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蘇常州的一個普通農(nóng)村,一戶特殊的家庭成了焦點。
身為北大博士后的王永強,在美國硅谷從事高薪工作,但不知道為什么,從20年前他就與家人徹底斷了聯(lián)系。
當處于彌留之際的母親郭巧娣通過媒體找到他,希望在臨終前見他最后一面時,王永強竟然果斷拒絕。
他的冷漠無情遭到了網(wǎng)友的一致譴責:
“真是個白眼狼,書都讀到狗肚子里去了!”
但隨著越來越多的細節(jié)流出,劇情很快反轉(zhuǎn),網(wǎng)友的態(tài)度也來個180度的大拐彎。
這究竟是怎么回事?
母親病危
2019年,在江蘇常州某醫(yī)院的病床上,73歲的郭巧娣已經(jīng)奄奄一息,昏迷中的她口中喃喃自語:“強強,你在哪兒呢?快回來吧,媽媽想見你!”
這個場景讓病房里所有的人都為之動容。
當?shù)仉娨暸_得知郭巧娣的事情后,對她的遭遇深表同情。
為了完成郭巧娣最后的心愿,電視臺當即決定通過媒體,動用一切力量,盡快幫她找到兒子。
記者在詢問后得知,老人口中的兒子叫王永強,當年是北京大學的博士后,非常優(yōu)秀。
1999年,兒子和兒媳一起去日本留學,兒子在走之前還向她承諾:“從日本留學回來后,會出錢幫家里蓋一棟樓房?!?/span>
郭巧娣當時非常高興,還特意為兒子和兒媳辦了餞行宴。
但沒想到兒子竟然一去不返,此后,再沒收到他的任何消息。
“從小養(yǎng)大的兒子竟然拋棄了我!”
面對記者的鏡頭,郭巧娣早已泣不成聲:“當年,兒子失聯(lián)后,可把我和他爸給急壞了,我們找遍了所有能想到的地方,都沒有找到他,到現(xiàn)在為止,已經(jīng)整整20年了。”
……
之后,隨著這檔為母尋兒節(jié)目的播出,社會各界都給予了郭巧娣廣泛的關(guān)注,為她打抱不平。
與此同時,熱心的網(wǎng)友更是通過各種渠道,積極尋找王永強的下落。
最終,有網(wǎng)友獲悉:王永強目前在美國硅谷做工程師,年薪幾十萬,生活境況優(yōu)渥。
當記者得知這一消息,立馬在第一時間撥通了王永強的電話,義正詞嚴地對他說:“你的父母已經(jīng)找了你20年,你怎么忍心拋下他們不管?”
電話那端一直沉默!
記者又急切地說道:“你母親現(xiàn)在病得很重,你快回來吧,她很希望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能見上你一面!”
哪知,王永強冷冷地丟了句:“我不會回去的!”就果斷掛掉了電話。
此事傳到網(wǎng)上,網(wǎng)友們徹底被激怒了:
“養(yǎng)不熟的白眼狼!”
“念那么多書有什么用,真是忘恩負義!”
……
正當大家把指責的矛頭齊齊對準他時,王永強的殘疾哥哥卻出面回應(yīng):“這不全怪他!”
網(wǎng)上一片嘩然!
“王永強這樣做,完全是被迫無奈,他實在是太難了!”王永強的哥哥動情地說。
網(wǎng)友們迷惑不解!
真實情況果真如郭巧娣描述的那般嗎?還是這中間有什么不為人知的隱情?
隨著記者的走訪和深入了解,人們才發(fā)現(xiàn)這件事遠比想象中要復(fù)雜得多……
成長經(jīng)歷
1969年,王永強出生在江蘇常州的一個貧困家庭,他在家中排行老三,上面有一個哥哥和姐姐。
因為哥哥天生殘疾,需要長期依靠藥物治療,這讓王永強家的情況更是難上加難。
王永強的姐姐在十幾歲的時候就不得不輟學,去外地打工賺錢。
王永強的父母則是忙于生計,整天四處奔波。
這也就意味著,家里的重擔從一開始就落到了幼小的王永強身上。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
為了減輕家里的經(jīng)濟負擔,他從小就開始撿拾垃圾補貼家用,連他上學所用的鉛筆頭和舊本子都是從垃圾堆里撿回來的。
從小學到初中,王永強總是利用課余時間,盡自己所能幫父母分擔家務(wù),同時,他還要照顧生活不能自理的哥哥吃飯、如廁……
即便生活如此艱難,王永強也從來沒有在學習上放松過自己,他學習勤奮努力,年年都能捧回一張“三好學生”獎狀。
以至于在初中畢業(yè)時,他以全村第一的成績,考上了當時縣城最好的高中。
當左鄰右舍都對王永強交口稱贊時,郭巧娣則不以為然,甚至出言嘲諷:“學習好有什么用,又不能當飯吃!”
郭巧娣始終認為:多讀一年書,就少賺一年的錢。
所以她曾多次勸說王永強要像姐姐一樣,早早輟學打工,貼補家用。
然而,在不斷地學習中,王永強已經(jīng)知道“知識改變命運”這個道理。
他清醒地意識到:作為農(nóng)村的孩子,他唯一的出路,就是考上大學!
為此,他暗暗發(fā)誓:不管吃再多的苦,也一定要繼續(xù)讀書!
不可避免地,在快開學時,王永強因為上學的問題和父母發(fā)生了激烈的爭吵。
到最后,郭巧娣為了讓他知難而退,直接威脅他:“你讀書可以,除非你每個月都給家里上交生活費!”
面對如此苛刻的交換條件,王永強竟然毫不猶豫地答應(yīng)下來。
因為在他看來,讀書比什么都重要。
王永強非常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他每天晚睡早起,學習異常刻苦。
除此之外,為了賺取生活費,他還得利用課下時間做兼職:飯店服務(wù)員、發(fā)傳單、送報紙……甚至還到工地扛水泥、搬磚。
但即使這樣,在每個月給家里上交完生活費后,他自己所剩的錢也是寥寥無幾。
為此,王永強不得不節(jié)衣縮食,能省則省,每天吃不飽飯是再正常不過的事。
生活的磨難讓王永強在暗地里不知流了多少眼淚,但他從來沒有想到過放棄。
對他來說,只要能讓他讀書,受再大的委屈也是值得的!
況且,那一張張優(yōu)異的成績單,足以讓他引以為傲。
就這樣,他靠著頑強的毅力,半工半讀勉強上完高中,最后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上了蘇州大學。
這時,郭巧娣又故技重施,再次逼迫他輟學。
所幸的是,大學里的貧困生每個月都能領(lǐng)到4元的額外補助。
最后王永強好說歹說,在原先生活費的基礎(chǔ)上,把4元的補助金也全部上交父母。
這才得以說服父母,讓他完成了大學四年的學業(yè)。
由于王永強大學期間表現(xiàn)優(yōu)秀,畢業(yè)后他直接被蘇州大學保送為研究生。
到了研究生的階段,國家的補助也提高了許多。
當郭巧娣得知王永強每個月都能領(lǐng)到七十多塊錢的補助時,不禁心生歡喜。
但王永強畢竟已二十多歲,需要花錢的地方很多。
除了平時的社交應(yīng)酬,他還有許多科研項目需要完成,所以他并沒有把補助金全部上交給父母。
可沒想到的是,郭巧娣竟然為了此事怒氣沖沖地跑到王永強就讀的學校,不管不顧地大聲痛罵:“你現(xiàn)在翅膀硬了,有錢只顧自己享樂,對家里不管不顧……”
這讓王永強難堪之極,當時他恨不得找個地縫鉆進去。
此后,王永強成了校園里的“名人”,不時有異樣的目光向他投來,更有一些不明真相的同學在他背后指指點點。
在巨大的思想壓力下,他一頭扎進書本里,全身心投入到了學習中。
最終,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他獲得了博士學位,并爭取到了北京大學博士后流動站工作的機會。
在此期間,他認識了學校一位教授的女兒,兩人情投意合,開始談婚論嫁。
彼時的王永強對即將到來的新生活充滿了期待:也許等有了自己的小家庭,父母就不會再糾纏自己。
然而,之后的一切并不像王永強期待的那般美好!
逃離家庭
按照習俗,舉行結(jié)婚典禮時,男女雙方的父母都必須到場。
當王永強興奮地將自己結(jié)婚的消息告訴老家的父母時,卻遭到了父母的百般阻撓,他們的理由是:怕他娶了媳婦忘了娘。
無奈之下,王永強只好表示,結(jié)婚后還會按時給他們生活費,父母這才點頭同意。
但接下來,郭巧娣又以參加婚禮沒有路費為由,開口向王永強要1000塊錢。
可郭巧娣哪里知道,剛參加工作的王永強,工資少得可憐,婚禮一直是女方家在籌辦,他一下子根本拿不出這么多錢。
于是,王永強的父母便以此為借口,拒絕去北京參加他的婚禮。
婚禮上,王家沒有一個人來,現(xiàn)場極為冷清,王永強明顯感覺到妻子不高興,他也被父母傷透了心。
婚后,王永強照常會每個月給家里寄生活費,妻子倒也通情達理:畢竟父母年齡大了,孝順他們是應(yīng)該的。
但小兩口的做法并沒有讓王永強的父母感到欣慰,他們反而變本加厲,找各種理由,五次三番地打電話向王永強要錢。
父母的行為讓王永強非??鄲?,時間長了,妻子也漸生不滿。
不僅如此,郭巧娣甚至提出,讓王永強把殘疾的大哥接到北京來,讓他們小兩口照顧。
母親的無理要求讓王永強左右為難,不知如何是好。
由于沒有得到王永強的及時回應(yīng),惱怒的郭巧娣找到他的工作單位,又是一番吵鬧。
父母的得寸進尺,讓王永強苦不堪言,他和妻子的關(guān)系日益緊張。
深陷在家庭困擾中的他,工作也深受影響,科研項目一直停滯不前。
恰逢此時,有一個去日本進修的機會,王永強如釋重負,為了擺脫父母的糾纏,他決定帶妻子一同前往。
但郭巧娣知道后,千方百計地加以阻攔。
迫于無奈,王永強只好向她表示:從日本回來后,就出錢給家里蓋一棟新房。
郭巧娣這才欣然放行。
但沒過多久,郭巧娣又托人聯(lián)系上了遠在日本的王永強,絲毫沒有問起他在異國生活的心酸,一張嘴又是以各種借口要錢。
母親的行為讓王永強徹底寒了心,同時,也讓妻子的積怨越來越深,最終,忍無可忍的妻子選擇與他離婚。
王永強苦苦挽留,但無濟于事。
看著手里的離婚協(xié)議書,王永強心灰意冷,明明自己寒窗苦讀多年,如今,卻落到這般境地。
“如果再不擺脫父母,自己的后半生一定會葬送在他們手里!”想到這,他一氣之下踏上了前往美國的飛機。
起初,郭巧娣發(fā)現(xiàn)兒子聯(lián)系不上后,并不在意,因為她覺得,兒子那么孝順,一定會主動聯(lián)系她的。
但過了一段時間,依然沒有等來王永強的消息。
老兩口立馬慌了,他們開始四下打聽兒子的下落,為此找遍了王永強的朋友和同事,甚至聯(lián)系了遠在北京的親家,但都沒有找到他。
后來,郭巧娣才知道,王永強早已注銷了他在中國的身份信息。
自此,王永強徹底消失,直到20年后郭巧娣病重住院。
孰是孰非
最終,郭巧娣含恨而去,到死也沒能見上兒子王永強一面,不禁令人唏噓!
這場家庭鬧劇,到底孰是孰非, 對此,網(wǎng)友們各執(zhí)一詞,看法不一。
對郭巧娣和王永強兩人的行為,有人給予批判,也有人同情他們。
不得不說,郭巧娣最終的結(jié)局是可憐的,她用道德綁架兒子,把兒子一直當搖錢樹,可她從沒有給予過王永強真正的溫暖。
不知臨終時,躺在病床上的郭巧娣回顧過去時,是否為自己之前的行為感到過懊悔。
而王永強,父母雖然給了他生命,可后來所有的一切全靠他自己的努力,他所經(jīng)歷的痛,外人并不能感同身受。
王永強最后選擇不見父母,內(nèi)心必定有著永遠無法愈合的傷口,他的成長經(jīng)歷也著實讓人同情。
孝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孩子孝順父母理所應(yīng)當。
但作為父母,不能一味地從孩子身上索取,畢竟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也有屬于自己的生活,父母應(yīng)該多考慮一下孩子的感受,凡事應(yīng)適可而止。
親情并非一句“血濃于水”,它更多的是親人之間的一份理解與包容。
作為父母,只有在兒女年幼時,盡自己所能照顧他們,給兒女提供盡可能好學習和生活環(huán)境,只有這樣,步入老年后,才能換來子女對等的尊重和陪伴。
你養(yǎng)我長大,我陪你變老,不僅僅是一份責任和擔當,更是一場父母與兒女雙向奔赴的對等付出。
作者:冰靈。來源:砍柴書院(ID:kanchaishuyuan)閱讀和寫作是一種力量,不限于表達自我,也不止于賺錢養(yǎng)家。值班編輯:徐子豪。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