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把臟襪子扔得滿屋子都是,這擱誰都挺生氣。
不過,如果你上來就訓(xùn)斥孩子不能這樣,不能那樣,往往事與愿違;而隨意給孩子貼個壞孩子或不體諒人的標(biāo)簽,也會無形中傷害到孩子。
那就隨孩子搗亂?不,還有另一種溝通方式,即不會傷害到自己,也不會傷害別人。這就是非暴力溝通:
它是讓我們轉(zhuǎn)變談話和聆聽的方式。不再條件反射式地反應(yīng),而是去明了自己的感受和愿望,誠實、清晰地表達自己,又尊重與傾聽他人。這將最大限度地避免暴力。
非暴力溝通模式有四個要素:
清楚地表達觀察到的事情,而不判斷或評估;
表達感受;
說出哪些需要導(dǎo)致那樣的感受;
提出具體的請求。
拿開頭孩子亂扔襪子為例,媽媽可以對孩子說:
兒子,看到咖啡桌下的兩只臟襪子和電視機旁的三只,(表達觀察到的事情)
我不太高興,(表達感受)
因為我看重整潔,(什么需要導(dǎo)致這樣的感受)
你是否愿意把襪子拿到房間或者放進洗衣機?(提出具體的請求)
借助這四個要素,可以誠實地表達自己,另一方面,也借助它們關(guān)切地傾聽。通過體會他人此刻的觀察、感受和需要,與他們建立聯(lián)系,然后聆聽他們的請求,來發(fā)現(xiàn)做什么可以幫助他們。
以上是說非暴力溝通,那么,哪些溝通模式可能「暴力」,對他人和自己有負(fù)面影響呢?
這就要說到暴力的根源,因為人們忽視彼此的感受與需要,而將沖突歸咎于對方。大部分的暴力,不論是語言、精神或身體的暴力,還是家庭、部落和國家的暴力都產(chǎn)生于此。以下是三種常見的暴力溝通模式:
這個很容易理解,說別人「你就是個自私的人」一定會造成傷害。
不過,以下這幾種情況都是如此:
批評、指責(zé)、辱罵、歸類、比較以及評論等都是在評判人。
這些方式,我們也許都時不時會用。比如,「我總是懶惰」、「我總是半途而廢」、「都是同學(xué)(同事),我比**差太多」……
「不這樣做不行啊」、「不得不做啊」,這些表達方式都淡化個人責(zé)任。把自己的行動歸因為「上級命令」「同伴壓力」「按照規(guī)定」「無法控制」等,都是在回避責(zé)任。
一旦意識不到我們是自己的主人,我們就成為危險的人。
許多人相信,作為父母、師長或領(lǐng)導(dǎo),就要改變他人并讓他們循規(guī)蹈矩。但是,就算你提出各種要求,也沒辦法讓孩子按你的期待生活。你可以通過懲罰來教訓(xùn)他們,但他們遲早能想出辦法來對付你。
強人所難,會造成心靈的隔閡。
所以,說了這么多,你應(yīng)該知道暴力溝通的「威力」了吧。那我們就說下如何才能避開暴力溝通,既不傷害自己,也不傷害他人呢?
這個就需要練習(xí)區(qū)分觀察與評論了。首先是觀察,如果將觀察和評論混為一談,別人就傾向于聽到批評,并反駁。
當(dāng)然,也不需要完全客觀、不做任何評論,但自己得清楚哪是觀察到的事實哪是評論。同時,非暴力溝通建立評論要基于特定時間和環(huán)境中的觀察,不做絕對化的評論。
我們知道,給人貼負(fù)面的標(biāo)簽如懶、笨會有消極影響。但是,看似中性的標(biāo)簽也會妨礙對一個人的全面了解。比如看到炒菜的人就定義他是廚師。難怪克里希那穆提 (Krishnamurti)說,「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
那我們最后來做個題吧,看看自己能不能區(qū)分觀察與評論。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