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歌】
八柴二草蠣干姜,芩桂宜三栝四嘗,
不嘔渴煩頭汗出,少陽樞病要精詳。
清·陳修園《長沙方歌括》
柴胡桂枝干姜湯是由柴胡、桂枝、干姜、栝樓根、黃芩、牡蠣(熬)、炙甘草組成,味辛,微苦。具有和解散寒,生津斂陰的功效。用于往來寒熱,胸脅滿微結,但頭汗出,小便不利,渴而不嘔,心煩,或大便溏泄等癥。
【原文】
《傷寒論》第147條:傷寒五六日,已發(fā)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湯主之。方十三。
柴胡半斤 桂枝三兩,去皮 干姜二兩 栝蔞根四兩 黃芩三兩 牡蠣二兩,熬 甘草二兩,炙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煩,復服汗出便愈。
【條解】
傷寒五六日,已發(fā)汗而復下之,太陰必病,胸脅滿微結、往來寒熱知病在少陽、小便不利是小便化源被傷、但頭汗出是太陽未解、心煩者津必虧。由此可知,太陽、少陽、太陰同病。此方柴胡、黃芩、牡蠣、炙草、天花粉泄火生津化痰,干姜、甘草以復中氣。桂枝、甘草以復心脈。
按語:本證雖有邪熱郁阻少陽,三焦不利,并且因誤下而傷脾氣,以致膽熱脾寒等證雜糅出現。
柴胡桂枝干姜湯乃遵小柴胡湯加減法變化而成:太陽表邪未盡,故去人參加桂枝;不嘔,去半夏;口渴加栝樓根;胸脅滿微結,去大棗加牡蠣,瀉下傷脾,脾氣虛寒,故又加干姜。
【方義】
此是小柴胡湯加減之方,也是和解方中寒熱并用之劑。
【功效】
和解少陽,溫陽化飲。
【主治】
太陽病誤用汗下后,形成小柴胡證的兼證,其癥寒熱往來,胸脅滿結,口渴,心煩,但頭汗出,小便不利。必須具有大便溏,或口苦,太陽證未盡,或脈浮有力等。
【適應證候】
少陽樞機不利,兼見脾寒飲停者;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等。
【藥品】
柴 胡 120克
桂 枝 45克
干 姜 30克
炙甘草 30克
牡 蠣 30克
瓜蔞根 60克
黃 芩 45克
【煎服法】
上7味,以水2200毫升,煮取1200毫升,去滓,再上火煎取600毫升,每日溫服3次,每次服200毫升。
按:此方初服微煩,因藥力未及,且用桂、姜散陽郁之寒,散寒必先助火,雖有黃芩以減其熱,但仍難免出現心陽火郁之心微煩之癥。再服桂、姜,辛溫之性已升達,而火郁外發(fā),故汗出便愈。
【用藥大意】
往來寒熱、胸脅滿是小柴胡湯的主癥,故用小柴胡湯加減治之。渴而不嘔,故去半夏加瓜蔞根;脅下滿結,故去火棗,加牡蠣;心煩是內熱的表現,故用黃芩以清之;下后大便不正常,故加干姜以溫之;因太陽證未盡,或但頭汗出,或外有微熱,或身有痛處,或脈浮有力,故去人參,加桂枝以調和營衛(wèi)。
【禁忌證】
沒有大便溏,不得用干姜;沒有寒多熱少或但寒不熱,不得用桂枝;沒有脈浮無力,不得用人參。
【類似方劑】
(1)小柴胡湯的加減法:此是本方用藥的依據。
(2)梔子干姜湯:此是本方使用干姜的標準。
(3)金匱柴胡桂姜湯:即本方之異名,治瘧寒多微有熱,或但寒不熱,此是本方使用桂枝的標準。
【說明】
本文遵循“原方原量用經方”的原則,漢代一斤折算為240克、一兩折算為15克、一升折算為200毫升。
注:本文內容僅供參考,本公眾平臺不承擔由此產生的任何責任!
版權聲明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