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亮溫州先民的那些燈 |
2012-11-19 |
| ||
| ||
|
周吉敏 為了打破長夜的幽暗,人類找到了火。由火而熟食,由火而制陶,由火而照明,都是人類文明進程中一個個重要的標志。走近張金成在溫州地區(qū)收集的古燈,讓我們循著一盞盞曾經照亮溫州先民生活的古燈,一窺那遙遠而神秘的先民生活。 漢代 青銅燈多姿多彩 目前考古界比較一致的意見是,我國最早的燈具,可能是陶制的,而且與陶豆這種盛食器皿有密切聯(lián)系。陶豆最早發(fā)現(xiàn)于7000多年前的河北武安磁山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直到商周時期都比較流行。陶豆的造型基本上大同小異:上有敞口淺盤,中有高柄,下有喇叭形圈足。戰(zhàn)國時,已有不少豆形的陶燈和銅燈。到了漢代,古代燈具步入了繁榮時期。燈具不僅數量多,而且在造型設計上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其中,以青銅燈最為多姿多彩。 張金成就收藏一盞漢代青銅材質的龍形油燈。他說,這是古人陪葬的冥器,深埋泥土幾千年才得以重見天日,一般大戶人家才有這樣形制的陪葬燈。這盞青銅油燈,通體覆著銅銹,三足方鼎托起燈盤,燈盤內矗立一錐形燈柱,可插蠟燭或繞捻加油點燃。最有創(chuàng)意的是,一只鼎足上自然延伸出一條龍形握柄,做引頸欲騰之狀,而龍頭紋飾清晰精美。這握柄使整個器物生動精美,靜中有動,寓動于靜。 值得一提的是,在西漢,還出現(xiàn)了我國燈具史上成就最高的釭燈。釭燈是供宮廷貴族使用的青銅燈,燈的火苗上方帶有連著煙管的煙罩,燈煙可以經由罩和管排入蓄水的燈身達到“取光藏煙”的環(huán)保效果。最著名的釭燈是1968年河北省滿城縣出土的“長信宮燈”。釭燈的構思和工藝非常巧妙,可惜在漢代末期因為戰(zhàn)亂而絕跡,不得不說是一個遺憾。 唐宋 陶瓷燈是燈具主體 魏晉南北朝至宋元時期,燈燭在作為照明用具的同時,也逐漸成為祭祀和喜慶等活動不可缺少的必備用品。在唐宋兩代繪畫、特別是壁畫中,常見有侍女捧燭臺或燭臺正點燃蠟燭的場面。在宋元的一些磚室墓中,也常發(fā)現(xiàn)在墓室壁上砌出燈擎。 這一時期燈具在材質上的最大變化是,青銅燈具走向末端,陶瓷燈具尤其是瓷燈已成為燈具中的主體,漢代始見的石燈,隨著石雕工藝的發(fā)展,也開始流行,另外鐵質、玉質燈具和木質燭臺也有出土。由于材質改變,這一時期燈具在造型上發(fā)生了較大變化,盞座分離,盞中無燭扦已成為燈具最基本的形制,多枝燈已很難見到。豆形燈則是該時期較為流行的燈具樣式。 張金成書案上的一盞油燈即是唐代甌窯青釉瓷燈盞。唐代瓷燈,現(xiàn)已不多。這燈盞在地下長埋千余年,出土時保存完好。燈盞高3.5厘米,口徑10.5厘米,足徑6厘米,為矮淺盞式造型,盞內有一圓環(huán),可繞系燈芯。盞內施滿釉,盞外壁施半截釉,掛有釉珠。這盞溫州本土制造的燈盞,可以讓人探尋甌窯的歷史。 青燈書屋的書案上,除了油燈,還有一些油燈殘片?!斑@是一盞北宋甌窯省油燈的殘片,”張金成說,別看它是殘片,其實很珍貴。溫州考古還沒發(fā)現(xiàn)完整的甌窯省油燈,相關資料書籍也沒記載。而他收藏的這個北宋甌窯青瓷省油燈殘片,足可以證明甌窯歷史上燒制過省油燈。從殘片上可以看出,甌窯省油燈呈碗形,有夾層,上層像個小碗,下層是空心的,里面可以用來裝水。省油燈的燈芯在燃燒時是半臥在燈具中的,油料遇熱后會揮發(fā),所以工匠們采用燈具腹內蓄水來降低燈油溫度。 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認為,唐宋時期的省油瓷燈,預示了一種蒸餾冷凝水套、蒸汽與水循環(huán)系統(tǒng)的現(xiàn)代化技術。 明清 燭臺富麗堂皇 明清兩代是中國古代燈具發(fā)展最輝煌的時期,最突出的表現(xiàn)是燈具和燭臺的質地和種類更加豐富多彩。在質地上除原有的金屬、陶瓷、玉石燈具和燭臺外,又出現(xiàn)了玻璃和琺瑯等新材料的燈具。種類繁多和花樣不斷翻新的宮燈的興起,更開辟了我國燈具史上的新天地。 燭臺則是明清兩代劇院、飯店等公開場所的常用之物。燭臺在用途上可分廟堂供器和室內用器兩類,并多以成對形式出現(xiàn)。前者形體較大,以廟堂五供形式出現(xiàn)為多,后者多為桌上用的小型蠟臺。這些燭臺基本上都由底座(有些底盤座上往往帶有一大盤)、立柱和帶較長燭扦的燭盤三部分組成。 張金成收集的這一時期的古燈比較豐富。一對木制紅燭臺,靜臥在一個木匣子里,有一尺來長,可以兩用,上面凹陷的圓口既可插紅燭,也可放油點燈。這對木制燭臺通體紅色。兩只燭體的一面用金漆分別寫著“彩虹耀文明”和“花開春富貴”對子。燭體的另一面用鏤空浮雕雕有一簇金黃色的連枝菊花,菊花的花蕊舒展翻卷自然綻放,在一朵菊花的下面,一只喜鵲在枝葉間扭頭鳴囀。這對木制紅燭臺洋溢著濃濃的喜氣和貴氣。張金成說,這樣的木制紅燭臺,是大戶人家女兒的陪嫁禮,一般在某個時間節(jié)點上用,是身份的象征。值得一提的是放置這對木制紅燭臺的木匣子上還寫“元利李記花燭匣”幾個黑色的字樣??梢姡跍刂莓敃r已有專門做這樣花燭的作坊。 張金成還收集了很多溫州民間的錫燭臺,有龍鳳臺、雙魚臺、鹿臺等,一對雙魚燭臺尤其精美。底座是長方四足鼎造型,平臺中間堆鑄了一個波浪紋的臺面,波浪中躍出兩條鯉魚。兩條鯉魚以黑色琉璃鑲嵌魚眼,姿態(tài)優(yōu)美,頗具動感。魚嘴銜銅錢頂起一片葉子,葉子中間就是一跟釬,插蠟燭用。兩條魚之間用一個吉祥如意節(jié)相連在一起。 張金成說,這么精美的錫臺一般大戶人家才有,多用于洞房花燭夜或者祭祀活動。更有價值的是,這對雙魚燭臺的底部,鐫刻著“秦三泰”字樣。“秦三泰”這三個字代表著溫州歷史上銅錫業(yè)的一段輝煌歷史。 溫州銅錫業(yè),歷史悠久,清末民初,溫州市區(qū)已有大小店鋪和銅錫作坊百余家,并出現(xiàn)了朱益生、秦三泰、新福興等十幾個頗具名氣的銅錫店,其中秦三泰知名度頗高。老板秦慶裕,寧波人,原系溫州福生恒布店學徒。清宣統(tǒng)年間,他見溫州銅錫業(yè)發(fā)展迅速,便請求其兄支持(其兄在寧波開設三泰銅錫器店,很有名氣),在溫州開設秦三泰分號。他家設有爐坊和火箱、茶壺作坊,聘請寧波和紹興師傅,制作產品以鑄銅板及茶壺、火箱等。資金積累后,業(yè)務進一步擴大,后移至鐵井欄洞橋頭,并購置了房地產。1952年,秦三泰經理秦錦濤(秦慶裕的兒子),在市工商聯(lián)的動員下,將資金3萬多元,轉入公私合營溫州企業(yè)公司。 |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