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自上世紀50年代中期起,印度尼西亞等東南亞國家開始“排華”運動,與中國產生外交糾紛,大陸政府因此禁止?jié)O民前往南沙群島……當?shù)仡I導說,國家不批準,為什么還要去?他說我們是偷渡??墒悄仙呈俏覀儑业?,我們是漁民,都是搞作業(yè)生產的,為什么判我們罪?
本文摘自:《中國國家地理》2013年第2期,作者:陳若,原題:《潮落潮起海南夢》
幾百年的傳統(tǒng)還能延續(xù)嗎?自合水水庫流下來的一條小河在此入海,形成規(guī)模并不大的潭門港。港口的出海條件算不得優(yōu)良——在它南邊,有海南3大河流之一的萬泉河入???;在它北邊,有規(guī)模更大、停泊條件更好的龍灣港。
這是海南東部一個濱臨大海的小鎮(zhèn)——潭門鎮(zhèn),與它毗鄰的另一個小鎮(zhèn)博鰲,因博鰲論壇而聲名鵲起,這使潭門鎮(zhèn)顯得有些落寞。但它在我心里,卻猶如麥加對于穆斯林,我是抱著朝圣的心理奔向它的。為什么呢?
因為潭門鎮(zhèn)漁民從古至今就是西沙、中沙、南沙(以下簡稱“三沙”)的主人,是他們把三沙與中國聯(lián)系起來。沒有潭門鎮(zhèn)就沒有三沙,也就沒有今天的三沙市。
因為這里還是一個遍地都是船長的地方,我說的是那種真正的船長:能看羅盤、望星象、辨海流,而不是像今天那些衣冠楚楚、依靠GPS和自動羅盤行船的船長。
更為重要的是,我曾經認為海南島雖在海中,但和內陸一樣,不像閩浙人那樣有海洋文明精神。但是我錯了,我在潭門鎮(zhèn)找到了這種精神。這是中國人最缺乏的精神,這精神與大海相關,但并非在海邊的人都具有。遼、冀、魯、蘇這些地方的人雖在海邊,但并不具有海洋性。那些駕船在近海捕魚的人,雖然也在海邊,但他們的精神狀態(tài)與內陸扶犁耕田的農民沒什么區(qū)別,而潭門鎮(zhèn)漁民擁有的卻是海洋文明的核心精神:敢冒險;敢向陌生領域前進;敢移民;敢同陌生國度的人做貿易;敢沖破束縛,追求自由……這里的船長最常說的一句話是:哪里有錢賺,就把船開向哪里。
潭門人:不打魚的漁民,不種地的農民
從??诒枷蛱堕T鎮(zhèn),途經瓊海市,與事先約好的作家盧傳福會合。此時北方已是隆冬,這里卻仿佛盛夏,車窗外不時閃過高大的椰子樹和棕櫚,更遠處是綠油油的農田,里邊種著稻子或菠蘿。我問盧先生潭門鎮(zhèn)是否有人種田,他說很少,“如果靠種田為生,早就餓死了?!蔽液荏@訝,于是和他展開了一段對話。
那他們靠打魚為生?
他們也不打魚,他們是不打魚的漁夫。
“不打魚的漁夫”是什么意思?
在中國,不管山東、浙江、福建,還是廣東或海南其他地方,所有漁民都是在船上捕魚,在水面勞作,只有潭門鎮(zhèn)的漁民是到三沙的珊瑚礁中潛水作業(yè),捕撈生活在珊瑚礁中的海珍品。哪里有珊瑚礁,他們就奔向哪里。
伍書光曾在1983年駕駛一艘載重量為9噸的帆船前往南沙,揭開了潭門鎮(zhèn)漁民重返南沙的序幕。
這種方式是什么時候開始的?
宋代就開始了。
沒有潛水設備怎么潛水?你肯定當時他們就潛水?
他們向來都潛水,潭門鎮(zhèn)的男孩別的技術不學,就學潛水。
他們潛水有高招嗎?
從水下上來的時候,不能馬上浮上來,要在中途停下來,緩一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