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存最早版本的《道德經(jīng)》是1993年10月湖北荊門郭店1號楚墓出土的郭店楚簡本
郭店楚簡本大約是在戰(zhàn)國中期時抄寫,文字只有后世通行本《道德經(jīng)》的五分之二。
1、郭店本:
“絕智棄辯,民利百倍。絕巧棄利,盜賊亡有。絕偽棄慮,民復(fù)季子。三言以為文不足,或令之或乎屬。視素保樸,少私寡欲”
王弼本:
“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fù)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blockquote>不同:智辯,圣智;偽慮,仁義。這兩組詞語中,郭店本表達的和人品、品行無關(guān),王弼本表達的是人品、品行,含有儒家價值思想。
2、郭店本:
“江海所以為百谷王,以其能為百谷下,是以能為百谷王。圣人之在民前也,以身后之;其在民上也,以言下之。其在民上也,民弗厚也;其在民前也,民弗害也。天下樂進而弗詀。以其不爭也,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王弼本: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blockquote>“能”,“善”,完全是不同的表達,而且善下更容易誤導(dǎo)。初次之外,郭店本還用“圣人之在民前也,以身后之;其在民上也,以言下之?!边@句話來詳細解釋這段話的意思,王弼本就簡單處理,讓人只能看一半。
3、郭店本:
“罪莫厚于甚欲,咎莫僉于欲得,禍莫大乎不知足。知足之為足,此恒足矣?!?/blockquote>王弼本: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于郊。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blockquote>多寫,漏寫,是因為失傳造成的嗎?
4、郭店本:
“以道佐人主者,不欲以兵強于天下。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強。果而弗伐,果而弗驕,果而弗矜,是謂果而不強。其事好長。”王弼本: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后,必有兇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blockquote>少了一個“欲”字,意思就從自愿的自律,變成了強制性的戒律。后面很多語句干脆不寫了而失傳了。
5、郭店本:
“古之善為士者,必微妙玄達,深不可識,是以為之頌:豫乎若冬涉川,猶乎其若畏四鄰,敢乎其若客,渙乎其若釋,屯乎其若樸,沌乎其若濁。孰能濁以靜者,將徐清。孰能牝以主者,將徐生。保此道者不欲尚浧。”王弼本: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焉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容,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王弼本應(yīng)該是在漏字的基礎(chǔ)上按照自己的理解進行添加?!拔⒚钚_,深不可識”是“為之頌”的原因。王弼本加一句莫名其妙的話“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郭店本表達清晰,王弼本因為錯漏而含糊不清。
6、郭店本:
“為之者敗之,執(zhí)之者失之。是以圣人亡為,故亡敗;亡執(zhí),故亡失。臨事之紀(jì),慎終如始,此亡敗事矣。圣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教不教,復(fù)眾之所過。是故圣人能尃萬物之自然,而弗能為。”王弼本:
“為者敗之,執(zhí)者失之。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無執(zhí)故無失。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xué)不學(xué),復(fù)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blockquote>王弼本少“臨事之紀(jì)”,但多一句無用的話。教,學(xué);不能,不敢。這兩組反應(yīng)的是主動和被動關(guān)系。教是主動,學(xué)是被動;不能是行為限制,不敢是主觀意志。
7、郭店本:
“道恒亡為也,侯王能守之,而萬物將自化?;?,將正之以亡名之樸。夫亦將知,知足以靜,萬物將自定。”王弼本: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zhèn)之以無名之樸。無名之樸,夫亦將無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王弼本在道常無為后的“而無不為”存粹畫蛇添足;同時無名之樸后面的語句,應(yīng)該是因為錯漏而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添加。
8、郭店本:
“為亡為,事亡事,味亡味。大,小之;多易必多難。是以圣人猷難之,故終亡難。”王弼本: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圣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王弼本比郭店本多出了很多詞語,“大,小之”,意思是從戰(zhàn)略上藐視的意思,結(jié)果變成了“大小多少,報怨以德”,意思完全不同,和難易毫不相干。
9、郭店本: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也,惡已;皆知善,此斯不善已。有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呈也,音聲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隨也。是以圣人居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治也,為而弗志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也,是以弗去也?!?/blockquote>王弼本: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blockquote>郭店本“天下皆知美之為美也”這句表達的是美因為惡的存在而被人知道;善因為不善而被人知道,是美惡、善不善的相對存在關(guān)系。王弼本中將“善”改為“善之為善”將原本表達非常清晰的話搞成了歧義?!叭f物作”這句之后,郭店本和王弼本完全不同:郭店本表達的是自然無為的順應(yīng)態(tài)度;王弼本表達的是卑恭謙讓的禮儀態(tài)度。
10、郭店本:
“道恒亡名,樸,雖細,天地弗敢臣,侯王如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也,以輸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焉。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之,知之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也,猶小谷之與江海?!?/blockquote>王弼本:
“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于江海?!?/blockquote>弗敢,表達一種敬畏心理;莫能,表達一種行為限制。這兩個詞語的不同,表達的是對道的不同態(tài)度:前者是敬畏的崇拜,后者是無力的感慨。輸甘露,表達的是一種交易性的需求;降甘露,表達的是高高在上的賜予。知之,表達的是對名的了解程度;知止,是表達不要貪婪。
綜述:
上面簡單列舉了郭店本《道德經(jīng)》和通行的王弼本《道德經(jīng)》的10條文字的不同。歸納下:
第一條是表達品行詞語的改動;
第二條是原本清晰表達的改成了具有歧義的語句;
第三條是漏寫導(dǎo)致原本清晰表達的語句成為了有歧義的語句;
第四條是一字之差將原本的自愿性行為變成強制性行為;
第五條是在錯漏的基礎(chǔ)上加入自己的理解的詞語;
第六條是一字之差,將主動變被動,將意愿變限制;
第七條是因為錯漏自我添加造成畫蛇添足;
第八條是同樣是添漏,加入自己的理解;
第九條是原本清晰的表達變成歧義語句,原本是無為態(tài)度變成謙讓;
第十條是對道的態(tài)度不同。
從這十條的歸納可以得出,《道德經(jīng)》出現(xiàn)不同的原因大致有:
1、儒家思想對后人的影響,導(dǎo)致后人面對《道德經(jīng)》出現(xiàn)錯漏時以儒家思想進行添加;
2、《道德經(jīng)》在后世流傳中出現(xiàn)錯漏,以訛傳訛,后人按照自己的理解進行添加;
3、態(tài)度問題,導(dǎo)致很多因為一字之差造成《道德經(jīng)》詞語表達截然不同。
每天原創(chuàng),給你有價值的觀點!
隨手關(guān)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