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有很多調理脾陽虛的方子,今天推薦幾個調理脾最虛的經典名方,簡單實用,效果顯著,供脾陽虛的朋友作為參考。
在正式介紹調理脾陽虛的名方之前,咱們先來聊一聊脾陽虛的治療思路。
脾陽虛也是陽虛的一種類型,而腎主一身之陽,五臟六腑非腎陽而不能溫煦。而腎陽的發(fā)展壯大,又需要脾運化的氣血來滋養(yǎng)。因此,脾陽和腎陽是相互依存的關系。
脾陽不足的人必然會有某種程度的腎陽不足,而腎陽不足的人必然會有某種程度的脾陽不足。咱們平常所說的脾陽虛,只是脾陽虛的癥狀較為明顯,而腎陽虛的癥狀不太明顯罷了。
同理,如果腎陽虛的癥狀較為明顯就是腎陽虛,如果脾腎兩臟陽虛的癥狀都很明顯就是脾腎陽虛。
了解脾陽和腎陽之間的關系之后,治療脾陽虛的基本思路也就出來了,那就是以補脾陽為主,以補腎陽為輔,欲補脾陽必須要兼顧著補下腎陽。
調理脾陽虛的思路有了,方子自然也就產生了,沿著這個思路可以擬出很多的方子來,其中比較經典的脾陽虛名方有如下幾個——
1、理中湯
組成:黨參10克,白術10克,干姜10克,炙甘草10克。
用法:水煎兩次,將藥汁混合均勻后,每天分3-4次溫服。
這個理中湯出自張仲景的《傷寒論》,是整部《傷寒論》的核心總方,能重振中焦,健運脾胃,恢復脾胃升清降濁的功能,可用于治療脾陽虛導致的脾胃虛寒等癥,比如怕吃涼的、拉肚子等等。
2、附子理中湯
組成:黨參10克,白術10克,干姜10克,炙甘草10克。
用法:水煎兩次,將藥汁混合均勻后,每天分3-4次溫服。
理中湯的重點是調理脾陽虛,如果脾陽虛且兼有腎陽虛,用理中湯的效果就不太好了。
然而,脾陽虛的人多數會兼有不同程度的腎陽虛,所以到了宋朝的時候,世人又在張仲景的理中湯中加了一味附子,理中湯就變成了附子理中湯。
現在的附子理中湯已經做成了丸劑,稱為附子理中丸,脾腎陽虛的可以直接購買成藥服用,非常方便。
由于附子具有一定的肝腎毒性,雖然經過炮制可以降低其毒性,依然不建議長期服用,也不建議個人購買附子自行煎煮,還是服用附子理中丸比較安全。
但是,附子理中湯補脾腎陽虛的效果又特別好,所以針對脾腎陽虛較重的人,建議先用附子理中丸做開路先鋒,然后再用其它的方子進行后續(xù)調理。
對于脾腎陽虛程度不是特別重的人,也可以不用附子理中湯,而是直接使用理中湯或以下幾個方子。
3、山藥菟絲子粥
組成:懷山藥30克,菟絲子10克,粳米100克。
做法:
1、菟絲子搗碎后裝入茶包,或用紗布包起來,放入砂鍋加適量清水燒開,轉小火煎煮30分鐘左右,取汁待用。
2、把濾出的藥汁倒進砂鍋里,如果水量不足則加水補充,燒開后把懷山藥搗碎,將懷山藥和粳米滾水下鍋,煮成粥狀即可食用,可加老紅糖調味,趁熱一次吃完,每天吃一次。
本方以菟絲子補腎益精,山藥補脾腎。如果脾陽虛比較重,還可以加入干姜10克,紅棗3-5枚。如果腎陽虛也很明顯,可以把菟絲子用量增加到20克。
如果脾陽虛的程度比較輕,可以直接用山藥菟絲子粥進行食療。脾陽虛比較較重的人,要用理中湯或附子理中湯調理一段時間后,也可以用這個食療方鞏固療效。
4、加味甘草干姜湯
組成:干姜5克,肉桂3克,炙甘草6克。
用法:沸水沖泡飲用。
這個甘草干姜湯也是張仲景的方子,出自《傷寒論》,比較適合喜歡泡水喝的朋友。但是這個方子不能長期飲用,一旦舌頭顏色轉紅就不能繼續(xù)飲用了。
5、苓桂術甘湯
組方:茯苓12、桂枝9克、白術9克、炙甘草6克。
用法:每日一劑,水煎溫服。
苓桂術甘湯也是張仲景的名方之一,出自《金匱要略》,有溫陽化飲、健脾利濕的功效,適合于中陽不足的痰飲病,有胸脅支滿、心悸目眩、舌苔白滑等癥狀。
更簡單通俗地說,苓桂術甘湯適用于脾陽虛且兼有胸脅支滿、心悸目眩、舌苔白滑等水氣凌心癥狀的人服用。
編后語:
治療脾陽虛的方子還有很多,其實所有方子都是因人而異的,本文所列舉的方子請不要隨意套用,務必經過中醫(yī)診斷,對癥加減化裁后再服用。
作者:張長海(孟老二干貨淘寶店掌柜,國家公共營養(yǎng)師,擅長飲食養(yǎng)生、慢病調理)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