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 奇
鄭蔚 文匯報2012-06-12第十一版
在我國漁民群體中,他們是不同尋常的一族。
他們從不守著一個湖泊,或是一條江河,而是終年在南海的波濤中出沒。
中國的南海有多大,他們的船駛得就有多遠。
記者從潭門鎮(zhèn)漁民協(xié)會獲悉,位于海南島東部沿岸的潭門有漁民4000多人,漁船150艘,其中六成是100噸左右的木殼船,其余為200噸至300噸的鐵船。西沙、南沙、東沙、中沙,是他們祖祖輩輩作業(yè)的漁場。
登船出海的時候,他們就像壯士出關。
“誰要是心里放不下老婆,就別下海了?!崩洗L陳奕傳今年59歲,說話簡潔干脆。
他們就是在南海的浪濤里長大的。
看看海水的顏色,他們能辨別是近洋還是遠海;看看天上的海鳥,他們就知道茫茫大海哪里有礁盤和島嶼;看看夜空中的星辰,就知道他們的家潭門鎮(zhèn)在什么方向。
“我們從來不曉得怕,”他們說,“那是我們中國的海。我們才不怕菲律賓的士兵。禁漁期過了,黃巖島我們還是要去的?!?
他們是浪濤上的勇士。
也是南海的耕耘者。
他們還是歷史的參與者。在南海的開發(fā)史上,他們的祖先是最早的先驅。
從唐朝起,南沙就留下了他們的帆影。
因此,他們把南海稱作“祖?!?。
也許是長年在海上生活,他們與人交流的語言都很簡潔。說起南海,他們只回答四個字:
忠誠祖海。
闖蕩南海幾十年
明朝有一位識文斷字的潭門漁民,將自己的航海經驗記錄下來,編成一本通向南沙的航海手冊。一代又一代的后人,又不斷地增補、修改和完善。這本民間傳抄流傳下來的航海圖志,被考古學者命名為《更路簿》。
《更路簿》的“更”是里程單位,一“更”大約為10海里左右,“路”為航向?!陡凡尽返牡谝黄读|海更路》開頭寫道:“自大潭(潭門)過東海(西沙),用乾巽駛到十二更時,便半轉回乾巽亥,約有十五更?!敝v的是如何從潭門港出發(fā)到西沙群島,以及有多少距離。在沒有現代導航設備的情況下,船老大們就是靠著《更路簿》上祖祖輩輩積累下來的經驗,闖蕩南海。
今天的船老大們早已不用《更路簿》了,靠的是GPS導航儀和電羅經?!艾F在的船老大變傻了!”年近六十的老船長陳奕傳說。
“黃巖島我肯定還要去的”
陳奕傳從16歲起下海,已經說不清楚去過多少次黃巖島了。
4月10日,他們的“瓊·瓊海03888”號漁船抵達黃巖島的時候已是晚上。航行了三天三夜,船員們都累了,船下了錨大家就開始休息。陳奕傳心里想著明天是個好天,風也不大,該有不錯的收獲。
第二天早晨天蒙蒙亮,頭一個醒來的他卻發(fā)現:在黃巖島澙湖東北出口不遠處,竟然停著一艘菲律賓軍艦。
這艘菲律賓的軍艦比他以前見過的要大,雖然他叫不出它的名字,但他還是意識到了這艘軍艦來者不善,并立即引起了警惕。
他馬上叫醒了大兒子陳玉喜。陳玉喜今年38歲,老人已經開始鍛煉他當船長。
他們立即向潭門鎮(zhèn)的漁政和邊防報告了這個情況,然后警惕地觀察著菲律賓軍艦的動向。很快,菲律賓軍艦放下了兩條軍用橡皮艇,向他們駛來。橡皮艇越駛越近,可以看見艇上有持槍的士兵、拿著對講機的軍官和拿著照相機對他們船只拍照的官員模樣的人。
“我們運氣比較好,菲律賓人沒有上我們的船,只是一個勁地圍著我們的船打轉,不停地拍照?!标愞葌髡f,“就是他們上了我們的船也不怕,到這個關頭,你怕有用嗎?”
李成端的“瓊·瓊海05176”號漁船沒有這么好的運氣。“爬上來11個菲律賓人,里面有6個拿槍的軍人。我們手無寸鐵,沒有槍的怎么攔得住有槍的?。俊崩畛啥烁嬖V記者,“過去漁民出海可以帶家伙自衛(wèi),現在政府規(guī)定不能帶槍,都收上去了。我們是真正的平民百姓啊?!?
荷槍實彈的菲律賓軍人將李成端的漁船翻了個底朝天,所有的艙蓋都被打開看過。
“我們也是前一天晚上剛到黃巖島,還沒有開始打漁呢,他們也搜不到值錢的漁獲。菲律賓人裝模作樣地要查中國官方發(fā)的《南沙專項捕撈許可證》,我們是在中國的領海合法捕撈作業(yè),怕什么?我就拿出《許可證》給他看。他們還拍了照。”
下船前,菲律賓人還拿出一個英文文件讓他簽字,被有經驗的李成端一口回絕了:“我就是不簽。我估計這是一份要我們承認自己是非法越界捕魚的文件。這是我們的祖海啊,我就說看不懂,不簽?!?
對方拿他沒有辦法,在李成端的船上折騰了半個來小時,悻悻而去。
如今,李成端的“瓊·瓊海05176”號漁船停在潭門中心漁港里,和他家的另外兩艘漁船靠泊在一起。記者隨他乘坐小艇上了船。
這是條七八十噸的木船,甲板上停著4艘作業(yè)用的小船,駕駛室在最上層。駕駛臺后方是個柜子,柜子上鋪上被褥,就成了僅能容一人的床,床的里側還放著一套簡易的音響和通訊器材。出海時,這里就是李成端日作夜息的地方。
“我們怎么會越界捕魚呢?再說黃巖島就是我們中國的。”李成端邊說,邊從船長室頂層的格子里,拿出一卷海圖展開,“你看,我們的海圖標得清清楚楚,怎么會越界呢?”
這張海圖,紙張已經泛黃。“我是1964年出生的,這張海圖比我年紀還大,是我爺爺傳給我的?!彼呎f,邊小心翼翼地將海圖收好。
“我第一次去黃巖島是1984年,那時候,這里根本沒有菲律賓人的影子?,F在他們開兵艦過來,說黃巖島是他們的,天底下有這種道理嗎?”
“要是菲律賓還派軍艦到黃巖島去,你們還敢去黃巖島嗎?”記者問。
“當然去啊,”李成端毫不猶豫,“這是我們的島啊,只要禁漁期一過,黃巖島我肯定還是要去的。這個你不能怕,否則南海就沒有地方可以打漁了。”
“海里的魚比過去少多了”
陳奕傳自家的“瓊·瓊海03888”號漁船,雖是木質船,但船長28米、船寬5.5米,噸位是97噸。船上裝了兩套動力設備,馬力484千瓦,正常情況航速8節(jié),最快的情況下可以達到11節(jié)。
航速11節(jié),就是為了躲避和擺脫近年來南海上出現的歹徒而準備的。這些年來,南海上時常有周邊國家的蒙面歹徒越界侵害洗劫我正常作業(yè)的漁船,成為危及我南海漁民生命財產的最大不安全因素。
而這種情況,在過去是較為少見的。
陳奕傳記得自己16歲下海時,漁船還是生產隊的漁船,船只有20噸,馬力只有80千瓦。第一次下海是去文昌的七洲列島,他在船上整整吐了6天,幾乎沒吃什么東西。之后,這輩子遇見再大的風浪也不暈船了。
1970年下海的他,最早是到海里去撈海石頭。海石頭分布在淺海區(qū),撈上來賣給人家蓋房子用。當時1噸海石頭只值幾塊錢,他在生產隊里撈一天海石頭,隊里給他1毛5分錢。雖然錢少,但家里實在太窮,有了1毛5分錢可以不餓肚皮了。
漁民下??刹皇寝r民下田,而是和工人到廠里上班一樣的,也有3年學徒期。學徒工一年只掙一兩百塊錢,但是出海時,船上管飯。
讓陳奕傳至今覺得自豪的,是國家給漁民很高的糧食定量:一個月42斤米。這是重體力勞動者才有的定量標準,比鎮(zhèn)上、縣里的國家干部定量都要高。
在饑餓的年代,能吃飽飯就可以成為拼命干活最直接的動力。到了80年代,陳奕傳就當上了大副。那時,漁民出海還是靠海圖;而到了90年代,漁船上裝備了導航儀,海圖開始退出。
他最早一次跑西沙是1975年。從1982年起,幾乎每年要跑兩三次,永興島、珊瑚島、金銀島、甘泉島,西沙群島的很多島礁他都去了。
那時候國家還沒有禁止捕捉海龜。西沙群島的海龜、龍蝦、蘇眉、海參、馬鮫,豐富之極?!拔覔频竭^最大的梅花參有20來斤重,”陳奕傳給記者比劃說,“大小差不多有80厘米長,曬干后,它還有1斤2兩重。當時是80年代,這么大的海參干只賣到28元一斤,現在這么大的海參,500元一斤都買不到?!?
原來,海參大多生活在水深13到15米的海底,但它移動的速度極為緩慢,一個小時只能前進4米,所以漁民能潛入水中抓捕。漁民抓獲海參后,先要將海參剖腹洗凈,然后放在漁船上的大鍋中用海水煮1小時左右,然后再放在礁盤上曬干。如果沒有煮透,海參就容易爛。
海參非常神奇,離開水后,沒有多久就會自己融化,化作海水,無影無蹤,所以只能煮后曬干保存。海參的壽命最長不超過8年,超過8年以后,它會自己融化在大海里。這是陸地動物沒有的“自溶化功能”。
“以前我們去一次南沙,一般可以帶回來五六百斤的干海參?,F在,能帶回幾十斤干貨,運氣就很好了?!?
潭門漁民賣得最好的魚,其實是蘇眉魚。蘇眉的學名叫“波紋唇魚”,屬于軟骨魚綱鱸型目隆頭魚科,是一種珊瑚魚類,生活在南沙群島的珊瑚礁盤里,體色隨著棲息的環(huán)境而呈現艷麗的色彩,魚體上的斑紋特別明顯,色彩艷麗,狀如斑馬,眼睛上有兩道不規(guī)則的黑色條紋,蘇眉也因此得名。
“1995年、1996年的時候,南沙的蘇眉最多。六七個漁民一天可以抓到80斤蘇眉,也就是30條左右。你知道蘇眉是多少錢一斤嗎?那時就要240元一斤!一天就要將近2萬元!”
陳奕傳指著自家這棟兩層小樓說:“這550平方米的房子,就是靠蘇眉蓋的?!痹捓锿钢湴?。
“現在呢?”
“現在,一天能捉到2條蘇眉,就像在街上撿到個金戒指一樣了!海里的魚比過去少多了?,F在打漁的人,怕是一輩子也蓋不起這樣的房子了。”他的聲音低落下去。
“沒有國家支持,我們出不起?!?
陳奕傳的“瓊·瓊海03888”號漁船是二手船,買了才兩年多,當時花了120多萬元?!斑@艘船,今天買至少150萬!我們的艙木板多硬啊,螺絲都擰不進去。這樣硬的木頭才頂得住大風大浪,七八級的風你也可以開!這艙木板那時一立方2000元,現在至少要7000元!我當時向親戚朋友借了50萬元買船,是買對了?!标愞葌髡f。
“借款要幾分利呢?都還清了嗎?”記者問。
“親戚朋友之間借錢還要利息嗎?不用利息,慢慢掙慢慢還。還得差不多了,還欠了點?!?
潭門依然民風純樸,親情厚重。
“作為船長,你出海前要準備多少物資?”記者想了解船長的“出海成本”。
陳奕傳扳起手指告訴記者:“首先是油料要備足,如果去黃巖島,至少要準備10噸油;如果去南沙,要帶15噸油;現在一噸柴油要9000多元,這是出海成本的大頭。去一趟南沙,總要兩個來月的時間,還要準備好大米吧,船上有20多個人吃飯干活呢。冬天還要多帶點,因為海上刮東北風啊,船頂風回來開得慢;船上還有五六個冰箱,要放800到1000斤的豬肉,還有幾百斤的蔬菜。南瓜、胡瓜這些能多放點日子的蔬菜,要多備點。還有最重要的淡水,也要帶上六七十噸吧?!?
他忽然想起了什么:“船長還要負責把國旗帶好。潭門的船長出海,一般最少要帶3面國旗。在南海上遇上大風,一個晚上就能把一面新旗撕裂。一看國旗被風吹壞了,馬上換新的。現在越境到我們南沙、西沙、中沙來捕魚的越南船、菲律賓船很多。這海里的資源能不受影響嗎?在黃巖島,我們的國旗就得白天黑夜掛著,讓他們知道這是咱中國的漁船到自己家的祖海來了?!?
“漁民一年基本上出5次海,最多也就是6次,年收入三四萬元。漁民打漁回來,就沒事了,高興的話幫老婆干點家里的農活。潭門的漁民家里多多少少還有點地,一人三五分,大多種點蔬菜。鎮(zhèn)邊上的書田村那里有水田,一年可以種兩季水稻,冬天還可以放掉水,換種一季辣椒,來點錢。但船主就不得休息了,出一趟海,回來就要修船?!?
這些年,漁民下海的工資漲了嗎?
“說實話,真沒有什么太漲。因為漁民心里最清楚,這幾年來,海里的光景一年不如一年,船主沒有掙到多少錢。那些越境過來的漁船,一看四周沒有中國的漁船,毒魚、炸魚的活都干上了,這對漁業(yè)資源破壞太大。而咱中國漁船現在一般都不這么干,一是政府不讓干,邊防在船上查到炸藥要處罰你;二是漁民慢慢也有了環(huán)保意識,這是咱祖祖輩輩活命的‘祖?!?,你把礁盤炸了,把珊瑚破壞了,咱兒子孫子將來到哪去打漁?。俊?
有漁民說,過去船東出一次海的收入,現在差不多是船東一年的收入。
“幸虧現在還有政府給遠海漁船的‘柴油補貼’,一條船按馬力算,有幾十萬的收入。要是沒有國家的財力支持,咱真的出不起海了?!?
漁民,勇敢者的職業(yè)
說潭門鎮(zhèn)是海南漁業(yè)的搖籃,這話一點也不為過。
走進潭門鎮(zhèn)漁民協(xié)會,只見最大的一面墻上貼著我國南海的大海圖,左右兩側分別是介紹我國東、西、南、中沙群島的《南海概況》和《南沙海域島礁駐軍及部分被占島礁情況一覽表》。潭門鎮(zhèn)的漁民去東、西、南、中這“四沙”打漁的歷史,可以上溯到明朝永樂年間。
潭門鎮(zhèn)邊防派出所教導員李海嘯告訴記者,如今,我國在南海作業(yè)的漁船有80%就在潭門中心漁港。
在海里“創(chuàng)新”的柯家昌
在潭門鎮(zhèn),有個漁民的名字一直被人提起,那就是柯家昌??录也翘堕T鎮(zhèn)草堂村人,生于清末民初,幼年失去雙親,從未上過學。12歲時,他便隨鄉(xiāng)鄰父老下海。那時,潭門漁民就開始潛水捕撈,一艘3個漁民的小艇也是等級分明:頭目一人,站在艇首;船尾一人,是櫓公;艇肚一人,站在船中,負責下海潛水撈蚵,蚵是硨磲的俗稱,這種大型雙殼軟體動物是海洋貝殼中的最大者,直徑最大可達1米8。當時,柯家昌就是下海干活的“艇肚”。
當時漁民沒有任何潛水設備,唯一的“技術手段”就是將當時點燈用的“海棠油”灑在海面上,油花壓住波紋,還可增加光線的折射,使海底變得明亮。潛水的漁民就借此潛入海中尋找蚵,也就是撈硨磲。最初的作業(yè)方式極為原始,“艇肚”的作業(yè)強度和安全風險極大。頭目發(fā)現硨磲后,指令“艇肚”下海潛水將蚵連殼撈上小艇,然后再掄起十幾斤重的鐵錘砸破殼取肉,因此作業(yè)效率極低。更有“艇肚”因為水下視線不清,誤將手伸進幾百斤重的大硨磲口中而被咬住夾斷。
善于觀察的柯家昌卻發(fā)現蚵有一個特點:平時在海底張開雙殼,一被觸動,立即緊閉雙殼。他就在艇上將撐船的竹竿伸進打開的蚵殼中,蚵立即合上雙殼咬住了竹竿,他只要慢慢將竹竿提起,就可將蚵從海底撈到艇上,而不必再潛水。這新的作業(yè)方式使效率大大提高,而勞動強度大大降低。
初戰(zhàn)成功,他又想出法子,用有樹節(jié)疙瘩的樹干做成撈蚵的工具,這樣,即使上升過程中蚵“松口”也很難逃脫。但將蚵?lián)频酱虾?,仍要用大錘砸。碰到百多斤的硨磲,震得小艇都要散架了。
柯家昌再研究:“有沒有辦法消除蚵的閉合力?”他發(fā)現蚵的閉合力來自兩扇殼的河筋。河筋有力但很脆,只要用刀一扎就斷。河筋一斷,蚵的雙殼就無法閉合。于是他發(fā)明了鐵制的“蚵鑿”,扎斷蚵的河筋后就可以輕松取肉,再也不必用大錘硬砸了。
這一來自生產實踐的“創(chuàng)新”看似簡單,其實不然。直到幾十年以后,潭門鎮(zhèn)的漁民到菲律賓去旅游,發(fā)現菲律賓人的作業(yè)方式比上個世紀初潭門漁民的還要原始:等海水退潮后,幾個壯漢將大蚵“嗨幺嗨幺”抬回村,然后動員女人孩子搬來柴草點火燒,燒了半天大蚵才打開雙殼,于是眾人用刀割下蚵肉分而食之。
柯家昌還用撿來的廢玻璃,發(fā)明了海南漁民第一副“潛水鏡”,鏡架是樹干,鑿出圓孔后嵌入玻璃,再用造船的桐油和石灰粉密封。這樣的“潛水鏡”雖然原始,但漁民的眼睛可以不暴露在咸的海水中。當時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泰國等地的漁民,還都沒有見過什么叫“潛水鏡”。也正由于他的發(fā)明,使?jié)撍稉瞥蔀樘堕T鎮(zhèn)漁民一代一代傳下來的經典作業(yè)方式。
漂流20天,絕處逢生
下海的風險之大,漁民最清楚。上個世紀50年代初,省里的、市里的干部到潭門鎮(zhèn)去,發(fā)現鎮(zhèn)上年齡超過50歲的男人很少,碼頭上只見婦女和孩子,一打聽:50歲以下的男人都出海去了,而50歲以上的男人大多已經葬身大海。
大海風云莫測,即使在裝備了GPS導航儀的今天,漁民仍是勇敢者的職業(yè)。
1997年9月28日凌晨,專門在海上從事收購活魚的“瓊·瓊海0338號”漁船,在從西沙永樂群島返回潭門鎮(zhèn)的途中遇上了狂風巨浪。傾盆暴雨中,滿載的漁船從幾層樓高的浪尖摔到浪谷,50多噸的漁船直線下沉。全船6位漁民解開小艇慌忙逃生。
只有2噸的小艇載著6人在海上漂流。幾個小時后,風雨停歇,但淡水桶里已經沖進了海水,咸得不能喝了。一艘巨輪從小艇不遠處駛過,卻不愿停船救人。
他們開始“喝尿自救”,用唯一的礦泉水瓶接住自己的尿,喝尿解渴。滿以為靠著自己的尿液能活下去,怎么也沒想到,第三天后,人再排出的尿液,竟然咸得就像海水一樣,無法再喝了,“喝尿自救”的路走到盡頭。
幸好到第四天,老天開始下陣雨,他們重新裝滿了水桶。饑餓中,他們將無意中帶到艇上的一本書撕開,將撕下的紙浸到水里變軟后慢慢吞下,一人一天只能吃一張紙。到第八天的時候,有的漁民眼睛已經不會轉動了,就像死魚的眼睛一樣,這說明死神已經離他們不遠了。
第九天,突然有一群剝皮鯧魚跟著小艇游。這燃起了他們生的希望。但魚在海里,人在艇上抓不到魚,而且剝皮鯧魚的特點是不吃魚餌,即使有釣鉤也不可能上鉤。怎么辦?
常年的海上經驗讓他們想出一個法子:把白布條放在魚鉤上,然后再綁上螺絲帽。螺絲帽的重力使魚鉤快速下沉,然后再將它快速拉起,讓剝皮鯧魚誤認為白布條是逃遁的小魚而追逐。當剝皮鯧魚追逐白布條奮力跳出海面時,守候在邊上的兩個人乘勢伸手將剝皮鯧魚拉進艇里。就這樣,他們總算吃上了海里的活魚,度過了最饑餓的時刻。
第十天,他們發(fā)現海水的顏色不再是墨藍色,有點淺綠,這說明離陸地不遠了。
直到第十二天,他們才為越南漁民所救。原來,他們從北緯19°附近漂流到北緯9°53′。在沒有淡水、沒有糧食的情況下漂流了600海里。
因為突然遇險沉船,他們都來不及向漁政和邊防報告險情。發(fā)現他們失蹤后,部隊派出軍艦和飛機搜尋,但沒有找到他們的蹤跡。
就在他們失蹤的第二十天下午,我國駐越大使館打來電話:“瓊·瓊海0338號”漁船上的6位漁民在越南獲救!邊防派出所和鎮(zhèn)政府的干部趕緊到漁民家里報喜,卻發(fā)現漁民家屬已經絕望,正在給失蹤的丈夫做“三七”!
喜從天降,令6位漁民的家人喜極而泣!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