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意識在認識中的地位和作用
——兼評弗洛依德潛意識理論
2015年01月04日 16:11 來源:原載《哲學研究》1998年第3期 作者:劉奎林
潛意識作為一種未被直接察覺到的意識,同顯意識一樣貫穿于人類意識發(fā)生與發(fā)展過程的始終,并以集人的生物屬性和社會屬性于一體的特殊反映方式,參與大腦整體思維功能的實現(xiàn)。以往,雖有不少潛意識之說,但大都拘泥于心理學的“本能論”、“泛性論”和“非理性主義”范疇,造成了潛意識研究的種種困惑。本文則從哲學角度對潛意識的本質(zhì)及其在認識論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間題作了探討,旨在實現(xiàn)人類理解自我的飛躍。
一
潛意識客觀存在的事實,不僅在實踐中逐漸被人們所公認,而且也為現(xiàn)代實驗心理學通過對腦閾限下的各種不同潛意識信息的電反應(誘發(fā)電位)實驗所證實。然而,從哲學角度探討潛意識的論著還不多見,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對這個問題的本質(zhì)把握和應有深度拓展。如所周知,潛意識概念在近代大都是作為心理學概念提出來的,如萊布尼茲、赫爾巴特、赫爾姆霍茨、茨里諾爾和費希納等人都在各自的心理學體系中,賦予潛意識概念以一定地位。進一步推進潛意識研究的當屬弗洛伊德。只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才首次以獨特的臨床實踐為依據(jù)并從精神病學角度證實了潛意識的客觀存在及其神奇的創(chuàng)新功能,并且還開啟了將潛意識研究“落實到具體心理材料上”的先河。
然而,任何一種學說都不能說是完備的。弗洛伊德主義也不例外,由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離開哲學的觀照去探討人的潛意識,最終還是同以往只探討社會意識和理性的理論一樣,都歷史地陷入了“斯芬克斯之謎”的誤區(qū)。
弗洛伊德認為,以往的哲學家、心理學家們在揭示人這個“斯芬克斯之謎”過程中之所以未能如愿,其一,就在于他們的理論只認為人的規(guī)定性在于意識,在于理性,從而把人歸結(jié)為理性的存在。其二,還因為他們只看到了人是生物的自然存在和社會存在這兩個方面的相異特點,而沒有真正揭開人作為生物的自然存在和社會存在間的相關基礎。
弗洛伊德認為,人的“心理過程主要是潛意識的.……對于潛意識的心理過程的承認,乃是人類和科學別開生面的新觀點的一個決定性的步驟”。(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論》,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第8、9頁)“精神分析以為心靈包含有感情、思想、欲望等等作用,而思想和欲望都可以是潛意識的”。(同上書,第9頁)在弗洛伊德看來,潛意識處于心理結(jié)構(gòu)的最底層,是一切原始欲望的策源地,也是心理系統(tǒng)最根本的動力。同時,潛意識還是隱藏本能沖動和被壓抑的欲望集聚的神秘領域。其中起主導作用的是性本能的沖動,即性欲。弗洛伊德還一再強調(diào),離開性本能沖動,潛意識奧秘便無從說起。他不但將潛意識說成是人與人關系的基礎,視作社會歷史發(fā)展的動力,而且還將其歸結(jié)為性本能,這樣就使其“相關基礎”的潛意識研究陷入了泛性論的泥潭,從而給研究潛意識蒙上一層“生物決定論”的陰影。
與此相關,由于非理性主義將潛意識界定在非理性范疇,致使?jié)撘庾R被誤認為是反理性的源頭,從而也給潛意識研究涂上了濃厚的神秘主義色彩。
拋開負面影響,弗洛伊德關于人不是單純理性的構(gòu)成物的看法對我們是有啟發(fā)的。人類社會的任何精神現(xiàn)象和社會行為都不可能是單純的理性在獨立地發(fā)揮作用,而是理性與非理性相互契合、補充、合作的結(jié)果。這就是說,人的精神生活和行為規(guī)范不能僅僅固守理性邏輯的“格”,或非理性非邏輯的“格”。因為要認識人的本性.既不能離開人的知識、理想、信念、道德等理性活動,也不能撇開人的本能、欲望、意志、情感等非理性活動,否則就不可能準確地、完整地、辯證地把握人性。
非理性概念同理性范疇一樣,它的出現(xiàn)不純粹是由心理學家和哲學家個人的偶然聯(lián)想所致,而是人類認識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chǎn)物。隨著人們對非理性范疇的探索不斷深入,非理性在思維、認識中的作用也越發(fā)被重視。實踐證明,非理性雖然不能直接得出正確結(jié)論,卻可能通過直覺和靈感創(chuàng)造性地推動人們接近和達到正確結(jié)論。由于非理性為正確結(jié)構(gòu)的產(chǎn)生起到制導和誘發(fā)的突破作用,因而極大地豐富了人類的認識,并為人類認識自我開拓了新境界。所以,必須科學地理解非理性,不能把它“限定在僵硬的定義中”。
潛意識與非理性是密不可分的。由于歷史上的種種原因,使非理性概念莫名其妙地遭到鄙夷,常常被誤解為“不要理性”、“喪失理性”、“否定理性”、“低毀理性”等等,將非理性置于與理性相對抗的境地。與潛意識相關的非理性之所以遭此厄運,其一是由于“絕對理性王國”的“霸主”行徑所致?!胺彩呛虾趵硇缘臇|西都是現(xiàn)實的,凡是現(xiàn)實的東西都是合乎理性的?!?黑格爾:《法哲學原理》序言,商務印書館1961年版,第11頁)黑格爾的這句名言象征著理性主義已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盡管黑格爾和康德都論述過知性直觀,但總是把直觀從屬于理性,掩蓋了非理性的作用,流弊所至,似乎世間的一切都籠罩在絕對理念的魔網(wǎng)之中,理性產(chǎn)生一切,一切歸于理性。這樣一來,那還有什么非理性可言?非理性存在的空間被封閉了,非理性在心理學和認識論中的意義被泯滅了,剩下來的可能就是絕對理性的“王國”了??墒牵S著時間的推移,這座由絕對理性構(gòu)建的摩天大廈也沒有逃脫科學、理性和非理性對它的無情沖擊。其二是由于人們自覺或不自覺地把“非理性”與“非理性主義”看作為一個東西所引起的誤會。非理性與非理性主義是有區(qū)別的。非理性充其量不過是與理性相對應的一種認知、感悟方式?;蛘哒f它是包容意志、情感、欲望、興趣、信念、潛意識等在內(nèi)的一個綜合范疇。而非理性主義則是直接針對理性主義的一種思潮,或一種理論體系。由于非理性主義各種流派的興起和令人惶惑離奇觀點的出籠,結(jié)果造成了驚世駭俗的影響,特別是又由于弗洛伊德的泛性主義的加盟,就自然而然地把潛意識當成了“反理性”的源頭,激起了理性主義的人文學說、社會學和政治學說各個流派的共同討伐。
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曾明確指出:“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一一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xiàn)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人的感性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頁)盡管非理性主義對人的理解與馬克思主義的理解大相徑庭,但就它反對、揭露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理性主義對人的忽視特別是對人的本能和欲望的忽視而言,它有著特殊的哲學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而非理性主義又把本能、欲望和個性受壓抑,以及現(xiàn)代化社會出現(xiàn)的許多“全球問題”、“個性問題”等等,都簡單地歸結(jié)為理性對非理性的壓抑、拒斥,這種片面性則又導致了反理性的立場。其實,理性的輝煌,在于對非理性的包容和超越。在理性實現(xiàn)的歷程中,始終貫穿著理性與非理性的矛盾運動。而其中支撐理性思維的意識常常是憑借著潛意識,又不囿于潛意識,靠潛意識與顯意識協(xié)同互補實現(xiàn)著理性認識的升華。
然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認為,“意識不過是人的整個心理中的一小部分,這就如同一座漂浮的冰山,意識只是水面上的部分,而水面以下的大部分則是潛意識?!?C. S.霍爾:《弗洛伊德心理學入門》,商務印書館1985年版,第45頁)這種說法,必然在意識與潛意識關系上片面地夸大潛意識的作用,否定意識的作用的觀點,不僅使弗洛伊德自己陷入“認識你自己”的怪圈之中,而且給研究潛意識也帶來了濃厚的神秘主義色彩。
二
關于潛意識,早在公元前三世紀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中國古代思想家莊子那里就有所猜測、有所發(fā)現(xiàn)和描述。后來,潛意識一直被心理學家所研究,而真正引起世人廣泛注意的還是弗洛伊德。
不過,據(jù)《辭?!酚涊d,“按弗洛伊德的見解,意識對本能沖動的'壓抑’,有時也是無意識的;所以無意識是心理活動的基本動力,是人的動機,意圖的源泉。有人認為無意識既對意識起作用,則不應稱為'無意識’(unconsciousness),遂另造'潛意識’(subconsciousness,一譯'下意識’)一詞以替代?!?《辭?!?縮印本),上海辭書出版社1979年版,第657頁)故早期弗洛伊德著作漢譯本中只有“無意識”概念,沒有“潛意識”一詞,后來才有譯作“潛意識”的。本世紀80年代皮亞杰學說引入我國之后,又有人將“下意識”與“潛意識”分開,特別是關于測試潛意識是否存在的“誘發(fā)電位”實驗后,國內(nèi)外心理學界人士認為,“下意識”中那種無條件反射和不參與第二信號系統(tǒng)反映的意識活動,不應包括在“潛意識”之中。
被稱作“永恒的沉默之鄉(xiāng)”的潛意識,在人類哲學史、心理學史,乃至整個認識史上不時閃爍著誘人的光澤。自19世紀以來,潛意識日益成為人們對自身認識的焦點。古典哲學(不論是唯物主義還是唯心主義)堅持把自己的理論當作世界觀和方法論,極力主張用理性去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卻忽略甚至堅決拒斥諸如意志、情感、欲望、興趣、潛意識等因素的影響,低估靈感思維、直覺思維的創(chuàng)造性作用。這種片面的觀點最終使理性走向極端。而非理性哲學,特別是精神分析學說在發(fā)現(xiàn)了“無所不在”而又根深蒂固的性本能之后,便用“生命沖動”、“性本能”來解釋人的一切。這樣一來仿佛一下子就驅(qū)散了籠罩在人們頭上的“萬物之靈長、宇宙之精華”的神圣的理性光環(huán)。這種否定人的社會性,只從生物學角度去認識人的觀點,令人感到非理性主義也十分荒謬。
于是,人們要問,打開潛意識的秘密,究竟應從哪里入手呢?
我認為要弄清潛意識奧秘,必須站在哲學高度來選擇研究的出發(fā)點。對此馬克思、恩格斯曾明確地指出:“我們的出發(fā)點是從事實際活動的人,而且從他們的現(xiàn)實生活過程中還可以描繪出這一生活過程在意識形態(tài)上的反射和反響的發(fā)展。甚至人們頭腦中的模糊幻象也是他們的可以通過經(jīng)驗來確認的、與物質(zhì)前提相聯(lián)系的物質(zhì)生活過程的必然升華物?!?《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73頁)馬克思和恩格斯的這一論斷,明確地指出了意識和意識形態(tài)體系是現(xiàn)實物質(zhì)生活的反映,即使是“人們頭腦中的模糊幻象”也是物質(zhì)生活過程的必然升華物,并且是可通過經(jīng)驗來確定的。因此,只要把潛意識真正理解為人們的一種體驗,一種社會物質(zhì)生活過程的必然升華物,就意味著探尋到了研究潛意識的出發(fā)點。
本文認為,人的意識是一個系統(tǒng),這個意識系統(tǒng)是由三個意識層次構(gòu)成的,即顯意識層次、潛意識層次和下意識層次。其中,顯意識層次屬于社會意識,具有鮮明的社會屬性;下意識層次屬于生物意識,它是有條件反射與無條件反射,以及屬于第一信號系統(tǒng)的生物性功能意識的有機集合體。除有條件反射的生物性功能意識通向潛意識外,不直接受顯意識控制,因此具有突出的生物屬性;而潛意識作為一種未被人直接察覺,只能是被模糊地意識到的存在,是介于顯意識層次和下意識層次中間的意識層次。所以,潛意識既具有顯意識的社會屬性,又具有下意識的生物屬性,是一種具有雙重屬性的意識。
弗洛伊德通過醫(yī)療精神病的實踐發(fā)現(xiàn)了“潛意識”,這是可貴的。但他的潛意識是包括我們今天所說的“下意識”在內(nèi)的,是不可取的。其一,不同層次的意識進行交流信息是客觀存在的,是正常的。但不能認為由于“下意識”可與“潛意識”溝通信息,就將“下意識”納入“潛意識”。事實上,無條件反射的“下意識”活動是不能通向“潛意識”的;其二,通常那些屬于不知不覺,沒有意識到的或沒有同第二信號系統(tǒng)相聯(lián)系的“下意識”活動也不能納入“潛意識”。正由于弗洛伊德將“下意識”歸入“潛意識”,誤將診斷實驗及理論泛化,脫離了人的活動因而導致精神分析學走向了神秘主義。
辯證唯物主義已正確地回答了意識與物質(zhì)、主觀與客觀的關系問題,得出了意識是人腦這種特殊物質(zhì)的產(chǎn)物,以及意識是主體對客觀的反映等結(jié)構(gòu)。而歷史唯物主義又認為,人是社會的生物,人的本性在其現(xiàn)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以上這些科學結(jié)論足以說明人的潛意識同顯意識可以直接或間接地交流信息。潛意識同顯意識在交流信息過程中是受控于顯意識的,從這個角度看,潛意識也是一種“被意識到了的存在[das BewuBte sein]?!?同上書,第72頁)它貫穿于人們實際生活過程的始終,因而具有鮮明的社會屬性。
在印證潛意識的社會屬性后,還有必要將我們的分析再引伸一步。應該說潛意識從表面現(xiàn)象看來是由一個人的內(nèi)部心理狀態(tài)決定的,而實質(zhì)是由社會階級、階層和集團中相互關聯(lián)共同協(xié)作的人與人、人與事間的關系及制度、規(guī)范所決定的。這其中并不否認人類在通過物質(zhì)的和精神的對象性活動所獲得的潛意識中參與了個人主體的精神創(chuàng)造成果。當然,更不容否認的是,在獲得潛意識的過程中,個人的文化知識的沉淀和生活經(jīng)驗的積累作用。但更重要的是掌握、匯集、協(xié)調(diào)了社會階級、階層和集體中無數(shù)代人共同積累、沉淀、創(chuàng)造的文化知識,以及經(jīng)驗和認識的作用。通過深入分析潛意識的這一社會屬性,我們可得到兩點啟示:其一,由于潛意識是人通過物質(zhì)的和精神的對象性實踐活動而獲得的,所以,這種具有整體的對象性活動,就決定了潛意識是可控的,或者說潛意識也具有可控性。拉康(J.Lacan)從語言學角度診釋精神分析,認為精神分析過程主要就在于把個人無意識的象征符號翻譯成社會化的有意識的語言。這種看法,給我們的看法提供了例證。其二,潛意識不僅凝聚著個人的精神創(chuàng)造成果,而且還積累、沉淀、匯集了社會階級、階層和集體中無數(shù)代人的文化知識財富,以及經(jīng)驗財富和認識能力,因而潛意識又是創(chuàng)造性的源泉之一(相對而言)。
如果只承認人的社會存在,而不承認本能對人本質(zhì)的規(guī)定性意義,這種觀點也是片面的。達爾文曾用自然選擇學說令人信服地解釋了蜜蜂造巢,螞蟻畜奴,杜鵑寄養(yǎng)等一些鮮為人知的本能事實。他認為,本能的形成都是變異和選擇的結(jié)果。在談論關于人的意識進化時,達爾文也有明確見解,他認為自然選擇不僅推動了生物機體向人類機體的進化,而且也推動了動物本能和動物意識向人類本能和人類意識的進化。皮亞杰的發(fā)生認識論在這方面又有所前進,他認為包潛意識在內(nèi)的“心理操作”,可以用“動作”的“內(nèi)化”解釋:“在人的智慧中,動作就擴展到心理操作的領域”。(《行為,進化的原動力》,商務印書館,1992年版,第3頁)
人是從動物進化而來的,作為社會生物的人,既具有社會性又具有生物性,是社會屬性和生物屬性的統(tǒng)一體。因而,人的意識、思維和心理必然受到來自社會生活環(huán)境和來自人類固有的生物本能、欲望、需求等兩方面的影響和制約。而人類的這種生物本能、欲望、需求等又都是從動物進化而來的,或者說都是人不可能徹底擺脫的動物性東西。這正如恩格斯所說的那樣,“人來源于動物界這一事實已經(jīng)決定人永遠不能完全擺脫獸性,所以問題永遠只能在于擺脫得多些或少些,在于獸性或人性的程度上的差異?!?《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42頁)既然人永遠也擺脫不了“獸性”,那么人類就不能,也不應當忽視生命沖動、欲望要求、直覺感知,以及包括性本能在內(nèi)的一切本能等下意識范疇對人的潛意識、心理、認識和思想,以及社會行為的影響。
宇宙間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聯(lián)系的。與下意識聯(lián)系最密切的是潛意識。雖然潛意識同下意識一樣,都具有生物屬性,但潛意識與下意識不同,它不可能包容下意識的所有本能,如生命的原始沖動等本能。然而,凡它所能包容的某些本能卻可以在顯意識的制導下外化為生物行為并參與人的社會生活,這便是潛意識所獨具的且又是區(qū)別于下意識的生物屬性。
人是社會存在與生物存在的統(tǒng)一體,這個統(tǒng)一體在歷史的實踐的過程中,由于“自然的人化”,自然的變?yōu)樯鐣?,動物的變?yōu)槿祟惖?,歷史的變?yōu)樾睦淼?,潛意識日益成了一種“被意識到了的存在”,例如《科學研究的藝術》就舉了洛尹自覺在夢中尋覓答案的著名例子(該書第75頁)。
誠然,在人類社會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的歷史進程中,以倫理道德、法律制度,以及宗教教義來規(guī)范人的社會行為乃是社會文明的一種標志,但它同時又是對人的生物存在的一種限制和轉(zhuǎn)換。所以,從這個意義上看,潛意識又是一種受壓抑的意識,尚須不斷地調(diào)適,才能發(fā)揮其有效功能。
三
歷史上曾有不少學者從哲學、醫(yī)學和心理學等方面對潛意識作過有意義的探索,像赫爾姆霍茨的“潛意識推論”,謝切諾夫的“潛意識感知”和榮格的“集體潛意識”等等,但這一系列寓意深刻的研究成果,都因潛意識與人的本能因素有關而納入心理學范疇,其中不少觀點還對弗洛伊德潛意識學說的形成和發(fā)展有過巨大的影響和支持。在弗洛伊德的理論中,潛意
識作為意識對于生物和與生俱來的本能因素,不但擺在了復雜心理過程中的首要地位,而且還被視為人類的精神支柱。注重潛意識在探索心理底層秘密中的地位和作用,這無疑是一種引人興趣的合理主張。但過分強調(diào)潛意識與意識的對立,甚至又把心理說成是潛意識的一統(tǒng)天下。這種見解的理論矛盾是:其一,既然潛意識屬于微觀心理范疇,是一種以生物本能為特征的非理性東西,那么,由它醞釀和引發(fā)的直覺與靈感的創(chuàng)造水平為什么高于心理認知而與理性認識相當呢?其二,既然潛意識功能超越顯意識,又是一種本能與理智兩種性質(zhì)兼?zhèn)涞囊蛩?,那么,潛意識為什么永遠達不到“自在之物”.而欲達到則非靠顯意識和理性不可呢?另一種見解則認為,潛意識雖屬于心理學范疇,但只有從哲學高度才能予以診釋。因為從心理解釋心理,總是有同義反復的問題,它不能克服哥德爾的形式化界限,只有用更高一級的形式才會克服它的缺欠,哲學堪當此任。筆者認為,從哲學角度看,潛意識發(fā)生與顯意識反映過程不同,潛意識作為一種特殊的反映方式,雖有時表現(xiàn)出下意識水平,但突出的是它與顯意識相通,在自組織機制的約束下,以理性與非理性相結(jié)合的方式,顯示著巨大的創(chuàng)造性功能。
從理論上看,各種與潛意識相關的非理性也是理性認識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人類認識史,不僅是一部理性認識發(fā)展史,也是一部包括與潛意識相關的一些下意識的本能、欲望,以及潛意識的獨自具有的幻想、想象、直覺、靈感等非理性認識發(fā)展史。無論是人類理性的發(fā)展,還是人類非理性的發(fā)展,都不是一個孤立的發(fā)展過程,而是一個理性與非理性辯證發(fā)展的自組織演化過程??v觀人類精神發(fā)展史,凡閃爍輝煌之處,無一不是在憑借非理性又不囿于非理性的同時,不時地超越非理性,而達到理性認識之結(jié)果。否則,就將無從品嘗人類智慧之果。人們認識事物本質(zhì)及其規(guī)律的理性與非理性辯證發(fā)展的邏輯,在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思維活動過程中,一直是顯意識與潛意識、邏輯與非邏輯、理性與非理性,以及科學與幻想相互聯(lián)系和轉(zhuǎn)化的復雜而曲折的二重化過程。人類思維和認識的二重化又深深地植于潛意識的兩重性之中,大腦內(nèi)任何暫未被自己意識到的潛意識“自我X”,大都處在既與下意識聯(lián)系,又與顯意識相通,既以自組織方式實行非理性運作,又通向顯意識參與理性活動中。于是,便使得人的思維時而呈現(xiàn)出直接察覺到的顯思維活動,時而又表現(xiàn)為未被直接察覺到的潛思維活動。而人的認識則有時是抽象的邏輯的理性認識,又有時是模糊幻想的、非邏輯的非理性認識。顯而易見,人的思維和認識過程明顯存在顯意識的理性思維與潛意識的非理性思維的互補運動,它們在主體思維過程中,一方面表現(xiàn)出相互對立和排斥,另一方面又實現(xiàn)著相互轉(zhuǎn)化和補充。在通常情況下,“顯意識停止,潛意識更加活躍”。一旦與潛意識相關的非理性因素在認識中占主導地位,思維主體就會在欲望、意志、情感等本能因素的驅(qū)使下,產(chǎn)生靈機躍動,思維激發(fā).幻想閃光。于是,就有了非理性思維與理性思維的交替升華互補,共同實現(xiàn)著揭示事物的本質(zhì)及其規(guī)律的思維境界。由此可見,人類思維和認識的這種二重化和潛意識的兩重性是一脈相承的,它不僅存在于人類最初的、最簡單的意識和思維啟蒙之中,并且還會伴隨人類認識發(fā)展過程的始終。
從實踐上看,大量科學發(fā)現(xiàn)和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事實證明,各種源于潛意識的非邏輯思維都是活躍在認識中的不容忽略的飛躍方式。翻開科學發(fā)展史,那些閃耀誘人光芒的科學定律、定理、命題、假說和理論等,有哪一樁哪一件不是科學思維和科學認識的結(jié)晶呢?然而,圍繞揭示科學真理的思維和認識的機理問題,卻歷來為科學大師們和科學哲學家們所熱心關注。對此,雖
仍眾說紛紜,但大都意識到了單純地理解科學思維和認識的機理只是靠邏輯思維去把握事物本質(zhì)和規(guī)律的認識,就會不可避免地帶來對科學思維和科學認識的誤解和理論與實踐上的困難。當代有成就的自然科學家,大多喜歡談論科學創(chuàng)造中的非邏輯問題,他們之中當屬愛因斯坦的見解最富有哲學色彩。1946年,在他67歲時寫的《自述》中,談及概念、命題與感受經(jīng)驗之間的聯(lián)系時,他就認為兩者“純粹是直覺的聯(lián)系,并不具有邏輯的本性。”(《愛因斯坦文集》第1卷,商務印書館1976年版,第542頁)他說:“物理學家的最高使命是要得到那些普遍的基本定律,由此世界體系就能用單純的演繹法建立起來。要通向這些定律,并沒有邏輯的道路;只有通向那種以對經(jīng)驗的共鳴的理解為依據(jù)的直覺,才能得到這些定律。”(同上書,第102頁。)科學創(chuàng)造和技術發(fā)明的實踐告訴我們,發(fā)現(xiàn)科學真理的思維與認識的實質(zhì)是一種邏輯與非邏輯、線性與非線性、漸變性與突變性、清晰性與模糊性的辯證統(tǒng)一過程。發(fā)現(xiàn)科學真理的思維與認識過程中之所以離不開幻想、想象、直覺、靈感等與潛意識相關的非邏輯思維因素,從根本上說是由實踐活動作為基礎的人類思維和科學認識的本質(zhì)屬性決定的。
“認識你自己”和如何理解潛意識密不可分。自蘇格拉底首次提出“認識你自己”的命題以來,一直受到各哲學學派和歷代思想家、哲學家和科學家們專注。然而,通向“認識你自己”的道路是十分曲折的,甚至到處荊棘叢生。譬如當人們以理性認識自己時,理性主義者們就極力主張,欲以理性當作認識人的工具,就必須崇尚理性否定非理性,堅持邏輯拒斥非邏輯,注重顯意識抑制潛意識。殊不知,凡是理性無法達到的地方,恰恰是非理性大顯身手的地方。無獨有偶,當人們以非理性認識自己時,非理性主義者則認為所謂“認識你自己”,就是旨在尋找“你自己”的那個深藏在心靈最底層的潛意識、本能,而邏輯、顯意識在這里則是微不足道的。還認為理性對人來說只不過是一種工具,如果人一切皆服從理性,那么人也就成為工具了(工具理論在當代西方受到嚴重挑戰(zhàn))。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wǎng) 首頁 >> 哲學 >> 外國哲學,見http://www.cssn.cn/zhx/zx_wgzx/201501/t20150104_1465608.shtml)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