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的概念>
心悸是指病人自覺心中悸動、驚惕不安甚則不能自主的一種病證。
病情較輕者為驚悸,病情較重者為怔忡。
病位:心,與肝、脾、腎、肺相關(主不明則十二宮危)。
基本病機:虛證→氣血陰陽虧損使【心失所養(yǎng)】;
實證→【痰火擾心、水飲上凌或心血瘀阻,氣血不暢】。
<心悸的診斷要點>
1)自覺心搏異常,或快速,或緩慢,或跳動過重,或忽跳忽止,呈陣發(fā)性或持續(xù)不解。
2)伴胸悶不舒,易激動,心煩寐差,顫抖乏力,頭暈。
3)常由情志刺激、勞倦、飲酒及飽食等誘發(fā)。
<心悸的病證鑒別>
驚悸VS怔忡:驚悸多與情緒因素有關(驟遇驚恐、憂思惱怒、悲哀過極、過度緊張誘發(fā))<呈陣發(fā)性><——>怔忡多由久病體虛,心臟受損所致,無精神等因素亦可發(fā)生(持續(xù)心悸、心中惕惕)。
病來雖速,病情較輕<——>病來雖漸,病情較重。
實證居多<——>多屬虛證,或虛中夾實。
可自行緩解,不發(fā)時如常人<——>不能自控,活動后加重。
驚悸日久不愈,亦可形成怔忡。
心悸VS奔豚(胃腸神經(jīng)功能證):
相同點:奔豚發(fā)作之時,亦覺心胸躁動不安。
心中劇烈跳動,發(fā)自于心<——>奔豚乃上下沖逆,發(fā)自少腹。
<心悸的辨證要點>
首先應辨虛實,虛證者要辨別臟腑氣、血、陰、陽何者偏虛,實證者須分清痰、飲、瘀、火何邪為主。
其二還需辨脈象之變化。
<心悸的治療原則>
虛證分別治以補氣、養(yǎng)血、滋陰、溫陽;實證祛痰、化飲、清火、行瘀。均應酌情配入【鎮(zhèn)心安神之法】。
<辨證論治>
趣味串記:
悸怯定志歸心血,
水苓陽桂虛火天,
瘀桃痰火溫黃連。
(網(wǎng)絡引用)
(特殊證)膽虛→① 心悸 ②不寐
<1>心虛膽怯證(【氣血虧損】心虛膽怯,心神失養(yǎng))鎮(zhèn)驚定志,養(yǎng)心安神→安神定志丸加減→善驚易恐、惡聞聲響。
<2>心血不足證(<應試>不能寫心脾氣血兩虛<本質(zhì)>)(【心血虧耗】心失所養(yǎng),心神不寧)補血養(yǎng)心,益氣安神→歸脾湯加減→面色無華、舌淡。
<3>水飲凌心證(陽虛水犯變證)(【脾腎陽虛】水飲內(nèi)停,上凌于心,擾亂心神)振奮心陽,化氣行水,寧心安神→苓桂術甘湯加減→下肢浮腫、形寒肢冷。
飲邪為患→① 心悸 ②嘔吐
<4>心陽不振證(【心陽虛衰】無以溫養(yǎng)心神)溫補心陽,安神定悸→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合參附湯加減→形寒、脈虛弱或沉細無力。
參附湯=人參、附子+生姜、大棗
陰虛→① 心悸:陰虛火旺證
②胸痹:心腎陰虛證
③不寐:心腎不交證
<5>陰虛火旺證(【肝腎陰虛】水不濟火,心火內(nèi)動,擾動心神)滋陰清火,養(yǎng)心安神→天王補心丹合朱砂安神丸加減→五心煩熱、盜汗。
<6>瘀阻心脈證(【血瘀氣滯】心脈瘀阻,心陽被遏,心失所養(yǎng))活血化瘀,理氣通絡→桃仁紅花煎→$$心悸+心痛+瘀血癥狀(舌質(zhì)紫暗或有瘀斑、脈澀)$$
<7>痰火擾心證(【痰濁停聚】,郁久化火,痰火擾心,心神不安)清熱化痰,寧心安神→黃連溫膽湯加減→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胸悶、苔膩、苔滑≈痰多)。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