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去皮)一兩十七銖,芍藥一兩六銖,麻黃(去節(jié))十六銖,生姜(切)一兩六銖,杏仁(去皮尖)十六個,甘草(炙)一兩二銖大棗四枚(擘)。
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服。本云:桂枝湯二分,麻黃湯一分,合為二升,分再服。今合為一方,將息如前法。
講解:本條“脈洪大”為誤,應(yīng)改為“脈浮”,后文提到服桂枝湯發(fā)汗后,外不解而脈浮者,可以再服桂枝湯?!懊}洪大”為實熱之象,為下條白虎湯證之脈象,此處恐為誤抄。桂枝湯證,用桂枝湯為何無效?前文講到服桂枝湯后,應(yīng)“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此處則是犯大汗之弊,脈浮為病位在表,表邪未除,可以繼續(xù)服用桂枝湯。
在表證中,服桂枝湯發(fā)汗后表不解,仍用桂枝湯;麻黃湯發(fā)汗后仍不解,就不能再用麻黃湯,而應(yīng)改用桂枝湯;太陽病禁下,若下之后,津液傷而表不解,處以桂枝湯,說明桂枝湯較為平穩(wěn),可解表去熱、安中養(yǎng)液。
若形似瘧,一日兩次定時發(fā)熱,須用桂枝二麻黃一湯,汗出而解。前文講到定時發(fā)寒熱,為桂枝湯證,不汗出是麻黃湯證,但此條桂枝湯證比較多,與上文“身癢、面有熱色”相比,麻黃湯證比較少,故而麻黃湯用量更少,十分嚴(yán)謹(jǐn)。桂枝二麻黃一湯用量亦極輕,古人將麻黃湯、桂枝湯分煎而相混,仲景將兩方藥物按照二比一的比例煎煮,取二升,分為二服,服后僅是微微透表而已。
26.服桂枝湯,大汗出后,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