。他對小丘之美的被發(fā)現(xiàn)表示欣慰,寄寓了他的難言之隱,正如清人何焯所說:“茲丘猶有遭,逐客所以羨而賀也,言表殊不自得耳。”(《義門讀書記》)
C.這篇優(yōu)美的散文,語言形象生動,比喻新穎貼切,將景物的狀貌神韻栩栩如生地表現(xiàn)了出來。
D.柳宗元,字子厚。他的散文與韓愈齊名,韓柳二人與宋代的歐陽修、蘇軾等并稱為“唐宋八大家”。因為曾在河?xùn)|、柳州任職,所以人稱“柳河?xùn)|”或“柳柳州”。
4閱讀下列語段,回答題。(10分)
子曰:“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nèi)自訟者也。”
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子夏說:“小人之過也必文。”
陳司敗問:“昭公知禮乎?“孔子曰:“知禮。”孔子退,揖巫馬期而進之曰:“吾聞君子不黨,君子亦黨乎?君取于吳,為同姓,謂之吳孟子。君而知禮,孰不知禮?”巫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茍有過,人必知之。”
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1).翻譯下列句子:(每句3分,共6分)
①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nèi)自訟者也。
答:
②君而知禮,孰不知禮?
答:
(2) 對于人之“過”,孔子發(fā)表了哪些觀點?請分條簡要說明.(4分)
答:
文言文參考譯文:
尋到西山以后八天,沿著山口向西北探行二百步,又探得了鈷鉧潭。潭西二十五步,正當(dāng)流急水深處筑有壘土阻水,開缺張網(wǎng)的魚梁。梁上有個小土丘,丘上生長著竹子樹木,丘石或驟然突起、或兀然高聳,破土而起,競相形成奇奇怪怪形狀的,幾乎數(shù)都數(shù)不清;有的傾側(cè)堆壘而趨下,就像牛馬在溪邊飲水;有的又猛然前突,似乎較量著爭向上行,就像熊羆在山上攀登。
這小丘小得不足一畝,似乎可以裝進袖子里去一般。我向小丘的主人打聽情況,他回答說:“這是唐姓某家廢棄的土地,標(biāo)價出售卻賣不出去。”我又問地價多少,答道:“僅僅四百兩銀子。”我同情小丘的不遇而買下了它。當(dāng)時,李深源、元克己與我同游,都十分高興,以為是意想不到的收獲。
于是就又取來了一應(yīng)用具,鏟除敗草,砍掉雜樹,燃起了熊熊大火焚燒去一切荒穢。(頓時),佳好的樹木似乎挺立起來,秀美的竹林也因而浮露,奇峭的山石更分外顯突。由竹木山石間望出去,只見遠(yuǎn)山高峙,云氣飄浮,溪水流淙,鳥獸在自由自在地游玩;萬物都和樂怡暢地運技獻能,而呈現(xiàn)在這小丘之下。鋪席展枕躺在丘上,山水清涼明爽的景狀來與雙目相親,瀯瀯的流水之聲又傳入耳際,悠遠(yuǎn)空闊的天空與精神相通。深沉至靜的大道與心靈相合。我不滿十天中卻得到了二處勝景,即使是古時喜嗜風(fēng)景的人,也未必能有此幸運啊!
唉,憑著這小丘的美景,如果放到長安附近灃、鎬、鄂、杜等地,那末愛好游樂的貴族人士競相爭購的,將逐日增價一千兩,也愈來愈不能購得。現(xiàn)在棄置在這永州,農(nóng)人漁夫相經(jīng)過而看不起它,求價僅四百兩,卻多年賣不出去,而我與深源、克己偏偏喜愛并獲得了它。這難道是確實有所謂遭際遇合嗎?我將得丘經(jīng)過書寫在石上,用來慶賀與小丘的遇合。
1. B(售:買)
2.C(C其 都是語氣副詞,譯為“的確、實在、確實”
3.D(柳宗元沒有在河?xùn)|任職,因為他是河?xùn)|人,所以稱他為“柳河?xùn)|”)
4(1).①我還沒見過看到自身的錯誤而能發(fā)自內(nèi)心自我責(zé)備的人。(“過”1分,“自訟”1分,通順1分)
②如果魯君算是知禮,還有誰不知禮呢?(“而”1分,“孰”1分通順1分)
(每句3分,共6分)
(2).①人都會犯錯;②一般人大都見過而不能自責(zé),而君子能見過就改;③犯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犯了錯卻千方百計地加以掩飾;④言過其實是可恥的。(4分)
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3—5題。(9分,每小題3分)
趙綽字士倬,河?xùn)|人也。性質(zhì)直剛毅。周初為天官府史,以恭謹(jǐn)恪勤,擢授夏官府下士。稍以明干見知,為內(nèi)史中士。隋文帝為丞相,知其清正,引為錄事參軍。文帝受禪,授大理丞。處法平允,考績連最。每有奏讞,正色侃然,漸見禮重。上以盜賊不禁,將重其法,綽進諫曰:“律者天下之大信,其可失乎!”上欣然納之,因謂曰:“若更有聞見,宜數(shù)言之。”遷大理少卿。刑部侍郎辛亶嘗衣緋裈①,俗云利官,上以為厭蠱②,將斬之,綽曰:“據(jù)法不當(dāng)死,臣不敢奉詔。”上怒甚,謂曰:“卿異辛亶而不自惜也?”命左仆射高颎將綽斬之。綽曰:“陛下寧可殺臣,不可殺辛亶。”至朝堂,解衣當(dāng)斬。上使人謂綽曰:“竟如何?”對曰:“執(zhí)法一心,不敢惜死。”上拂衣入,良久乃釋之。明日,謝綽,勞勉之,賜物三百段。時上禁行惡錢,有二人在市以惡錢易好者,武候執(zhí)以聞,上悉令斬之。綽諫曰:“此人坐當(dāng)杖,殺之非法。”上曰:“不關(guān)卿事。”綽曰:“陛下不以臣愚暗,置在法司,欲妄殺人,豈得不關(guān)臣事?”上曰:“撼大木不動者,當(dāng)退。”對曰:“臣望感天心,何論動木!”上復(fù)曰:“啜羹者,熱則置之。天子之威,欲相挫邪?”綽拜而益前,呵之不肯退。上遂入。書侍御史柳彧復(fù)上奏切諫,上乃止。上以綽有誠直之心,每引入閣中,或遇上與皇后同榻,即呼綽坐,評論得失。
3、對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C、知其清正,引為錄事參軍
D、啜羹者,熱則置之
A、知其清正,引為錄事參軍
B、此人坐當(dāng)杖,殺之非法
C、正色侃然,漸見禮重
D、綽拜而益前,呵之不肯退
5、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三、(32分)
6.閱讀下面兩段文言文,按要求答題。(10分)
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孟子曰:“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對曰:“然。”
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也。”
(1)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6分)
①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3分)
譯:
②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也。(3分)
譯: 。
(2)根據(jù)以上兩段內(nèi)容,簡要談?wù)効酌隙苏J(rèn)為國君應(yīng)如何施政。(4分)
答: 。
4、C(A他;表選擇的連詞,“是……還是” B他;取獨
5、B(“法令不可失去”不對,“并稱贊他比自己更有見識”不合原意,“若更有聞見”應(yīng)為“如果再見到什么情況及聽到什么說法”即“若再有所見所聞”之意)
6、(1)①把邪惡不正的人提拔起來,把正直無私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不會服從統(tǒng)治了。(或者譯為邪惡不正的人提拔起來,位于正直無私的人之上,老百姓就不會服從統(tǒng)治了。)
②百姓歸附于仁政,如同水的流向下游,百獸的奔向曠野一樣。”
(2)孔子和孟子都希望統(tǒng)治者能夠施行仁政??鬃诱J(rèn)為統(tǒng)治者要善于要選拔正直之人,孟子的主張是要統(tǒng)治者得民心。(意思對即可)
五、閱讀下列一則語段,回答問題。(10分)
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愿車馬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愿無伐①善,無施②勞。”子路曰:“愿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注] ①伐:夸耀
12.翻譯句子:
(1)盍各言爾志。(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這段文字反映了什么思想?請結(jié)合原文簡述。(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1)為什么不說說你們個人的愿望呢?(重點:盍、爾、志)
(2)使老人能享受安樂,使朋友能夠互相信任,使孩子們得到關(guān)懷養(yǎng)護。(重點:安、信、懷)
13.“仁”的思想(2分)。
結(jié)合文章具體闡述“仁”的內(nèi)涵:克己復(fù)禮或自我修養(yǎng)(1分);愛人或關(guān)懷他人(1分)。
閱讀的文言文,完成7—9題。
答司馬諫議書【注】
王安石
①某啟:昨日蒙教,竊以為與君實游處相好之日久,而議事每不合,所操之術(shù)多異故也。雖欲強聒,終必不蒙見察,故略上報,不復(fù)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實視遇厚,于反復(fù)不宜鹵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實或見恕也。
②蓋儒者所爭,尤在于名實。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實所以見教者,以為侵官,生事,征利,拒諫,以致天下怨謗也。某則以為受命于人主,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為侵官;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不為生事;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辟邪說,難壬人,不為拒諫。至于怨誹之多,則固前知其如此也。
③人習(xí)于茍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于眾為善。上乃欲變此,而某不量敵之眾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則眾何為而不洶洶然?盤庚之遷,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度義而后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如君實責(zé)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為,以膏澤斯民,則某知罪矣;如曰今日當(dāng)一切不事事,守前所為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
④無由會晤,不任區(qū)區(qū)向往之至。
【注】司馬諫議:即司馬光(字君實),當(dāng)時任右諫議大夫,曾寫信指責(zé)作者的變法舉措。
4、下列加點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冀君實或見恕也
B、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
C、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D、不任區(qū)區(qū)向往之至
5、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3分)
A.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C.
夫夷以近,則游者眾
第二卷
三
6、翻譯下列句子(6分)
(1)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實或見恕也。
(2)至于怨誹之多,則固前知其如此也。
7、文中的第③段針對司馬光
4、答案:D
5、答案:D(來,表目的。A項表原因,表憑借;B項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用在定語后置句,“的”;C項表轉(zhuǎn)折“卻”,表承接“那么”)
三、
6(1)所以現(xiàn)在向您詳細(xì)說明推行新法的原因,希望也許能得到您的諒解。
(2)至于有很多怨恨和誹謗,那我本來早就料到會這樣的。
7、答案:變法使天下怨謗,變法招致士大夫怨謗的原因,自己要堅持變法的決心。(意思對即可)
【參考譯文】 1
安石啟:昨天承蒙您來信指教。我認(rèn)為,我和您往來相好的時間很長了,但商討政事卻常常合不來,這是因為我們所采取的政治主張不同的緣故。如果硬要辨解,恐怕最后也未必能聽得進去,所以過去只是簡單地給您回封信,不再一一為自己辨白。但又再三想到您很看重我,在書信往來中,我不應(yīng)草率,所以現(xiàn)在向您詳細(xì)說明推行新法的原因,希望也許能得到您的諒解。
讀書人所爭論的問題,尤其在于名和實的關(guān)系問題。名實弄明白了,天下的道理也就清楚了?,F(xiàn)在您來信指教,認(rèn)為我越權(quán)、惹事、搜刮錢財、拒絕批評,因此遭到天下人的怨恨和誹謗。我卻認(rèn)為受皇上的委托,研究法令制度,并在朝廷上加以商討修訂,然后交給專職的官吏去執(zhí)行,不能叫作越權(quán);推行先王實行過的政事,興利除弊,不能叫作惹事;為國家理財,不能叫作搜刮錢財;駁斥邪說,責(zé)問壞人,不能叫作拒絕批評。至于有很多怨恨和誹謗,那我本來早就料到會這樣的。
人們習(xí)慣于得過且過,已經(jīng)不是一天了,士大夫大多數(shù)以不憂慮國家大事、隨波逐流、討好眾人為上?;实垡敫淖冞@種狀況,而我不考慮反對派的多少,要出力幫助皇帝對抗這些人,那么大家怎么能不大吵大鬧呢?盤庚遷都的時候,老百姓都怨恨,并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而已。盤庚并不因為有人埋怨就改變自己的計劃。這因為他是考慮了是否合理才行動的,認(rèn)為做得對因而就沒有什么可后悔的。如果您責(zé)備我任職很久而沒有能幫助皇帝大有作為,以造福于人民。那么,我承認(rèn)自己的罪過;如果說現(xiàn)在應(yīng)當(dāng)什么事情都不做,墨守成規(guī)而已,那我就不敢領(lǐng)教了。
沒有機會見面,我不勝衷心仰慕之至。
12、閱讀下面一段話,回答問題(8分)
蝸角之爭
戴晉人①曰:“有所謂蝸者,君知之乎?”曰:“然。”“有國于蝸之左角者,曰觸氏;有國于蝸之右角者,曰蠻氏。時相與爭地而戰(zhàn),伏尸數(shù)萬,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君曰:“噫!其虛言與?”曰:“臣請為君實之。君以意在四方上下有窮乎?”君曰:“無窮。”曰:“知游心于無窮,而反在通達(dá)②之國,若存若亡乎?”君曰:“然。”曰:“通達(dá)之中有魏,于魏中有梁③,于梁中有王。王與蠻氏,有辯乎?”君曰:“無辯。”客出而君惝然若有亡也。
(節(jié)選自《莊子•雜篇•則陽》)
【注】①戴晉人:魏國的賢人。
②通達(dá):人跡所及之地。
③梁:指魏國都城大梁。
在莊子看來,蝸角之爭爭的是什么?從這則寓言我們可得到什么啟發(fā)?(8分)
答:
12、答案:蠅頭小(微)利。在大千世界中,我們都是很渺小的,不必為蠅頭小利爭戰(zhàn),應(yīng)珍惜生命。
評分要點:第一個答案得4分;啟發(fā)占4分,如有其他合理的見解也可以
參考譯文】 2
戴晉人對魏惠王說:“有一種叫作蝸牛的東西,君王知道嗎?”
魏惠王說:“知道。”
戴晉人說:“有在蝸牛的左觸角上建立國家的,名字叫作觸氏;有在蝸牛的右觸角上建立國家的,名字叫作蠻氏。兩國經(jīng)常因為爭奪土地而掀起戰(zhàn)爭,死在戰(zhàn)場的尸首就有幾萬具,他們追趕敗兵,十五天才能夠返回來。”
魏惠王說:“哈!這大概是謊話吧?”
戴晉人說“我愿意為君王證實這件事情。依君王的意思說,在天地四方上下之中,有沒有窮盡呢?”
魏惠王說:“沒有窮盡。”
戴晉人說:“如果把心神遨游無盡的境域之中,再返還到四通八達(dá)的各國之間,就感到似有似無的一樣,君王知道這個道理嗎?”
魏惠王說:“知道。”
戴晉人說:“四通八達(dá)的各國之間有個魏國,魏國之中又有個梁邑,梁邑之中有個君王。這個君王和蠻氏相比,有沒有分別呢?”
魏惠王說:“沒有分別。”
戴晉人走后,魏王就悵然(悶悶不樂)如同丟了什么東西似的。
(一)古漢語基礎(chǔ)知識題
1、下列對“于”字在句中的意義及用法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①子路宿于石門。(介詞,相當(dāng)于“在”)
②當(dāng)仁,不讓于師。(介詞,相當(dāng)于“對”“對于”)
③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介詞,相當(dāng)于“對于”)
④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介詞,相當(dāng)于“對于”)
⑤子為恭也,仲尼豈賢于子乎?(介詞,相當(dāng)于“比”)
⑥河內(nèi)兇,則移其民于河?xùn)|(介詞,相當(dāng)于“到”“至”)
⑦孟子對曰:“于轉(zhuǎn)有之。”( 介詞,相當(dāng)于“對于”)
⑧暴見于王,王語暴以好樂。(介詞,相當(dāng)于“到”“至”)
A.①②③⑤⑥
2、寫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4分,每個0.5分)
①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②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③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④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⑤民歸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誰能御之?
⑥由也,女聞六言六蔽矣乎?
⑦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
⑧植其杖而蕓。
(二)課文閱讀理解題(6分,每題3分)
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蝕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子夏曰:“小人之過也必文。”
3、問:根據(jù)文章的內(nèi)容,請同學(xué)們說一說我們應(yīng)該如何來看待自己的過錯呢?
答:
子曰:“躬自厚而薄責(zé)于人,則遠(yuǎn)怨矣!”
4、孔子在這一句話中給了我們什么樣的啟發(fā)?
答:
(三)課文延伸閱讀理解題(10分)
閱讀下面兩篇小短文,回答后面的問題。
(一)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xiāng)黨稱悌焉。”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曰:“今之從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ǘ┻^蒲,會公叔氏以蒲畔,蒲人止孔子。弟子有公良孺者,以私車五乘從孔子。其為人長賢,有勇力,謂曰:“吾昔從夫子遇難于匡,今又遇難于此,命也已。吾與夫子再罹難,寧斗而死。”斗甚疾。蒲人懼,謂孔子曰:“茍毋適衛(wèi),吾出子。”與之盟,出孔子?xùn)|門??鬃铀爝m衛(wèi)。子貢曰:“盟可負(fù)邪?”孔子曰:“要盟也,神不聽。”
5、孔子在第一段把“士”分為幾類人,分別是什么?(3分)
6、如何理解'言必信,行必果'?(2分)
7、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意思。(3分,每個0.5分)
吾與夫子再罹難 罹_____________
茍毋適衛(wèi),吾出子 茍_____________適
盟可負(fù)邪 負(fù)
要盟也,神不聽。
8、談一談孔子所主張“信”的原則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課外經(jīng)典閱讀理解題(10分)
閱讀下面兩篇小短文,回答后面的問題。
公孫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
孟子曰:“勢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繼之以怒。繼之以怒,則反夷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則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則惡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間不責(zé)善。責(zé)善則離,離則不祥,莫大焉。”
(《孟子•離婁上》)
孟子曰:“身不行道,不行于妻子;使人不以道,不能行于妻子。”(《孟子•盡心下》)
9、將文中畫線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6分,每題3分)
(1)以正不行,繼之以怒。
(2)使人不以道,不能行于妻子。
10、從這兩則話語可以看出孟子認(rèn)為教育者必須首先具備怎樣的素質(zhì)?(4分)
一、做下列《先秦諸子選讀》題
(一)古漢語基礎(chǔ)知識題(3分)
1、A
2、寫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4分,每個0.5分)
① “畔 ”通“叛”
③ “拂”通“弼”
⑤ “由”通“猶”
⑦“要”通“約”
(二)課文閱讀理解題(6分,每題3分)
3、在人生的征途上,犯錯誤是難免的。有過錯卻不改正才是真正的過錯。要想改正錯誤,首先就要正視自己的錯誤,不要試圖去掩飾自己的過錯。
4、在與人相處的時候,不要一味去埋怨別人對自己不好,要改善與他人的關(guān)系,關(guān)鍵在于改變自己:多責(zé)求自己,少苛求別人。
(三)課文延伸閱讀理解題
5、(3分)提示:三類。①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②宗族稱孝,鄉(xiāng)黨稱悌③“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
6、(2分)說到做到,行動堅決。
7、(3分,每個0.5分)
遭遇;
背棄;
8、(2分)儒家的忠信也是有條件的,即必須符合正義。被脅迫的、在非正義的情況下而盟誓的,無須遵守。
二、課外經(jīng)典閱讀理解題(10分)
9、(6分)見參考譯文中畫線句子。
10、孟子強調(diào)正人必先正己,(2分)如果教育者沒有好的德行,連妻子女兒都不會聽他的話,更不用說教育別人了。(2分)
[譯文] 公孫丑說:“君子不親自教育兒子,為什么?”
孟子回答:“因為情勢行不通啊。教育一定要用嚴(yán)正的道理,(父親教兒子)用嚴(yán)正的道理沒有效果,緊接著怒氣就產(chǎn)生了。那就傷感情了。(兒子會說)‘你教我正理正道,可是你不按正理正道做’,于是父子之間便傷感情了。父子一傷感情,那就很不好。古人交換著對兒子進行教育,使父子之間不因求好而相責(zé)備。因為求好而使父子隔閡,父子之間有了隔閡,是最不好的一件事。”
一、文言文閱讀。(17分)
(一)閱讀下文,完成1—3題。(9分。每小題3分)
優(yōu)孟,故楚之樂人也。長八尺,多辯,常以談笑諷諫。楚莊之時,有所愛馬,衣以文繡,置之華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棗脯。馬病肥死,使群臣喪之,欲以棺槨大夫禮葬之。左右爭之,以為不可。王下令曰:“有敢以馬諫者,罪至死。”優(yōu)孟聞之,入殿門,仰天大哭。王驚而問其故。優(yōu)孟曰:“馬者王之所愛也,以楚國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禮葬之,薄,請以人君禮葬之。”王曰:“寡人之過一至此乎!”于是使馬屬太官,無令天下久聞也。楚相孫叔敖知其賢人也,善待之。病且死,屬其子曰:“我死,汝必貧困。若往見優(yōu)孟,言我孫叔敖之子也。”居數(shù)年,其子窮困負(fù)薪,逢優(yōu)孟,與言曰:“我,孫叔敖子也。父且死時,屬我貧困往見優(yōu)孟。”優(yōu)孟曰:“若無遠(yuǎn)有所之。”即為孫叔敖衣冠,抵掌談?wù)Z。歲余,像孫叔敖,楚王及左右不能別也。莊王置酒,優(yōu)孟前為壽。莊王大驚,以為孫叔敖復(fù)生也,欲以為相。優(yōu)孟曰:“請歸與婦計之,三日而為相。”莊王許之。三日后,優(yōu)孟復(fù)來。王曰:“婦言謂何?”孟曰:“婦言慎無為,楚相不足為也。如孫叔敖之為相。盡忠為廉以治楚,楚王得以霸。今死,其子無立錐之地,貧困負(fù)薪以自飲食。必如孫叔敖,不如自殺。”因歌曰:“山居耕田苦,難以得食。起而為吏,身貪鄙者馀財,不顧恥辱。身死家室富,又恐為奸觸大罪,身死而家滅。貪吏安可為也!念為廉吏,奉法守職,竟死不敢為非。廉吏安可為也!楚相孫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窮困負(fù)薪而食,不足為也!”于是莊王謝優(yōu)孟,乃召孫叔敖子,封之寢丘四百戶,以奉其祀。后十世不絕。
1.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多辯,常以談笑諷諫
B.席以露床,啖以棗脯
C.有敢以馬諫者,罪至死
D.屬我貧困往風(fēng)優(yōu)孟
2.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①以區(qū)區(qū)之齊在海濱,通貨積財
B.①王甚任之
C.①賜,而志不遠(yuǎn)也
D.①今死,其子無立錐之地
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優(yōu)孟言辭詼諧幽默。楚莊王想厚葬所愛之馬,群臣進諫反遭嚴(yán)辭拒絕;優(yōu)孟以反語諷諫,說是以大夫禮不夠隆重,使莊王認(rèn)識錯誤,收回成命
B.孫叔敖十分看中優(yōu)孟,臨終前預(yù)料兒子必將貧困,要他到時去找優(yōu)孟尋求幫助。優(yōu)孟慨然允諾孫叔敖子后,極力模仿孫叔敖,想使楚莊王醒悟。
C.楚莊王誤以為優(yōu)孟是孫叔敖復(fù)生,想任他為相。優(yōu)孟與妻子商定三日之后為相,又責(zé)怪莊王利用孫叔敖成就霸業(yè),而對他的后代卻不聞不問。
D.優(yōu)孟由孫叔敖一事而引發(fā)感慨,指出為官者不應(yīng)貪鄙求財,否則將觸犯法令而身死家滅;但廉吏死后,其家人卻會面臨窮困潦倒的悲慘境遇。
(二)(8分)
4.閱讀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題。(8分)
子貢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dá)而達(dá)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論語雍也》)
【注釋】①施:舊讀shì,動詞。②能近取譬:能夠就自身打比方。即推己及人的意思。
(1)翻譯下面句子。
①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3分)
②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dá)而達(dá)人。(3分)
(2)孔子實行“仁”的重要原則是什么?(用原文回答)如何才能做到“仁”?(2分)
1. A;2. D;3. C ;
(二)4、(8分)(1)①假若有一個人,他能給老百姓很多好處又能周濟大眾,怎么樣?(3分)
②至于仁者,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幫助人家一同站得?。灰胱约哼^得好,也要幫助人家一同過得好。(3分)
(2)“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dá)而達(dá)人。”是實行“仁”的重要原則。“推己及人”就做到了“仁”。(2分)
【文言文參考譯文】
優(yōu)孟原是楚國的老歌舞藝人。他身高八尺,富有辯才,時常用說笑方式勸誡楚王。楚莊王時,他有一匹喜愛的馬,給它穿上華美的繡花衣服,養(yǎng)在富麗堂皇的屋子里,睡在沒有帳幔的床上,用蜜餞的棗干來喂它。馬因為得肥胖病而死了,莊王派群臣給馬辦喪事,要用棺槨盛殮,依照大夫那樣的禮儀來葬埋死馬。左右近臣爭論此事,認(rèn)為不可以這樣做。莊王下令說:“有誰再敢以葬馬的事來進諫,就處以死刑。”優(yōu)孟聽到此事,走進殿門,仰天大哭。莊王吃驚地問他哭的原因。優(yōu)孟說:“馬是大王所喜愛的,就憑楚國這樣強大的國家,有什么事情辦不到,卻用大夫的禮儀來埋葬它,太薄待了,請用人君的禮儀來埋葬它。”莊王說:“我的過錯竟到這種地步嗎?”于是莊王派人把馬交給了主管宮中膳食的太官,不讓天下人長久傳揚此事。
楚國宰相孫叔敖知道優(yōu)孟是位賢人,待他很好。孫叔敖患病臨終前,叮囑他的兒子說:“我死后,你一定很貧困。那時,你就去拜見優(yōu)孟,說‘我是孫叔敖的兒子。’”過了幾年,孫叔敖的兒子果然十分貧困,靠賣柴為生。一次路上遇到優(yōu)孟,就對優(yōu)孟說:“我是孫叔敖的兒子。父親臨終前,囑咐我貧困時就去拜見優(yōu)孟。”優(yōu)孟說:“你不要到遠(yuǎn)處去。”于是,他就立即縫制了孫叔敖的衣服帽子穿戴起來,模仿孫叔敖的言談舉止,音容笑貌。過了一年多,模仿得活像孫叔敖,連楚莊王左右近臣都分辨不出來。楚莊王設(shè)置酒宴,優(yōu)孟上前為莊王敬酒祝福。莊王大吃一驚,以為孫叔敖又復(fù)活了,想要讓他做楚相。優(yōu)孟說:“請允許我回去和妻子商量此事,三日后再來就任楚相。”莊王答應(yīng)了他。三日后,優(yōu)孟又來見莊王。莊王問:“你妻子怎么說的?”優(yōu)孟說:“妻子說千萬別做楚相,楚相不值得做。像孫叔敖那樣地做楚相,忠正廉潔地治理楚國,楚王才得以稱霸。如今死了,他的兒子竟無立錐之地,貧困到每天靠打柴謀生。如果要像孫叔敖那樣做楚相,還不如自殺。”接著唱道:“住在山野耕田辛苦,難以獲得食物。出外做官,自身貪臟卑鄙的,積有余財,不顧廉恥。自己死后家室雖然富足,但又恐懼貪贓枉法,干非法之事,犯下大罪,自己被殺,家室也遭誅滅。貪官哪能做呢?想要做個清官,遵紀(jì)守法,忠于職守,到死都不敢做非法之事。唉,清官又哪能做呢?像楚相孫叔敖,一生堅持廉潔的操守,現(xiàn)在妻兒老小卻貧困到靠打柴為生。清官實在不值得做??!”于是,莊王向優(yōu)孟表示了歉意,當(dāng)即召見孫叔敖的兒子,把寢丘這個四百戶之邑封給他,以供祭祀孫叔敖之用。自此之后,十年沒有斷絕。
傳記類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題。
諸葛亮字孔明,瑯琊陽都人也,漢司隸校尉諸葛豐后也。身長八尺,每自比于管仲、樂毅,時人莫許之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
評曰:諸葛亮之為相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quán)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終于邦域之內(nèi),咸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簫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yīng)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三國志•蜀書》
1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先主于永安病篤 B.亮每患糧不繼,使己志不申 C.亮自表后主曰 D.宣王案行其營壘處所 1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是以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 B.故未加兵,且遣使聘吳 C.乃治戎講武,以俊大舉 D.與司馬宣王對于渭南 13、聯(lián)系全文看,下列對原文最后一段議論的認(rèn)識,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對于諸葛亮表現(xiàn)出來的卓越的政治才能,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評價。 B.作者告訴人們,要治理好國家,管理者就應(yīng)當(dāng)做到律令嚴(yán)明、賞罰公平。 C.客觀地指出諸葛亮自身存在的弱點也是“未能成功”的重要原因。 D.委婉含蓄地規(guī)勸后世君王,要吸取“連年動眾”的歷史教訓(xùn)。 14、翻譯文中劃線的句子: (1)身長八尺,每自比于管仲、樂毅,時人莫許之也。 (2)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 游記類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8題。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湘沅,北合漢沔,其勢益張。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與海相若。清河張君夢得謫居齊安,即其廬之西南為亭,以覽觀江流之勝,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注】 ?、谝荆汗笆中卸Y,這里引申為“觀賞”。 15、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此獨大王之雄風(fēng)耳 獨:僅僅 B.而人有遇不遇之變 遇:遇到 C.窮耳目之勝以自適也哉 窮:窮盡 D.此皆騷人思士之所以悲傷憔悴而不能勝者 16、下列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說明亭子命名為“快哉”原因的一組是( ①今乃得玩之幾席之上,舉目而足 ②南合湘沅,北合漢沔,其勢益張 ③變化倏忽,動心駭目,不可久視 ④岡陵起伏,草木行列,煙消日出 ⑤其風(fēng)流遺跡,亦足以稱快世俗 ⑥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將何往而非病 A.①②④ C.③⑤⑥ 17、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敘述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第一自然段交待了“快哉亭”所處的地理位置及“快哉亭”的名字。 B.第二自然段寫出了在快哉亭上所能見到的讓人感到愉快歡樂的長江美景、山川草木及故城遺跡以及“快哉亭”得名的原因。 C.第三自然段寫楚襄王的故事是為了說明君王富貴者的那種快樂,不是普通百姓所能共享的。 D.文章最后寫張夢得不以貶謫為患,表達(dá)了作者對他自放山水之間的曠達(dá)行為的贊許之情。 18、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使其中坦然,不以物傷性,將何適而非快? (2)將蓬戶甕牖,無所不快,而況乎濯長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窮耳目之勝以自適也哉! 11、.C(表:上表,上奏章。動詞) 12、.B(B且:暫且,姑且。 A為:作為/是。 13、D(作者沒有“規(guī)勸”和“吸取歷史教訓(xùn)”的意思) 14、(諸葛亮)(1分)身高八尺,經(jīng)常把自己同管仲、樂毅(1分)相比,當(dāng)時人都不贊同(1分)。 竭盡忠心,有益于世的人即使(1分)是仇人(1分)也一定賞賜;違犯法令,怠慢職事的人即使是他的親戚(1分)也一定懲罰。 譯文:諸葛亮字孔明,瑯琊國陽都縣人,是漢朝司隸校尉諸葛豐的后代。身高八尺,經(jīng)常把自己同管仲、樂毅相比,當(dāng)時人都有不贊同,只有博陵崔州平、潁州徐庶與諸葛亮是好朋友,認(rèn)為確實如此。 當(dāng)時先主屯兵新野。徐庶會見先主,先主很器重他,他對先主說:“諸葛孔明這人,是一條臥龍,將軍愿意見他嗎?”先主說:“您同他一起來吧。”徐庶說:“此人只登門求見,不可委屈招來。將軍應(yīng)該屈駕拜訪他。”于是先主到諸葛亮家拜訪,共去了三次,方才見到。章武三年春,先主在永安病危,把諸葛亮從成都召來,將后事托付給他。建興元年,后主封諸葛亮為武鄉(xiāng)侯,開建丞相府,設(shè)置官屬,以處理政事。政事不論大小,都取決于諸葛亮,南中幾郡同時起來叛亂,諸葛亮因為新遭國喪,所以還不便發(fā)兵征討,而是姑且先遣使訪問吳國,并締結(jié)和親。于是蜀與吳成為盟國。三年春,諸葛亮率軍南征,這年秋天平定了全部叛亂。大量軍用物資都由南中供給,國家因而富饒。于是練兵講武,準(zhǔn)備大舉北伐。建興十二年春天,諸葛亮統(tǒng)率全部大軍,由斜谷開出,用流馬運輸,占據(jù)武功縣五丈原,與司馬宣王在渭水之南對壘。諸葛亮經(jīng)常擔(dān)憂軍糧供應(yīng)不上,使自己的的大志不能實現(xiàn),因此分兵屯田,為長期駐兵打下基礎(chǔ),耕墾的蜀兵摻雜在渭水的居民之間,而百姓安居,軍隊從不擾民以利己。就這樣相持了一百多天。這年八月,諸葛亮病重,死在軍中,當(dāng)時五十四歲。軍退之后,宣王仔細(xì)觀察他安營筑壘的處所,說:“真是天下奇才!”根據(jù)諸葛亮的遺命,他被安葬在漢中定軍山,利用山作墳,墓坑剛夠容納棺材,以平時穿的衣服放殮,不須陪葬器物。起初,諸葛亮自己上表給后主說:“我在成都有桑樹八百株、薄田十五畝頃,子弟的衣食,自有富余。至于我在外任官,沒有別的用度,隨身衣食,都仰賴公家,不另外經(jīng)營產(chǎn)業(yè),以增加絲毫財富。到了我死那一天,不使內(nèi)有剩余的絹帛,外有贏余的錢財,以免辜負(fù)陛下。”他死之后,的確正象他所說的那樣。 評語:諸葛亮作丞相的時候,安撫百姓,明示法度,精簡官職,因進制宜,以誠待人,秉公辦事。竭盡忠心,有益于世的人即使是仇人也一定賞賜;違犯法令,怠慢職事的人即使是他的親戚也一定懲罰。……善再小也無不獎賞,惡再細(xì)也無不貶斥。全國的人都既畏懼他而又愛戴他,刑法政令雖然嚴(yán)峻,卻沒有人怨恨,這是由于他用心公平而且勸戒分明。真可說是精通政治的良才,差不多可以同管仲、簫何匹敵了。不過連年興師動眾,未能成功,大概隨機應(yīng)變的軍事謀略不是他的特長吧! 15、B (知遇) 16、D 17、C 18、假如他的心中坦然舒適,不因外物的影響而傷害感情,那到什么地方會不快樂呢? 即使他用蓬草作門,用瓦甕作窗,也不會有什么不快樂的,更何況在清澈的長江中洗濯,觀賞西山的白云,窮盡耳目所見的美景更能使自己安閑快樂??! 江出西陵〕江,長江。出,流出。西陵,西陵峽,又名夷陵峽,長江三峽之一,在湖北宜昌西北。 〔奔放肆大〕奔放,水勢疾迅。肆大,水流闊大。 〔南合沅、湘,北合漢沔(miǎn)〕沅,沅水(也稱沅江)。湘,湘江。兩水都在長江南岸,流入洞庭湖,注入長江。漢沔,就是漢水。漢水源出陜西寧羌,初名漾水,東流經(jīng)沔縣南,稱沔水,又東經(jīng)褒城,納褒水,始稱漢水。漢水在長江北岸。 〔益張〕越發(fā)盛大。張,大。 〔赤壁〕赤壁磯,在現(xiàn)在湖北黃岡城外,蘇轍誤以為周瑜破曹操處。 〔浸(jìn)灌〕浸,灌,意思都是“注”。這里形容江水浩蕩的樣子。 〔清河〕郡名,現(xiàn)在河北清河。 〔即〕就著,憑著?!矂佟硠倬埃坝^。 〔亭之所見〕在亭上能夠看到的(范圍)。 〔一舍(shè)〕三十里。古代行軍每天走三十里宿營,叫做“一舍”。 〔風(fēng)云開闔(hé)〕風(fēng)云變化。意思是風(fēng)云有時出現(xiàn),有時消失。開,顯現(xiàn)。闔,閉藏、消失。 〔倏忽〕迅急。 〔動心駭目〕猶言“驚心駭目”。這是說景色變化萬端,能使見者心驚,并不是說景色可怕。 〔不可久視〕這是說,以前沒有亭子,無休息之地,不能長久地欣賞。 〔今乃得玩之幾席之上〕現(xiàn)在卻可以在亭中的幾旁席上賞玩這些景色。幾,小桌。 〔舉目而足〕抬起眼來就看個夠。 〔草木行列〕草木成行成列。 〔指數(shù)〕用手指點著數(shù)清數(shù)目。 〔長洲〕江中長條形的沙洲或江岸。 〔故城之墟〕舊日城郭的遺址。故城,指隋朝以前的黃州城(唐朝把縣城遷移了)。墟,舊有的建筑物已被毀平而尚留有遺跡的空地。 〔曹孟德、孫仲謀之所睥睨〕曹操(字孟德)、孫權(quán)(字仲謀)所傲視的地方。睥睨,斜視的樣子,引申為傲視。赤壁之戰(zhàn)時,曹操、孫權(quán)都有氣吞對方的氣概。 〔周瑜、陸遜之所騁騖(chěngwù)〕周瑜、陸遜活躍的地方。周瑜曾破曹操于赤壁,陸遜曾襲關(guān)羽于荊州,敗劉備于夷陵,破魏將曹休于皖城。騁騖,猶言“馳馬”,形容往來活躍。 〔稱快世俗〕使世俗之人稱快。 〔楚襄王從宋玉、景差于蘭臺之宮〕宋玉有《風(fēng)賦》,諷楚襄王之驕奢。楚襄王,即楚頃襄王,名橫,楚懷王之子。宋玉、景差都是楚襄王之侍臣。蘭臺宮,遺址在現(xiàn)在湖北鐘祥東。 〔蓋有諷焉〕大概有諷刺的意味在里頭。 〔人有遇不遇之變〕人有遇時和不遇時的不同時候。遇,指碰上好機會,被重用。 〔何與(yù)焉〕有什么關(guān)系呢?與,參與。 〔使其中不自得〕假如他心中沒有自得之樂。 〔病〕憂愁,怨恨。 〔以物傷性〕因外物(指環(huán)境)的影響而損傷精神。 〔適〕往。 〔患〕病,憂愁。 〔竊會(kuài)計之余功〕竊,偷得,這里即“利用”之意。會計,指征收錢谷等事。余功,功勞之余,即剩余時間。 〔自放〕自己任情漫游。放,縱。 〔蓬戶甕牖〕蓬戶,用蓬草編的門。甕牖,用破甕做的窗。 〔濯〕洗濯。 〔揖〕拱手行禮。這里的意思是相對(西山白云)。 〔自適〕自求安適。 〔此皆騷人思士之所以悲傷憔悴而不能勝者〕此,指“連山絕壑,長林古木”等快哉亭上所見景物。騷人思士,指心中有憂思的人。勝,禁(jīn)。 〔烏睹其為快也哉〕哪里看得出這些是暢快的呢!烏,哪里。 黃州快哉亭記(譯文) 蘇轍 長江出了西陵峽,開始進入平地,水勢奔騰浩蕩。南邊與沅水、湘水合流,北邊與漢水匯聚,水勢顯得更加壯闊。流到赤壁之下,波浪滾滾,就像是無際的海洋。清河張夢得,貶官后居住在齊安,他在房舍的西南方修建了一座亭子,用來觀賞長江的勝景。我的哥哥子瞻給這座亭子起名叫“快哉亭”。 在亭子里能看到長江南北上百里、東西三十里.波濤洶涌,風(fēng)云時而出現(xiàn),時而消失。白天,船只在亭前往來如梭;夜間,魚龍在亭下悲鳴。景色瞬息萬變,令人觸目驚心,不能長久地觀看。現(xiàn)在我能在亭中的小桌旁席上賞玩這些景色,抬起眼來就看個夠。向西眺望武昌的群山,(只見)山脈蜿蜒起伏,草木排列成行,煙云消散,陽光普照,捕魚、打柴的村民的房舍都?xì)v歷可數(shù)。這就是把亭子稱為“快哉”的道理。至于沙洲的岸邊,故城的廢墟,是曹孟德、孫仲謀所傲視之處,是周瑜、陸遜率兵馳騁的地方,那些遺留下來的傳說和痕跡也足以使一般人稱快。 從前,楚襄王讓宋玉、景差跟隨著游蘭臺宮。一陣風(fēng)吹來,颯颯作響, 楚王敞開衣襟,迎著風(fēng),說:“這風(fēng)多么使人快樂??!這是我和百姓共有的吧。”宋玉說:“這只是大王的雄風(fēng),百姓怎么能和你共同享受它呢?”宋玉的話大概有諷喻的意味吧。風(fēng)并沒有雄雌的區(qū)別,而人有是否受到賞識的不同。楚王之所以感到快樂,而百姓之所以感到憂愁,正是由于人們的境遇不同,跟風(fēng)又有什么關(guān)系呢?士人生活在世上,假使心中不坦然,那么,到哪里沒有憂愁?假使胸懷坦蕩,不因為外界的影響而妨害性情,那么,到什么地方?jīng)]有歡樂呢?現(xiàn)在,張君不把役官當(dāng)作憂患,在辦完了公務(wù)之后,便任情漫游山水之間,這大概是因為他的心胸有超過一般人的地方。即使是用蓬草編門,以破瓦片做窗,都沒有什么不快樂的事情,更何況在清澈的長江中洗浴,面對著西山的白云,竭盡耳目所能取得的快樂而使自己暢快呢?如果不是這樣,那么,連綿的峰巒,深陡的溝壑,遼闊的森林,參天的古木,清風(fēng)拂搖,明月高照,這些都會成為失意文人感到悲傷憔悴以至難以忍受的景物,怎見得這是能使人快樂的呢? 五、文化經(jīng)典閱讀(6分) 孟子曰:“仁,人心也;義,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雞犬放①,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學(xué)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孟子 告子上》) ①放:丟失 22、這段話論述的是哪方面的問題?體現(xiàn)了孟子什么觀點(6分) 22、善心的問題(2分),體現(xiàn)了善心如果丟失了也要去尋找回來。(如果丟失了善心不知道尋找是很可悲的)(4分)。 譯文 孟子說:“仁是人的(善)心,義是人的(正)路。放棄了他的正路而不走,丟失了他的善心而不尋找,可悲啊!有人走失了雞狗還知道去尋找;有人丟失了善心卻不知道去尋找。求學(xué)請教的道理不在于別的,在于找回他丟失了的善心罷了。” 閱讀下面文言文語段,完成4-9題。 (一)君子曰:學(xué)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藍(lán),而青于藍(lán);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雖有槁暴,不復(fù)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xué)也;吾嘗跂而望矣,不知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yuǎn);順風(fēng)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wù)哒谩<佥涶R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勸學(xué)》) (二)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yuǎn)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yuǎn)矣,而恥學(xué)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xí)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xué)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fù),可知矣。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ā稁熣f》) 4.下列不全是通假字的一項是 5.下列加點字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6.下列句中加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7.下列與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項是 8.下列分析中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9.翻譯下列文言句子。(8分) (1)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譯文: (2)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譯文: 4.A 5.D 6.B 卻(A.這些/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C.其中/他的 7.D 賓語前置(A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 B定語后置 C判斷句) 8.C?。ā秳駥W(xué)》論證學(xué)習(xí)的意義和態(tài)度) 9.(1)所以木材經(jīng)過墨線比量過就變直,金屬制的刀劍拿到磨刀石上磨就變得鋒利。(“直、就、利” (2)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就感到恥辱,以官職高(的人為師),就近乎諂媚。(“則、羞、盛”各1分) 閱讀下面文字,完成18—19題。(20分) 顏淵、季路侍①。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愿車馬衣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愿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愿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注釋】①侍:服侍,站在旁邊陪著尊長者叫侍。 18.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5分) 譯文: (2)愿無伐善,無施勞。(5分) 譯文: (3)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5分) 譯文: 19.孔子在談他的志向時,實際上描繪了一個理想的社會。有人認(rèn)為,這個理想的社會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曾皙所描繪的“暮春郊游圖”在本質(zhì)上是相同的。請你為這個觀點闡述理由。(5分) 答: 18.(1)同我的朋友共同使用,用壞了也不抱怨。(5分)(關(guān)鍵詞:敝——壞,指用壞了)(2)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長處,不表白自己的功勞。(5分)(關(guān)鍵詞:伐——夸耀,自 夸,如“伐其功”;施——張揚)(3)使年老的人得到安康舒適,使朋友們互相得到信任,使年輕人懷念我。(5分)(關(guān)鍵詞:安——使老者安逸;信——使之信任我;懷——使之懷念我) 19.在本段中,孔子描繪的實際上是“老有所養(yǎng),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的大同社會;而曾皙描繪的“暮春郊游圖”,實際上也是一個達(dá)到高度“禮治”、人人和睦相處的大同世界。二者在本質(zhì)上是相同的。(意思對即可)(5分) 參考譯文: 2、解釋加點的詞(3分) 3、辨析下列“以”字的意義(4分) 4、涓人為什么用五百金買下馬的骨頭?(用原文回答)(3分) 答:為了給君王買回好名聲,以招徠更多的千里馬賣主 參考譯文:從前,有個嗜好玩馬的國君,想用千金重價征求千里馬。過了三年,仍無一點收獲。這時,宮里一個職位低下的小侍臣,竟然自告奮勇地站出來說:“請您把這個差使交給我吧!”國君點頭同意。不到三個月,這人果然找到了一匹日行千里的良馬,可是當(dāng)他要買馬時,這匹千里馬卻死了。他思慮了一會幾,仍然花費500金,將死馬的尸骨買了回來。他帶著千里馬的尸骨回宮向國君復(fù)命時,國君見是馬的尸骨,非常生氣,怒斥道:“我要的是活馬,你買這死馬回來有什么用?不是白費了500金嗎!”侍臣笑道:“請國君息怒,金不是白費的。一匹死馬您都愿意昂價買了,這消息傳開,人們都會相信您是真心實意喜愛良馬的國君,而且識貨,說話算活。這樣,一定有人自己上門獻馬。”后來,不出一年,國君果真得到了三匹別人主動獻來的千里馬。 5、閱讀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題(10分) 孟子去齊,充虞①路問曰E:“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聞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時,此一時也。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由周而來,七百有余歲矣,以其數(shù)則過矣,以其時考之則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當(dāng)今之世,舍我其誰也?吾何為不豫哉?” ①夫子若有不豫色然。(2分) ②如欲乎治天下,當(dāng)今之世,舍我其誰也? 譯: 答:體現(xiàn)了自視極高、自任極重(或“自信心、責(zé)任感極強”)的心懷。(意思對即可)“孟子去齊”反映了孟子離開齊國時自許甚高又略懷傷感的情緒。 譯文參考:孟子離開齊國,充虞在路上問(他)說:“看樣子您好象有些不痛快。以前我曾經(jīng)聽到您講過,‘君子不該抱怨天,不該責(zé)怪人。’” (孟子)說:“當(dāng)時是當(dāng)時,現(xiàn)在是現(xiàn)在。(歷史上)每過五百年,必定有圣君興起,其中還必定有聲望很高的輔佐者。從周(武王)至今,已有七百多年了。算年頭,已經(jīng)超過(五百年了);按時勢(需要)而論,也該是可以有作為之時。(只是)老天還不想讓天下太平,如果要使天下太平,面臨今天這樣的形勢,除開我以外,還會有誰?我為什么不痛快呢?” 閱讀的文言文,完成7—9題。 答司馬諫議書【注】 王安石 ①某啟:昨日蒙教,竊以為與君實游處相好之日久,而議事每不合,所操之術(shù)多異故也。雖欲強聒,終必不蒙見察,故略上報,不復(fù)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實視遇厚,于反復(fù)不宜鹵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實或見恕也。 ②蓋儒者所爭,尤在于名實。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實所以見教者,以為侵官,生事,征利,拒諫,以致天下怨謗也。某則以為受命于人主,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為侵官;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不為生事;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辟邪說,難壬人,不為拒諫。至于怨誹之多,則固前知其如此也。 ③人習(xí)于茍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于眾為善。上乃欲變此,而某不量敵之眾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則眾何為而不洶洶然?盤庚之遷,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度義而后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如君實責(zé)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為,以膏澤斯民,則某知罪矣;如曰今日當(dāng)一切不事事,守前所為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 ④無由會晤,不任區(qū)區(qū)向往之至。 【注】司馬諫議:即司馬光(字君實),當(dāng)時任右諫議大夫,曾寫信指責(zé)作者的變法舉措。 7.寫出下列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3分,每空1分) ①冀君實或見恕也 ②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 ③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8.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3分) A.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C. 夫夷以近,則游者眾 9.文中的第③段針對司馬光 7.答案:①希望 8.答案:D(來,表目的。A項表原因,表憑借;B項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用在定語后置句,“的”;C項表轉(zhuǎn)折“卻”,表承接“那么”) 9.答案:變法使天下怨謗,變法招致士大夫怨謗的原因,自己要堅持變法的決心。(意思對即可) 【參考譯文】 安石啟:昨天承蒙您來信指教。我認(rèn)為,我和您往來相好的時間很長了,但商討政事卻常常合不來,這是因為我們所采取的政治主張不同的緣故。如果硬要辨解,恐怕最后也未必能聽得進去,所以過去只是簡單地給您回封信,不再一一為自己辨白。但又再三想到您很看重我,在書信往來中,我不應(yīng)草率,所以現(xiàn)在向您詳細(xì)說明推行新法的原因,希望也許能得到您的諒解。 讀書人所爭論的問題,尤其在于名和實的關(guān)系問題。名實弄明白了,天下的道理也就清楚了?,F(xiàn)在您來信指教,認(rèn)為我越權(quán)、惹事、搜刮錢財、拒絕批評,因此遭到天下人的怨恨和誹謗。我卻認(rèn)為受皇上的委托,研究法令制度,并在朝廷上加以商討修訂,然后交給專職的官吏去執(zhí)行,不能叫作越權(quán);推行先王實行過的政事,興利除弊,不能叫作惹事;為國家理財,不能叫作搜刮錢財;駁斥邪說,責(zé)問壞人,不能叫作拒絕批評。至于有很多怨恨和誹謗,那我本來早就料到會這樣的。 人們習(xí)慣于得過且過,已經(jīng)不是一天了,士大夫大多數(shù)以不憂慮國家大事、隨波逐流、討好眾人為上。皇帝要想改變這種狀況,而我不考慮反對派的多少,要出力幫助皇帝對抗這些人,那么大家怎么能不大吵大鬧呢?盤庚遷都的時候,老百姓都怨恨,并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而已。盤庚并不因為有人埋怨就改變自己的計劃。這因為他是考慮了是否合理才行動的,認(rèn)為做得對因而就沒有什么可后悔的。如果您責(zé)備我任職很久而沒有能幫助皇帝大有作為,以造福于人民。那么,我承認(rèn)自己的罪過;如果說現(xiàn)在應(yīng)當(dāng)什么事情都不做,墨守成規(guī)而已,那我就不敢領(lǐng)教了。 沒有機會見面,我不勝衷心仰慕之至。 (三)(26分) 10.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按要求答題。(10分) 蝸角之爭 戴晉人①曰:“有所謂蝸者,君知之乎?”曰:“然。”“有國于蝸之左角者,曰觸氏;有國于蝸之右角者,曰蠻氏。時相與爭地而戰(zhàn),伏尸數(shù)萬,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君曰:“噫!其虛言與?”曰:“臣請為君實之。君以意在四方上下有窮乎?”君曰:“無窮。”曰:“知游心于無窮,而反在通達(dá)②之國,若存若亡乎?”君曰:“然。”曰:“通達(dá)之中有魏,于魏中有梁③,于梁中有王。王與蠻氏,有辯乎?”君曰:“無辯。”客出而君惝然若有亡也。 (節(jié)選自《莊子•雜篇•則陽》) 【注】①戴晉人:魏國的賢人。 ②通達(dá):人跡所及之地。 ③梁:指魏國都城大梁。 (1)將文中劃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6分) ①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3分) 譯: ②客出而君惝然若有亡也。(3分) 譯: (2)在莊子看來,蝸角之爭爭的是什么?用一個成語來說明。從這則寓言我們可得到什么啟發(fā)?(4分) 答: 10.(1)答案見翻譯 ①“北”“旬有五日”各占1分,句子通順1分。 ② “惝然”“亡” 各占1分,句子通順1分。 (2)答案:蠅頭小(微)利。在大千世界中,我們都是很渺小的,不必為蠅頭小利爭戰(zhàn),應(yīng)珍惜生命。 評分要點:寫對成語得2分;啟發(fā)占2分,如有其他合理的見解也可以。 【參考譯文】 戴晉人對魏惠王說:“有一種叫作蝸牛的東西,君王知道嗎?” 魏惠王說:“知道。” 戴晉人說:“有在蝸牛的左觸角上建立國家的,名字叫作觸氏;有在蝸牛的右觸角上建立國家的,名字叫作蠻氏。兩國經(jīng)常因為爭奪土地而掀起戰(zhàn)爭,死在戰(zhàn)場的尸首就有幾萬具,他們追趕敗兵,十五天才能夠返回來。” 魏惠王說:“哈!這大概是謊話吧?” 戴晉人說“我愿意為君王證實這件事情。依君王的意思說,在天地四方上下之中,有沒有窮盡呢?” 魏惠王說:“沒有窮盡。” 戴晉人說:“如果把心神遨游無盡的境域之中,再返還到四通八達(dá)的各國之間,就感到似有似無的一樣,君王知道這個道理嗎?” 魏惠王說:“知道。” 戴晉人說:“四通八達(dá)的各國之間有個魏國,魏國之中又有個梁邑,梁邑之中有個君王。這個君王和蠻氏相比,有沒有分別呢?” 魏惠王說:“沒有分別。” 戴晉人走后,魏王就悵然(悶悶不樂)如同丟了什么東西似的。 三、閱讀下面古文,完成練習(xí)13-15題(6+6分) 曾 鞏 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歐陽公作州之二年,構(gòu)亭曰“豐樂”,自為記,以見其名義。既又直豐樂之東,幾百步,得山之高,構(gòu)亭曰“醒心”,使鞏記之。 凡公與州賓客者游焉,則必即豐樂以飲?;蜃砬覄谝樱瑒t必即醒心而望,以見夫群山相環(huán),云煙之相滋,曠野之無窮,草樹眾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聞,則其心灑然而醒,更欲久而忘歸也。故即其事之所以然而為名,取韓子退之《北湖》之詩云。噫!其可謂善取樂于山泉之間,而名之以見其實,又善者矣。 雖然,公之作樂,吾能言之。吾君優(yōu)游而無為于上,吾民給足而無憾于下,天下之學(xué)者,皆為才且良,夷狄鳥獸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樂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豈公樂哉?乃公所以寄意于此也。 若公之賢,韓子歿數(shù)百年而始有之。今同游之宴客,尚未知公之難遇也。后百千年,有慕公之為人,而覽公之跡,思欲見之,有不可及之嘆,然后知公之難遇也。則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歟!而鞏也,又得以文詞托名于公文之次,其又不喜且幸歟! 慶歷七年八月十五日記 12.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13.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D. 今同游之宴客,尚未知公之難遇也 快然自得,不知老之將至 14.下列對文章的理解和賞析,不恰當(dāng)?shù)囊豁検牵?) 巧妙地聯(lián)系在一起,以“醒”貫穿全篇。 曾鞏散文平正周詳而長于議論的特點。 就在于“一山之隅,一泉之旁”的山水之樂。 人在國泰民安的太平盛世中能“灑然而醒”,而這也正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15.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2)其可謂善取樂于山泉之間,而名之以見其實,又善者矣。 12.B 滋:滋生、蔓延; 13.D (D均助詞,主謂之間 14.C “這種‘樂’就在于‘一山之隅,一泉之旁’的山水之樂。”錯。 15.(1)有人喝醉并且勞累了,就一定會到醒心亭觀望風(fēng)景。 【參考譯文】醒心亭記 在滁州的西南方,泉水的旁邊,歐陽公出任知州的第二年,建筑涼亭叫“豐樂亭”,己寫了一篇豐樂亭記,來說明豐樂亭名稱的由來。之后又徑直在豐樂亭往東幾百步,找到山勢高的地方,建筑涼亭叫“醒心亭”,并且請我為它寫一篇記事。 只要歐陽公和賓客來游玩,一定會到豐樂亭飲酒。有人喝醉并且勞累了,就一定會到醒心亭觀望風(fēng)景,看到群山環(huán)繞,白云山嵐水氣滋生蔓延,一望無際的曠野,花草樹木茂盛,山泉巖石秀麗,讓他們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聽到的都有清新的感覺,他們的心也因驚奇而醒來,甚至久待而忘了回去。所以根據(jù)這樣的事形成的原因為它取名“醒心亭”,這是取自韓愈《北湖》一詩的句子。唉!他真可以說擅長從山泉之間獲得樂趣,而且給它們?nèi)∶麃盹@示它們的實際情況,又是更擅長的了! 雖然如此,歐陽公的快樂,我能形容。我們的國君在上能寬大化民,不用刑罰,我們的人民在下生活充裕,沒有怨恨,天下的求學(xué)的人都賢德有才能,邊遠(yuǎn)地區(qū)鳥獸草木生長都適當(dāng)合宜,這才是歐陽修的快樂。而只是在一座山的角落、一池泉水的旁邊,難道是歐陽公的快樂嗎?這其實是歐陽公用來在這里寄寓他的理想呀。 像歐陽公的賢德,韓愈死后的數(shù)百年才有。現(xiàn)在與他同游的賓客都還不知道歐陽公的難得。以后的百千年,有人仰慕歐陽公的為人,來參觀他的遺跡,想要見他一面,卻有沒辦法再見到的感嘆(或說有比不上他的感嘆),然后才知道歐陽公的難得。所以凡是與他在這里同游的人,難道可以不感到歡喜、幸運嗎?而我又可以借著文章寄托名聲在他的文章之后,難道可以不感到歡喜、幸運嗎! 宋仁宗慶歷七年八月十五日記。 (一)文言文閱讀(9分,每小題3分) 梅圣俞詩集•序 廬陵歐陽修序。 (選自《歐陽文忠公文集》) 【注】①梅堯臣:字圣俞,北宋詩人。少年舉進士不第,仁宗時賜進士出身,多任小吏,仕途上不得志。②蔭yìn補:子孫因前輩功勛而得官為蔭,官吏或缺被選充職為補。梅堯臣26歲時因叔父梅詢蔭補為太廟齋郎。③王文康公:王曙,宋仁宗時宰相。 4.下列句子中加點字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5.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組是 6.下列對于這篇文章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4.C(“發(fā)”應(yīng)講作“抒發(fā)”,比:聯(lián)合) 5.B(兩個“而”均為轉(zhuǎn)折連詞“卻”。A項,前者為定語后置的標(biāo)志,后者作代詞解釋“它”。C項,前者為介詞,相當(dāng)于“因為”;后者為介詞,憑借。D項,前者為介詞,表被動;后者為介詞,“對于”。) 6.C(“二百年無此作矣!”是說“二百年以來沒有這樣的作品”而不是說“二百年后不會出現(xiàn)”) 參考譯文: 圣俞的詩很多,自己卻不收拾整理。他的內(nèi)侄謝景初擔(dān)心它太多容易散失,選取他從洛陽到吳興這段時間的作品,編為十卷。我曾經(jīng)酷愛圣俞的詩作,擔(dān)心不能全部得到它,十分高興謝氏能為它分類編排,就為之作序并保存起來。 從那以后過了十五年,圣俞因病在京師去世,我已痛哭著為他寫好了墓志銘,便向他家索求,得到他的遺稿一千多篇,連同先前所保存的,選取其中特別好的共六百七十七篇,分為十五卷。啊,我對圣俞的詩歌已經(jīng)評論得很多了,所以不再重復(fù)。 廬陵歐陽修序。 六、文化經(jīng)典閱讀(10分) 16.閱讀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題。 16.(6分) 參考譯文: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題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榮名者,必尊賢而下士。夫朝無賢人,猶鴻鵠之無羽翼也,雖有千里之望,猶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故絕江海者托于船,致遠(yuǎn)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賢。是故呂尚聘,而天下知商將亡,而周之王也;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齊、秦之必霸也。紂用惡來,齊用蘇秦,秦用趙高,而天下知其亡也。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5.下列各組句子,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6.下列對原文的敘述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二、4、C 附: 【文言文參考譯文】君王要想使天下安定太平,把光榮的名聲流傳到后世,一定要尊重賢臣,謙虛地對待士人。朝廷沒有賢臣,就像鴻鵠沒有翅膀一樣,雖然有飛翔千里的愿望,還是不能達(dá)到自己心中想要到達(dá)的地方;所以越過江海的人要依靠船只,到達(dá)遠(yuǎn)方的人要依靠車馬,想要稱霸成王的人要依靠賢士。因此,呂尚被聘用,天下人就知道商將要滅亡,周將要稱王了;管仲、百里奚被任用,天下人就知道齊、秦一定會稱霸了。紂王任用惡來,齊國任用蘇秦,秦王任用趙高,天下人就知道他們將要滅亡了。 子路問孔子說:“怎樣治理國家?”孔子回答說:“(治理國家的根本)在于尊重賢能的人,輕視那些沒有才能的人。”子路說:“晉國的中行氏尊重賢能,輕視那些沒有才能的人,他的滅亡是什么緣故?”孔子說:“中行氏尊重賢人卻不能重用他們,輕視不賢之人卻不能罷免他們;賢能的人知道他不重用自己而埋怨他,不賢之人知道他看不起自己而仇恨他;賢能的人埋怨他,不賢之人仇恨他,埋怨和仇恨一同擺在他面前,中行氏即使想不遭滅亡,能夠辦得到嗎?”2008年福建省9--12月各地名校高三語文模擬試卷匯編(3)
第Ⅱ卷(共132分)
三、( 32分)
7.閱讀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題。(10分)
告子曰:“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人性之無分于善于不善也,猶水之無分于東西也。”
孟子曰:“水信無分于東西,無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顙①;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豈水之性哉?其勢則然也。人之可使為不善,其性亦猶是也。”
注:①顙:額頭
(1)、將文中畫線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 (6分,每小題3分)
①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
②是豈水之性哉?其勢則然也。
(2)、孟子在文中用水作比方,目的在論證什么? 請你作簡要分析。(4分)
三、7、譯文:孟子說:“水的確沒有東流、西流的定向,難道也沒有上流、下流的定向嗎?人性的善良、就像水性趨向下流。人的本性沒有不善良的,水的本性沒有不向下流的。假如拍打水讓它飛測起來,可以高過人的額頭;堵住水道讓它倒流,可以引上高山。然而,這難道是水的本性嗎?是所處形勢迫使它這樣的。人之所以能夠使他做壞事,是由于他的本性也像這樣受到了逼迫。”
(1)、①第一個“之”的第二個“之”取消句子獨立性;“就”趨向。(采分點)
②“是”這,“然”這樣 (采分點)
(2)、論證了“人性本善”的觀點,人性本善就像是水性都要趨向下流一樣。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題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榮名者,必尊賢而下士。夫朝無賢人,猶鴻鵠之無羽翼也,雖有千里之望,猶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故絕江海者托于船,致遠(yuǎn)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賢。是故呂尚聘,而天下知商將亡,而周之王也;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齊、秦之必霸也。紂用惡來,齊用蘇秦,秦用趙高,而天下知其亡也。
2.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下列各組句子,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4.下列對原文的敘述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5.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6分)
(1)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榮名者,必尊賢而下士。(3分)
譯文:
(2)夫美女者,丑婦之仇也;盛德之士,亂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3分)
譯文:
2、C
附:
【文言文參考譯文】君王要想使天下安定太平,把光榮的名聲流傳到后世,一定要尊重賢臣,謙虛地對待士人。朝廷沒有賢臣,就像鴻鵠沒有翅膀一樣,雖然有飛翔千里的愿望,還是不能達(dá)到自己心中想要到達(dá)的地方;所以越過江海的人要依靠船只,到達(dá)遠(yuǎn)方的人要依靠車馬,想要稱霸成王的人要依靠賢士。因此,呂尚被聘用,天下人就知道商將要滅亡,周將要稱王了;管仲、百里奚被任用,天下人就知道齊、秦一定會稱霸了。紂王任用惡來,齊國任用蘇秦,秦王任用趙高,天下人就知道他們將要滅亡了。
子路問孔子說:“怎樣治理國家?”孔子回答說:“(治理國家的根本)在于尊重賢能的人,輕視那些沒有才能的人。”子路說:“晉國的中行氏尊重賢能,輕視那些沒有才能的人,他的滅亡是什么緣故?”孔子說:“中行氏尊重賢人卻不能重用他們,輕視不賢之人卻不能罷免他們;賢能的人知道他不重用自己而埋怨他,不賢之人知道他看不起自己而仇恨他;賢能的人埋怨他,不賢之人仇恨他,埋怨和仇恨一同擺在他面前,中行氏即使想不遭滅亡,能夠辦得到嗎?”
(一)文化經(jīng)典閱讀(6分)
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文后問題。
孟子之平陸,謂其大夫曰:“子之持戟之士,一日而三失伍(失職),則去之否乎?”曰:“不待三。”
然則子之失伍也亦多矣。兇年饑歲,子之民,老羸轉(zhuǎn)于溝壑,壯者散而之四方者,幾千人矣。曰:“此非距心(大夫的名字)之所得為也。”曰:“今有受人之牛羊而為之牧之者,則必為之求牧與芻矣。求牧與芻而不得,則反諸其人乎?抑亦立而視其死與?”曰:“此則距心之罪也。”
他日,見于王曰:“王之為都者(治理都邑的人),臣知五人焉。知其罪者,惟孔距心。”為王誦之。王曰:“此則寡人之罪也。”
8.孟子以牧羊作比,批評孔距心,對孟子的意圖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指出孔距心的能力太差,只能干牧羊之類的事情。
B.如果自己做不好就應(yīng)當(dāng)讓更有才能的人來做。
C.如果是自己不能自做主張,為什么不辭職?
D.國君有責(zé)任,難道你自己就沒有一點責(zé)任嗎?
9.文章最后說孟子“為王誦之”,“誦”在這里的意思是“陳述”。根據(jù)原文回答:孟子向王陳述了什么?他陳述的目的是什么?(3分)
8.D.
9.陳述內(nèi)容:孔距心沒有盡到自己的責(zé)任,在兇年饑歲,老百姓無法生存,卻沒有予以救濟,及通過牧羊作比孔距心及時醒悟。(意思相近既可)(1分)
陳述目的:讓齊王明白無論是官員還是國君,都要有責(zé)任心,不要對百姓的生死不負(fù)責(zé)任、無動于衷。仁政愛民,是上至帝王,下至長官都應(yīng)自覺履行的基本德行。(2分)
【譯文】
孟子到了平陸,對那里的長官(孔距心)說:“如果你的衛(wèi)士一天三次擅離職守,開除不開除他呢?”
李希烈陷汝州。(盧)杞乃建遣真卿:“四方所信,若往諭之,可不勞師而定。”詔可,公卿皆失色。至河南,河南尹鄭叔則以希烈反狀明,勸不行,答曰:“君命可避乎?”既見希烈,宣詔旨,希烈養(yǎng)子千余拔刃爭進,諸將皆慢罵,將食之,真卿色不變。希烈以身捍,麾其眾退,乃就館,逼使上書雪己,真卿不從。乃詐遣真卿兄子峴與從吏數(shù)輩繼請,德宗不報。真卿每與諸子書,但戒嚴(yán)奉家廟,恤諸孤,訖無它語。希烈遣李元平說之,真卿叱曰:“爾受國委任,不能致命,顧吾無兵戮汝,尚說我邪?”
希烈大會其黨,召真卿,使倡優(yōu)斥侮朝廷,真卿怒曰:“公,人臣,奈何如是!”拂衣去。時朱滔、王武俊等使者皆在坐,謂希烈曰:“聞太師名德久矣,公欲建大號而太師至,求宰相孰先太師者?”真卿叱曰:“吾年且八十,官太師,吾守吾節(jié),死而后已,豈受若等脅邪!”諸賊失色。
希烈乃拘真卿,守以甲士,掘方丈坎于廷,傳將坑之。真卿見希烈曰:“死生分矣,何多為?”會其黨周曾、康秀林等謀襲希烈,奉真卿為帥,事泄,曾死,乃拘送真卿蔡州。真卿度必死,乃作遺表、墓志、祭文,指寢室西壁下曰:“此吾殯所也。”希烈僭稱帝,使問儀式,對曰:“老夫耄矣,曾掌國禮,所記諸侯朝覲耳!”
興元后,王師復(fù)振,賊慮變,遣將辛景臻、安華至其所,積薪于廷曰:“不能屈節(jié),當(dāng)焚死。”真卿起赴火,景臻等遽止之。希烈弟希倩坐朱此誅,希烈因發(fā)怒,使閹奴等害真卿,曰:“有詔。”真卿再拜.奴曰:“宜賜卿死。”曰:“老臣無狀,罪當(dāng)死,然使人何日長安來?”奴曰:“從大粱來。”罵曰:“乃逆賊耳,何詔云!”遂縊殺之,年七十六。
注:①建大號:即稱帝。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四方所信
B、麾其眾退,乃就館
C、顧吾無兵戮汝
D、希烈僭稱帝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3分) (
A、鄭叔則以希烈反狀明
B、希烈因發(fā)怒
C、希烈大會其黨
D、豈受若等脅邪
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顏真卿明知去李希烈處傳達(dá)圣旨,生還希望渺茫,但他認(rèn)為君命不能違,所以沒有以年老為借口,而是義無反顧,勇于赴死。
B、顏真卿入叛賊營后,李希烈大聚同黨,并讓藝人演唱,辱罵朝廷,顏真卿怒不可遏,斥責(zé)李希烈:“你是朝廷的臣子,怎么能這么做!”說罷拂袖而去。
C、在敵營中,顏真卿同周曾、康秀林等人謀劃襲殺李希烈,未及施行,事情泄露,導(dǎo)致周曾被殺。
D、李希烈的弟弟李希倩因與朱、妣同謀,被朝廷處死,李希烈惱怒,就派太監(jiān)宣旨賜顏真卿死,顏真卿大罵說:“分明是叛賊,怎能稱圣旨。”最后顏真卿被勒死。
二、文化經(jīng)典閱讀(10分)
孟子曰:“君子所以異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橫逆①,則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zé)o禮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禮矣,其橫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橫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則與禽獸奚擇哉?于禽獸又何難焉?”
[注]①橫逆:強暴不講理。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6分)
①愛人者,人恒愛之。
譯:
②則與禽獸奚擇哉?于禽獸又何難焉?(3分)
譯:
5、這段文字談?wù)搨€人修養(yǎng)的問題,請用自己的話分點概括孟子的觀點。(4分)
答:
1、C(兵:兵器)
2、D(D均用作代詞。相當(dāng)于“你們”;A、認(rèn)為;同“而”表并列,譯為“又”。B、因為;憑借。C、人稱代詞,他的;自己。)
3、C(顏真卿并沒有伙同周曾等人,而是周曾等人謀劃準(zhǔn)備以顏真卿為帥。)
4、①愛(愛護)別人的人,別人常愛他。
②他和禽獸有什么區(qū)別呢?對于禽獸又有什么可責(zé)備(責(zé)難)的呢?
5、要提高個人修養(yǎng),首先應(yīng)該把仁和禮時刻放在心上,其次要不斷反省自己,嚴(yán)格要求自己。
附:文言文參考譯文:
李希烈攻陷汝州,盧杞于是向皇帝上奏,要把顏真卿派往外地,他說道:“顏真卿為各地官員所信任,如果派他去說明,可以不出兵而平定。”皇上批準(zhǔn)了他的奏章,滿朝文武都大驚失色。顏真卿來到河南,河南尹鄭叔則鑒于李希烈謀反的跡象已很明顯,勸他不要前去,顏真卿說:“君命能違背嗎?”他見到李希烈,宣讀圣旨,李希烈的養(yǎng)子一千多人都拔刀前來,李希烈手下的將領(lǐng)也破口大罵,恨不得把他吃下去,顏真卿毫不動聲色。李希烈用身子護住顏真卿,斥退眾人,顏真卿才得以進入館舍。李希烈逼迫顏真卿,讓他上疏為自己辯白,顏真卿不答應(yīng),于是希烈采取欺騙的手段,讓顏真卿的侄子顏峴以及顏真卿手下的官吏連續(xù)向朝廷請求(為李希烈昭雪),德宗皇帝不予理睬。顏真卿每次給子侄們寫信,只是告誡他們好好守護宗廟,體恤孤兒,并無其他言語。李希烈派李元平去勸說顏真卿,顏真卿斥責(zé)說:“你受國家的委任,卻不能傳達(dá)(皇上的)命令,我手中無刀,有刀就把你宰了,你還來勸說我嗎?”
李希烈和他的同黨聚會,把顏真卿召來,讓藝人演唱,辱罵朝廷,顏真卿怒不可遏,斥責(zé)說:“你李希烈是朝廷的臣子,怎么能這么做!”說罷一甩袖子去了。當(dāng)時朱滔、王武俊等派來的使者都在座,他們對李希烈說:“早就聽說太師顏真卿的高名盛德,大人您想要稱帝,而太師來到,要找(能當(dāng))宰相的人才,有誰能比得上太師顏真卿呢?”顏真卿呵斥說:“我已年近八十,官至太師,我堅守我的節(jié)操,死而后已,我難道怕你們的脅迫嗎!”叛賊們都大驚失色。
李希烈于是拘禁了顏真卿,派士兵看守,在院中挖了一個一丈見方的坑,傳言將要活埋他。顏真卿看到李希烈,說道:“生死是有運數(shù)的,你不必再說什么了!”適逢李希烈的同伙周曾、康秀林等人謀劃襲殺李希烈,推顏真卿為元帥,事情泄露,周曾被殺,于是把顏真卿押送至蔡州。顏真卿估計這次必死無疑,便定下遺書、墓志、祭文,指著居室的西墻下說:“這就是我葬身的地方。”李希烈僭號皇帝,派人去問顏真卿登基儀式,顏真卿回答說:“我已經(jīng)老了,曾主管國家的禮儀,我只記得諸侯朝見皇帝的禮儀!”
興元年間以后,官軍的力量又強大起來,叛賊擔(dān)心形勢發(fā)生變化,派將領(lǐng)辛景臻、安華到顏真卿那里,滿院堆滿柴草,對顏真卿說:“你如果不變節(jié)投降,就把你燒死!”顏真卿站起來向烈火撲去,辛景臻等人馬上拉住他。李希烈的弟弟李希倩因與朱泚同謀,被朝廷處死,李希烈大為惱怒,就派太監(jiān)等人來殺害顏真卿,他們對顏真卿說:“圣旨到!”顏真卿行禮聽旨。太監(jiān)說:“應(yīng)賜你死。”顏真卿說:“老臣我出使沒有完成使命,罪該賜死,但使臣你是哪一天從長安出發(fā)的呢?”那太監(jiān)說:“我是從大梁派來的。”顏真卿大罵:“分明是叛賊,怎么能稱圣旨。”于是顏真卿被勒死,時年七十六歲。
唐寅字伯虎,一字子畏。吳縣人,童髻入學(xué),才氣奔放,與所善張靈縱酒放懷。諸生或笑之,慨然曰:“閉戶經(jīng)年,取解元如反掌耳。”
弘治戊午,舉鄉(xiāng)試第一。主考洗馬梁儲還朝,攜其文示詹事程敏政,相與嘆賞,遂招寅往還門下,儲奉使,寅乞敏政文以餞。已未會試,敏政為考官,同舍生徐經(jīng),以幣交敏政家人。為給事華昶所參,語連寅,俱下獄,掠問無狀,竟坐乞文事,論發(fā)浙藩為吏。不就,放浪遠(yuǎn)游祝融、匡廬、天臺、武夷,觀海于東南,浮洞庭彭蠡,歸筑室桃花塢,與客日飲其中,嘗緣故去其妻,自傷放廢,無所建立,譬諸梧枝旅霜,茍延何為?復(fù)感激曰:“丈夫雖不成名,要當(dāng)慷慨,何乃效楚囚。”因圖其石曰“江南第一風(fēng)流才子”。作《倀倀》詩,讀者悲之。
寧王朱宸濠慕其名而厚幣聘之,寅察其有異志,佯狂以歸。其學(xué)務(wù)窮研造化,尋究律歷(歷法),求揚馬、元虛、邵氏音聲之理而贊訂之,旁及風(fēng)鳥壬遁太乙,出入天人之間。其應(yīng)景詩文,不甚措意,謂后世知我不在是。奇氣時發(fā),或寄于畫,下筆則追唐宋名匠;厭苦征求,亦不盡其所至。晚乃皈心佛門,自號“六如”,年五十四卒。
(節(jié)選自《明史擬稿》)
【注】楚囚,本指被俘的楚國人,后用以借指處境窘迫的人。
3.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與所善張靈縱酒放懷
B.為給事華昶所參
C.竟坐乞文事
D.不就,放浪遠(yuǎn)游祝融、匡廬、天臺、武夷
4.下列加點詞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以幣交敏政家人 / 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逍遙游》)
B.寧王朱宸濠慕其名而厚幣聘之 / 某所,而母立于茲(《項脊軒志》)
C.其學(xué)務(wù)窮研造化 / 汝其善撫之,使之肖我(《與妻書》)
D.寅奇氣時發(fā),或寄于畫 / 月出于東山這上,徘徊于斗牛之間(《赤壁賦》)
5.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唐伯虎從小就才氣奔放,關(guān)鍵時常常表現(xiàn)出滿腔的豪氣和十分的自信。
B.因受到程敏政案的牽連,唐伯虎棄官為民,放浪漫游,但他始終沒有沉淪。
C.唐伯虎參加鄉(xiāng)試時寫了一篇很漂亮的文章,深得兩個主考官的贊賞,于時被招納為門下,任其往來。
D.唐伯虎在詩歌、繪畫、天文、歷法等方面都很有造詣,不愧為“才子”稱號,但他最后還是心歸佛門。
3.D(就,趨,這里指到任)
4.D(都是介詞,在;A介詞,用/介詞,憑借;B承接連詞,不譯/代詞,你;C代詞,他/語氣副詞,一定,可要)
5.C(唐伯虎鄉(xiāng)試時,主考官是梁儲,程敏政不是主考官;梁程二人嘆賞唐伯虎的文章是在梁儲還朝以后)
參考譯文:
唐寅,字伯虎,又字子畏,吳縣人。幼年入學(xué),才氣奔放,與交好的朋友張靈縱情飲酒暢抒胸懷。有的讀書人譏笑他倆,唐寅就豪氣十足地說:“吸要關(guān)門讀書一年,考取解元易如反掌。”
弘治戊午年,唐寅考取了鄉(xiāng)試第一名。主考洗馬梁儲回到朝廷,把他的文章帶給詹事程敏政看,兩人都很贊賞,于是程敏政招納唐寅為門生。梁儲奉命出使外地,唐寅求程敏政的詩文為他餞行。已未會試,程敏政為主考官,同鄉(xiāng)考生徐經(jīng),用錢賄賂和敏政的家人,被給事華昶彈劾,牽涉到唐寅,一起被打入到監(jiān)牢,拷問沒有找到具體根據(jù),最后因求詩文的事,唐寅判發(fā)到浙藩為役吏。唐寅沒有到任,放浪形骸,遠(yuǎn)游祝融、匡廬、天臺、武夷等地,到東南觀大海,又乘船游洞庭、彭蠡,歸來后在桃花塢建了一座房子,與朋友每天暢飲其中。曾經(jīng)因為妻子去世,唐寅放浪傷懷,不再想在功名上有所建樹,以梧桐樹打了一層嚴(yán)霜為喻,常自問茍延殘喘還有什么作為呢?過了一陣又感嘆說:“大丈夫即使不成就功名,也應(yīng)該慷慨激昂,為何效仿那些困頓之人。”于是刻了一枚圖章“江南第一風(fēng)流才子”。又作了一首《倀倀》詩,讀過的人都覺得悲傷。
寧王朱宸濠仰慕他的大名,用重金聘請他前往。唐寅見了一面后知道他有謀反的心思,于是裝瘋賣傻,寧王只好放他回鄉(xiāng)。他學(xué)習(xí)務(wù)必追本窮源,達(dá)到化境,研究歷法,探求揚馬、元虛、邵氏的音韻文字之理,去肯定和訂正它,旁及山川蟲魚鳥獸和天文星宿,出入于自然人世之間。他對于官樣應(yīng)景的詩文,沒有特別用心去做,說后來人會知道我的才能不在這方面。胸中常有奇氣噴發(fā),有時寄情于畫,下筆描繪頗有唐宋名家筆法;(別人)飽經(jīng)艱苦,拼命追求,也不能完全達(dá)到他的那種境界。晚年后皈依佛門,自號“六如”,死時才五十四歲。
Ⅱ卷
三、(32分)
6.閱讀下面兩段文言文,按要求答題。(10分)
子曰:“古之學(xué)者為己,今之學(xué)者為人。”
(孟子)曰:“且古之君子,過則改之;今之君子,過則順之。古之君子,其過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見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豈徒順之,又從為之辭。”
(《孟子•公孫丑下》)
(1)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6分)
①古之學(xué)者為己,今之學(xué)者為人。(3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今之君子,豈徒順之,又從為之辭。(3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孟二人對“古人”和“今人”有什么共同看法?請作簡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1)見“參考譯文”畫線處。(2)孔子認(rèn)為,古代學(xué)習(xí)的人學(xué)本領(lǐng),現(xiàn)在學(xué)習(xí)的人學(xué)花架子。孟子認(rèn)為古代的君子善于改過,現(xiàn)在的君子不肯改過。由此可見,孔孟二人都“是古非今”。
[參考譯文]孔子說:“古代學(xué)習(xí)的人,是為了充實提高自己;現(xiàn)在學(xué)習(xí)的人,是為了裝飾門面做樣子給別人看”。
(孟子)說:“況且古代的君子,有了過失就改正;現(xiàn)在的君子,有了過失卻將錯就錯。古代的君子,他們的過失就像日食月食一樣,老百姓都看得到;等到他們改正的時候,老百姓依然敬仰他們?,F(xiàn)在的君子,哪里只是將錯就錯,甚至于為了掩蓋過失尋找種種借口。”
(一)文言文閱讀(17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題。(9分)
臣伏見天后時,有同州下邽人徐元慶者,父爽為縣尉趙師韞所殺,卒能手刃父仇,束身歸罪。
議曰:先王立禮,所以進人也;明罰,所以齊政也。夫枕干讎敵,人子之義;誅罪禁亂,王政之綱。然則無義不可以訓(xùn)人,亂綱不可以明法。故圣人修禮理內(nèi),飭法防外,使夫守法者不以禮廢刑,居禮者不以法傷義;然后暴亂不作,廉恥以興,天下所以直道而行也。
然按之國章,殺人者死,則國家畫一之法也。法之不二,元慶宜伏辜。又按《禮》經(jīng),父讎不同天,亦國家勸人之教也。教之不茍,元慶不宜誅。然臣聞在古,刑之所生,本以遏亂。仁之所利,蓋以崇德。今元慶報父之仇,意非亂也;行子之道,義能仁也。仁而無利,與亂同誅,是曰能刑,未可以訓(xùn)。元慶之可宥,顯于此矣。然而邪由正生,理心亂作。昔禮防至密,其弊不勝;先王所以明刑,本實由此。今儻義元慶之節(jié),廢國之刑,將為后圖,政必多難;則元慶之罪,不可廢也。何者?人必有子,子必有親,親親相讎,其亂誰救?故圣人作始,必圖其終,非一朝一夕之故,所以全其政也。故曰:“信人之義,其政不行。”且夫以私義而害公法,仁者不為;以公法而徇私節(jié),王道不設(shè)。元慶之所以仁高振古,義伏當(dāng)時,以其能忘生而及于德也。今若釋元慶之罪以利其生,是奪其德而虧其義;非所謂殺身成仁,全死無生之節(jié)也。
如臣等所見,謂宜正國之法,置之以刑,然后旌其閭墓,嘉其徽烈,可使天下直道而行。編之于令,永為國典。謹(jǐn)議。
(選自陳子昂《復(fù)仇議狀》,略有刪改)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先王立禮,所以進人也
B.元慶宜伏辜
C.教之不茍,元慶不宜誅
D.然后旌其閭墓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居禮者不以法傷義
B.仁之所利,蓋以崇德
C.今若釋元慶之罪以利其生
D.編之于令,永為國典
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文是一篇議論文,文章談法說禮,先敘后議,敘議結(jié)合,通過徐元慶“手刃父仇,束身歸罪”這一案例,闡述了“禮”與“法”的辯證關(guān)系。
B.作者認(rèn)為,對徐元慶不予處置,于法不容;予以處置,于禮不合。這就是徐元慶案的特殊性。
C.在作者看來,徐元慶殺害朝廷命官,雖然觸犯“國章”,有違“政綱”,但為父報仇,情有可原,束身歸罪,勇氣可嘉,所以其罪可恕。
D.作者認(rèn)為,徐元慶之所以孝義高尚超過古人,行為正義使當(dāng)時的人佩服,是因為他舍生忘死達(dá)到了道德標(biāo)準(zhǔn),這個道德標(biāo)準(zhǔn)是符合禮義的。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4—5題。(8分)
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義也。子之愛親,命也,不可解于心;臣之事君,義也,無適而非君也,無所逃于天地之間。是之謂大戒。是以夫事其親者,不擇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夫事其君者,不擇事而安之,忠之盛也;自事其心者,哀樂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為人臣子者,固有所不得已。行事之情而忘其身,何暇至于悅生而惡死!夫子其行可矣!《莊子•內(nèi)篇》
4、翻譯下面句子。
○1是以夫事其親者,不擇地而安之,孝之至也。(3分)
○2行事之情而忘其身,何暇至于悅生而惡死!(3分)
5、本段的中心是討論處世之道,揭示出莊子處世的哲學(xué)觀點。請問莊子認(rèn)為怎樣才能應(yīng)付艱難的世事呢?(2分)
一、(一)1、A(進:使……上進)(3分)
2、D(均為介詞“在”。A介詞“因為”/介詞“按照”。B連詞/名詞,“車蓋”。C助詞“的”/取獨,用于主謂之間)(3分)
3、C(“其罪可恕”錯)(3分)
4、○1所以侍奉雙親的人,無論什么樣的境遇都要使父母安適,這是孝心的最高表現(xiàn)。(3分)
○2遇事要能把握真情并忘掉自身,哪里還顧得上眷念人生、厭惡死亡呢?。?分)
5、“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若用自己的話回答,意思相同即可)(2分)
[附]參考譯文:
據(jù)我了解,則天皇后時,同州下邽有個叫徐元慶的人,他的父親徐爽被縣尉趙師韞殺了,他最后能親手殺掉他父親的仇人,然后把自己綁起來,投案自首。
我認(rèn)為:先王制訂禮義,是用來約束人們,催其上進的;嚴(yán)明刑罰,是用來整頓政治的。枕著武器,伺機報仇,是為人子女的孝義;懲殺罪人,防止作亂,是帝王統(tǒng)治天下的政綱。既然如此,那么沒有孝義就不能教育人民,政綱混亂就不能嚴(yán)明法制。所以圣人制訂禮制,梳理人們的思想,整飭法令,約束人們的行動,使這些掌管法制的人不因為禮義而廢棄刑律,遵守禮制的人不因法規(guī)而妨害禮義,這以后暴亂才會不發(fā)生,廉潔知恥之風(fēng)就能蔚然興起,天下就能按正道順利發(fā)展了。
然而,依據(jù)國家法律,殺人的人應(yīng)當(dāng)處死,這是國家統(tǒng)一的法規(guī)。執(zhí)法不能兩樣,徐元慶應(yīng)該伏罪。又據(jù)《禮》,父仇不共戴天,也是國家勉勵人盡孝的教化內(nèi)容;教化不能馬虎,徐元慶不應(yīng)被處死,但我聽說從前刑罰的產(chǎn)生,本來是用來制止暴亂的,講求仁德可獲取益處,人們大都崇尚德行?,F(xiàn)在元慶報殺父之仇,本意不是作亂,只是盡子女的孝道,教子屬于仁德。講仁德卻得不到益處,與作亂一樣都被處死,這雖叫執(zhí)法不二,卻不能用來教育人。在這一點,就可公開寬恕元慶的罪行。但是,如能使邪惡有了合法的產(chǎn)生根源,作亂也就成了理所當(dāng)然的事情。從前借助禮教來周密防范作惡,它的弊端數(shù)不勝數(shù);先王之所以嚴(yán)明刑罰,根本原因就在這里?,F(xiàn)在如果認(rèn)定元慶的孝道是正義的,而廢止國家的刑法,(把這)作為將來處理類似行為的原則,國家必定會多災(zāi)多難;那么對于徐元慶的過錯,不能免除責(zé)罰。每個人都有兒女,每個兒女都有父母,如果都由于敬愛父母而互相報仇,那么這種混亂的局面靠誰來挽救呢?圣賢君主開始做一件事,必定考慮到它的后果,而這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因而必須使法律全面完備。所以說:“發(fā)揚人們的正義,勢在必行。”況且因孝義而妨害公法,是仁德的人所不做的,用公法遷就私情的行為,王道就不能施行,徐元慶之所以教義高尚超過古人,正義的行為使當(dāng)時的人佩服,是因為他舍生忘死達(dá)到了道德標(biāo)準(zhǔn).今天如果赦免了元慶的罪行而讓他快樂地活著,就是磨滅了他的德行,損傷了他的義節(jié),就不是所說的殺身成仁,舍身全節(jié)的節(jié)操了。
依我輩所見,應(yīng)當(dāng)嚴(yán)格執(zhí)行國家法律,按照刑律處死元慶,然后在他的墓前立碑表彰,贊頌他的美好節(jié)操,這樣,可以使天下按正道順利發(fā)展。把這個案件載入國家法律,永遠(yuǎn)作為國家法典,恭謹(jǐn)呈上建議。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