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呻吟語》精簡
《呻吟語》
《呻吟語》是明代晚期著名思想家、哲學(xué)家呂坤所著的探討人生哲理的一部著作。作者針對明朝后期由盛轉(zhuǎn)衰出現(xiàn)的各種社會弊病,提出了興利除弊、勵精圖治的種種主張,并闡述了自己對修身養(yǎng)性、人情世故等方面的心得體會和見解,對當(dāng)今世人頗有借鑒意義。
作者以儒家思想為基礎(chǔ),包容吸納了道家、法家、墨家等諸子百家的思想精華,加上他本人的宦海沉浮以及對人世間冷暖滄桑的獨特感受,從而對人生、國家以及天地宇宙的各種現(xiàn)象有了自己獨到的見解和認識,特別是修身養(yǎng)性方面,更有其獨特而精辟的論述。
該書是呂坤積三十年心血寫成的著述,他在原序中稱:“呻吟,病聲也,呻吟語,病時疾痛語也?!薄叭陙?,所志《呻吟語》凡若干卷,攜以自藥?!薄皳衿淇穸瓷跽叽嬷??!比珪?593年(萬歷二十一年)才完成。
《呻吟語》全書共六卷,前三卷為內(nèi)篇,后三卷為外篇,分為性命、存心、倫理、談道、修身、問學(xué)、應(yīng)務(wù)、養(yǎng)生、天地、世運、圣賢、品藻、治道、人情、物理、廣喻、詞章等十七篇。涉獵廣泛,體悟性強。反映出作者對社會、政治、世情的體驗,對真理的不懈求索。其中閃爍著哲理的火花和對當(dāng)時衰落的政治、社會風(fēng)氣的痛惡。表現(xiàn)出其權(quán)變、實用、融通諸家的思想。
呂坤(1536—1618),明代思想家,字叔簡、卑心吾、新吳,自號抱獨居士,商丘寧陵縣人。生于1536年(嘉靖十五年),河南寧陵人,1574年(萬歷二年)進士,歷官右僉都御史,巡撫山西。因不滿朝政,遂稱病辭官,家居二十年,以著述、講學(xué)為務(wù)。他指斥言行不一,空談天道性命的道學(xué)家為“偽”,為“腐”,提倡“于國家之存亡,萬姓之生死,身心之邪正”有用的實學(xué)。時人稱其著述“多出新意”,其精華在于博宗百家,通其大意,窮其旨趣,而自得為宗,除諸家的“偏見”,而達于“一中”。他自稱“不儒不道不禪,亦儒亦道亦禪”。著述甚多,有《去偽齋集》、《呻吟語》、《陰符經(jīng)注》、《四禮疑》、《四禮翼》、《實政錄》等。
呂坤,明代嘉靖、隆慶、萬歷年間人,自號寧陵抱獨居士。自言《呻吟語》乃三十年來所記,病時之語,病后之戒,攜以自藥,亦以警人。書分六卷,多長篇大論, 不似向之清言簡潔。觀其所述,他通陰陽易經(jīng)而尚儒,怨宋儒理學(xué)之束縛人。自是官場中人,當(dāng)過主考,似歷戰(zhàn)事,懂治國安民,想來是個好官。其文好把話說盡, 又如編故事說寓言。斗膽不敬,刪其繁瑣,錄其簡約,以代觀感。
為官不忘民生疾苦,做人要存天地良心。
德性以收斂沉著為第一,收斂沉著中又以精明平易為第一大段。收斂沉著人,怕含糊,怕深險。淺浮子雖光明洞達,非蓄德之器也。
氣,無終盡之時;形,無不毀之理。
真機、真味要涵蓄,休點破。其妙無窮,不可言喻,所以圣人無言。一犯口頰,窮年說不盡,又離披澆漓,無一些咀嚼處矣。
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資質(zhì);磊落豪雄,是第二等資質(zhì);聰明才辨,是第三等資質(zhì)。
六合原是個情世界,故萬物以之相苦樂,而至人圣人不與焉。
性者,理氣之總名。無不善之理,無皆善之氣。論性善者,純以理言也;論性惡與善惡混者,兼氣而言也。故經(jīng)傳言性各各不同,惟孔子無病。
宋儒有功于孟子,只是補出個氣質(zhì)之性來,省多少口吻!
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資質(zhì);磊落豪雄,是第二等資質(zhì);聰明才辨,是第三等資質(zhì)。(卷一《性命》)
心要如天平,稱物衡不忙,物去懸空靜虛,何等自在!
事事留心,一毫不茍,德業(yè)之進也,如流水矣。
不動氣,事事好。
高臥山林,游心廊廟;身處衰世,夢想唐虞。游子思親,貞婦懷夫。若不論邪正,只較出入,卻是禪定之學(xué)。
防欲如挽逆水之舟,才歇力便下流;力善如緣無枝之樹,才住腳便下墜。君子之心,無時而不敬畏也。
一念收斂,則萬善來同;一念放恣,則百邪乘釁。
去惡在纖微,持善在根本。
天地間真滋味,惟靜者能嘗得出;天地間真機括,惟靜者能看得透;天地間真情景,惟靜者能題得破。
自家好處掩藏幾分,這是涵蓄以養(yǎng)深;別人不好處要掩藏幾分,這是渾厚以養(yǎng)大。
寧耐,是思事第一法。安詳,是處事第一法。謙退,是保身第一法。涵容,是處人第一法。置富貴、貧賤、死生、常變于度外,是養(yǎng)心第一法。
大丈夫不怕人,只是怕理;不恃人,只是恃道。
躁心、浮氣、淺衷、狹量,此八字,進德者之大忌也。去此八字,只用得一字,曰:“主靜?!膘o則凝重。靜中境自是寬闊。
胸中只擺脫一“戀”字,便十分爽凈,十分自在。人生最苦處,只是此心沾泥帶水,明是知得,不能斷割耳。
此心果有不可昧之真知,不可強之定見,雖斷舌可也,決不可從人然諾。
才要說睡,便睡不著;才說要忘,便忘不得。
舉世都是我心。去了這我心,便是四通八達,六合內(nèi)無一些界限。要去我心,須要時時省察:這念頭是為天地萬物?是為我?
心一松散,萬事不可收拾;心一疏忽,萬事不入耳目;心一執(zhí)著,萬事不得自然。
久視則熟字不識,注視則靜物若動。乃知蓄疑者,亂真知;過思者,迷正應(yīng)。
不存心,看不出自家不是。只于動靜、語默、接物、應(yīng)事時,件件想一想,便見渾身都是過失。
迷人之迷,其覺也易;明人之迷,其覺也難。
君子畏天,不畏人;畏名教,不畏刑罰;畏不義,不畏不利;畏徒生,不畏舍生。
“忍激”二字是禍福關(guān)。
吾輩終日念頭離不了四個字,曰:“得、失、毀、譽?!?div style="height:15px;">
心要虛,無一點渣滓;心要實,無一毫欠缺。
士君子作人,事事時時,只要個用心。一事不從心中出,便是亂舉動;一刻心不在腔子里,便是空軀殼。
欲,只是有進氣無退氣;理,只是有退氣無進氣。善學(xué)者,審于進退之間而已。
恕心養(yǎng)到極處,只看得世間人都無罪過。
物有以慢藏而失,亦有以謹藏而失者;禮有以疏忽而誤,亦有以敬畏而誤者。故用心在有無之間。
欲理會七尺,先理會方寸;欲理會六合,先理會一腔。
靜者生門,躁者死戶。
儉則約,約則百善俱興;侈則肆,肆則百惡俱縱。
天下國家之存亡,身之生死,只系敬、怠兩字。敬則慎,慎則百務(wù)修舉;怠則茍,茍則萬事隳頹。自天子以至于庶人,莫不如此。此千古圣賢之所兢兢,而亡人之所必由也。
氣盛便沒涵養(yǎng)。
廁牏之中,可以迎賓客;牀第之間,可以交神明。必如此,而后謂之不茍。
為人辨冤白謗,是第一天理。
殺身者不是刀劍,不是寇讐,乃是自家心殺了自家。
為惡惟恐人知,為善惟恐人不知,這是一副甚心腸,安得長進?
良知何處來?生于良心;良心何處來?生于天命。
不怕來濃艷,只怕去沾戀。
不見可欲時,人人都是君子;一見可欲,不是滑了腳跟,便是擺動念頭。老子曰:“不見可欲,使心不亂?!?div style="height:15px;">
第一受用,胸中干凈;第二受用,外來不動;第三受用,合家沒??;第四受用,與物無競。
欣喜歡愛處,便藏?zé)罊C關(guān),乃知雅淡者,百祥之本;怠惰放肆?xí)r,都是私欲世界,始信懶散者,萬惡之宗。
處世莫驚毀譽,只我是,無我非,任人短長;立身休問吉兇,但為善,不為惡,憑天禍福。
念念可與天知,盡其在我;事事不執(zhí)己見,樂取諸人。
心無一事累,物有十分春。
吾心原止水,世態(tài)任浮云。(卷一《存心》)
一家之中,要看得尊長尊,則家治。
人子之事親也,事心為上,事身次之;最下,事身而不恤其心;又其下,事之以文而不恤其身。
雨澤過潤,萬物之災(zāi)也;恩寵過禮,臣妾之災(zāi)也;情愛過義,子孫之災(zāi)也。
長者有議論,唯唯而聽,無相直也;有咨詢,謇謇而對,無遽盡也。此卑幼之道也。
孝子侍親,不可有沉靜態(tài),不可有莊肅態(tài),不可有枯淡態(tài),不可有豪雄態(tài),不可有勞倦態(tài),不可有病疾態(tài),不可有愁苦態(tài),不可有怨怒態(tài)。
慎言之地,惟家庭為要;應(yīng)慎言之人,惟妻子、仆隸為要,此理亂之原而禍福之本也。人往往忽之,悲夫!
恩禮出于人情之自然,不可強致。(卷一《倫理》)
廟堂之樂,淡之至也,淡則無欲,無欲之道與神明通;素之至也,素則無文,無文之妙與本始通。
真器不修,修者偽物也;真情不飾,飾者偽交也。家人父子之間不讓而登堂,非簡也,不侑而飽食,非饕也,所謂真也。
百姓得所,是人君太平;君民安業(yè),是人臣太平;五谷豐登,是百勝太平,大小和順,是一家太平;父母無疾,是人子太平;胸中無累,是一腔太平。
至道之妙,不可意思,如何可言?可以言,皆道之淺也。
自然者,發(fā)之不可遏;禁之不能止。
道在天地間不限于取數(shù)之多,心力勤者得多,心力衰者得少,昏弱者一無所得。
七情總是個欲,只得其正了都是天理;五性總是個仁,只不仁了都是人欲。
氣盛便不見涵養(yǎng)。浩然之氣雖充塞天地間,其實本體閑定:冉冉口鼻中不足以呼吸。
有天欲,有人欲。吟風(fēng)弄月,傍花隨柳,此天欲也。聲色貸利,此人欲也。天欲不可無,無則禪;人欲不可有,有則穢。天欲即好的人欲,人欲即不好底天欲。
造化之精,性天之妙,惟靜觀者知之,惟靜養(yǎng)者契之,難與紛擾者道。
萬物生于性,死于情。故上智去情,君子正情,眾人任情,小人肆情。
已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便是肫肫其仁,天下一家滋味。天德只是個無我,王道只是個愛人。
道是第一等,德是第二等,功是第三等,名是第四等。自然之謂道,與自然游謂之道士。體道之謂德,百行俱修謂之德士。
知彼知我,不獨是兵法,處人處事一些少不得底。
靜中真味至淡至冷,及應(yīng)事接物時,自有一段不冷不淡天趣。
三氏傳心要法,總之不離一靜字。下手處皆是制欲,歸宿處都是無欲,是則同。
天地間道理,如白日青天;圣賢心事,如光風(fēng)霽月。
衰世尚同,盛世未嘗不尚同。衰世尚同流合污,盛世尚同心合德。故曰,道德一,風(fēng)俗同。
世間物一無可戀,只是既生在此中,不得不相與耳。不宜著情,著情便生無限愛欲,便招無限煩惱。
君子之于事也,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于言也,語乎其所不得不語,默乎其所不得不默。尤悔庶幾寡矣。
道有一真,而意見常千百也,故言多而道愈漓;事一有是,而意見常千百也,故議多而事愈僨。
說自然是第一等話,無所為而為。說當(dāng)然是第二等話,性分之所當(dāng)盡,職分之所當(dāng)為。說不可不然是第三等話,是非毀譽是已。說不敢不然是第四等話,利害禍福是已。
只隔一絲,便算不得透徹之悟,須是入筋內(nèi)、沁骨髓。
天下之事,真知再沒個不行,真行再沒個不誠,真誠之行再沒個不自然底。自然之行不至其極不止,不死不止,故曰明則誠矣。
仁以為己任,死而后已,此是大擔(dān)當(dāng)。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此是大快樂。
世之欲惡無窮;人之精力有限,以有限與無窮斗,則物之勝人不啻千萬,奈之何不病且死也?
處明燭幽,未能見物,而物先見之矣。處幽燭明,是謂神照。是故不言者非喑,不視者非盲,不聽者非聾。
儒戒聲色貨利,釋戒色聲香味,道戒酒色財氣,總歸之無欲,此三氏所同也?儒衣儒冠而多欲,怎笑得釋道!
惟得道之深者,然后能淺言。凡深言者,得道之淺者也。
以虛養(yǎng)心,以德養(yǎng)身,以善養(yǎng)人,以仁養(yǎng)天下萬物,以道養(yǎng)萬世,養(yǎng)之義大矣哉!
道非淡不入,非靜不進,非冷不凝。
天德王道不是兩事,內(nèi)圣外王不是兩人。
覓物者,苦求而不得,或視之而不見,他日無事于覓也,乃得之。非構(gòu)有趨避,目眩于急求也。天下之事;每得于從容,而失之急遽。
知識,心之孽也;才能,身之妖也;貴寵,家之禍也;富足,子孫之殃也。
道不可言,才落言詮便有倚著。
中,是千古道脈宗;敬,是圣學(xué)一字訣。
人事就是天命。
我盛則萬物皆為我用,我衰則萬物皆為我病。盛衰勝負,宇宙內(nèi)只有一個消息。
天地間惟無無累,有即不累。有身則身為我累,有物則物為我累。惟至人則有我而無我,有物而志物,此身如在太虛中,何累之有?
理會得簡之-字,自家身心、天地萬物、天下萬事盡之矣。
事事只在道理上商量,便是真體認。
使人收斂莊重莫如禮,使人溫厚和平莫如樂。德性之有資于禮樂,猶身體之有資于衣食,極重大,極急切。人君治天下,士君子治身,惟禮樂之用為急耳。
百姓凍餒,謂之國窮;妻子困乏,謂之家窮,氣血虛弱,謂之身窮;學(xué)問空疏,謂之心窮。
我不是道,不是釋,不是老、莊、申、韓學(xué),我只是我。
豪放之心非道之所棲也,是故道凝于寧靜。
輕重只在毫厘,長短只爭分寸。明者以少為多,昏者惜零棄頓。
天地所以循環(huán)無端積成萬古者,只是四個字,曰“無息有漸”。圣學(xué)亦然,縱使生知之圣,敏則有之矣,離此四字不得。
下手處是自強不息,成就處是至誠無息。
圣學(xué)入門先要克己,歸宿只是無我。蓋自私自利之心是立人達人之障,此便是舜、跖關(guān)頭,死生歧路。
心于淡里見天真,嚼破后許多滋味;學(xué)問淵中尋理趣,涌出來無限波瀾。
百毒惟有恩毒苦,萬味無如淡味長。(卷一《談道》)
率真者無心過,殊多躁言輕舉之失;慎密者無口過,不免厚貌深情之累。心事如青天白,言動如履薄臨深,其惟君子乎?
大事、難事看擔(dān)當(dāng),逆境、順境看襟度,臨喜、臨怒看涵養(yǎng),群行、群止看識見。
清人不借外景為襟懷,高士不以塵識染情性。
官吏不要錢,男兒不做賊,女子不失身,才有了一分人。連這個也犯了,再休說別個。
圓融者,無詭隨之態(tài),精細者,無苛察之心;方正者,無乖之拂失;沉默者,無陰險之術(shù);誠篤者,無椎魯之累;光明者,無淺露之病;勁直者,無徑情之偏;執(zhí)持者,無拘泥之跡;敏練者,無輕浮之狀。此是全才。有所長而矯其長之失,此是善學(xué)。
少年之情,欲收斂不欲豪暢,可以謹?shù)?;老人之情,欲豪暢不欲郁閼,可以養(yǎng)生。
精明也要十分,只須藏在渾厚里作用。古今將禍,精明人十居其九,未有渾厚而得禍者。今之人倍惑精明不至,乃所以為愚也。
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虛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論天下之事;潛其心,觀天下之理;定其心,應(yīng)天下之變。
稱人之善,我有一善,又何妒焉?稱人之惡,我有一惡,又何毀焉?
善居功者,讓大美而不居;善居名者,避大名而不受。
人不難于違眾,而難于違已。能違已矣,違眾何難?
明理省事甚難,此四字終身理會不盡,得了時,無往而不裕如。
心要常操,身要常勞。心愈操愈精明,身愈勞愈強健,但自不可過耳。
士君子之偶聚也,不言身心性命,則言天下國家;不言物理人情,則言風(fēng)俗世道;不規(guī)目前過失,則問平生德業(yè)。傍花隨柳之間,吟風(fēng)弄月之際,都無鄙俗媟慢之談,謂此心不可一時流于邪僻,此身不可一日令之偷惰也。
財色名位此四字,考人品之大節(jié)目也。
只一個俗念頭,錯做了一生人;只一雙俗眼目,錯認了一生人。
淫怒是大惡,里面御不住氣,外面顧不得人,成甚涵養(yǎng)?
凡智愚無他,在讀書與不讀書;禍福無他,在為善與不為善;貧富無他,在勤儉與不勤儉;毀譽無他,在仁恕與不仁恕。
古人之寬大,非直為道理當(dāng)如此,然煞有受用處。弘器度以養(yǎng)德也,省怨怒以養(yǎng)氣也,絕仇讎以遠禍也。
初看得我污了世界,便是個盜跖;后看得世界污了我,便是個伯夷;最后看得世界也不污我,我也不污世界,便是個老子。
有道之言,將之心悟;有德之言,得定躬行。有道之言弘暢,有德之言親切。
學(xué)者說話要簡重從容,循物傍事,這便是說話中涵養(yǎng)。
氣忌盛,心忌滿,才忌露。
奮始怠終,修業(yè)之賊也;緩前急后,應(yīng)事之賊也;躁心浮氣,畜德之賊也;疾言厲色,處眾之賊也。
人一生大罪過,只在自是自私四字。
貧不足羞,可羞是貧而無志;賤不足惡,可惡是賤而無能;老不足嘆,可嘆是老而虛生;死不足悲,可悲是死而無聞。
難管底是任意,難防底是慣病。此處著力,便是穴上著針、癢處著手。
萬物安于知足,死于無厭。
禮義之大防,壞于眾人一念之茍。此開天下不可塞之釁者,自茍且之人始也。
大行之美,以孝為第一;細行之美,以廉為第一。
吉兇禍福是天主張,毀譽予奪是人主張,立身行已是我主張。
不得罪于法易,不得罪于理難。
聽言觀行,是取人之道;樂其言而不問其人,是取善之道。
有德之容深沉凝重,內(nèi)充然有馀,外闃然無跡。
人人各有一句終身用之不盡者,但在存心著力耳。
毀我之言可聞,毀我之人不必問也。
只一個貪愛心,第一可賤可恥。
聞世上有不平事,便滿腔憤懣,出激切之語,此最淺夫薄子,士君子之大戒。
仁厚刻薄,是修短關(guān);行止語默,是禍福關(guān);勤惰儉奢,是成敗關(guān);飲食男女,是死生關(guān)。
渾身都遮蓋得,惟有面目不可掩。
世間至貴,莫如人品與天地參,與古人友,帝王且為之屈,天下不易其守。而乃以聲色、財貨、富貴、利達,輕輕將個人品賣了,此之謂自賤。商賈得奇貨亦須待價,況士君子之身乎?
身以不護短為第一長進人。
世有十態(tài),君子免焉:無武人之態(tài)(粗豪),無婦人之態(tài)(柔懦),無兒女之態(tài)(嬌稚),無市井之態(tài)(貪鄙),無俗子之態(tài)(庸陋);無蕩子之態(tài)(儇佻),無伶 優(yōu)之態(tài)(滑稽);無閭閻之態(tài)(村野),無堂下人之態(tài)(局迫),無婢子之態(tài):(卑諂),無偵諜之態(tài)(詭暗),無商賈之態(tài)(衒售)。
作本色人,說根心話,干近情事。
無責(zé)人,自修之第一要道;能體人,養(yǎng)量之第一要法。
亡我者,我也。人不自亡,誰能亡之?
君子慎求人。講道問德,雖屈已折節(jié),自是好學(xué)者事。若富貴利達向人開口,最傷士氣,寧困頓沒齒也。
言語之惡,莫大于造誣,行事之惡,莫大于苛刻;心術(shù)之惡,莫大于深險。
既做人在世間,便要勁爽爽、立錚錚的。若如春蚓秋蛇,風(fēng)花雨絮,一生靠人作骨,恰似世上多了這個人。
處身不妨于薄,待人不妨于厚;責(zé)己不妨于厚,責(zé)人不妨于薄。
有過是一過,不肯認過又是一過。一認則兩過都無,一不認則兩過不免。
大相反者大相似,此理勢之自然也。故怒極則笑,喜極則悲。
多門之室生風(fēng),多口之人生禍。
凡外飾者,皆內(nèi)不足者。至道無言,至言無文,至文無法。
本分之內(nèi),不欠纖微;本分之外,不加毫末。
智者不與命斗,不與法斗,不與理斗,不與勢斗。
學(xué)者事事要自責(zé),慎無責(zé)人。人不可我意,自是我無量;我不可人意,自是我無能。時時自反,才德無不進之理。
枕席之言,房闥之行,通乎四海。幽獨盲動可不慎與?
富以能施為德,貧以無求為德,貴以下人為德,賤以忘勢為德。
謹言慎動,省事清心,與世無礙,與人無求,此謂小跳脫。
身要嚴重,意要安定,色要溫雅,氣要和平,語要簡切,心要慈祥,志要果毅,機要縝密。
心術(shù)以光明篤實為第一,容貌以正大老成為第一,言語以簡重真切為第一。
內(nèi)有不可瞞之本心,上有不可欺之天日,在本人有不可掩之是非,在通國有不容泯之公論,一有不實,自負四愆矣。
士君子澡心浴德,要使咳唾為玉,便溺皆香,才見工夫圓滿。
古人云:“有勤心,無遠道?!敝挥腥藙俚溃瑹o道勝人之理。
士君子只求四真:真心、真口、真耳、真眼。真心,無妄念;真口,無雜語;真耳,無邪聞;真眼,無錯識。
欺大庭易,欺屋漏難;欺屋漏易,欺方寸難。
不難天下相忘,只怕一人竊笑。
人不自愛,則無所不為;過于自愛,則一無可為。
與其喜聞人之過,不若喜聞已之過;與其樂道己之善,不若樂道人之善。
人生惟有說話是第一難事。
人生天地間,要做有益于世底人。縱沒這心腸、這本事,也休作有損于世底人。
福莫美于安常,禍莫危于盛滿。
禍福是氣運,善惡是人事。理常相應(yīng),類亦相求。
物忌全盛,事忌全美,人忌全名。
言語不到千該萬該,再休開口。
過寬殺人,過美殺身。
各自責(zé),則天清地寧;各相責(zé),則天翻地覆。
敬對肆而言。敬是一步一步收斂向內(nèi),收斂至無內(nèi)處,發(fā)出來自然暢四肢,發(fā)事業(yè),彌漫六合;肆是一步一步放縱外面去,肆之流禍不言可知。
禍福者,天司之;榮辱者,君司之;毀譽者,人司之;善惡者,我司之。我只理會我司,別個都莫照管。
不患無人所共知之顯名,而患有人所不知之隱惡。
要得富貴福澤,天主張,由不得我;要做賢人君子,我主張,由不得天。
??吹米约椅幢厥?,他人未必非,便有長進。再看得他人皆有可取,吾身只是過多,更有長進。
只人情世故熟了,甚么大官做不到?只天理人心合了,甚么好事做不成?
俗氣入膏肓,扁鵲不能治。
克一分、百分、千萬分,克得盡時,才見有生真我;退一步、百步、千萬步,退到極處,不愁無處安身。
回著頭看,年年有過差;放開腳行,日日見長進。(卷二《修身》)
熟思審處,此四字德業(yè)之首務(wù);銳意極力,此四字德業(yè)之要務(wù);有漸無已,此四字德業(yè)之成務(wù);深憂過計,此四字德業(yè)之終務(wù)。
讀書人最怕誦底是古人語,做底是自家人。這等讀書雖閉戶十年,破卷五車,成甚么用!
不由心上做出,此是噴葉學(xué)問;不在獨中慎超,此是洗面工夫,成得甚事。
上吐下瀉之疾,雖日進飲食,無補于憔悴;入耳出口之學(xué),雖日事講究,無益于身心。
天地萬物只是個漸,理氣原是如此,雖欲不漸不得。而世儒好講一頓字,便是無根學(xué)問。
只人人去了我心,便是天清地寧世界。
悟者,吾心也。能見吾心,便是真悟。
明理省事,此四字學(xué)者之要務(wù)。
學(xué)者大病痛,只是器度小。
識見議論,最怕小家子勢。
圣門學(xué)問心訣,只是不做賊就好。
脫盡氣習(xí)二字,便是英雄。
工夫全在冷清時,力量全在濃艷時。
怠惰時看工夫,脫略時看點檢,喜怒時看涵養(yǎng),患難時看力量。
自德性中來,生死不變;自識見中來,則有時而變矣。故君子以識見養(yǎng)德性。德性堅定則可生可死。
進德修業(yè)在少年,道明德立在中年,義精仁熟在晚年。
天下至精之理,至難之事,若以潛玩沉思求之,無厭無躁,雖中人以下,未有不得者。
學(xué)者萬病,只個靜字治得。
學(xué)問以澄心為大根本,以慎口為大節(jié)目。
事事有實際,言言有妙境,物物有至理,人人有處法,所貴乎學(xué)者,學(xué)此而已。無地而不學(xué),無時而不學(xué),無念而不學(xué),不會其全、不詣其極不止,此之謂學(xué)者。今之學(xué)者果如是乎?
無才無學(xué),士之羞也;有才有學(xué),士之憂也。
富貴之士嘆榮顯之未極,功名之士嘆事業(yè)之末成,放達之士恣情于酒以樂馀年,貪鄙之士苦心于家以遺后嗣。
學(xué)問大要,須把天道、人情、物理、世故識得透徹,卻以胸中獨得中正底道理消息之。
講學(xué)人不必另尋題目,只將四書六經(jīng)發(fā)明得圣賢之道精盡有心得。此心默契千古,便是真正學(xué)問。
有志之士要百行兼修,萬善俱足。若只作一種人,硁硁自守,沾沾自多,這便不長進。
《大學(xué)》一部書,統(tǒng)于明德兩字;《中庸》一部書,統(tǒng)于修道兩字。
除了中字,再沒道理;除了敬字,再沒學(xué)問。
學(xué)莫大于明分。進德要知是性分,修業(yè)要知是職分,所遇之窮通要知是定分。
休躡著人家腳跟走,此是自得學(xué)問。
學(xué)問博識強記易,會通解悟難。會通到天地萬物難,解悟到幽明古今無間為尤難。
無慎獨工夫不是真學(xué)問;無大庭效驗不是真慎獨。終日嘵嘵只是口頭禪耳。
日落趕城門,遲一腳便關(guān)了,何處止宿?故學(xué)貴及時。懸崖抱孤樹,松一手便脫了,何處落身?
學(xué)問要訣只有八個字:“涵養(yǎng)德性,變化氣質(zhì)。”守住這個,再莫問迷津問渡。
點檢將來,無愧心,無悔言,無恥行,胸中何等快樂!只苦不能,所以君子有終身之憂。
除不了“我”,算不得學(xué)問。
圣人千言萬語,經(jīng)史千帙萬卷,都是教人學(xué)好,禁人為非。
天下事皆不可溺,惟是好德欲仁不嫌于溺。
好學(xué)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內(nèi)視之謂明,反聽之謂聰,自勝之謂強。
縱作神仙,到頭也要盡;莫言風(fēng)水,何地不堪埋?(卷二《問學(xué)》)
道眼在是非上見,情眼在愛憎上見,物眼無別白,渾沌而已。
不與居積人爭富,不與進取人爭貴,不與矜飾人爭名,不與簡傲人爭禮,不與盛氣人爭是非。
只是平心易氣,為辨家第一法。才聲高色厲,便是沒涵養(yǎng)。
理直而出之以婉,善言也,善道也。
天下之物紆徐柔和者多長,迫切躁急者多短。故烈風(fēng)驟雨無祟朝之威,暴漲狂瀾無三日之勢,催拍促調(diào)非百板之聲,疾策緊銜非千里之轡。人生壽夭禍福無一不然,褊急者可以思矣。
凡禍患,以安樂生,以憂勤免;以奢肆生,以謹約免;以觖望生,以知足免;以多事生,以慎動免。
任難任之事,要有力而無氣;處難處之人,要有知而無言。
善處世者,要得人自然之情。
察言觀色,度德量力,此八字處世處人少不得。
惟有道者,智能諒人之愚,巧能容人之拙,知分量不相及,而人各有能不能也。
古人愛人之意多,今日惡人之意多。
觀一葉而知樹之死生,觀一面而知人之病否,現(xiàn)一言而知識之是非,現(xiàn)一事而知心之邪正。
論理要精詳,論事要剴切,論人須帶二三分渾厚。若切中人情,人必難堪。故君子不盡人之情,不盡人之過,非直遠禍,亦以留人掩飾之路,觸人悔悟之機,養(yǎng)人體面之馀,亦天地涵蓄之氣也。
貧賤以傲為德,富貴以謙為德。
凡聽言,先要知言者人品,又要知言者意向、知言者識見、知言者氣質(zhì),則聽不爽矣。
處世只一恕字,可謂以已及人,視人猶己矣。
不閑則不忙,不逸則不勞。若先怠緩,則后必急躁,是事之殃也。十行九悔,豈得謂之安詳?
使氣最害事,使心最害理,君子臨事平心易氣。
字到不擇筆處,文到不修句處,話到不檢口處,事到不苦心處,皆謂之自得。自得者與天遇。
處事先求大體,居官先厚民風(fēng)。
臨義莫計利害,論人莫計成敗。
君子處事主之以鎮(zhèn)靜有主之心,運之以圓活不拘之用,養(yǎng)之以從容敦大之度,循之以推行有漸之序,待之以序盡必至之效,又未嘗有心勤效遠之悔。
君子與人共事,當(dāng)公人己而不私。茍事之成,不必功之出自我也;不幸而敗,不必咎之歸諸人也。
有當(dāng)然、有自然、有偶然。君子盡其當(dāng)然,聽其自然,而不感于偶然;小人泥于偶然,拂其自然,而棄其當(dāng)然。
字經(jīng)三書,未可遽真也;言傳三口,未可遽信也。
實處著腳,穩(wěn)處下手。
悔前莫如慎始,悔后莫如改圖。
當(dāng)事有四要:際畔要果決,怕是綿;執(zhí)持要堅耐,怕是脆;機括要深沉,怕是淺;應(yīng)變要機警,伯是遲。
天下之禍非偶然而成也,有輳合,有搏激,有積漸。輳合者,雜而不可解。搏激者,勇而不可御。積漸者,極重而不可反。此三者,理勢之自然,天地萬物皆不能外,禍福之來,恒必由之。
識有馀,理感而即透;才有馀,事感而即辦;力有馀,任感而即勝;氣有馀,變感而不震;身有馀,內(nèi)外感而不病。
無識見底人,難與說話;偏識見底人,更難與說話。
爭者,兩小人也。
方嚴是處人大病痛。圣賢處世離一溫厚不得,故曰泛愛眾,曰和而不同,曰和而不流,曰群而不黨,曰周而不比,曰愛人,曰慈樣,曰豈弟,曰樂只,曰親民,曰容眾,曰萬物一體,曰天下一家,中國一人。
飯休不嚼就咽,路休不看就走,人休不擇就交,話休不想就說,事休不思就做。
參苓歸芪本益人也,而與身無當(dāng),反以益??;親厚懇切本愛人也,而與人無當(dāng),反以速禍,故君子慎焉。
譽既汝歸,毀將安辭?利既汝歸,害將安辭?巧既汝歸,罪將安辭?
天下萬事萬物之理都是閑淡中求來,熱鬧處使用。
圣人只有一種才,千通萬貫隨事合宜,譬如富貴只積一種錢,貿(mào)易百貨都得。
仕途上只應(yīng)酬無益人事,工夫占了八分,更有甚精力時候修正經(jīng)職業(yè)?
接人要和中有介,處事要精中有果,認理要正中有通。
養(yǎng)定者,上交則恭而不迫,下交則泰而不忽,處親則愛而不狎,處疏則真而不厭。
責(zé)人要含蓄,忌太盡;要委婉,忌太直;要疑似,忌太真。
應(yīng)萬變,索萬理,惟沉靜者得之。
置其身于是非之外,而后可以折是非之中;置其身于利害之外,而后可以觀利害之變。
君子不受人不得已之情,不苦人不敢不從之事。
教人十六字:誘掖,獎勸,提撕,警覺,涵育;熏陶,鼓舞,興作。
水激逆流,火激橫發(fā),人激亂作,君子慎其所以激者。
爭利起于人各有欲,爭言起于人各有見。惟君子以淡泊自處,以知能讓人,胸中有無限快活處。
疾言、遽色、厲聲、怒氣,原無用處。萬事萬物只以心平氣和處之,自有妙應(yīng)。
人人因循昏忽,在醉夢中過了一生,壞廢了天下多少事!
人事者,事由人生也。清心省事,豈不在人?
恩莫到無以加處:情薄易厚,愛重成隙。
當(dāng)急遽冗雜時,只不動火,則神有余而不勞事,從容而就理。一動火,種種都不濟。
天地萬物之理皆始于從容,而卒于急促。事從容則有余味,人從容則有余年。
日日行不怕千萬里,常常做不怕千萬事。
先眾人而為,后眾人而言。
天下事最不可先必而豫道之,已定矣,臨時還有變更,況未定者乎?故寧有不知之名,無貽失言之悔。
世道、人心、民生、國計,此是士君子四大責(zé)任。
捱不過底事,莫如早行;悔無及之言,何似休說。
茍時不茍真不茍,忙處無忙再無忙。
《謙》六爻,畫畫皆吉;恕一字,處處可行。
才逢樂處須知苦,既沒閑時那有忙。
難乎能忍,妙在不言。
休忙休懶,不懶不忙。(卷三《應(yīng)務(wù)》)
天地間之禍人者,莫如多;令人易多者,莫如美。美味令人多食,美色令人多欲,美聲令人多聽,美物令人多貪,美官令人多求,美室令人多居,美田令人多置,美寢令人多逸,美言令人多入,美事令人多戀,美景令人多留,美趣令人多思,皆禍媒也。
以肥甘愛兒女而不思其傷身,以姑息愛兒女而不恤其敗德,甚至病以死,患大辟而不知悔者,皆婦人之仁也。噫!舉世之自愛而陷于自殺者,又十人而九矣。
仁者壽,生理完也;默者壽,元氣定也;拙者壽,元神固也。
饑寒痛癢,此我獨覺,雖父母不之覺也;衰老病死,此我獨當(dāng),雖妻子不能代也。自愛自全之道,不自留心,將誰賴哉?(卷三《養(yǎng)生》)
天地只一個光明,故不言而人信。
天地不可知也,而吾知天地之所生,觀其所生,而天地之性情形體懼見之矣。是故觀子而知父母,觀器而知模范。天地者,萬物之父母而造物之模范也。
天地盈虛消息是一個套子,萬物生長收藏是一副印板。
六合中洪纖動植之物,都是天出氣、地出質(zhì)熔鑄將出來,都要消磨無跡還他。從無中生來,定要都歸無去。
陰陽合時只管合,合極則離;窩時只管離,離極則合。不極則不離不合,極則必離必合。
定則水,燥則火,吾心自有水火;靜則寒,動則熱,吾身自有冰炭。
大抵和氣致祥,戾氣致妖,與作善降樣,作惡降殃,道理原是如此。故圣人只說人事,只盡道理,應(yīng)不應(yīng),在我不在我都不管。
草木一衰不至遽茂,一茂不至遽衰;夫婦朋友失好不能遽合,合不至遽乖。天道物理人情自然如此是一定的,星隕地震,山崩雨血,火見河清此是偶然的。
天地全不張主,任陰陽;陰陽全不擺布,任自然。世之人趨避祈禳徒自苦耳。其奪自然者,惟至誠。
萬物生于陰陽,死于陰陽。陰陽于萬物原不相干,任其自然而已。
天地萬物只是一個漸,故能成,故能久。所以成物悠者,漸之象也;久者,漸之積也。天地萬物不能頓也,而況于人乎?故悟能頓,成不能頓。
彼天下萬世之所以仰慕欽承痰惡笑罵,其禍福固亦不小也。
以理言之,則當(dāng)然者謂之天,自然者謂之天;以數(shù)言之,則偶然者謂之天,會逢其適,偶值其際是已。
動者靜之死鄉(xiāng),靜者動之生門。無靜不生,無動不死。圣人主靜以涵元理,道家主靜以留元氣。
自然謂之天,當(dāng)然謂之天,不得不然謂之天;陽亢必旱,久旱必陰,久陰必雨,久雨必晴,此之謂自然。君尊臣卑,父坐子立,夫唱婦隨,兄友弟恭,此之謂當(dāng)然。小役大,弱役強,貧役富,賤役貴,此之謂不得不然。
心就是天,欺心便是欺天,事心便是事天,更不須向蒼蒼上面討。
天者,未定之命;命者,已定之天。天者,大家之命,命者,各物之天。命定而吉兇禍福隨之也,由不得天,天亦再不照管。
吾人渾是一天,故日用起居食總念念時時事事便當(dāng)以天自處。
天地之于萬物原是一貫。
冬者,萬物之夜,所以待勞倦養(yǎng)精神者也。春生、夏長、秋成,而不培養(yǎng)之以冬,則萬物之滅久矣。是知大冬嚴寒,所以仁萬物也。愈嚴凝則愈收斂,愈收斂則愈精神,愈精神則生發(fā)之氣愈條暢。譬之人須要安歇,今夜能熟睡,則明日必精神。故曰冬者萬物之所以歸命也。(卷四《天地》)
世人賤老,而圣王尊之;世人棄愚,而君子取之;世人恥貧,而高士清之;世人厭淡,而智者味之;世人惡冷,而幽人寶之;世人薄素,而有道者尚之。悲夫!世之人難與言矣。
終極與始接,困極與亨接。
三皇是道德世界,五帝是仁義世界,三王是禮義世界,春秋是威力世界,戰(zhàn)國是智巧世界,漢以后是勢利世界。
士鮮衣美食,浮淡怪說、玩日愒時,而以農(nóng)工為村鄙;女傅粉簪花、冶容學(xué)態(tài)、袖手樂游,而以勤儉為羞辱;官盛從豐供、繁文縟節(jié)、奔逐世態(tài),而以教養(yǎng)為迂腐。世道可為傷心矣。
六合是個情世界,萬物生于情死于情。至人無情,圣人調(diào)情,君子制情,小人縱情。
變民風(fēng)易,變士風(fēng)難;變士風(fēng)易,變仕風(fēng)難。仕風(fēng)變,天下治矣。
古之居官也,在下民身上做工夫;今之居官也,在上官眼底做工夫。古之居官也尚正直,今之居官也尚縠阿。(卷四《世運》)
圣人一,圣人全,一則獨詣其極,全則各臻其妙。
所貴乎剛者,貴其能勝己也,非以其能勝人也。
天下古今一條大路,曰大中至正,是天造地設(shè)的。
圣人之道不奇,才奇便是賢者。
戰(zhàn)國是個慘酷的氣運,巧偽的世道,君非富強之術(shù)不講,臣非功利之策不行,六合正氣獨鐘在孟子身上。故在當(dāng)時疾世太嚴,憂民甚切。
浩然之氣孔子非無,但用的妙耳。孟子一生受用全是這兩字,孟子是浩然之氣,孔子是渾然之氣。渾然是浩然的歸宿。浩然是渾然的作用。
讀書要看圣人氣象性情。鄉(xiāng)黨見孔子氣象十九至其七情。
休作世上另一種人,形一世之短。圣人也只是與人一般,才使人覺異樣便不是圣人。
圣人于萬事也,以無定體為定體,以無定用為定用,以無定見為定見,以無定守為定守。賢人有定體,有定用,有定見,有定守。故圣人為從心所欲,賢人為立身行己,自有法度。
無過之外,更無圣人;無病之外,更無好人。
天道以無常為常,以無為為為。圣人以無心為心,以無事為事。
圣人不強人以太難,只是撥轉(zhuǎn)他一點自然底肯心。
圣人不隨氣運走。不隨風(fēng)俗走,不隨氣質(zhì)走。
圣而不可知之之謂神。不可知,可知之祖也。
平生無一事可瞞人,此是大快樂。
學(xué)問到孔子地位才算得個通,通之外無學(xué)問矣。
圣人不示人以難法,其所行者,天下萬世之可能者也;其所言者,天下萬世之可知者也。道本如是,其易知易從也。(卷四《圣賢》)
圣人做出來都是德性,賢人做出來都是氣質(zhì),眾人做出來都是習(xí)俗,小人做出來都是私欲。
士君子在塵世中,擺脫得開,不為所束縛;擺脫得凈,不為所污蔑,此之謂天挺人豪。
達人落葉窮通,浮云生死;高士睥睨古今,玩弄六合;圣人古今一息,萬物一身;眾人塵棄天真,腥集世味。
上士宜道德,中士重功名,下士重辭章,斗筲之人重富貴。
心術(shù)平易,制行誠直,語言疏爽,文章明達,其人必君子也。心術(shù)微暖,制行詭秘,語言吞吐,文章晦澀,其人亦可知矣。
土氣不可無,傲氣不可有。
士有三不顧:行道濟時人顧不得愛身,富貴利達人顧不得愛德,全身遠害人顧不得愛天下。
從容而不后事,急遽而不失容,脫略而不疏忽,簡靜而不涼薄,真率而不鄙俚,溫潤而不脂韋,光明而不淺浮,沉靜而不陰險,嚴毅而不苛刻,周匝而不煩碎,權(quán)變而不譎詐,精明而不猜察,亦可以為成人矣。
厚德之士能掩人過,盛德之士不令人有過。
無識之士有三恥:恥貧,恥賤,恥老。
一個俗念頭,一雙俗眼目,一口俗話說,任教聰明才辯,可惜錯活了一生。
尋行數(shù)墨是頭巾見識,慎步矜趨是釵裙見識,大刀闊斧是丈夫見識,能方能圓、能大能小是圣人見識。
無心者公,無我者明。當(dāng)局之君子不如旁觀之眾人者,有心有我之故也。
樂要知內(nèi)外。圣賢之樂在心,故順逆窮通隨處皆泰;眾人之樂在物,故山溪花鳥遇境才生。
可恨讀底是古人書,作底是俗人事。
言語以不肖而多,若皆上智人,更不須一語。
面色不浮,眼光不亂,便知胸中靜定非久養(yǎng)不能?!抖Y》曰:儼若思,安定辭,善形容,有道氣象矣。
士之遇不遇,顧上之所愛憎也。
圣人悲時憫俗,賢人痛世疾俗,眾人混世逐俗,小人敗常亂俗。故明王在上,則移風(fēng)易俗。
凡見識,出于道理者第一,出于氣質(zhì)者第二,出于世俗者第三,出于自私者為下。
人言之不實者十九,聽言而易信者十九,聽言而易傳者十九。
一切人為惡,猶可言也,惟讀書人不可為惡。讀書人為惡,更無教化之人矣。一切人犯法猶可言也,做官人不可犯法。做官人犯法,更無禁治之人矣。
多學(xué)而識,原是中人以下一種學(xué)問。故夫子自言多聞,擇其善而從之,多見而識之。但不到一貫地位,終不成究竟。
聞毀不可遽信,要看毀人者與毀于人者之人品。
士君子高談闊論,語細探玄,皆非實際,緊要在適用濟事。
不做討便宜底學(xué)問,便是真儒。
親疏生愛憎,愛憎生毀譽,毀譽生禍福。
真是真非,惟是非者知之,旁觀者不免信跡而誣其心,況門外之人,況千里之外,百年之后乎?其不虞之譽,求全之毀,皆愛憎也。其愛僧者,皆恩怨也。故公史易,信史難。
眾人但于義中尋個利字,再沒于利中尋個義字。
極寬過厚足恭曲謹之人,亂世可以保身,治世可以敦俗。
委罪掠功,此小人事。掩罪夸功,此眾人事。讓美歸功,此君子事。分怨共過,此盛德事。
士君子立身難,是不茍;識見難,是不俗。
大凡與人情不近,即行能卓越,道之賊也。圣人之道,人情而已。
道高毀自來,名重身難隱。(卷四《品藻》)
廟堂之上,以養(yǎng)正氣為先;海宇之內(nèi),以養(yǎng)元氣為本。能使賢人君子無郁心之言,則正氣培矣;能使群黎百姓無腹誹之語,則元氣固矣。
興利無太急,要左視右盼;革弊無太驟,要長慮卻顧。
為政之道,以不擾為安,以不取為與,以不害為利,以行所無事為興廢起敝。
為政先以扶持世教為主。在上者一舉措間,而世教之隆污、風(fēng)俗之美惡系焉。
君子之于風(fēng)俗也,守先王之禮而儉約是崇,不妄開事端以貽可長之漸。
能使天下之人者,惟神、惟德、惟惠、惟威。神則無言無為,而妙應(yīng)如響。德則共尊共親,而歸附自同。惠則民利其利,威則民畏其法。非是則動眾無術(shù)矣。
只有不容己之真心,自有不可易之良法。其處之未必當(dāng)者,必其思之不精者也。其思之不精者,必其心之不切者也。故有純王之心,方有純王之政。
王法上承天道,下顧人情,要個大中至正,不容有一毫偏重偏輕之制。
法久而弊奈何?尋立法之本意,而救偏補弊耳。善醫(yī)者,去其疾不易五臟,攻本臟不及四臟;善補者,縫其破不剪馀完,浣其垢不改故制。
圣明之世,情禮法三者不相忤也。末世,情勝則奪法,法勝則奪禮。
治世莫先無偽,教民只是不爭。
任是權(quán)奸當(dāng)國,也用幾個好人做公道,也行幾件好事收人心。
至人無奇名,太平無奇事。皇錫此極,民歸此極,道德一,風(fēng)俗同,何奇之有?
公私兩字,是宇宙的人鬼關(guān)。若自朝堂以至閭里,只把持得公字定,便自天清地寧,政清訟息;只一個私字,擾攘得不成世界。
王道感人處,只在以我真誠怛惻之心,體其委曲必至之情。
天下所望于圣人,只是個安字。圣人所以安天下,只是個平字。平則安,不平則不安矣。
三軍要他輕生,萬姓要他重生。不輕生不能勘亂,不重生易于為亂。
善用威者不輕怒,善用恩者不安施。
下情之通于上也,如嬰兒之于慈母,無小弗達;上德之及于下也,如流水之于間隙,無微不入。
不齊,天之道也,數(shù)之自然也。故萬物生于不齊,而死于齊。
宇宙有三綱,智巧者不能逃也。一王法,二天理,三公論。
任是最愚拙人,必有一般可用,在善用之者耳。
公論,非眾口一詞之謂也。滿朝皆非,而一人是,則公論在一人。
治病要擇良醫(yī),安民要擇良吏。良吏不患無人,在選擇有法,而激勸有道耳。
足民,王政之大本。百姓足,萬政舉;百姓不足,萬政廢。
百姓只干正經(jīng)事,不怕衣食不豐足。君臣只干正經(jīng)事,不怕天下不太平。
化民成俗之道,除卻身教,再無巧術(shù);除卻久道,再無頓法。
為政之道,第一要德感誠服孚,第二要令行禁止。
世道有三責(zé):責(zé)貴,責(zé)賢,責(zé)壞綱亂紀之最者。貴者握風(fēng)俗教化之權(quán),賢者明風(fēng)俗教化之道,責(zé)此二人,此謂治本。風(fēng)教既壞,誅之不可勝誅,故擇其最甚者以令天下,此謂治末。
恩威當(dāng)使有馀,不可窮也。明君養(yǎng)恩不盡,常使人有馀榮;養(yǎng)威不盡,常使人有馀懼。此久安長治之道也。
權(quán)之所在,利之所歸也。圣人以權(quán)行道,小人以權(quán)濟私。
為人上者,最怕器局小,見識俗。
洗漆以油,洗污以灰,洗油以膩,去小人以小人,此古今妙手也。
五刑不如一恥,百戰(zhàn)不如一禮,萬勸不如一悔。
世人作無益事常十九,論有益惟有暖衣、飽食、安居、利用四者而已。
今之用人,只怕無去處,不知其病根在來處。今之理財,只怕無來處,不知其病根在去處。
用人之道,貴當(dāng)其才;理財之道,貴去其蠹。
疏法勝于密心,寬令勝于嚴主。
治世用端人正士,衰世用庸夫俗子,亂世用憤夫佞人。
愈上則愈聾瞽,其壅蔽者眾也。愈下則愈聰明,其見聞?wù)哒嬉病?div style="height:15px;">
做上官底只是要尊重,迎送欲遠,稱呼欲尊,拜跪欲恭,供具欲麗,酒席欲豐,騶從欲都,伺候欲謹。行部所至,萬人負累,千家愁苦,即使于地方有益,蒼生所損已多。(第五卷《治道》)
古今載藉,莫濫于今日。括之有九:有全書,有要書,有贅書,有經(jīng)世之書,有益人之書,有無用之書,有病道之書,有雜道之書,有敗俗之書。《十三經(jīng)注疏》,《二十一史》,此謂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