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一封3A電報,讓兩位領導人下定了決心。不惜一切代價,挺進大別山,打亂敵軍部署,為我軍解放全國開辟新局面!
為了快速前進,他們放棄重武器選擇輕裝上陣,哪怕被敵人火力壓制。
前有黃泛區(qū)泥濘難行的道路,后有白崇禧死咬不放的追兵,他們面臨的的疲憊、饑餓、酷暑、潮濕。
(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形勢圖)
前行的每一公里,都是戰(zhàn)士們用生命為代價鑄就的。12萬野戰(zhàn)軍進入大別山,連天累月的戰(zhàn)斗使士兵傷亡過半。
一、兵行險棋,毛主席決定讓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
1947年,國軍與解放軍戰(zhàn)況膠著,以黃河為界,蔣介石試圖“分區(qū)而治”。
然而看著山河那頭依舊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國民,毛主席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想辦法,解放全中國。
當時由劉伯承和鄧小平率領的中野戰(zhàn)軍已經強渡黃河,挺進了魯西南。然而蔣介石占據著更多資源,將大本營維護得滴水不漏,解放軍始終不得其法。
(1947年的國軍照片)
這時毛主席突然想到,要是劉鄧大軍能盡快翻越大別山,那不就能直插南京腹地,打蔣介石一個措手不及?
這實在是一步險棋。首先是大別山地形復雜,又值雨季,山中酷暑同時道路泥濘,軍隊在其中極難行進;
且晉冀魯野戰(zhàn)軍已經連續(xù)作戰(zhàn)近1個月,早已人困馬乏,無力再進行高強度野戰(zhàn)行軍;
并且,此時跟在劉鄧大軍身后的國民黨追兵有十幾個旅,而我軍此時僅有12萬人,敵軍無論是人數(shù)還是裝備,都遠超我軍,這將是一場萬分艱苦的戰(zhàn)斗。
果然,這個計劃一經提出,就遭到了反對,倒不是計劃有問題,而是劉鄧認為現(xiàn)在野戰(zhàn)軍急需休整,希望可以延后執(zhí)行計劃。
然而毛主席隔天卻直接發(fā)來一封“AAA”級絕密電報,希望野戰(zhàn)軍能夠及時配合計劃。
并不是毛主席不心疼我們的士兵,而是時間就是生命,我們只有抓住了這個機會,才有可能扭轉局勢,盡快結束戰(zhàn)爭。
這封電報讓劉伯承和鄧小平看到了毛主席的決心,也明白了他的良苦用心,當即決定,服從命令,挺進大別山!
(劉伯承與鄧小平)
二、前有天險,后有追兵,野戰(zhàn)軍在大別山中艱難前行
劉伯承和鄧小平給中央發(fā)去回復,準備半月后開始大別山之行。而實際上,為了搶奪先機,野戰(zhàn)軍在電報發(fā)出后的第9天就開始了行動。
雖然下定決心,然而現(xiàn)實的殘酷也擺在了眼前。首先要面對的是天險,魯西南與大別山相距千里,野戰(zhàn)軍首先面對的就是號稱“死亡區(qū)”的黃泛區(qū)。
那里有被河水淹沒的農田,也有被山洪沖垮的房屋,大量的河水泥沙土壤沉積在一片區(qū)域,中間還有牲畜動物的尸體,沒有半點生機。
(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
那是比沼澤更危險的地帶,原本生活在此的村民都離開逃難,只有野戰(zhàn)軍不得不腳踩泥濘,互相攙扶而過。
支撐他們前行的,是對勝利的渴望和對美好未來的向往。好在這個時候國民黨還沒有反應過來,沒看懂劉鄧大軍的真實意圖,只是以為他們是“南逃”,并沒有窮追猛打。
而在野戰(zhàn)軍向汝河前行的時候,蔣介石才反應過來,連忙調集大軍,試圖阻止中野軍橫渡汝河。蔣介石親自坐鎮(zhèn),調集國軍整編85師,駐守汝河南岸,力求斬斷野戰(zhàn)軍前行道路。
(中野戰(zhàn)軍行進圖)
而由劉伯承鄧小平兩位元帥帶領的野戰(zhàn)軍卻也不是吃素的。在經過了大半個月的長途跋涉后,野戰(zhàn)軍依舊見山開路,遇水搭橋,一往無前。
于是,在前有天險,后有追兵的情況下,劉鄧大軍硬生生殺出一條血路,強渡汝河。而后又在敵軍將將追上之際,有驚無險地度過了淮河。
而后淮河水位突然暴漲,攔住了敵軍追擊的步伐,至此,劉鄧大軍成功挺進大別山。
(劉鄧大軍度過淮河)
三、敵人太過難纏,12萬士兵死傷過半,中野軍雖敗猶榮
雖成功挺進大別山,牽制了國民黨軍隊,這場戰(zhàn)役卻還沒有結束。蔣介石惱羞成怒,在南京遙控指揮國民黨大軍集結,誓要將中野軍圍困殲滅在大別山中。
此時國民黨大軍由白崇禧指揮作戰(zhàn),手握40萬軍隊,牢牢把控著大別山。
白崇禧之前就一直帶領桂系軍隊與日軍作戰(zhàn),因此熟悉大別山地形,且此人軍事才能不輸劉鄧,因此十分精準的對游擊的中野軍進行打擊。
(白崇禧照片)
而此時中野軍在大別山中被追擊得十分狼狽。主要是因為之前為了快速行軍,野戰(zhàn)軍放棄了重武器,在國軍的壓力下又無法在大別山建立根據地,無法獲得足夠的補給,戰(zhàn)士們十分疲累。
白崇禧的軍隊又十分難纏,看準了我軍劣勢,便直接采取火力壓制,人海戰(zhàn)術。12萬缺衣少食、火力不足的野戰(zhàn)軍被40萬全副武裝的國軍全面壓制,只得且戰(zhàn)且退。
到半年后1948年3月,劉鄧大軍終于沖出包圍圈,離開大別山。
此時進山的12萬野戰(zhàn)軍只余不足6萬人,損失一半以上隊伍??梢哉f是二野最慘烈的一次敗仗。
(劉鄧指揮大別山戰(zhàn)役)
不過雖然人員損失過半,由于客觀原因戰(zhàn)斗失敗,這次行動卻是十分成功的。
因為這是解放戰(zhàn)爭中的一個了不起的轉折點,它打破了兩黨地區(qū)分治的局面,讓解放軍由被動防守轉變?yōu)橹鲃舆M攻,為后面解放全國奠定了基礎。
中野軍雖敗猶榮。
結語
時光匆匆,硝煙似乎已離我們遠去,我們如今再看,卻依舊能從歷史的縫隙里窺見戰(zhàn)爭的殘酷。
我們應當時刻銘記,我們現(xiàn)在能夠生活在和平友好的環(huán)境中,是因為先輩們的斗爭和犧牲。我們回望歷史,是為了展望未來,我們始終希望能夠和平發(fā)展,共創(chuàng)美好的明天。
參考資料
段鐵安.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的戰(zhàn)略意義[J].中州今古, 1997.
胡遵遠張應松.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血鑄軍紀救危局[J].黃河.黃土.黃種人, 2018, 000(003):P.20-22.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