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納本心理咨詢
在知乎上看到一個媽媽的提問:女兒剛上小學一年級,然后坐在她后面的男同學把卷子卷成筆,戳她背,敲她腦袋,女兒轉過身,就把卷子搶過來,撕碎了。
這個情況是老師打電話告知的家長,家長在糾結,要不要為此批評孩子?
家長要不要批評?首先要做的是了解事情背后的原因和更多的信息。
批評不是目的,理解才是。
家長們如果不分青紅皂白,板著權威的臉色,帶著自己設定的錯誤標尺,去度量孩子心中的邊界,可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長。
NLP中有一句話:動機和情緒總不會錯,只是行為沒有效果而已。
所以,我們看待問題,不要看其行為,要看其背后的動機和情緒。
#01
NLP假定是什么?
NLP(Neuro Linguistic Programming)心理學是神經語言程序心理學,是對人類主觀經驗的研究。
關于NLP的7個假定
動機在潛意識里總是正面的。潛意識從來都不會傷害自己,只是誤會地以為某行為可以滿足該動機,而又不知有其他做法的可能。
情緒總是給我們一份推動力,使人們想去擺脫某個環(huán)境或狀況。情緒是使我們在該件事情之中有所學習。學到了,情緒便會消失。
我們可以接受一個人的動機和情緒,同時不接受他的行為。
接受動機和情緒,便是接受那個人。那個人也會感覺到你對他的接受,因而更肯讓你去引導他作出改變。
任何一次行為不等如一個人;一段時期不等如一生。
行為不能接受,是因為沒有效果;找出更好的做法,是兩人的共同目標,能使兩人有更好的溝通和關系。
找出更好做法的方法之一是追查動機背后的價值觀。
#02
找到行為背后的動機
所以,我們看待問題,不要看其行為,要看其背后的動機和情緒。
坐在女兒后面的男同學,把卷子卷成筆,戳她背,敲她腦袋,這對女兒來說,是一種極不尊重的行為。
女兒感覺到了被欺負,把他的卷子搶過來撕碎,進行了反擊。
從行為上來說,女兒好像有點過激。
如果她只是把卷子搶過來,不讓他敲,或者警告他,不允許用這種方式來攻擊她的身體,兩人的矛盾可能不會升級。
女兒之所以有這么大的反應,一定是激起了她內心很大的憤怒情緒。
她的動機不是為了要毀掉男同學的試卷,而是用實際行動告訴她:不可以這樣沒禮貌,不可以這么暴力地侵犯她的尊嚴。
女兒撕碎卷子的動機,只是為了保護自己。
面對可能的侵害和威脅,保護自己,有錯嗎?
如果不問青紅皂白,劈頭蓋臉地就開始批評女兒,就可能是在否定她保護自己的動機,等于是在告訴她,以后遇到危險,我們要忍受,要周旋,不可以采取應激措施。
不要否定女兒的動機和情緒,她的憤怒,帶著恐懼,她的行為,是一種突遇恐懼的應激行為。
#03
分析對方的行為的原因
了解女兒的動機,理解她的感受,然后再看她的行為是否恰當。
在分析她的行為是否恰當前,先要分析男同學的動機、情緒和行為。
男同學用卷成筆的卷子戳女兒后背,敲她的頭,行為上具有攻擊性,肯定是不恰當的。
男同學為什么要戳女兒的后背,敲她的頭呢?
他背后的動機是什么?
是想對女兒實施暴力,欺負他嗎?
如果是,他干嘛用試卷,不直接用拳頭?
試卷卷成的筆,相當于一個溫柔的攻擊道具,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象征著不具傷害性的攻擊,在情感表達上,是既友好又煩躁的感覺。
我們可以做個猜測:
是不是男同學有求于女兒,女兒不理睬她,他就用稍微強硬一點的手段,來激起女兒的回應?
又或者,他是不是有點喜歡你的女兒,你的女兒卻無視他,他就用試卷做成的軟武器,來表達他又愛又恨的情感?
雖然是一年級的孩子,單純的喜歡與不喜歡,是存在的。
再者,男同學本身就是一個頑皮的小孩,就是有意無意地想敲敲碰碰周圍的同學一下?
這些動機,需要向女兒詳細了解,不管是哪種動機,都沒有錯,即使是恨意,也是需求沒被滿足的情緒,也不是錯。
讓女兒明白這一點,男同學的行為,可能是對她有所求。
女兒的回應,可能是沒明白男同學所求。
他們的行為雖然不當,但情緒和動機沒錯,只是表達方式不對,沒達到自己要想的結果。
#04
學會合理表達憤怒
正確的行為方式,可以嘗試非暴力溝通。
基本做法是:
了解自己和對方的需要
表達自己的情緒
理解對方的感受
然后明確說出自己的目的
給予對方想要的東西
才不會使一番善意被辜負,一樁好事結惡果。
家長這個時候要清醒,老師未必了解全部真相。
不要武斷地懲罰孩子,并給孩子貼上“壞孩子”的標簽。
如果處理得當,發(fā)現只是誤會,女兒和她后桌的男孩子也許能夠成為朋友。同時,她也能夠明白,下次再遇到這樣的事情時,可以有更好的解決辦法。
要跟孩子們站在一起,理解他們,并循循善誘地使女兒明白,一件事情有很多處理方式,能夠用語言溝通和解決,就是智慧。
當然,如果忍無可忍,那也不必再忍。讓對方了解底線,不侵犯邊界,也是一種保護自我的方式。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