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彭婉倩媽媽
牛媽簡介:倩媽,湖南長沙本土的漂亮辣媽,工作上精明能干,回到家卻溫柔似水,對待女兒有超強的耐心。在她的精心培養(yǎng)下,女兒倩倩從小表現出極強的閱讀和語言能力。
孔子曾說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閱讀,是思考與充實的最佳方式,如何引導孩子愛上閱讀,愛上思考,我想,是每個家長都曾面臨的問題,但我們往往忽略了一點,那就是:父母是孩子的鏡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不愛閱讀的父母要培養(yǎng)出愛閱讀的孩子,或許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8年來,在孩子閱讀的道路上,我一直是她的同路人。因為親子共讀、親子分享,我們的關系更加緊密;因為閱讀,我們有了共同的話題;更因為閱讀,我和女兒成為了最要好的朋友。
閱讀就像食物,不經意間引誘女兒愛上它
女兒倩倩是個早產兒,出生時的輕微腦癱讓她的評分僅為3分,面對醫(yī)生提出的康復治療兩年,電療治療一年的建議,我和先生斷然拒絕,我們實在不忍心瘦弱的女兒經歷這樣的痛苦。我和先生商量,用我們自己的方式來幫助她成長。
我們學會了自己給她做康復運動,開始了漫長而煎熬的日子。從她出生開始,爸爸就每天給她念故事,哪怕月子里的她睡意朦朧。3個月開始,我接棒繼續(xù),開始給她讀故事,讀的多半是無字書,而每天哪怕是講同一本書,我也會編出不同的版本。
閱讀好像每天的食物一樣,開始滲透到女兒的生活當中。直到有一天,我講的版本和之前的不一樣時,剛剛9個月的她突然用手指著書,邊搖頭邊摸我的嘴巴,還咿咿呀呀地說著她的“嬰語”,我明白了,她是在告訴我:“這個故事不是這樣的”。但隨后,她似乎習慣了這種天馬行空的故事方式,有時甚至一晚上會要求我講出不同的幾個版本。
3歲以前,每天她都是在我或者爸爸的故事聲中醒來和入睡,很多次,我看到夢里的她臉上都有甜甜的笑容,我猜想,是否那些美妙的故事已經進入她的夢里。
書籍,對她來說,里面有很多未知的秘密,有很多的奇遇與幻想,對于閱讀的興趣,在看似不經意中逐步建立起來。而原來在醫(yī)生看來智力會低于正常孩子很多的她,也終于因為我們的堅持和努力,在兩歲半時走上了正軌,甚至,在語言發(fā)展方面超越了同齡孩子。
我們是孩子的鏡子,孩子成為我們的影子
因為每天要和倩倩講故事、編故事,我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再看書,把全部心力都放在了她的身上。直到有一天,我發(fā)現她對書的興趣不再那么濃厚,我開始審視我和先生的行為習慣,也明白了,要養(yǎng)成孩子良好的習慣,首先父母必須要有這樣的好習慣。
于是,我們開始了自我修煉的過程。我在家里隨處放上靠墊和書,使得家里任何一個角落都能成為最舒服看書的地方。書,是家里唯一可以隨意放的東西。而家里的電視從倩倩3歲開始就很少再開,即使偶爾播放,也經常是停留在記錄頻道、科教頻道或是偶爾的少兒頻道。
因為自己需要閱讀,所以我們從一味地給女兒讀故事轉變?yōu)楣膭钏约嚎蠢L本,教會了她用鉛筆把不認識的字圈出來,也教會了她從圖片中思考故事的發(fā)展。從來沒教過倩倩認字的我們,在她讀小學前驚訝地發(fā)現,她的識字量居然達到3000字以上。
那時家里最經常的場景就是,3個人,就著溫柔的燈光,一人一本書一支筆,或席地而坐,或在書桌旁,時而嘖嘖稱奇,時而歡喜,時而悲傷,家里那種書香的氛圍平淡又溫馨。
我們的閱讀習慣成為了孩子的鏡子,而她的身上也開始有了我們的影子。
尊重孩子的選擇,不著痕跡地引導
尊重和愛護孩子的自尊心,要小心得像對待一朵玫瑰花上顫動欲墜的露珠。陪伴孩子養(yǎng)成了閱讀習慣后,我們開始逐漸放手,讓4歲半的她逐漸進入自主閱讀的過程,同時,讓她參與書籍的選購。
在幼兒園學會簡單的拼音后,倩倩的閱讀量開始呈現直線上升趨勢,求多而不求精的現象出現苗頭。我和先生看著她如饑似渴閱讀的樣子,一方面感到欣慰,一方面又不著痕跡地開始了我們的引導過程。
6歲的孩子,自尊心強,獨立意識開始萌芽,對于自己的選擇往往認為是正確的,我們小心地呵護著她的自主,同時,也在選書的過程中給予了很多引導??破?、文學、日常常識、動植物這些開卷有益的書在我們的引導下,倩倩開始大量接觸和閱讀。雖然有時候她選擇的是快速閱讀,但我們從不干涉,只是會善意提醒,有些書要精讀,越讀越有味道,有些書可以速讀,而有些書則要帶著問題讀。
當興趣與習慣養(yǎng)成,我們又開始新的探索
如果說之前的閱讀是為了培養(yǎng)興趣和習慣,那么從倩倩上小學開始,我和她之間就開始了共讀與分享的探索。
所謂共讀,就是我和孩子共讀一本書,分享,則是共同交流與分享讀后的感受,講述所閱讀書籍的大致內容。更多的時候,我們會將故事延續(xù)下去,給故事編出不同的結果。這種共讀與分享使得我和孩子之間的溝通更為緊密,而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思維邏輯能力也在不經意間得到了培養(yǎng)。
8年多的親子閱讀,使我們明白,孩子成長的路上,父母不僅是引導和陪伴,還應做她成長路上的同路人。
講述成長故事
交流學習收獲
服務素質教育
傳遞人文精神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