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浮而緊,而復(fù)下之,緊反入里,則作痞。按之自濡,但氣痞耳。
浮而緊,浮為傷陽,緊為傷陰,當(dāng)發(fā)其汗,而反下之。若浮入里,為陽邪入里,熱入而與水結(jié),陽加于陰,則作結(jié)胸;若緊入里,為陰邪入里,寒入而與氣塞,陰加于陽,則作痞。心下痞也有疼痛的,但是比較緩和。
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guān)上浮者,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
大黃黃連瀉心湯方∶大黃(二兩。味苦寒) 黃連(一兩。味苦寒)
《內(nèi)經(jīng)》曰∶火熱受邪,心病生焉??嗳胄?,寒除熱。大黃、黃連之苦寒,以導(dǎo)瀉心下之虛熱。但以麻沸湯漬服者,取其氣薄而泄虛熱。
上二味,以麻沸湯(開水)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滓,分溫再服。
痞有水,有火。浮代表陽脈,大、浮、數(shù)、動、滑都是。心下痞屬于有熱,而不是有寒。如果是水痞、結(jié)胸,應(yīng)為沉脈。
臨床表現(xiàn)為心煩,小便發(fā)黃,大便通而不爽,總像拉不完,舌紅。有的伴有衄血和吐血。用于鼻衄、牙疼、吐血、心下煩、睡不好覺,胃熱盛引起的口臭。略有瀉下。再加上黃芩就是三黃瀉心湯,用于婦女心火不能下降所致的月經(jīng)不來。
開水泡可以取其氣而保其味,取寒涼之性。沸水泡5-10min??酁a下,寒清熱。薄其苦寒之味。還可解酒。大黃煮10-15min瀉下作用最好,30min以上鞣酸出來后為澀腸作用。
傷寒大下后,復(fù)發(fā)汗,心下痞,(發(fā)熱)惡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當(dāng)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湯,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
心下痞有陽虛的附子瀉心湯,但是沒有發(fā)熱,所以這里惡寒前應(yīng)加發(fā)熱。桂枝人參湯證是個虛證,以扶正為主,人參湯和桂枝同用可以扶正祛邪。此證雖然也是一個氣分之痞,但是個火痞,正氣不虛,可以先發(fā)汗解表,然后再攻痞,以祛邪為主。
心下痞而復(fù)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主之。
附子瀉心湯方∶大黃(二兩) 黃連 黃芩(各一兩)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別煮取汁)
上四味,前三味,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滓,內(nèi)附子汁,分溫再服。
如果上邊大黃黃連瀉心湯證復(fù)惡寒汗出,這就是下寒上熱痞。下焦陽虛,陽氣不能溫肌表,陽不攝陰,所以就惡寒汗出。
郝萬山推測前方也有黃芩。附子里有烏頭堿高溫可破壞,10g以下半小時,20-30g要煮一個小時。
傷寒五六日,嘔而發(fā)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fù)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fā)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jié)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
半夏瀉心湯方∶半夏(半升。洗。味辛平) 黃芩(味苦寒) 干姜(味辛熱) 人參(以上各三兩。味甘溫) 黃連(一兩。味苦寒) 大棗(十二枚,擘。味甘溫) 甘草(三兩,炙。味甘平)
辛入肺而散氣,半夏之辛,以散結(jié)氣;苦入心而泄熱,黃芩、黃連之苦,以瀉痞熱;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人參、甘草、大棗之甘,以緩之。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嘔而發(fā)熱是小柴胡湯的一個概括癥候。之前有太陽誤下,熱入因作結(jié)胸,這是少陽誤下作結(jié)胸。心下痞是由于誤下少陽,脾胃之氣受傷,升降之氣失調(diào),心下氣的往來痞塞。另外這個病的來路是嘔而發(fā)熱,嘔都是胃氣不和,胃里有痰,古人叫做痰氣痞。胸屬陽,腹屬陰,心下是陰陽交換的地方,所以在這個地方發(fā)生痞塞。嘔吐為膽熱犯胃,熱郁膽腑,持續(xù)發(fā)熱;寒邪在經(jīng),往來寒熱。舌苔厚膩為痰濁。
主癥一是嘔,因為胃氣不降;二是大便不調(diào),因為下后脾氣不升。半夏能治嘔,去痰水,治“傷寒寒熱,心下堅,胸脹咳逆”。治心下的痞結(jié),氣痞,還很牢固的。實際上是小柴胡湯去柴胡加黃連,生姜換干姜。方有三組藥,半夏、干姜是辛味藥,黃芩、黃連是苦味藥,參、草、棗是甜味藥,概括起來是辛開苦降甘調(diào)之法。
成無己:若下后,陽邪傳里者,則結(jié)于胸中為結(jié)胸,以胸中為陽受氣之分,與大陷胸湯以下其結(jié);陰邪傳里者,則留于心下為痞,以心下為陰受氣之分,與半夏瀉心湯以通其痞。經(jīng)曰∶病發(fā)于陽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jié)胸;病發(fā)于陰而反下之,因作痞。
傷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生姜瀉心湯主之。
生姜瀉心湯方∶生姜(四兩,切) 甘草(三兩,炙) 人參(三兩) 干姜(一兩) 黃芩(三兩) 半夏(半升,洗) 黃連(一兩) 大棗(十二枚。醫(yī)統(tǒng)本有“擘”字)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傷寒表解,里氣未和。脾胃鼓脹,脾土不能運化水濕,脅下水飲之氣停留,則腹中雷鳴。臨床上是一個消化不良的癥候,上邊胃氣逆,打食臭嗝,下邊腸鳴音亢進,腹瀉,心下痞硬,兩脅有水氣會引起疼痛。半夏瀉心湯沒有兩脅的疼痛。生姜瀉心湯一般帶有水飲,像五苓散證,但是較輕。有的人有下肢浮腫,或者小便不利,應(yīng)加茯苓12g-15g。但是比五苓散證多一個消化不良的特點。是半夏瀉心湯加上生姜,干姜要少,生姜要多,因為脾胃皆虛,升降不利,心下痞塞,要健胃散水。
《金匱要略》曰∶中焦氣未和,不能消谷,故令噫。干噫、食臭者,胃虛而不殺谷也。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土弱不能勝水也。與瀉心湯以攻痞,加生姜以益胃。
傷寒中風(fēng),醫(y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shù)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硬而滿,干嘔,心煩不得安。醫(yī)見心下痞,謂病不盡,復(fù)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結(jié)熱,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硬也,甘草瀉心湯主之。
甘草(四兩) 黃芩(三兩) 干姜(三兩) 半夏(半升,洗) 黃連(一兩) 大棗(十二枚,擘)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介紹誤下胃虛,痞利俱甚。這個瀉心湯突出下利嚴(yán)重(脾氣下陷),下利越多,痞硬越重,干嘔,心煩(胃里有潴留的食物,客氣上逆就是消化不良的水谷之氣的上逆)。甘草有補中益氣的作用,方中應(yīng)該加人參。與瀉心湯以攻表,加甘草以補虛。前以汗后胃虛,是外傷陽氣,故加生姜;此以下后胃虛,是內(nèi)損陰氣,故加甘草。
傷寒發(fā)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旋覆代赭湯主之。
旋覆代赭湯方∶旋覆花(三兩。味咸溫) 人參(二兩。味甘溫) 生姜(五兩,切。味辛溫) 半夏(半升,洗。味辛溫) 代赭石(一兩。味苦寒) 大棗(十二枚,擘。甘溫) 甘草(三兩,炙。味甘平)
硬則氣堅,咸味可以軟之,旋復(fù)之咸,以軟痞硬。虛則氣浮,重劑可以鎮(zhèn)之,代赭石之重,以鎮(zhèn)虛逆。辛者散也,生姜、半夏之辛,以散虛痞。甘者緩也,人參、甘草、大棗之甘,以補胃弱。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介紹肝氣不和、脾胃虛弱、痰氣上逆引起的痞硬。脾胃之氣受傷就要生痰飲,這時肝氣犯胃,使胃氣不和,出現(xiàn)噯氣和心下痞硬。不除的含義有三:已服生姜瀉心湯,未除;打嗝不能緩解心下痞硬;或者噯氣持續(xù)不斷,比較嚴(yán)重。半夏和生姜瀉心湯都沒有治肝的。本方一方面調(diào)和脾胃,一方面消散痰飲,一方面鎮(zhèn)肝降逆。
旋覆花能疏肝利肺,從而散凝結(jié)之氣,治心下痞。代赭石可以鎮(zhèn)肝降逆,旋覆花加上代赭石才能鎮(zhèn)肝氣。兩個藥合在一起,一利一鎮(zhèn),這樣肝氣就不上逆了。胃氣不和、有痰飲用半夏生姜健胃,辛開散結(jié),消痰化水,治心下痞。去滓再煎有點和解的意思,所以要一天三次,才能使肝氣不逆、胃氣下降。代赭石如果用量過大就會直走下焦,所以不能多用。還有輕微腹瀉的作用,大便干燥可以用,妊娠婦女不能用。代赭石量大會傷胃。旋覆花和代赭石同包煎。臨床治雜病,只有噫氣也能用。
①病如桂枝證,頭不痛,項不強,寸脈微浮,胸中痞硬,氣上沖咽喉,不得息者,此為胸有寒也,當(dāng)吐之,宜瓜蒂散。
瓜蒂散方∶瓜蒂(一分,熬黃。味苦寒) 赤小豆(一分。味酸溫)
其高者越之,越以瓜蒂、豆豉之苦;在上者涌之,以赤小豆之酸?!秲?nèi)經(jīng)》曰∶酸苦涌泄為陰。
上二味,各別搗篩,為散已,合治之,取一錢匕。以香豉一合,用熱湯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溫頓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諸亡血虛家,不可與瓜蒂散。
介紹胸中痰食。寒有兩種解釋,一是廣義的,當(dāng)邪講;一種是狹義的,當(dāng)痰講。這里是后者,因為這時還沒有痰字?!督饏T要略》里的“痰飲”實際上是“淡飲”。胸為陽位,胸里有痰邪就要阻礙胸陽,開發(fā)不利,就會出現(xiàn)表證,因為營衛(wèi)都是從胸中開發(fā)于體表。病如桂枝證,為發(fā)熱、汗出、惡風(fēng),言邪在表也。頭痛、項強,為桂枝湯證具。若頭不痛,項不強,不是桂枝證。寸脈微浮就是關(guān)脈和尺脈都沉伏不起,因為氣機閉塞,氣道不利了。邪在上有上越之機,所以寸脈微浮。痰氣上逆要吐,但是又吐不出來,所以不得息。大結(jié)胸證頭項也強,有汗出,也有類似傷寒證,但是六脈都沉。
一錢匕就是三分。身體虛弱,亡血,氣血虛衰,老年人,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不宜使用。瓜蒂又叫苦丁香,是夏天吃的甜瓜的底,尾巴。豆豉是個清宣的藥,所以能載藥上浮,助瓜蒂涌吐胸中痰濕。一般會吐菜汁樣的東西,有綠色,有黃色,有粘稠的痰涎。吐時會渾身出汗,也有解表的作用,所以要避風(fēng)。二是吐之前用布帶把肚子勒緊,這樣吐的快。三是吐的時候會頭暈,所以吐之前要閉目待之。如遇吐不止則用大蔥瓣熬湯喝。如果服藥后不吐,一可以稍稍加之,二可以催吐,摳嗓子眼,吃糖。
成無己:今寸脈微浮,則邪不在表,亦不在里,而在胸中也。胸中與表相應(yīng),故知邪在胸中者,猶如桂枝證而寸脈微浮也。以胸中痞硬,氣上沖咽喉不得息,知寒邪客于胸中而不在表也。
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黃連湯主之。
黃連(味苦寒) 甘草(炙。味甘平) 干姜(味辛熱) 桂枝(去皮,各三兩。味辛熱) 人參(二兩。味甘溫) 半夏(半升,洗。味辛。醫(yī)統(tǒng)本作甘,溫) 大棗(十二枚,擘。味甘溫)
上熱者,泄之以苦,黃連之苦以降陽;下寒者,散之以辛,桂、姜、半夏之辛以升陰;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人參、甘草、大棗之甘以益胃。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夜二服。
原來就有,陰陽升降不利。和脾胃升降不利的心下痞不同,痞證往往是由于誤下傷了脾胃。臨床上有腹瀉,不是下利,不是痢疾,就是大便不調(diào),一天兩三次。從藥味的組成來看,熱藥重于寒藥,側(cè)重于溫補。古方連理湯就是腹痛下利,像寒性的,但是理中湯止不住,就加上黃連。干姜是個守藥,守而不行,補的力量大。桂枝能行,能溫通。
郝萬山:脾主大腹,脾寒氣滯。胃熱氣逆。胸指胃,胃指脾。桂枝交通上下之陽氣,疏調(diào)氣機。
五苓散證:水邪上逆,阻滯中焦氣機
桂枝人參湯證:心下痞硬,寒濕凝滯
十棗湯證:水停胸脅,阻滯中焦氣機,兼見心中痞硬
大柴胡湯證: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