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是北宋時期最有名的文學家和改革家。當年,轟轟烈烈熙寧變法,便是王安石提議和倡導的,因此后世人更喜歡稱其為“王安石變法”。
我們知道,王安石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一生寫過很多經(jīng)典詩詞。
今天,我們欣賞王安石的這首《登飛來峰》。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wù)f雞鳴見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王安石寫這首詩的時候,不過30歲。此時的王安石在浙江鄞縣知縣任期已滿,回江西臨川故里。途中經(jīng)過杭州,他饒有興致地登上飛來峰。站在山巔,他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寬廣情懷,于是寫下了這首詩。
此時的王安石可謂初出茅廬,雄心壯志,對仕途之路更是充滿信心。
詩中寫道:聽說在飛來峰的塔上,在雞鳴的時候可以看到旭日東升。詩中的尋,指的是古代的長度單位,八尺為一尋,一尺又相當于現(xiàn)在的30多厘米,可以想象,山上的應(yīng)天塔很高很險。
如果說雞鳴之時指的是一種時機,那么日升便是一種希望和寄托,不僅是對生活的希望,在政治上更是充滿希望。
王安石的性格豪爽耿直,在工作上更是毫無私心,他仿佛便是為變法而生。
在改革的道路上充滿艱難險阻,王安石要面對政敵的阻撓和王公貴族的反對,但是幸虧還有宋神宗的支持,也算是一種慰藉。
所以王安石在詩中又寫道:自己不怕浮云會遮擋住我的視線,因為此時我已經(jīng)身在最高層,這樣看得更遠、更透。
李白曾在《登金陵鳳凰臺》中寫道:“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惫糯母≡?,指的是一些奸佞小人。
在這首詩中指的是一些反對變法的政敵。但是王安石卻為了國家的利益無所畏懼,一心變法。
身在最高處,自然看得更遠,目標也變得更加明確,這便是王安石撥云見日、高瞻遠矚的胸襟和氣魄。
最終,由于各種原因,王安石變法失敗了,但是我們卻不能抹殺他在政壇的功績。無產(chǎn)階級革命導師列寧便稱贊王安石為:“中國十一世紀偉大的改革家”。
忽然想起王安石昔日的政敵蘇軾寫過一首《題西林壁》,詩中寫道“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可以說這兩首詩有異曲同工之妙。王安石的詩告訴我們:只有站在一定高度,才能看得遠,看得真。
而蘇軾的詩告訴我們:我們只有置身事外,才能客觀地看清楚事物的本質(zhì)。
宋詩本身具有理趣性,這兩首詩可以說是宋詩的代表作,都非常具有深刻而普遍的哲理,也被很多后人所喜愛,甚至成為座右銘。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