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實實在在的站在它面前,看到這些被譽為海南黎族“最后的精神家園”,中華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民居“活化石”的船形屋時,竟讓我久久地,久久地說不出話來,我不清楚是激動,驚異,還是敬畏。
放眼望去,群山環(huán)抱,椰林搖曳,檳榔婆娑,錯落無序的茅草屋在蒼翠的椰林下隱約可見,半圓拱形頂,狀如船蓬,茅檐低矮,幾近垂地,整體像一只只倒扣在地上的船只,向人們訴說著歲月的滄桑和時光的流動。
追根溯源船形屋的由來,當?shù)孛耖g流傳一段凄婉的傳說。古老古老的從前,有一位公主克夫,娶她的男人都活不長,被國人視為掃帚星而不容,千方百計請命將她處死。父王不忍心下手,便將她置于一條無舵無漿的小船上,流放到海南島。公主為了躲避風雨,防御野獸,從山上砍來幾根木頭,豎立在海灘上,然后將小船拖上岸,底朝天放置木柱上做屋頂,再用茅草遮住四周。風雨侵襲,船板腐爛,她便割來茅草做屋頂,形成了初期的船形屋。黎族人祖先上島后,幾經(jīng)沿襲,世代流傳和改進,使現(xiàn)存的船形屋,既保留了古代黎族民居營造技藝,又融合了漢族傳統(tǒng)的建筑藝術(shù)。
走近船形屋,發(fā)現(xiàn)這些造型特別的屋子,都是用茅草,泥土,竹子,木材等自然之物搭建。我撫摸著用泥草糊成的土墻,透著一種沁人心脾的涼爽,粗糙的墻上稻草可見,飄溢著一股淡淡的稻香,其清涼舒坦的感覺大大超乎原本的想像。
推開陳舊的房門,歲月的塵埃撲面而來,早已人去樓空的房間空空蕩蕩,只有中間三根高大的柱子傲然挺立,這個黎族人心目中的“戈額”(黎語男人),堅強的用自己的肩膀,扛起歲月的風霜。象征“戈定”(黎語女人)的四根細柱,靜靜地佇立在四角,深情相伴。歲月滄桑,他們卻攜手站立,讓愛凝結(jié)著光陰,千古流芳。
隔著舊時的窗欞,看幾平方平的“隆閨”,這種被海南黎語稱之為“不設(shè)灶的小屋”,是男女青年談情說愛的專用場所。按照黎族的習俗,兒女到了十五六歲,就是談婚論嫁年齡。黎族人用開放和包容,為自己的兒女建起“隆閨”,讓他們自由地,隨心所欲地尋找自己的意中人。那條通往歲月深處的小路,見證了多少悲歡離合,總是靜靜地,靜靜地聽一屋黎聲黎語的呢喃,看一盞油燈的溫馨浪漫。
在海南昌江縣洪水村,東方縣白查村和俄查村,有近三百多間船形屋得以留存至今。2012年,船形屋營造技藝入選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隨著海南新農(nóng)村民房改造建設(shè)的推進,這幾個村整村搬遷新村。作力記錄黎族人生存與發(fā)展軌跡,見證黎族歷史文化傳承脈胳的船形屋,由靜寂,消亡,走到了傳承,保護。
還有個別人不想離開,仍然生活在船形屋中,那是對逝去歲月的眷戀,對勤勞祖先的懷念,對美好家園的回味。
船形屋一一瓦房一一樓房,黎族人的住房,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改變。船形屋的故事以及它所承載的建筑文化,讓每個見之者為之動容,為之思索,懷想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