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們嘗試學習掌握新任務時總會有失敗,但是他們對失敗的反應會有所不同。
有的孩子屬于精益求精型的:他們將成功歸結(jié)與自己的能力,但將其失敗歸結(jié)為外部原因,比如試卷含混不清,或者不公平。再或者歸結(jié)為自己容易客服的不穩(wěn)定因素,他們會對自己說:如果我努力我會考得好的。
也有一種孩子,他們更傾向于認為,自己的成功歸因為不穩(wěn)定因素,比如努力或者運氣;從而無法體驗到因為自己能力強而產(chǎn)生的驕傲和自尊。他們常常將自己的失敗歸因為能力不足,這又會導致他們對以后成功期望過低而放棄。
后一種孩子,所表現(xiàn)出的就是習得性無助的取向。習得性無助,會影響到孩子的自信、自尊發(fā)展,更會影響到孩子未來的成就高低。
為什么有的兒童不畏挫折最終成功,而有的兒童一旦失敗就選擇放棄?
我們看一看下面這個實驗:
20世紀6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Seligman)用狗做了一項實驗:先把狗關(guān)在籠子里對其進行電擊,狗無法逃避,只得在籠子里上串下跳地掙扎;多次電擊后,將籠子的門打開。此時狗完全可以逃生,可是沒有。當再次試探性地去電擊時,狗沒等被電到就自動倒在了地上。這就是一條狗的悲催故事。從此,“習得性無助”的概念和這只狗緊密地關(guān)聯(lián)在了一起。
狗之所以無助,是因為被實驗人員操控,無法體驗到成功逃脫的喜悅感,直至變得失望、絕望。
這種“習得性無助”在人身上也會發(fā)生。1975年,塞里格曼用人當受試者,也得出了人也存在“習得性無助”的結(jié)論。
首先,參加試驗的大學生被分為三組,接受不同條件的測試:
第一組學生聽一種噪音,這組學生無論如何也不能使噪音停止;
第二組學生也聽這種噪音,不過他們通過努力可以使噪音停止;
第三組是對照,不給受試者聽噪音。
過了一段時間,再進行另一種實驗:
在受試者面前放置一個“手指穿梭箱”,如果把手指放在穿梭箱的一側(cè)時,就會聽到一種強烈的噪音,而如果放在另一側(cè)時,就聽不到這種噪音。
結(jié)果,第二組和第三組的成員在“穿梭箱”的實驗中,都學會了把手指移到箱子的另一邊,使噪音停止。而第一組成員,他們的手指卻仍然停留在原處,聽任刺耳的噪音響下去,也不把手指移到箱子的另一邊。也就是說,在原來的實驗中無論怎樣努力,不能使噪音停止的受試者,體現(xiàn)出了“習得性無助”的心理。
為了證明“習得性無助”對以后的學習有消極影響,塞里格曼緊接著又做了另外一項實驗:
他要求學生把一些字母排列成單詞,比如 ISOENDERRO,可以排成 NOISE和 ORDER。學生要想完成這一任務,必須掌握 34251 這種排列的規(guī)律。然而,實驗結(jié)果表明,在原來實驗中產(chǎn)生了無助感的受試者,很難完成這一任務。隨后的很多實驗也證明了這種”習得性無助”在人身上也會發(fā)生。
由此可以推測,當一個人在經(jīng)歷了某種失敗的學習后,容易在情感、認知和行為上表現(xiàn)出無助、絕望等消極的特殊心理狀態(tài)。這就是“習得性無助”效應。很多人在失戀之后不敢再愛,或者無法從學業(yè)或工作的失敗中走出來,都是因為“習得性無助”的心理作祟。
比如我在微信后臺遇到一位媽媽。她跟我說:
我家孩子4歲了,特別不自信,不管是什么事情,教他的時候,他也都聽得很認真,可是每次輪到他自己來做的時候,他總是想都沒想,就連連搖頭,說:我不會。盡管我每次都鼓勵他:你不試試怎么知道呢?你行的。可是,他就不愿意嘗試。羅老師,我該怎么辦?
經(jīng)過了解,發(fā)現(xiàn)孩子的父母對孩子期望很高,要求很嚴格。孩子2歲時,就開始教孩子寫字,可是孩子的智力、包括手部動作并沒有發(fā)展到可以書寫的水平,所以總是寫不好,就連握筆姿勢也經(jīng)常是被爸媽批評。每次寫字,都會受到大人的批評。就這樣,在父母不科學的嚴格要求下,孩子慢慢變得不自信,逃避嘗試,形成了“習得性無助”心理。除了對孩子要求過高會導致孩子形成習得性無助,父母對孩子過于溺愛、替代,或者控制欲太強、甚少尊重孩子的意愿等,都很容易養(yǎng)出“習得性無助”取向的孩子。
如果才能避免“習得性無助”效應呢?下面我給出3個基本的教養(yǎng)建議。繞開下面的錯誤教養(yǎng)方法,繞開“習得性無助”,才有可能養(yǎng)出一個真正獨立自主、擁有足夠自我力量的孩子。
幫助孩子學會正確歸因,即使失敗也要給予接納
產(chǎn)生“習得性無助”心理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習慣于將失敗歸因于自身能力不足。有些父母,不能接受孩子的失敗,只要孩子表現(xiàn)弱一點,就會批評,甚至數(shù)落孩子。這樣很容易讓孩子將失敗的原因歸因于自己不好,能力不足。所以,接納孩子,尤其接納探索失敗、犯錯了的孩子,對孩子而言特別重要。
信任孩子,給他們創(chuàng)造嘗試的機會
現(xiàn)在的家庭,很多都是四個(或六個)大人照看一個孩子,對孩子的日常生活照顧得無微不至。然而,這樣容易導致一個問題,就是孩子嘗試的機會變少。孩子想自己爬樓梯,媽媽看到了,大喊:“不要!危險!”孩子想自己吃飯,可是剛開始勺子總不能如愿放入口里,于是,爺爺搶過孩子手里的碗:“吃頓飯掉得滿地都是,還是我來吧?!焙⒆幽弥P在墻上涂鴉,奶奶看到了,搶過筆,大喊:“我的祖宗啊!白白的墻就被你糟蹋了啊!”……慢慢地,孩子就變成了一個“什么都不會做”的人了。
父母應該相信孩子,給孩子提供盡可能多的嘗試的機會,而不是在他想要嘗試的時候就說一些認為他會做得不好的話。當他感受到父母的信任之后,自己也會變得自信起來的。
切忌對孩子期待過高,制定超出孩子發(fā)展水平的學習計劃
因為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傳統(tǒng)觀點的影響,一些父母總是對孩子抱有過高的期望,又因為對孩子的成長規(guī)律不慎了解,總喜歡給孩子制定超過其年齡水平的學習計劃。當發(fā)現(xiàn)孩子并不能完成學習任務時,又對其進行批評指責。對一次又一次“失敗”后,孩子就產(chǎn)生了“習得性無助”心理。就像我前面提到的這位媽媽一樣。所以,這種超越孩子發(fā)展水平的教育方式一定要慎用。
對于已經(jīng)表現(xiàn)出不自信癥狀的孩子,父母可能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讓他體會成功的經(jīng)驗。父母可以鼓勵孩子多嘗試自己完全能夠勝任的事兒,然后給他鼓勵,漸漸地幫孩子找回自信。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