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30歲的我,非常怕我媽”
上周寫了篇文章《巨嬰老公,到底是誰養(yǎng)出來的》可戳,里面提到了,很多男人在婚姻中扮演著巨嬰的角色。其實現(xiàn)實中,不光是男人,女人有時候也有巨嬰的一面。大家都曾是孩子,都曾受“中國式父母”干涉控制,父母不斷入侵,讓孩子一直不能長大。
一個人對父母的“怕”,似乎不分年齡。
前幾天,一位男同事突然問我,孩子還沒滿月,上火了怎么辦?
我很好奇地問他,你們家是母乳,這個天氣怎么上火了呢?
他一臉無奈:“快別提了!我丈母娘給孩子蓋了兩床厚被子,我媳婦知道這樣不行,撤掉被子她媽還給蓋上,就一句話也不敢忤逆她媽了。”
“30歲的人了,她媽說啥她都不敢反抗?!”他不悅地補(bǔ)了句。
沒錯,這樣中國式親子關(guān)系并不罕見。孩子對父母順從,父母對孩子掌控,幾乎無處不在,而且不分場合,不論年齡。
有些孩子有時候為了避免沖突,耳根清凈而順從,有時候難以忍受而反抗。兩代人在一起相處的時候,總是會處于一種“痛苦的親密”,孩子分明能感覺到父母沒有惡意,卻也能感覺到自己的不爽。
就像我同事的妻子,她說從小就被媽媽各種安排,經(jīng)常不知道自己怎么做才是對的,也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歡什么。一個人的身體里有兩個人格,一個做“對的”自己,一個做“真的”自己。
很多父母掌控著孩子的人生,卻成為孩子一生的牢籠。孩子逃不出去,又想要自由,于是只能撞得頭破血流,兩敗俱傷。
黏黏糊糊的中國式關(guān)系中,很多父母總是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做事,即使孩子提出自己的想法,也會被各種否定。
明明是孩子的人生,父母卻當(dāng)成了自己的“戰(zhàn)場”。
2.
父母的“五花大綁”,花樣超乎想象
綜藝節(jié)目《明星大偵探》里有一期《X學(xué)?!皻⑷恕笔录罚v述的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期待與控制。
“X學(xué)校”是一個實驗基地,如果父母對自己的孩子不滿意,那么這個實驗基地可以從母體提取出“2號孩子”,滿足父母的一切愿望。
當(dāng)“2號孩子”啟用之后,“1號孩子”就會被清理掉。
賈乖巧是一個頑皮搗蛋的“1號孩子”,完全不符合父母的期待。他的父親決定啟用“2號孩子”,同時囑咐實驗室一定要把賈乖巧處理干凈。
在無意得知自己要成為“棄子”的時候,賈乖巧打暈“2號”,自己開始扮演那個乖巧的“2號”孩子。
只要留在爸爸媽媽身邊,只要能被他們愛著,哪怕假扮“真乖巧”也可以,不要“自己”也可以。
媽媽獎勵他玩游戲,他想到父母期待的孩子是不會喜歡玩游戲的,就堅決不去玩。
報考專業(yè)的時候,他想到父母喜歡的是文學(xué),“2號”一定會放棄自己的愛好,遵從父母的想法,于是選擇了文學(xué)。
父母看著成功的“2號”是開心了,可是這些泡影般的假象,到底是誰的人生?
他說,裝乖的時候一點都不快樂,即使這樣能被父母夸獎,被父母擁抱??墒俏抑溃改笎鄣牟皇钦娴奈?,而是學(xué)習(xí)好的我。
在父母“都是為你好”“糟糕的你不被愛”的暗示下,原創(chuàng)孩子慢慢成為“懂事的2號孩子”,逐漸失去了曾經(jīng)的熱血。
從這個角度看,孩子對父母的愛,遠(yuǎn)遠(yuǎn)比父母對孩子的愛偉大。他們舍不得傷害父母,才會選擇討好與順從。
而父母對孩子的操控,也恰好是“利用”了這一點。父母知道孩子的弱點,知道孩子內(nèi)心深處的秘密,所以一旦孩子不能達(dá)到他們的期待時,他們可能就會用這些威脅孩子。
想要控制一個孩子,把他禁錮在父母的思維里,方法是多樣的:
當(dāng)你不照做的時候,父母便威脅要讓你的日子難過,要與你斷絕情感往來;
如果你不順從,父母將暗示你,他們受到了由你帶來的傷害;
不管你付出多少,他們會要求更多,覺得你還不夠好;
父母總是忽視你的需求,默認(rèn)你一定會讓步,否則你就是自私、沒良心……
3.
你是多恐懼,才把孩子當(dāng)救命稻草
中國父母為什么總是想要控制孩子,為孩子的人生做主?
他們不是“煩人”,而是太害怕了。
父母首先害怕面對的,是對死亡的焦慮。
孩子反抗與叛逆,往往會觸動父母的自戀,讓父母產(chǎn)生嚴(yán)重的死亡焦慮。
當(dāng)面對死亡焦慮時,他們將自己對生命的不確定性,投射給了孩子。
他們害怕自己的生命還沒有完成就進(jìn)入了衰老,害怕失去現(xiàn)在安穩(wěn)幸福的生活。于是,他們把自己的生命寄托在孩子身上,讓孩子“代替”自己有活力地活著。
其次,父母害怕面對挫折與失敗。
內(nèi)心強(qiáng)大的人,在面對別人的反抗和拒絕時,往往會經(jīng)歷短暫的沮喪,很快就能自我調(diào)節(jié)。
可是內(nèi)心焦慮又不安的人,被拒絕的挫折會刺激到他們內(nèi)心更深處的恐懼感,一點點的小事,都是他們無法承受的。
這些小的挫折成了他們的自我暗示:如果不采取行動,后果將不堪設(shè)想。
他們堅信,唯有使出強(qiáng)硬手段,才能有人重視他們的需求。
再次,父母害怕面對曾經(jīng)的失去。
也許是童年喪失的某些重大事物,失去重要的人,或者經(jīng)常被自己的父母忽視。也可能是長大后的婚姻生活中,長期處于不安穩(wěn)的狀態(tài)。
《情感勒索》一書中指出:很多在童年時期失去過重要事物的人,成年后會變得過度依賴和黏人,他們再也不想嘗到被拒絕、被遺棄或是被忽略的苦澀滋味了。
在他們做了父母之后,孩子成了救命稻草,只有抓住孩子,才能避免自己的被拋棄感,才能讓自己內(nèi)心滿足。
電影《囧媽》中徐伊萬60多歲的媽媽可謂是“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媽”,對孩子的控制令人窒息。
拼命往兒子嘴里塞紅燒肉,塞到最后一塊的時候又嫌兒子太胖了。不僅一路投喂,還要規(guī)定兒子幾點要排尿。兒子的夫妻生活要過問,兒子看不看手機(jī)也要管。
在電影最后遇到危險的時候,她愿意為了兒子去死。可是在和平時候,她連自由都不愿意給孩子。
像不像典型的中國式媽媽?
可是,這個老太太也挺可憐的。年輕的時候喪偶,長期缺愛。她內(nèi)心匱乏而恐懼,對生活沒有安全感。
她不知道事情如果不按照自己的預(yù)期,事情還能不能在自己的掌控之內(nèi),那就拼命抓住現(xiàn)在,不讓事情失控。
這樣的父母,相比于孩子的想法,他們更在乎自己的付出感與存在感。
說到底,他們只是太匱乏,太不安了。
4.
改變,從“逃離”開始
沒有人可以做一輩子乖孩子,他們當(dāng)然可以用委屈換得求全,用自我傷害來維持表面平和。
可是,這樣不僅會讓我們的自我攻擊越來越嚴(yán)重,還會把父母“慣”成更加極端的控制者。
想要活出自己的獨立人生,想要父母能充分過好此生,不管多大年紀(jì)都要學(xué)會與父母分離。
1、離開痛苦的“舒適區(qū)”
被父母全方位操控著除了痛苦,還有一種“痛苦的親密”。孩子有時候也會享受和父母界限不明的悲情,就像母子從來沒有分開過一樣。
比如父母對我們的生活指手畫腳的時候,我們難過又期待。難過的是自己又做錯了事情,期待的是,自己只要乖乖聽話,就有“奶”吃,只要媽媽沖著我們笑,就能感到自己被愛。
當(dāng)我們不敢改變的時候,也正是舍不得這種感覺。
我們害怕改變,害怕不能創(chuàng)造新的感情,還會傷害舊的感情。
改變需要方法,更需要從心出發(fā)的動力。
試著打破舒適區(qū),遠(yuǎn)離“痛苦的親密”。不要試圖討好任何人,討好換來的愛,一定不是長久的。
2、轉(zhuǎn)身離開,著急的是別人
父母的急迫感很大程度來源于,他們覺得沒有多少時間可以浪費,時間緊迫刻不容緩。
我們不妨做個“慢性子”,讓他們知道事情并沒有如此緊迫。雖然他們可能會暴跳如雷,我們也可能被各種催促。
父母總覺得自己足夠了解孩子,可其實孩子真的沒有那么乖,讓父母看到我們的另一面,未必是件壞事。
一定要記得,讓事情單純一些,不要把事件本身當(dāng)成權(quán)力斗爭。
3、經(jīng)濟(jì)獨立,精神獨立
說到獨立,似乎是一句“廢話”。可是在中國的文化背景下,經(jīng)濟(jì)制裁似乎成了控制的原因之一。
很多人住著父母全款的房子,每個月接受著父母的補(bǔ)貼,還等著繼承父母百年以后的財產(chǎn)。
伸手向父母要錢的成年子女,父母理所當(dāng)然認(rèn)為自己有權(quán)干涉他們的生活。
既然已經(jīng)成年,既然渴望自由,不妨真正獨立起來。
讓父母看到,自己可以活得很好,自己的選擇沒那么糟。
對自己的人生負(fù)責(zé),只有你自己能在自己的舞臺演出。除了自己,誰也不行。
我們都是別人的子女,也將會是別人的父母。為人子女時,盡量擺脫父母的控制,還彼此暢快的人生。為人父母時,不要做那個控制的父母,給孩子自由的人生。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