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理论片,69视频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成人app,国产1级毛片,刘涛最大尺度戏视频,欧美亚洲美女视频,2021韩国美女仙女屋vip视频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清中前期詩文理論批評中的“神韻說”(轉)
(2009-01-01 09:45:46)
標簽: 神韻說
古文
性靈
方苞
桐城
文化
中國古代文論教學大綱講義
第十六章  清代前中期的詩文詞理論批評
第一節(jié)   王士禛的神韻說
王士禛(1634——1711)字子真,一字貽上,號阮亭,又號漁洋山人,山東新城人。有《帶經堂集》《唐賢三昧集》《漁洋詩話》等數(shù)十種著作,后人輯其論詩之語為《帶經堂詩話》凡三十卷。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九零云:“晚定此編(指《唐賢三昧集》),皆錄盛唐之作?!娮蕴珎}、歷下以雄渾博麗為主,其失也膚;公安、竟陵以清新幽渺為宗,其失也詭。學者兩途并窮,不得不折而入宋,其弊也滯而不靈,直而好盡,語錄史論,皆可成篇。于是士禛等重申嚴羽之說,獨主神韻以矯之,蓋亦救弊補偏,各明一義?!?div style="height:15px;">
一、“神韻”說的歷史淵源
南齊謝赫《古畫品錄》評顧駿畫云:“神韻氣力,不逮前賢;精致謹細,有過往哲?!?div style="height:15px;">
唐張彥遠《論畫六法》云“至于鬼神人物,有生動之狀,須神韻而后全。”
明胡應麟《詩藪》用“神韻”評詩有二十余處,如稱“盛唐氣象混成,神韻軒舉”等等。
“神韻”是指一種理想的藝術境界,其基本美學特征是自然傳神,韻味深遠,天生化成,而無人工造作的痕跡。
二、王士禛的“神韻”說
1、“清遠”
他在《池北偶談》中說:“汾陽孔文谷云:‘詩以達性,然須清遠為尚?!ξ髟撛?,獨取謝康樂、王摩詰、孟浩然、韋應物,言:‘白云抱幽石,綠篠媚清漣’清也;‘表靈物莫賞,蘊真誰為傳’遠也;‘何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景昃鳴禽集,水木湛清華’清遠兼之也??偲涿钤谏耥嵰印!薄啊耥崱?,予向論詩,首為學人拈出,不知先見于此?!?div style="height:15px;">
2、詩如神龍,見首不見尾
趙執(zhí)信在《談龍錄》中曾記載他和洪升一起在王漁洋家中以畫龍比喻作詩的故事:“錢塘洪昉思,久于新城之門矣,與余友。一日,并在司寇宅論詩,昉思嫉時俗之無章也,曰:‘詩如龍然:首尾爪角鱗鬣一不具,非龍也?!究苓又唬骸娙缟颀?,見其首不見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鱗而已,安得全體!是雕塑繪畫者耳?!嘣唬骸颀堈?,屈伸變化,固無定體;恍惚望見者,第指其一鱗一爪,而龍之首尾完好,故宛然在也。若拘于所見,以為龍具在是,雕繪者反有辭矣。”
3、興會神到,自然高妙
《漁洋詩話》中說:“蕭子顯云:‘登高極目,臨水送歸,早雁初鶯,花開葉落,有來斯應,每不能已。須其自來,不以力構?!跏吭葱蛎虾迫辉娫疲骸坑兄谱?,佇興而就?!嗥缴叽搜裕饰磭L為人強作,亦不耐為和韻詩也?!?div style="height:15px;">
錢鐘書《管錐編·全齊文·謝赫〈古畫品錄〉》論“神韻”:
“神韻不外乎情事有不落言詮者,景物有不著痕跡者,只隱約于紙上,俾揣摩于心中。以不畫出,不說出為畫不出,說不出,猶禪之有機而待參然。故取象如遙眺而非逼視,用筆寧疏略而毋細蜜;……”“曰氣曰神,所以示別于形體,曰韻所以示別于聲響。神寓體中,非同形體之顯實,韻裊聲外,非同聲響之亮徹;然而神必托體方見,韻必隨聲得聆,非一亦非異,不即而不離?!?div style="height:15px;">第二節(jié)  沈德潛的格調說
沈德潛(1673——1769)字確士,號歸愚,江南長州(今蘇州)人。乾隆四年進士,時年66歲。其詩學理論批評主要見于《說詩晬語》《古詩源》《唐詩別裁》《明詩別裁》《清詩別裁》等著作之中。其門人王昶在《湖海詩傳》中說:“蘇州沈德潛獨持格調說,崇奉盛唐而排斥宋詩,……以漢魏盛唐倡于吳下?!鄙虻聺撈髨D以“格調”救“神韻”之空疏。
其論詩宗旨在《七子詩選序》中有比較清楚的論述:“予惟詩之為道,古今作者不一,然攬其大端,始則審宗旨,繼則標風格,終則辨神韻,如是焉而已。予曩有古詩,唐詩,明詩諸選,今更甄綜國朝詩,嘗持此論,以為準的。竊謂宗旨者,原乎性情者也;風格者,本乎氣骨者也;神韻者,流于才思之余,虛與委蛇而莫尋其跡者也。”
一、重蘊蓄而不尚質實
《說詩晬語》“事難顯陳,理難言罄,每托物連類以形之。郁情欲舒,天機隨觸,每借物引懷以抒之。比興互陳,反復唱嘆,而中藏之歡愉慘戚,隱躍欲傳,其言淺,其情深也。倘質直敷衍,絕無蘊蓄,以無情之語而欲動人之情,難矣。”
《唐詩別裁·凡例》中說:“唐詩蘊蓄,宋詩發(fā)露。蘊蓄則韻流言論外,發(fā)露則意盡言論中。愚未嘗貶斥宋詩,而趣向舊在唐詩?!?div style="height:15px;">一、貴有理趣,不貴理語
《清詩別裁·凡例》:“詩不能離理,然貴有理趣,不貴下理語?!薄墩f詩晬語》云:“杜詩‘江山如有待,花柳自無私?!铘~極樂,林茂鳥知歸。’‘水流心不競,云在意俱遲?!闳肜砣?。邵子則云‘一陽初動處,萬物未生時?!岳碚Z成詩矣。王右丞詩不用禪語,時得禪理?!?div style="height:15px;">他的老師葉燮在《原詩》中說:“惟不可名言之理,不可施見之事,不可徑達之情,則幽眇以為理,想象以為事,惝恍以為情,方為理至事至情至之語?!?div style="height:15px;">三、自然入神,化工境界
《說詩晬語》中說:“太白《夜泊牛渚》,孟浩然《晚泊潯陽》,釋皎然《尋陸鴻漸》等章,興到成詩,人力無與,匪垂典則,偶成標格而已。”他贊美《孔雀東南飛》“真化工筆也”;稱陶淵明的詩“中有元化,自在流出,烏可以道里計?”
四、原乎性情,有真情實感
他說:“有第一等胸襟,第一等學識,斯有第一等真詩?!薄肮湃艘庵杏胁坏貌谎灾[,借有韻之語以傳之。如屈原《江潭》,伯牙《海上》,李陵《河梁》,明妃《遠嫁》,或慷慨吐臆,或沉結含悽,長言短歌,俱成絕調。若胸無感觸,漫爾抒詞,縱辦風華,枵然無有?!边@是對葉燮“才、膽、識、力”說的繼承和發(fā)展。
第三節(jié)  袁枚的性靈說
袁枚(1716——1797)字子才,號簡齋,浙江錢塘人。小沈德潛43歲,但和他卻是同年進士。著有《小倉山房詩文集》《隨園詩話》等。袁枚的思想有一定的反傳統(tǒng),反道學的叛逆精神,有追求個性解放的色彩,是對李贄和公安三袁文學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
一、“性靈”說
《隨園詩話》:“凡詩之傳者,都是性靈,不關堆垛。”
《續(xù)詩品》:“惟我詩人,眾妙扶智。但見性情,不著文字?!?div style="height:15px;">《仿元遺山論詩絕句》“天涯有客太泠癡,錯把抄書當作詩。抄到鐘嶸詩品日,該他知道性靈時?!?div style="height:15px;">1、真情
他說:“詩難其真也,有性情而后真,否則敷衍成文矣?!薄坝喑V^,詩人者,不失赤子之心者也?!?nbsp; “《三百篇》不著姓名,蓋其人直寫懷抱,無意于傳名,所以真切可愛。”
2、個性
他說:“人問:‘杜陵不喜陶詩,歐公不喜杜詩,何也?’余曰:‘人各有性情。陶詩甘,杜詩苦;歐詩多因,杜詩多創(chuàng),此所以不合也?!薄独m(xù)詩品》中“著我”一章:“不學古人,法無一可;竟似古人,何處著我。字字古有,言言古無,吐故吸新,其庶幾乎!孟學孔子,孔學周公,三人文章,頗不相同?!?div style="height:15px;">3、獨創(chuàng)
他說:“高青邱笑古人作詩,今人描詩。描詩者,像生花之類,所謂優(yōu)孟衣冠,詩中之鄉(xiāng)愿也。譬如學杜而竟如杜,學韓而竟如韓,人何不觀真杜、韓之詩,而肯觀偽杜、韓之詩乎?”
4、天然
他非常欣賞陸游的“文章本天然,妙手偶得之?!彼f:“桐城張征士若駒《五月九日舟中偶成》云:‘水窗晴掩日光高,河上風寒正長潮。忽忽夢回憶家事,女兒生日是今朝?!嗽娬媸翘旎[?!?div style="height:15px;">二、袁枚和沈德潛的詩學論爭
他有《與沈大宗伯論詩書》《再與沈大宗伯書》等。
1、袁枚不贊成沈德潛提倡“溫柔敦厚”的“詩教”。他認為《論語》中說的“興、觀、群、怨”可信,而大戴《禮記》中的“溫柔敦厚”未必真是孔子的話,故不可信。
2、袁枚不贊成沈德潛專門提倡“唐音”
他說:“嘗謂詩有工拙,而無古今。自葛天氏之歌至今日,皆有工拙,未必古人皆工,今人皆拙。即《三百篇》中,頗有未工不必學者,不徒漢、晉、唐、宋也;今人詩有極工極宜學者,亦不徒漢、晉、唐、宋也?!?div style="height:15px;">3、袁枚不贊成沈德潛對艷詩的評價
《再與沈大宗伯書》中說:“聞《別裁》中獨不選王次回詩,以為艷體不足垂教,仆又疑焉。夫《關雎》即艷詩也,以求淑女之故,至于展轉反側。使文王生于今遇先生,危矣哉!《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衷弧蟹驄D然后有父子’,陰陽夫婦,艷詩之祖也?!?div style="height:15px;">三、袁枚的“性靈”說對公安派“性靈”說的發(fā)展
1、主張“師心”和“師古”的結合
公安派只強調“師心”而反對“師古”,而袁枚在強調“師心”的同時,十分重視“師古”。他說:“人閑居時,不可一刻無古人,落筆時,不可一刻有古人。平居有古人,而學力方深;落筆無古人,而精神始出。”《續(xù)詩品》云:“不學古人,法無一可;竟似古人,何處著我?”
2、主張?zhí)旃ぷ匀?,不廢人工修飾
他說:“葉庶子書山曰:‘子言固然。然人功未極,則天籟亦無因而至。雖云天籟,亦須從人功求之?!栽眨 ?div style="height:15px;">3、主張先天稟賦和后天學習結合起來
他說:“詩文自須學力,然用筆構思,全憑天分?!薄霸娢闹饕庥霉P,如美人之發(fā)膚巧笑,先天也;詩文之征文用典,如美人之衣裳首飾,后天也。”
第四節(jié)  翁方綱的肌理說
翁方綱(1733——1818)字正三,號覃溪,大興(今北京)人,乾隆十七年進士,時年20歲。后官至內閣學士。有《復初齋詩文集》《石洲詩話》等。他是經史學家、金石學家、書法家?!肚迨犯濉繁緜髟疲骸熬薪浶g,嘗謂考訂之學,以衷于義理為主,《論語》曰‘多聞’,曰‘闕疑’,曰‘慎言’,三者備而考訂之道盡?!鶠樵?,自諸經注疏以及史傳之考訂,金石文字之爬梳,皆貫徹洋溢其中。論者謂能以學為詩?!?。
一、“肌理”說的提出
“肌理”說的提出是針對袁枚的“性靈”說。袁枚對浙派的學問詩曾有過尖銳的批評:“近見作詩者,全仗糟粕,瑣碎零星,如僧剃發(fā),如拆襪線,句句加注,是將詩當考據(jù)作矣?!鄙踔僚u他們是“誤把抄書當作詩”。翁方綱以“肌理”來救“性靈”“神韻”說的大而無當,空疏不實。他在《神韻論》中說:“吾謂新城變格調之說而衷以神韻,其實格調即神韻也。今人誤執(zhí)神韻,似涉空言,是以鄙人之見,欲以肌理之說實之。其實肌理亦即神韻也。”
二、“肌理”說
首先強調的是“理”與“學”:“士生今日,經籍之光,盈溢于世宙,為學必以考證為準,為詩必以肌理為準?!薄笆可袢战泴W昌明之際,皆知以通經學古為本務,而考訂詁訓之事與詞章之事,未可判為二途?!?div style="height:15px;">其次強調的是“法”:“歐陽子援揚子制器有法以喻書法,則詩文之賴法以定也審矣。忘筌忘蹄,非無筌蹄也。律之還宮,必起于審度,度即法也。顧其用之也無定方,而其所以用之,實有立乎法之先而運乎法之中者。故法非徒法也,法非板法也。”
第二節(jié) 桐城派文論
桐城“三祖”(指方苞、劉大櫆、姚鼐)的古文創(chuàng)作和古文理論比較,早在姚鼐逝世后,就已經出現(xiàn),如姚鼐的弟子方東樹在《書惜抱先生墓志后》中說:“侍郎(指方苞——筆者注)之文,靜重博厚,極天下之物賾,而無不持載。泰山巖巖,魯邦所瞻,擬諸形容,象地之德焉。是深于學者也。學博(指劉大櫆——筆者注)之文,日麗春敷,風云變態(tài),言盡矣,而觀者猶若浩浩然,不可窮諸形容,象太空之無際焉。是優(yōu)于才者也。先生(指姚鼐——筆者注)之文,紆余卓犖,樽節(jié)櫽括,托于筆墨者,凈潔而精微,譬如道人德士接對之久,使人自深,是皆能各以其面目,自見于天下后世,于以追配乎古作者而無忝也。學博論文,主品藻,侍郎論文,主義法。要之,不知品藻,則其講于義法也愨;不解義法,則其貌乎品藻也滑耀而浮。先生后出,尤以識勝。知有以取其長,濟其偏,止其敝。此所以配為三家如鼎足之不可廢?!?div style="height:15px;">一、方苞“義法”說
方苞的“義法”說是桐城派最早亮出的一面古文理論旗幟。他在《又書貨殖傳后》說:“《春秋》之制義法,自太史公發(fā)之,而后之深于文者亦具焉。義即《易》之所謂‘言有物’也,法即《易》之所謂‘言有序’也。義以為經而法緯之,然后為成體之文?!薄把杂形铩敝竷热?,“言有序”指形式,內容如經,形式如緯,交織而成文。方苞所說的“文”,主要是科學之文,他提出的“義法”說,似乎旨在將科學之文和文藝之文(或美文)區(qū)別開來。首先,讓我們來看看他對“古文”的界定:“自魏晉以后,藻繪之文興。至唐韓氏起八代之衰,然后學者以先秦盛漢辨理論事、質而不蕪者為古文。蓋六經及孔子、孟子之書之支流余肄也”“蓋古文之傳,與詩賦異道。魏晉以后,奸僉污邪之人而詩賦為眾所稱者有矣,以彼瞑瞞于聲色之中,而曲得其情狀,亦所謂誠而形者也。故言之工而為流俗所不棄。若古文則本經術而依于事物之理,非中有所得不可以為偽。”這里將“古文”和“藻繪之文”、“古文”和“詩賦”對立起來,強調古文和文藝之文是不同的,其不同在于古文“辨理論事、質而不蕪者”、“本經術而依于事物之理”而不是“曲得其情狀”,即古文在說理,文藝之文在表情;他在《進四書文選表》中說“文無難易,惟其是耳”其中首先是“理之是”。另外,古文“不可為偽”即以真實性、科學性、邏輯性為特征,而文藝之文以“瞑瞞于聲色之中”即以虛構性、形象性為特征。其次,讓我們來看看他對“言有物”的解釋:“世宗憲皇帝特頒圣訓,誘迪士子:制藝以清真古雅為宗。我皇上引而申之,諄諭文以載道,與政治相通,務質實而言必有物。”康熙皇帝曾說道統(tǒng)即治統(tǒng),所以載道之文,與政治相通,有助于政治教化,這與他的經世致用的價值觀是一致的,他說:“古之所謂學者,將明諸心以盡在物之理而濟世用,無濟于世用者,則不學也?!边@里所說的載道之文、實用之文亦科學之文,而非文藝之文(或美文)。最后,我們再來看看他對“言有序”的解釋,這里包含的內容較多,有結構方面的、有題材剪裁方面的、有體裁方面的,即他所說的“虛實詳略之權度”“諸體之文,各有義法”等等,但論述更多的還是文辭問題,他曾告誡門人沈廷芳說:“南宋、元、明以來,古文義法不講久矣。吳、越間遺老尤放恣,或雜小說,或沿翰林舊體,無一雅潔者。古文中不可入語錄中語,魏、晉、六朝人藻麗俳語,漢賦中板重字法,詩歌中雋語,南北史佻巧語?!币庵^從語言文辭的角度來講求“義法”,則“義法”才能落到實處,或者說古文的語言文辭有特殊的規(guī)定,那么這特殊的規(guī)定是什么呢?從他告誡門人的話,可略知一二,那就是科學的語言,而非文學的語言。所以“辭之當”為第一要義,古文語言必須準確嚴謹,這也是桐城派古文“雅潔”的主要含義。馬茂元先生曾以方苞刪改歐陽修《峴山亭記》為例:
峴山臨漢上,望之隱然,蓋諸山之小者,而其名特著于荊州者,豈非以其人哉!其人謂誰?羊祜叔子、杜預元凱是已。方晉與吳以兵爭,常倚荊州以為重,而二子相繼于此,遂以平吳而成晉業(yè)?!?div style="height:15px;">方苞刪去“其人謂誰”兩句,而把“而二子相繼于此”改成“而羊祜叔子、杜預元凱相繼于此”。這樣原文是簡潔了,然而歐陽修對二子的贊嘆之神情卻蕩然無存。方苞之所以要這樣刪改,就表現(xiàn)了他對科學語言的自覺追求。
總之,方苞的“言有物”主要是指有實用價值的理性內容;“言有序”主要是指結構嚴密、詳略得當、語言準確簡潔的邏輯形式。都是對科學之文的要求,這和他重道輕文的思想是一致的。
正因為方苞的“義法”說忽視了文藝之“文”的特征,所以姚鼐說:“望溪所得,在國朝諸賢為最深,較之古人則淺。其閱太史公書,似精神不能包括其大處、遠處、疏淡處及華麗非常處。止以義法論文,則得其一端而已?!濒斞冈f《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但方苞只以“義法”論文,認識不到太史公書中的巨大的文學價值,所以姚鼐說“似精神不能包括其大處、遠處、疏淡處及華麗非常處”。方苞的古文創(chuàng)作實踐,也由于這一原因,而顯得拘束滯重,缺乏靈動之氣。方東樹在《書望溪先生集后》說:“樹讀先生文,嘆其說理之精,持論之篤,沉然默然,紙上如有不可奪之狀,而特怪其文重滯不起,觀之無飛動嫖姚跌宕之勢,誦之無鏗鏘鼓舞抗墜之聲,即而求之無元黃采邑創(chuàng)造奇辭奧句,又好承用舊語?!狈綎|樹這段話,深刻揭示方苞古文的特征:科學性有余,文學性不足。
方苞的“義法”說,雖然對文學性有所忽視,但對“辨理論事”之文,尤其是科學之文、實用之文的寫作是有巨大認識價值的,對桐城后學也曾產生過巨大影響,學術界多有論述,這里就不多說了。
二、劉大櫆的“神氣”說
劉大櫆的古文理論以“神氣”說為核心,他說:“行文之道,神為主,氣輔之。曹子桓、蘇子由論文,以氣為主,是矣。然氣隨神轉,神渾則氣灝,神遠則氣逸,神偉則氣高,神變則氣奇,神深則氣靜,故神為氣之主。至專以理為主者,則猶未盡其妙也。蓋人不窮理讀書,則出詞鄙倍空疏。人無經濟,則言雖累牘,不適于用。故義理、書卷、經濟者,行文之實,若行文自另是一事。譬如大匠操斤,無土木材料,縱有成風盡堊手段,何處設施?然即土木材料,而不善設施者甚多,終不可為大匠。故文人者,大匠也;義理、書卷、經濟者,匠人之材料也。
這里說“專以理為主者,則猶未盡其妙”,另一處說“古人文章可告人者惟法耳,然不得其神而徒守其法,則死法而已”似乎是針對方苞的“義法”說而言的,姚鼐說“止以義法論文,則得其一端而已”,正源于劉大櫆的這一思想。那么怎樣才能“盡其妙”?劉大櫆的回答是“神為主,氣輔之”。何謂“神氣”?許多學者已認識到他的“神氣”說重在古文的文學性或審美性,這和方苞論文重在科學性、實用性是不同的。首先,從中國文學批評史上來看,凡以“神氣”論詩論文者,“神氣”都是指一種審美意蘊,如后“七子”之一的謝榛就以“神氣”論詩:“詩無神氣,猶日月而無光彩。學李杜者,勿執(zhí)于句字之間,當率意熟讀,久而得之。此提魂攝魄之法也?!薄疤扑闻伞惫盼募颐├ひ惨浴吧瘛闭撐?,他在《文訣》中說:“神者,文章中淵然之光,窅然之思,一唱三嘆,余音裊裊,即之不可得,而味之又無窮者也。入此一步則《莊子》之《秋水》、《馬蹄》,《離騷》之《卜居》、《漁父》諸什,下如蘇子瞻前后《赤壁賦》,并吾神助也。吾嘗夜半披衣而坐,長嘯而歌,久之露零沾衣,不覺銀河半落,明星在掌。已爾下筆,風神倍發(fā)也?!鳖愃七@樣的文論、詩論不勝枚舉。趙建章先生說:“用來指作品的審美特征時,神主要出現(xiàn)在詩論中,是超越具體形跡和言意之表的藝術境界。氣主要出現(xiàn)在唐宋古文家的理論中,一般指作者的道德修養(yǎng)、人格情操外化于作品而產生的氣勢。相對而言,神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韻外之致’、‘味外之旨’,比較抽象空靈,所以要靠‘神思妙悟’才能把握。而氣是生動具體的生命形式或情感狀態(tài),形跡易于把握,可以通過修養(yǎng)和閱歷而致之?!钡还苁钦撛娀蛘撐模吧駳狻倍际侵敢环N審美屬性。其次,從劉大櫆的直接論述來看,他所說的“神氣”也是指審美屬性而言的:他說:“至孔子之時,虛字詳備,作者神態(tài)畢出。左氏情韻并美,文采照耀?!闭J為古文寫作“必虛字備而后神態(tài)出”,這里的“神態(tài)”是指作者的精神風貌;他說:“理不可以直指也,故即物以明理;情不可以顯出也,故即事以寓情。即物以明理,《莊子》之文也;即事以寓情,《史記》之文也?!边@里對文學的形象性特征已有所認識,文學中可以明理,但不是直接說理,而是借助物象來表達,這和王夫之所說的“詩家之理”不同于“經生之理”的思想是一致的。情也不可以“顯出”,而是“即事以寓情”,即通過事象來顯示作者之情。他在論述“文貴遠”“文貴疏”時,引用昔人論畫、論書法的話頭,強調“遠必含蓄”“遠則味永”;“氣疏則縱,密則拘;神疏則逸,密則勞;疏則生,密則死。”繪畫、書法本身就是藝術,借用書、畫藝術理論來論述古文,其藝術性傾向十分明顯。含蓄、味永、氣縱、神逸等要求,也完全是審美要求。他說“文貴奇”“氣奇則真奇矣,神奇則古來亦不多見”“太史公《伯夷傳》可謂神奇”劉大櫆為什么說太史公的《伯夷傳》“可謂神奇”?錢鐘書先生說:“此篇記夷、齊行事甚少,感慨議論居其泰半,反論贊之賓,為傳記之主。馬遷牢愁孤憤,如喉鯁之快于一吐,有欲罷而不能者?!边@是說司馬遷借他人之酒杯,澆自己胸中之塊累。這種寫法是一種文學的方法,而劉大櫆欣賞的正是他的文學性,所以謂之“神奇”??傊?,劉大櫆的“神氣”是指文章之中的神采風貌、氣勢韻味。它是作者才氣稟賦、道德修養(yǎng)、精神品格等主體精神的美的顯現(xiàn)。
以“神氣”論文畢竟過于抽象,不便初學者把握,因此劉大櫆又提出由“字句”“音節(jié)”求“神氣”的理論:“神氣者,文之最精處也;音節(jié)者,文之稍粗處也;字句者,文之最粗處也;然論文而至于字句,則文之能事盡矣。蓋音節(jié)者,神氣之跡也;字句者,音節(jié)之矩也。神氣不可見,于音節(jié)見之;音節(jié)無可準,以字句準之?!薄耙艄?jié)高則神氣必高,音節(jié)下則神氣必下,故音節(jié)為神氣之跡。一句之中,或多一字,或少一字;一字之中,或用平聲,或用仄聲;同一平字仄字,或用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入聲,則音節(jié)迥異,故字句為音節(jié)之矩。積字成句,積句成章,積章成篇,合而讀之,音節(jié)見矣;歌而詠之,神氣出矣?!蔽膶W是語言藝術,神氣是通過語言文字形式表現(xiàn)出來的,語言文字是有聲音節(jié)奏的,漢語言文字的聲音節(jié)奏表現(xiàn)得更突出?!白志洹艄?jié)——神氣”這就是劉大櫆的論文公式:字句是最粗處;音節(jié)是稍粗處;神氣是最精處。要使文章達到有“神氣”的境界,就必須極盡語言文字之能事,就包括實字、虛字的運用;四聲的選擇;節(jié)奏的安排;詳略的處理等等語言技巧。一切語言技巧都必須為“神氣”服務。這樣論文,就把“神氣”落到實處。許多學者認識到劉大櫆有以詩論文的傾向,劉大櫆不僅以古文名世,而且詩也寫得很好,這和方苞是不同的。有的學者認為劉大櫆的精、粗之說,就可能受到明胡應麟的詩論的啟發(fā):《詩藪》中說“作詩大要不過二端,體格聲調,興象風神而已,體格聲調有則可循,興象風神無方可執(zhí),故作者但求體正格高,聲雄調暢;積習之久,矜持盡化,形跡具融,興象風神,自然超邁?!边@里的“體格聲調”相當于劉大櫆所說的“文之粗者”;而“興象風神”相當于劉大櫆所說的“文之精者”。兩者的關系,胡、劉也幾乎一致,以為粗者有規(guī)矩可循,而精者無跡可求,因而只有通過格調音節(jié)的揣摩推敲,從而達到興象風神的自然超邁。
劉大櫆論文重藝術性、審美性,這是他的貢獻,但只論“行文之道”而不論“行文之實”,重形式輕內容,這不能不是缺陷;另外,就藝術形式而言,劉大櫆的論述也很不全面,如只對語言文字音節(jié)的重視,就“神氣”目標而言,僅得其一端而已,因為審美意味的實現(xiàn)涉及很多方面,后來姚鼐提出的“格律聲色”,就比劉大櫆全面得多。
二、     姚鼐的“義理、考證、文章”說
姚鼐是劉大櫆的及門弟子,古文思想受劉大櫆影響很大,但他自覺到“為文章者,有所法而后能,有所變而后大”,所以他的古文理論在繼承方苞、劉大櫆的基礎上,又有很大的變化。就“有所法”方面說,他對方苞、劉大櫆的思想能“取其長,濟其偏,止其敝”;就“有所變”方面說,他能審時度勢,提出適合古文創(chuàng)作需要的新的理論。
“有所法”“有所變”的具體表現(xiàn)之一:提出“義理、考證、文章”說
《惜抱軒文集》有三處強調這一思想:一是《述庵文鈔序》中說“泰嘗論學問之事,有三端焉:曰義理也,考證也,文章也。是三者,茍善用之,則皆足以相濟,茍不善用之,則或至于相害。……故以能兼長者為貴?!倍恰稄颓匦s書》中說“鼐嘗謂天下學問之事,有義理、文章、考證,三者之分,異趨而同為不可廢?!丶媸罩?,乃足為善?!比恰渡袝?zhèn)涡颉分姓f“學問之事有三:義理、考證、文章是也。夫以考證斷者,利以應敵,使護之者不能出一辭;然使學者意會神得,覺犁然當乎人心者,反更在義理、文章之事也?!笔紫?,這一理論是對方、劉兩家理論的整合,是對“義法”說和“神氣”說的“取其長,濟其偏,止其敝”,既克服了“義法”說對審美意味的忽視,又糾正了“神氣”說對內容方面的語焉不詳。其次,這一理論是時代的需要,是當時學風、文風的反映。姚鼐所生活的時代正是乾、嘉漢學如日中天的鼎盛時代,學界幾乎是“家家許鄭,人人賈馬”,姚鼐雖服膺宋學,但思想比較開放,有兼收并蓄的態(tài)度,(筆者有《姚鼐與漢學》一文論及)所以在“義理”“文章”之外,又增加了“考證”。再次,這一理論是立足于古文家立場,是說古文寫作“以能兼長者為貴”,他在《述庵文鈔序》中說:“然而世有言義理之過者,其辭蕪雜俚近,如語錄而不文,為考證之過者,至繁碎繳繞,而語不可了。當以為文之至美而反以為病者,何哉?其故由于自喜之太過,而智昧于所當擇也。”是說古文創(chuàng)作必須三者兼顧,“茍善用之,足以相濟;茍不善用之,則或至于相害”。當時的風氣是重學輕文,姚鼐力排眾議,以“義理”“文章”和“考證”分庭抗禮,是需要理論勇氣的,故后來曾國藩說:“當乾隆中葉,海內魁儒畸士崇尚鴻博,繁稱旁證,考核一字,累數(shù)千言不能休,別立幟志,名曰漢學。深擯有宋諸子義理之說,以為不足復存,其為文尤蕪雜寡要。姚先生獨排眾議,以為義理、考據(jù)、詞章三者不可偏廢,必義理為質,而后文有所附,考據(jù)有所歸?!保ā稓W陽生文集序》)“義理”是對古文思想性的要求;“考證”是對古文真實性的要求;“文章”是對古文文學性的要求。最后,這一理論也體現(xiàn)了文道合一的思想,其實,這“三端”說的提出不始于姚鼐,如程頤將“今之學者”歸納為三類:文章之學、訓詁之學、儒者之學。但他強調的是“儒者之學”。(《程氏遺書》卷十八)戴震說:“古今學問之途,其大致有三,或事于理義,或事于制數(shù),或事于文章。事于文章者,等而末者也?!贝髡饛娬{的是考證,認為“文章”是“等而末者也”。而姚鼐則認為三者是同等重要的,“三者之分,異趨而同為不可廢”,其理想是:“天下之大,要必有豪杰興焉,盡收具美,能祛末士一偏之蔽,為群材大成之宗者,鼐夙以是望世之君子?!?div style="height:15px;">“有所法”“有所變”的具體表現(xiàn)之二:提出“神理氣味,格律聲色”說
姚鼐在《古文辭類纂序》中說:“凡文之體類十三,而所以為文者八:曰神、理、氣、味、格、律、聲、色。神、理、氣、味者,文之精也;格、律、聲、色者,文之粗也?!边@是對古文審美要素的理論概括,這一理論是對劉大櫆的“神氣”說的繼承和發(fā)展,就“文之精”來看,在劉大櫆“神氣”的基礎上,增加了“理”和“味”,前者彌補了劉對思想內容的忽視,這里的“理”有方苞所說的“凡義理必載于文字,惟《春秋》《周官》,則文字所不載,而義理寓焉”“古文則本經術而依于事物之理”的“理”,亦即方苞所說的“理之是”,是對文章的合規(guī)律性的要求;后者加強了審美性的表達,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味”接近西方的“美”,凡以“味”論詩論文的,大都意在審美,如鐘嶸的“滋味”說,司空圖的“味外之旨”說等等。就“文之粗”來看,在劉大櫆“字句”“音節(jié)”的基礎上,增加了“格”“律”“色”三個要素,比僅僅從音節(jié)上求神氣,要全面得多,“格”指體制格調;“律”指法度規(guī)則;“色”指文采辭藻。格律聲色是外在的,顯露的,是藝術形式;神理氣味是內在的,隱藏的,是審美意蘊。兩者有機統(tǒng)一在一起。
“有所法”“有所變”的具體表現(xiàn)之三:提出“陽剛之美”“陰柔之美”說
姚鼐在《復魯絜非書》中說:“鼐聞天地之道,陰陽剛柔而已。文者,天地之精英,而陰陽剛柔之發(fā)也。……其得于陽與剛之美者,則其文如霆,如電,如長風之出谷,如崇山峻嶺,如決大川,如奔騏驥;其光也,如杲日,如火,如金鏐鐵;其于人也,如憑高視遠,如君而朝萬眾,如鼓萬勇士而戰(zhàn)之。其得于陰與柔之美者,則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風,如云,如霞,如煙,如幽林曲澗,如淪,如漾,如珠玉之輝,如鴻鵠之鳴而入寥廓;其于人也,漻乎其如嘆,邈乎其如有思,暖乎其如喜,愀乎其如悲。”這是對劉大櫆《論文偶記》中“十二貴”的概括,把渾、浩、雄、大、高等風格歸為陽剛之美;把遠、簡、疏、逸等風格歸為陰柔之美。這已非常接近西方美學“崇高”、“優(yōu)美”等美學范疇,這是真正意義上有中國特色的美學范疇。而且對這兩者之間的關系,姚鼐有清醒的認識:“吾嘗以謂文章之原,本乎天地;天地之道,陰陽剛柔而已。茍有得乎陰陽剛柔之精,皆可以為文章之美。陰陽剛柔,并行而不容偏廢?!彼J為純粹的陽剛會流于僵硬蠻橫,違逆不和;純粹的陰柔則會流于虛弱無力,幽暗不明。必須做到剛柔相濟,或有所偏勝。但在有所偏勝中,姚鼐似乎更傾向于陽剛之美,所以他又說:“其在天地之用也,尚陽而下陰,伸剛而絀柔,故人得之亦然。文之雄偉而勁直者,必貴于溫深而徐婉;溫深徐婉之才,不易得也。然其尤難得者,必在乎天下之雄才也。”這是對中國傳統(tǒng)文論中“風骨”說的繼承和發(fā)展。
總之,桐城派作為我國文學史上的一個散文流派,創(chuàng)始于方苞,變化于劉大櫆,成熟于姚鼐。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重要總集、別集介紹(11)
清代最大散文流派
文學常識學習筆記:性靈派、桐城派詩歌散文
清初桐城派古文 - 文學編年 - 國學論壇
【散文專題復習】——清朝
貼近泥土的呼吸|話說桐城詩派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