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大多是活得通透的人。他們既有奧丁的智慧、也有佛陀的胸懷、更有普羅米修斯的遠見。他們善于從世俗瑣事中,窺見事物的真相;他們不驕不躁、拎得清楚;他們是擁有大智慧的人。
生活中,我一直都想做一個活得通透的人,然因愚笨,無法如愿。幸得拜讀了叔本華的文字,才能在煩擾時,覓得一絲清凈;混沌時,求得一絲清醒。
1788年,出生于德國但澤(現屬波蘭)的叔本華,是德國著名的哲學家,也是“悲觀主義哲學”的代表人之一。
叔本華是德國偉大作家、思想家、哲學家,是現代悲觀主義哲學、唯意志論的開創(chuàng)者和主要代表人物,叔本華的哲學繼承了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先哲”的有益成分,對康德哲學進行了改造,提出“要么孤獨,要么庸俗”的論斷。
《人生的智慧》是他于1850創(chuàng)作的一本晚年著作,也使這本書使他成為了世界上著名的哲學家。在這本書中,他暫時拋開了唯意志論的悲觀主義人生哲學,而是從世俗的角度,和我們一起探討生活中的幸福與財富、地位、權力之間的關系,也就是說這本書是教我們如何幸福的一本書,用叔本華的話來說,就是“如何盡量幸福、愉快地度過一生的一門藝術?!?/strong>
叔本華是強調“孤獨”或者說是“獨處”的極大好處的人,他提出一個人“要么孤獨、要么庸俗”,那些天才式的人物無一例外都是孤獨的。這是因為,天才的身上有著許多俗人所不具備的稟賦才干,因此天才們和凡夫俗子交往的過程當中不會得到什么樂趣。
如果通過“理智”的思考之后,部分天才或許會認為自己應該和世人廣泛交際,從而在此過程中廣泛積累社會實踐經驗,如果這樣的話,那么這些天才也會在庸常的生活當中逐步變得庸俗,最后將自己的天才氣質喪失殆盡。所以,要么選擇孤獨,要么選擇庸俗,別無他途。
凡夫俗子無一例外喜歡交際,除非是那些自閉癥或者在某些方面不太正常的人。
叔本華又指出:“最喜歡社交的是流氓惡棍,這會導致更大的不幸。”
這是為何?
一位天才、一位品質高尚的人,他是無法通過和俗人的交際中獲得樂趣的,漢語成語“卓爾不群”就能很好說明這點,優(yōu)秀的人、品質非常高尚的人就是“不群”的,他不屬于蕓蕓眾生當中的普通民眾。所以,天才們會隨著自己的年齡的增長,會變得越來越不喜歡和人交際,而是寧愿選擇孤獨、選擇獨處。
而流氓惡棍呢?他們頻繁進行社交,甚至他們一天24小時都處于社交當中,一會兒跟這些人社交,另一會兒跟那些人社交,最終都因為“相同羽毛的鳥集中在一起”,一個流氓惡棍見到另一個流氓惡棍,就會在幾秒鐘之內一眼認出對方是自己的“知己”,越是流氓群體、惡棍群體越集越多,干壞事的能力越來越高,社會和良民遭受到損害、危害越來越大。
這句被無數人熟知的話,其實也是叔本華對于人生的態(tài)度。
孤獨是困苦的;
但可不要變得庸俗;
因為這樣,你就會發(fā)現到處都是一片沙漠。
但說出這句話的叔本華,早年卻不得不被迫從商,接受父親的遺產。直到他的父親去世之后,他才能重新跟隨自己的內心,去探索學問。
1809年,叔本華進入大學,學的是醫(yī)學,轉而對哲學發(fā)生興趣,為此去柏林學習了一段時間。他以《論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獲得了博士學位。
除去早年短暫的經商經歷,叔本華一生都在和哲學打交道,都在尋求最高的自在之物。
但比較奇怪的卻是,奠定他一生成就的東西,卻在他三十歲之前就已經完成了,短短幾年時間,他就將人生最重要的東西給弄出來了,就把整個智慧的框架給奠定了,往后余生,都是在查缺補漏。
后來的尼采,跟著叔本華的悲觀意志主義,卻走出了積極的悲觀主義,叔本華否定了人生,尼采則充分肯定了人生,但稍微讀一點尼采,你就會發(fā)現,尼采的樂觀,完全籠罩在悲觀的情緒里。
甚至把這兩人放在一起看,你會發(fā)現他們,一個積極樂觀地談論悲觀,另一個卻在陰暗悲觀的生命底色中鼓吹生命的昂揚,前者是叔本華,后者是尼采。
說起來很遺憾,現在如此知名的哲學家叔本華,在人生前半段卻無人問津。
直到他63歲,出版了一本《人生的智慧》,也正是靠了這本書,才讓他從歐洲火遍全世界。
《人生的智慧》這本書闡述了叔本華對人生諸多問題的看法,包括幸福、為人、處事、修身、財富。
很多內容,聽起來或許會很難受,因為直戳戳的說到你心里去了,但卻又無力反駁,因為說的太準確了。
這樣接地氣,見解又深刻的內容,使得這本書在近百年來,一直被奉為哲學經典。
今天分享的句子,都來自于這本書。
我讀了這本書,感覺像給自己的心靈洗了個澡,智慧變得通體透亮了。
尼采看到他的書,說:“我仿佛馬上長出了一對翅膀”
人生的智慧,無論你在哪個年齡段,都是必須要去了解的事情。
現在這套《人生的智慧》+《活出人生的意義》也非常便宜,僅需73元,兩頓飯的錢,便能讀到宗師級大哲學家叔本華的這本通俗易懂、充滿哲理的書,讀完之后,你在人生道路上的許多問題,或許都能被解決。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