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過 · 咨詢師專欄】鄒峰:真實自我與虛假自我——我對空心病的解讀
北大心理學教授徐凱文提出過“空心病”的概念。他在北大學生中發(fā)現(xiàn)有這樣的群體,而且比例高達30%以上:這些學生從臨床癥狀看符合抑郁癥的診斷標準,而且抑郁程度不輕,因為已經(jīng)有明顯的自殺念頭或者自殘行為。
作為精神科醫(yī)生和心理咨詢師的徐凱文教授,發(fā)現(xiàn)這些抑郁的學生對藥物治療和心理咨詢都不敏感,甚至基本沒有效果。而且從他們的生長環(huán)境看,家庭條件,和父母關系都不錯,人際關系良好,成長經(jīng)歷中也沒有明顯的創(chuàng)傷事件。這些學生有明顯的空虛感,覺得人生沒有意義,沒有方向,簡單說,就是感到活著沒啥意思。徐凱文教授把這類現(xiàn)象叫做“空心病”。我最近幾年接觸了大量抑郁休學的孩子,絕大部分都是初中高中的學生。其中有一些符合徐凱文教授觀察到的“空心病”。結合我自己的觀察和思考,我嘗試對空心病做一些解讀。心理咨詢中,一個咨詢師的基本功是要幫助來訪者梳理成長經(jīng)歷中的創(chuàng)傷事件,因為很多心理問題來自早年的創(chuàng)傷。也許有人會說,這些“空心病”孩子并沒有受過什么創(chuàng)傷,我則認為:創(chuàng)傷并不一定來自一件重大的、讓人記憶深刻的事件,而有可能來自一種持續(xù)的壓力環(huán)境,來自一貫嚴苛的父母。燙傷,可以來自高溫的開水,或者明火灼燒,也可以來自海濱沙灘上的太陽紫外線。夏天的時候人在海邊玩,如果沒有涂上有效的防曬霜,白天并沒有感受被高溫灼燒,到了晚上卻感到背上火辣辣地痛,第二天赫然發(fā)現(xiàn)已經(jīng)起了泡,和被開水燙傷是一樣的效果。所以即使沒有明顯的創(chuàng)傷事件,比如被父母打罵,關黑屋,父母離婚或者親人死亡,在學校被老師公開罰站打耳光羞辱,被同學霸凌,等等,我們還是有可能在壓力環(huán)境下遭遇這種類似“低溫燙傷”的創(chuàng)傷。比如父母總是拿自己和別人家孩子比,沒有考到滿意的分數(shù)就各種指責,冷漠甚至羞辱。我在一次咨詢中,一個女孩回憶起她小時候,有一次媽媽送她參加一個同學的生日會,她在后視鏡中看見開車的母親看她時的眼神,失聲痛哭。我們已經(jīng)無法回溯當年這對母經(jīng)女歷了什么,但是我們可以知道,母親一個冷漠的眼神就可以嚴重燙傷孩子的童年。我還認識一個符合空心病特征的女孩,她曾經(jīng)在我主持的渡過親子營活動中,微笑著說她準備在一年后20歲生日的時候自殺。她從小和父母,外公外婆住在一起,父親和外公這對翁婿的矛盾和暗斗,讓這個敏感善良的孩子承受了不該承受的壓力。還有一個有嚴重慢性空虛,多次嘗試自殺,被診斷為邊緣人格障礙的孩子,從小生活在媽媽和奶奶的沖突中。這樣的孩子往往內心敏感,共情能力強,他既共情奶奶,也理解媽媽,還要替爸爸擔心在婆媳關系中左右為難。小小年紀就活在大人的各種沖突中,長期被焦慮的情緒煎熬,內心充滿了不安全感。研究發(fā)現(xiàn),青少年的情感障礙,包括進食障礙、強迫癥、雙相、邊緣人格等等,和invalidating的家庭環(huán)境密切相關。Invalidate這個英文詞,沒有一個很明確對應的中文,大概可以翻譯成,不允許,不接納,不確認,不認同。我來舉例說明什么是Invalidating的家庭環(huán)境。媽媽:這有啥好開心的? 人家考100分也沒像你一樣驕傲。大家有沒有發(fā)現(xiàn),不管這個孩子表達什么,媽媽總是能用一個疑問句駁回去。我把這類媽媽叫做杠精媽媽。也就是說,孩子喜怒哀樂各種感受,總是被媽媽用抬杠的方式加以否定、拒絕、駁回。甚至連口渴、熱這種身體的感受,也不被確認,接納。孩子口渴,媽媽認為你不應該渴;孩子高興,媽媽認為你不應該高興;孩子生氣,媽媽認為你不應該生氣,孩子喜歡唱歌,媽媽覺得你唱歌肯定沒有出息……久而久之,這個孩子會慢慢搞不清自己的感受到底是什么,到底該不該高興,該不該生氣,不知道到底自己想要什么,喜歡什么。(可參閱本人另一篇文章《如何終結“應該之暴虐”?》)我認為,空心病的無意義感,空虛感,最早就源自于孩子感受到不被接納、不被認可、不被確認。溝通本來是雙方平等的協(xié)商,和勸說有本質的區(qū)別。強勢的家長,往往已經(jīng)替孩子做好了選擇,但是在形式上還是要走一下“溝通”這個過程。結果溝通實際上變成了勸說。比如說,孩子面臨A和B兩個選項,家長看上去是和孩子商量選擇A還是B,但是內心已經(jīng)選擇了A。聰明的孩子往往很快就明白家長內心的選擇,如果自己內心對B也無所謂,那就直接乖乖選了A。如果這個孩子內心非常想選擇B,但是一旦他選了B,家長就會用各種方式勸說,軟磨硬泡,甚至一哭二鬧三上吊,最后還是讓孩子同意選A。經(jīng)歷過幾次這樣的“溝通”后,孩子就習得了一種無助:無論我多么努力堅持自己的選擇都沒有用,最后還是得按照父母的意思來,選擇他們希望我選擇的。孩子不敢堅持自己的選擇,被夸獎為懂事聽話,其實是一種習得性無助。著名的英國精神分析學家,兒科醫(yī)生溫尼科特發(fā)現(xiàn):嬰幼兒的兩個基本需求是依戀和真實。嬰兒需要依戀關系才能生存,但當他們試圖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卻不被接納,并進一步會威脅到依戀關系時,他們會犧牲自己的真實以保持依戀關系,從而保障自己的生存。比如媽媽不接納孩子的要求,而且還不允許孩子對此生氣。孩子不僅會感受到強烈的挫敗,還會發(fā)展出一種假性自我來取悅母親或者照顧者。進一步,孩子在努力取悅母親或者照顧者的過程中,逐漸與自己真實的情感失去了聯(lián)系,他內在感到空虛、迷茫,很難體會到愉悅感。所以,虛假自我是人們在生命早期創(chuàng)造的一種人格,它的作用是保護自己在親密關系中免于再次經(jīng)歷創(chuàng)傷、恐懼和壓力。抑郁人群普遍有比較嚴苛的超我,這種超我讓他們有很高的自我要求,他們不接受不好的自己。我最近接觸的一個案例,一個很有天賦的男孩,他對自己的要求是積極、樂觀、真實、自律。當我問他:你現(xiàn)在最大的困擾是什么?他的回答是:我發(fā)現(xiàn)我逐漸失去了自主權,這太可怕了,我懷疑自己是不是人格分裂了。詢問之下,我逐漸明白了:他一直試圖把那個不堪重負、消極悲觀的自我向外推,覺得那個不好的我不是自己,而是另外一個人;現(xiàn)在我被那個不好的人控制了,所以感覺失去了自主權。他無法把兩個截然相反的自我整合起來,換句話說,他的自我破碎了。這種現(xiàn)象在心理學上叫做人格解離。人格解離狀態(tài)下,自殺風險非常高。事實上,他已經(jīng)在寫遺書。關于與空心病相伴的價值觀缺陷,我想引用一下馬斯洛的理論。馬斯洛把人的需要從低到高進行排列,底層的需要是生存和安全,高層的需要是自尊和自我實現(xiàn)。當?shù)蛯拥男枰獩]有得到滿足,人就很難產(chǎn)生高層次的需求。空心病的本質是內心的安全需求沒有被滿足,表現(xiàn)為人生沒有目標,沒有理想。所以我的觀點是:價值觀缺陷也好,沒有人生理想也罷,都是空心病的結果而不是原因。所以,無論從創(chuàng)傷、不接納的環(huán)境,還是習得性無助、依戀理論、人格解離、馬斯洛的需求理論,各種角度都可以解釋“空心病”現(xiàn)象和成因。最后,我試圖解釋為啥北大學生中“空心病”比例那么高,遠遠高于普通人群中抑郁癥的發(fā)病率。能考上北大的孩子,往往是智力超群,或者學習能力特別強,非常努力自律的孩子。但是,一個孩子告訴我:我數(shù)學好,不代表我喜歡數(shù)學。越是成績不好,家庭條件一般的孩子,父母無奈之下就會讓他們自己去社會上闖蕩,對他們并沒有更高的期待,就像德云社的岳云鵬,燒餅,爆紅的電影演員王寶強。越是這樣的孩子,越是可以解放自己的天性,遵從自己的內心。一個學習很好的孩子,可能同時還有更多的興趣愛好,比如他想嘗試當歌手,說相聲,想做一個賽車手,脫口秀演員。但是越是這樣成績優(yōu)秀的孩子,在充滿生存焦慮的社會中,越是不容易被父母允許去嘗試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他們只能按照父母的安排,學校老師的期待,一路考進北大。這也許這可以解釋為啥北大這樣中國最好的大學里,空心病的比例高達30%以上。當一個孩子不被允許做自己,即使他成功地考上了北大這樣最好的學校,也不能感受到快樂,覺得做人沒意思。就像在脫口秀領域大獲成功的李雪琴,在她讀完北大,去美國留學的過程中,還是得了嚴重的抑郁。我們嚴格要求孩子,希望他們考上好的大學,最終目的是希望他們過得更幸??鞓贰?/section>所以,如果我們愛自己的孩子,希望他們有幸福的未來,請接納他們的感受,允許他們做真實的自己。渡過簽約咨詢師,渡過圓桌派項目負責人。1988年畢業(yè)于浙江大學生物醫(yī)學工程專業(yè),十多年前接觸到抑郁癥,有陪伴患者康復的經(jīng)歷。之后研學心理咨詢,專注于青少年心理輔導陪伴,對處理青少年學習障礙、厭學、校園恐懼等方面有心得。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