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一天吃晚飯的時候,女兒和兒子因為比較誰的雞腿大而吵起來了。
媳婦第一時間發(fā)聲制止女兒,然后女兒做出語言對抗。
她倆你一句我一句眼看就要失控。
在她們沉默的時候,我說:“人就像錄音機一樣,一按按鈕就播放?!?/p>
孩子們問是什么意思。
我用剛才的事情解釋說:
剛才弟弟一發(fā)脾氣就按下了姐姐的按鈕,于是姐姐就開始播放對弟弟做鬼臉和大聲說話的行為。
然后姐姐大聲說話又按下了媽媽的按鈕,于是媽媽就開始責備姐姐。
然后你們就開始互相按對方的按鈕,就不斷的對抗、爭吵。
接著,我反問到“你們知道如何停止按這個按鈕嗎?”
媳婦首先意識到了問題所在,說出了停止按鈕的關鍵——“要反思,要用非暴力溝通”。
女兒似乎也明白什么意思了,因為她總說自己是情商大師。
而4歲的兒子覺得按按鈕這個事挺好玩,舉起他的小手說“爸爸,看我按你的按鈕?!?/p>
然后他就在我的胳膊上用力按下去,然后我就假裝開始生氣。
就這樣,全家人都開心起來了。
人就像錄音機一樣,一按按鈕就播放。
這句話的意思是,我們在無意識中形成的習慣,通常會在相似的情景中,采取相似的的行為表現(xiàn)出來。
比如生活中我們的溝通方式,也許我們并不認為自己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但我們的語言常常引發(fā)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02
按照心理老師的建議,每次發(fā)生問題后,我們都會在情緒穩(wěn)定后進行復盤,就是反思。
復盤的過程,需要使用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
1.觀察—“我看到的行為”
2.感受—“對于這些行為,我有/你有什么感受”
3.需要—“什么樣的需要導致我/你有那樣的感受”
4.請求—“清楚的請求想要的具體行為”
我和媳婦面對面坐下來討論剛才的問題:
“我看到你剛才對閨女大喊。你有點心煩有點生氣,因為你想快點平息孩子之間的爭吵是嗎?”
“是的,我受不了她高聲尖叫的說話方式,聽到那種聲音我的頭就要炸了。”
“那么,你想要她怎么做?”
“我就想她好好說話?!?/p>
我又問“怎么樣才算好好說話?”
突然,我們一時也說不出來什么算好好說話,我們無法提出具體的請求。
03
我們看到,非暴力溝通的溝通形式很簡單,無非是按照觀察、感受、需要、請求四個要素來表達。
不幸的是,日常生活中大部分人的溝通方式可能是這樣的。
“你天天跟孩子吆喝什么?”
“我吆喝怎么了!”
“你總是這樣,從來不好好說話?
“我怎么不好好說話了!”
“孩子就是跟你學的”
這樣的對話,繼續(xù)下去可能就是“這日子沒法過了”。
像這樣吵架的時候,其實我們已經(jīng)深陷在情緒里,被情緒控制了,我們的杏仁核接管了大腦。
按照腦科學的說法,當人類和其他所有哺乳動物感受到壓力時,他們的杏仁核會讓大腦關閉能讓其仔細思考的前額皮質,從而讓個體對威脅回以本能反應。
因此對壓力的反應就演變?yōu)閷Α霸庥霾妒痴摺边@種緊急情況的一種既重要又短暫的反應:關閉自己的思考,而盡力地逃跑、對抗,甚至裝死(僵直)。
吵架就是因為大腦采用了對抗模式。
而導致錯誤溝通方式的原因,往往是“我把注意力放在對方做錯了什么,而不是他需要什么”。
比如我們把注意力放在女兒不應該高聲尖叫,她這樣做不對,我們要懲罰她。于是矛盾被激化了,本來是女兒和兒子的問題,擴大成了媳婦、女兒、兒子三個人的問題。
為什么會這樣呢?
聽到不中聽的話時,我們往往有四種選擇:
第一種是認為自己犯了錯。
例如,有人氣憤地說:“我從沒見過像你這么自私的人!”
這時,我們可能會自責:“哦,我沒有考慮別人的感受,真是太自私了!”
這會導致我們內(nèi)疚、慚愧,甚至厭惡自己。
第二種是指責對方。
這時,我們也許會駁斥對方:“你沒有權利這么說!我一直都很在乎你的感受。你才自私!”在爭吵時,我們一般會感到惱怒。
第三種是了解我們的感受和需要。
這時,我們可能會發(fā)現(xiàn)我們有些傷心,因為我們看重信任和接納。
第四種是用心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這時,我們也許就會想“他傷心可能是因為他需要體貼和支持”。
通過了解我們的需要、愿望、期待以及想法,我們不再指責他人,而承認我們的感受源于自身。
不幸的是,我們往往有強烈的感受,卻體會不到,更無法表達它們。
每一個發(fā)脾氣的人,都希望有人關注他的感受。
而且根據(jù)鏡像神經(jīng)元的運行機制,只有自己體驗過類似的感受,才能體會別人的感受。
如果自己無法表達自己的感受,同樣也無法體會別人的感受。
所以我們把注意力放在對方做錯了什么,而不是他需要什么。這就是為什么我們知道,卻做不到。
04
印度哲人克里希那穆提說,唯一重要的是點亮你自己心中的光,而要達到這一點,你要做的就是自我覺察。
對此,德國哲學家尼采也說過一句著名的話:“知道‘為什么’而活的人幾乎能克服一切‘怎么辦’的問題?!?/p>
自我覺察,首先要認識自己的情緒。
如果讓你說出表達情緒的詞匯,你能脫口而出的可能只是“開心”、“生氣”、“難過”吧。其實表達感受的詞匯至少有500個。
為了更好的溝通感情,要建立表達感受的詞匯表。比如:
(1)用來表達我們的需要得到滿足時的感受:興奮 喜悅 欣喜 甜蜜 精力充沛 興高采烈
(2)用來表達我們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時的感受:害怕 擔心 焦慮 憂慮 著急 緊張
學會傾聽。
傾聽,使身心痊愈。
為了傾聽他人,我們需要先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斷,全神貫注地體會對方。
然而,用全身心傾聽他人并不容易。
有一天,我女兒在照鏡子時說:“我的頭發(fā)自然卷太丑了?!?/p>
“自然卷很好看?。 蔽艺f。
女兒很不高興地看了我一眼,喊了聲“爸呀”,然后不理我了。
我的安慰看來不合時宜。
也許,她只是希望我留意她的感受。
也許當時我最好問她:“你對你的發(fā)型感到很失望嗎?
不論別人說什么,不要著急分析,我們只聽到他們此時此刻的(a)觀察,(b)感受,(c)需要,和(d)請求。
再回到文章開始的故事,如果我們能看到女兒和兒子吵架背后的需求“想要獲得更多父母的愛”,我們就不會因為她的脾氣而發(fā)火,而是應該感覺到愧疚。
因為她的弟弟分享父母對她的愛。
那個時候,我們只要過去一把抱住兩個孩子說:
“好了好了,寶貝,爸爸媽媽那么愛你們,才不想因為吃飯的事跟你們吵架?!?/strong>
人就像錄音機一樣,一按按鈕就播放。學會非暴力溝通,讓你的情緒按鈕不會那么容易被按到。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