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於努爾哈赤的祖先,在《太祖武皇帝實錄》中記載著一美妙傳說:說是在很古的時候,在長白山東北的布庫里山下一個稱為布勒湖里的湖泊,仙女佛庫倫浴於此,食神鶴所銜紅果,感而受孕,後來便產(chǎn)下一名男嬰,名布庫里雍順,他便是滿洲的始祖——愛新覺羅.布庫里雍順。[1]
以下為愛新覺羅自布庫里雍順到努爾哈赤之父塔克世的世系略表;從努爾哈赤起,接清帝世系表。
愛新覺羅.布庫里雍順(清皇室始祖)
↓ 數(shù)世之後,至猛哥帖子兒與其弟范察,
↓ 建州左衛(wèi)才開始有清楚的世系表
↓
猛哥帖子兒 或稱孟特穆.為六世遠(yuǎn)祖,追封為「肇祖原皇帝」[2]
長子 次子
董山(或稱充善,追為五世祖) 褚宴
董
山
長子妥羅 次子議謨 三子錫寶齊古篇
?。ㄗ窞樗氖雷妫?
獨子 福滿
又稱「六祖」追封為「興祖直皇帝」
長子
德世庫 劉闡 索長阿 覺昌安 包朗阿 寶實
↓ 覺昌安任明朝「建州左衛(wèi)都指指揮使
追封為「景祖翼皇帝」
長子 額爾袞 界堪 塔克世 塔察篇古
禮敦巴圖魯
↓
↓
「顯祖宣皇帝」,即努爾哈赤之父
從努爾哈赤起,接清帝世系表。
大清皇朝皇帝世系表
年號 | 廟號 | 謚號 | 名諱 | 承襲關(guān)係 | 生母 | 出生日期及地點 | 登極日期 | 稱帝年齡 |
天命 | 太祖 | 高皇帝 | 努爾哈赤 | 明建州左衛(wèi)他失長子 | 宣皇后(喜塔臘氏) | 1559年,明嘉靖三十八年 | 天命元年正月初一日 | 58 |
天聰 崇德 | 太宗 | 文皇帝 | 皇太極 | 太祖第八子 | 孝慈皇后(葉赫那拉氏) | 1592年,明萬曆二十年 | 天命十一年九月初一日 | 35 |
順治 | 世祖 | 章皇帝 | 福臨 | 太宗第九子 | 孝莊文皇后(博爾濟(jì)格吉特氏) | 1638年,崇德三年 | 崇德八年二十六日 | 6 |
康熙 | 聖祖 | 仁皇帝 | 玄燁 | 世祖第三子 | 孝康章皇后(佟佳氏) | 1654年,順治十一年景仁宮 | 順治十八年正月十九日 | 8 |
雍正 | 世宗 | 憲皇帝 | 胤禎 | 聖祖第四子 | 孝恭仁皇后(烏雅氏) | 1678年,康熙十七年 |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二十日 | 45 |
乾隆 | 高宗 | 純皇帝 | 弘曆 | 世宗第四子 | 孝聖憲皇后(鈕祜祿氏) | 1711年, 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日雍親藩邸 | 雍正十三年九月初三日 | 25 |
嘉慶 | 仁宗 | ?;实?/font> | 顒琰 | 高宗第十五子 | 孝儀純皇后 | 1760年,乾隆二十五年圓明園天地一家春 | 嘉慶元年正月初一日 | 37 |
道光 | 宣宗 | 成皇帝 | 旻寧 | 仁宗第二子 | 孝淑睿(喜塔臘氏) | 1782年,乾隆四十七擷芳殿中所 | 嘉慶二十五年八月二十七日 | 39 |
咸豐 | 文宗 | 顯皇帝 | 奕 寧 | 宣宗第四子 | 孝全成皇后(鈕祜祿氏) | 1831年,道光十一年六月初九圓明園澄靜齋 | 道光三十年正月二十六日 | 20 |
同治 | 穆宗 | 毅皇帝 | 載淳 | 文宗長子 | 孝欽顯皇后(葉赫那拉氏) | 1856年,咸豐六年三月二十三日儲秀宮 | 咸豐十一年十月九日 | 6 |
光緒 | 德宗 | 景皇帝 | 載湉 | 宣宗第七子奕環(huán)的長子 | 慈禧妹(葉赫那拉氏) | 1871年,同治十年六月二十八日太平湖藩邸槐蔭齋 | 光緒元月正月二十日 | 4 |
宣統(tǒng) | | | 溥儀 | 奕環(huán)次子載豐的長子 | 蘇完瓜爾佳氏 | 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正月十四日什剎海醇王藩邸 | 光緒三十四年十一月初九日 | 3 |
註:清太祖及清太宗為滿清入關(guān)前稱帝,以紅色區(qū)隔之。
(大清國.聖祖仁皇帝 愛新覺羅?玄燁)
《愛新覺羅宗譜》是清朝產(chǎn)生的一部大型統(tǒng)譜。
清朝最后一次修玉牒,是在光緒33年(1907)。1915年,遜清廷又通知各地宗室、覺羅呈報戶口,準(zhǔn)備再次續(xù)修家族宗譜6沒有了江山,要做這件事很不容易,一直拖到了1921年陰歷6月,到次年的閏5月完成。
1935年,宗室熙洽在東北上書給滿洲皇帝溥儀,請求續(xù)修愛新覺羅家族宗譜。次年8月,溥儀下了一道“圣旨”,修譜所需的費(fèi)用,由“恩賜款”項中支用,不足部分由同族人捐助。這次修譜由樸厚、鐘繼、溥瀛、斌碹、今松喬、慶厚負(fù)責(zé)。除了匯總、普查資料外,充分利用各宗支的原修家譜。關(guān)內(nèi)京津方面由載濤、載潤負(fù)責(zé),把各府家譜正本送到東北。同時,這次修譜還參照了1907年、1922年玉牒,實際上是歷次玉牒的總匯。最后用鉛字排印,精裝為8大冊。
首卷轉(zhuǎn)錄自《清朝通志》的“愛新覺羅源流”之外,只包括例言、世系圖、世系譜(錄)3部分,與普通的民間家譜略有不同。子孫排行字語(字輩)作為譜錄的排列依據(jù),融人在世系譜之中;一般族譜中的“告身(恩綸錄)”,記的是家族受到皇家賞賜,愛新覺羅本系皇族,自然也就無所謂皇家的恩綸了;由于歷代皇室編有專門的《圣訓(xùn)》,記述了歷代祖先對子孫的訓(xùn)示,而《宗人府則例》,實際上是以國家立法形式出現(xiàn)的皇族“族規(guī)”,在《宗譜》中也就沒有一般族譜中的“家訓(xùn)”部分;至于像科舉、傳記、墓圖、著述這幾部分,同樣因皇家各有專門的書籍,在《宗譜》中也沒有必要重復(fù)記述了。
《宗譜》的首冊是“星源吉慶”,為帝系圖,以及歷朝帝后大事,附錄妃、嬪及皇子女。另外7冊為世系表:甲冊為文宗、宣宗、仁宗、高宗、世宗、圣祖、太宗位下世系子孫;乙、丙冊為太祖位下世系子孫;丁冊為顯祖位下世系子孫;戊、己、庚冊為景祖、興祖位下世系子孫。
世系表中的內(nèi)容,包括名字、生母姓氏、生卒年月日時、壽數(shù)、妻妾、子嗣、爵秩、封贈。不同于豎格玉牒,它沒有關(guān)于女兒、女婿的記載。
參照原來玉牒的直格形式,這次修成的宗譜改為橫格,布面封皮也統(tǒng)一用黃色。今有學(xué)苑出版社1998年影印本,分裝28冊,另索引2冊、《星源吉慶》1冊。
宗室與覺羅
皇族,依據(jù)與歷代清朝皇帝血緣關(guān)系的遠(yuǎn)近,就大者而言,分為宗室與覺羅兩大部分.
宗室,是指努爾哈赤父親塔克世的后世子孫,也就是努爾哈赤及兄弟們的后裔,包括塔克世系、努爾哈赤系、皇太極系、福臨系、玄燁系、胤稹系、弘歷系、颙琰系、(日文)寧,系、奕濘系、載淳系、載泥系、溥儀系。
覺羅,是指興祖福滿和景祖覺昌安的后世子孫,還有塔克世兄弟的后裔,包括福滿系、覺昌安系。宗室身系黃帶子,覺羅身系紅帶子,以顯示貴族的不同身分與地位。宗室又依據(jù)與皇帝血緣關(guān)系的遠(yuǎn)近,分為近支與遠(yuǎn)支。近支是指皇帝的直系本支,還有當(dāng)朝皇帝兄弟之子女;別的各支則為遠(yuǎn)支。
宗室因罪革退者降束紅帶子;覺羅因罪革退者降束紫帶子。據(jù)《玉牒》統(tǒng)計,在宗室各支系中,先后有18個支系被降束紅帶子:
顯祖塔克世三子舒爾哈齊長子阿爾通阿長子舒爾赫一支;
顯祖塔克世三子舒爾哈齊次子阿敏之孫塞克圖次子拉哈禮一支;
顯祖塔克世三子舒爾哈齊次子阿敏次子愛度一支;
顯祖塔克世三子舒爾哈齊六子濟(jì)爾哈朗之孫楊桑長子務(wù)能義一支;
顯祖塔克世三子舒爾哈齊九子腦岱一支;
顯祖塔克世五子巴雅喇四子鞏阿岱一支;
顯祖塔克世五子巴雅喇五子錫翰一支;
顯祖塔克世五子巴雅喇八子德瑪護(hù)一支;
太祖努爾哈赤長子褚英曾孫蘇努一支;
太祖努爾哈赤次子代善九世孫興瑞之子全亮一支;
太祖努爾哈赤次子代善次子碩托一支;
太祖努爾哈赤次子代善三子薩哈廉長子阿達(dá)禮一支;
太祖努爾哈赤五子莽古爾泰一支;
太祖努爾哈赤六子塔拜之孫額爾濟(jì)圖一支;
太祖努爾哈赤七子阿巴泰四子岳樂十九子務(wù)爾占一支;
太祖努爾哈赤十子德格類一支;
太祖努爾哈赤十六子費(fèi)揚(yáng)古一支;
太宗皇太極長子豪格五子猛我三子延信一支。
在覺羅各支系中,因罪被降束紫帶子的,最少有兩支:
興祖福滿長子德世庫主子尼揚(yáng)古子瓦哈長子阿三一支;
興祖福滿次子劉闡子陸虎臣曾孫塔思護(hù)之曾孫長安保十二子豐盛額一支。
襲爵與嗣子
愛新覺羅家族的先世要受到追封,他們的后代子孫也受到清朝的封賜。愛新覺羅家族的先祖被迫封為皇帝者有4人:努爾哈赤六世祖猛哥帖木兒,追封為肇祖原皇帝;努爾哈赤曾祖父福滿,追封為興祖直皇帝;努爾哈赤祖父覺昌安,追封為景祖翼皇帝,努爾哈赤之父塔克世,追封為顯祖宣皇帝。在他們的子孫中,封為親王的1人,郡王2人,貝勒 1人,一等男7人,二等男4人,三等男6人,一等子5人,二等子3人,合計33人。
襲爵一般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多數(shù)皇族的爵位是按輩遞降承襲。如父為親王,子無殊功則1人襲封為郡王,孫無殊功則1人襲封為貝勒,曾孫無殊功則1人襲封為貝子,以下類推。另一種是按原封世代承襲,即所謂“世襲罔替”。清初有6個親王、2個郡王,他們的王爵以后每代由1人承襲,習(xí)慣上稱之為“鐵帽子王”。清中葉以后,又恩封了4個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
愛新覺羅的后世子孫,承襲先輩爵位大多是子襲父爵,但卻不是如漢族的嫡長子承襲制,而是在諸子中,選擇最具才能、功勛最大者承襲,有的是由最喜歡之子承襲,有的是由最心愛的妻妾所生之子承襲。
豫親王多鐸的子孫承襲王爵:
第二代豫親王是由多鐸次子多尼承襲;
第三代是由多尼次子鄂札承襲;
第四代是由鄂札五子德昭承襲;
第五代是由德昭十五子修齡承襲;
第六代先是由修齡長子裕豐承襲,因事革爵后又由修齡次子裕興承襲,又因事革退,最后由修齡五子裕全承襲;
第七代是由裕全次子義道承襲,第八代是由義道長子本格承襲;
最后一代是由本格的嗣子懋林承襲。不難看出,愛新覺羅家族的爵位如同皇位一樣,不是嫡長子繼承制,而是擇子繼承。努爾哈赤及兄弟的子孫后代,受封及襲爵者多達(dá)1978人,包括親王 140人、郡王94人、貝勒63人、貝子53人、鎮(zhèn)國公88人、輔國公209人、鎮(zhèn)國將軍148人、輔國將軍249人、奉國將軍261人、奉恩將軍673人。
嗣子主要是為了承襲爵位,但當(dāng)嗣子承襲的爵位因事革除,他就不再作為嗣子,而要仍回到本支去。如努爾哈赤十四子多爾袞封為睿親王,1650年死后無嗣,由同母弟多鐸五子多爾博過繼給他為嗣子,襲睿親王爵。次年多爾袞以謀逆被革爵,多爾博當(dāng)然也就無爵可襲,只好仍回原支。1778年乾隆為多爾袞昭雪,追還原封王爵,世襲罔替。而多爾博早幾年已過世了,但仍追認(rèn)為多爾袞的嗣子,由他的子孫襲爵。
在愛新覺羅家族史上,還出現(xiàn)幾個“嗣子世家”。在這幾個家庭里,有多名子孫過嗣給他支做嗣子:
一是乾隆十一子永理,他的次子綿懿,過繼給他三兄永璋為嗣子;
四子綿傯,過繼給他十二弟永(王基)為嗣子;
長子綿恕的次子奕綸,過繼給他四兄永堿之子綿惠為嗣子;
七子綿儐之孫載岐,過繼給他十二弟永瑾之孫奕繕為嗣子。
二是道光五子奕諒,他本人過繼給嘉慶三子綿愷為嗣子;
他的長子載濂之子溥修,過繼給載濂五弟載津為嗣子;
次子載漪,過繼給嘉慶四子綿忻之子奕詰為嗣子;
四子載瀛之子溥忻,過繼給道光九子奕謠為嗣孫。
三是道光七子奕誤,他的次子載泥,過繼給咸豐為嗣子,后為光緒帝;
五子載灃的長子溥儀,過繼給同治為嗣子,后為宣統(tǒng)帝;
六子載洵,過繼給嘉慶四子綿忻之子奕(讠志)為嗣子;
七子載濤,過繼給嘉慶五子綿愉的六子奕謨?yōu)樗米?,后又改繼給奕譞的八弟奕詒為嗣子。
輩分與起名
愛新覺羅家族,生子取名成了一件復(fù)雜的事情,不過這也僅限于近支宗室。至于遠(yuǎn)支宗室和覺羅,相對較少受到束縛。
在《愛新覺羅宗譜》中,乳名和小名隨處可見。像小明、小喜、小群、小桂、小柱、小貝、筱鶴;大力、大喜、大林子以及落柱、老疙瘩、老生打。人名中的數(shù)字,多數(shù)反映的是排行,如小四、小五、小九、二小、二福、二鎖、二喜、二秀;二慶、二肥、二胖、二鐵、三鎖、三福、三秀、三寶、三泰、三德、三壽、三珠、四保、五福、五全、五德、五齡阿、八寶、九齡。希望生女兒,就干脆給男孩起名叫二鳳、芯蓮、牛妞。
有些名字,反映出長輩對子女夭折的憂慮,如釘鑄、鐵鎖、所林、拴柱、留住、保住。還有如漢人叫“狗剩”的,是想過往的妖精對這條小命不屑一顧。希望孩子長大結(jié)實、勇猛、有福氣,就叫石頭、石柱、鐵山、鐵柱、虎哥、順哥、遠(yuǎn)福。
在遠(yuǎn)支宗室和覺羅中,使用數(shù)字取名也是一個特點。多以孩子出生之時家中老人的年歲來取名,如五十九、六十八、七十二、八十三,反映了人們延年益壽的愿望。同時,這種方法無需高深的文化,簡便易行,瑯瑯上口。在《宗譜》中這類名字在300個以上,從五十起,一直到九十,九十以上較少。這些人也多數(shù)是無爵無職的,即使有爵職,爵不過奉恩將軍,職不過參領(lǐng)、佐領(lǐng)。
入關(guān)前,愛新覺羅家族按滿族習(xí)慣,從名字上分不出輩分。入關(guān)以后,康熙受漢族文化影響較深,給子孫取名也采用輩分字。他生有35子,除夭折的11子外,24個兒子一律使用“胤”字作輩分字,還規(guī)定兒輩為“胤”字輩,孫輩為“弘”。字輩,曾孫為“永”字輩。
1722年,雍正按照避諱的規(guī)矩,他的那些兄弟,再用“胤”字作輩分字就不合適了,于是一律改為了“允”字。惟一的例外是,后來怡親王允祥病逝,雍正的說他“事朕八年如一日,自古無此公忠體國之賢王”,所以,特地恢復(fù)他的名上的“胤”字。
乾隆年間,皇六子永(王容)畫了一幅《歲朝圖》,進(jìn)呈給孝圣皇后,乾隆帝的題詩中有“永綿亦載奉慈娛”一句。后來,他取其中的“永綿亦(奕)載”4字為近支宗室的字輩。1776年,又規(guī)定以后皇嗣取名,永、綿二字改用頤、曼,而別的人仍用永、綿作字輩。
1825年,從大臣選出的10個字中,道光帝欽定了“溥毓恒啟”4字,作為“載”字以下的字輩。1857年,咸豐帝又續(xù)擬了“燾閭增祺”4字,作為“啟”字以下的字輩。
清朝宗室的字輩,前后計有14字:
胤弘頤曼奕載溥毓恒啟燾閭增祺。如果以努爾哈赤為第1代的話,那么皇太極是第2代,福臨是第3代,玄燁是第4代,以后玄燁這一支系,胤 (允)字輩是第5代,弘字輩是第6代,永字輩是第7代,綿字輩是第8代,奕字輩是第9代,載字輩是第10代,溥字輩是第 11代,毓字輩是第12代,恒字輩是第13代,啟字輩是第14代,燾字輩是第15代,閭字輩是第16代,增字輩是第17代,祺字輩是第18代。
1937年,溥儀又增:
“敬志開端,錫英源盛,正兆懋祥”12字,作為“祺”字以下的字輩。
那些支派較遠(yuǎn)的宗室,往往也有自己的字輩。如豫親王保泰的后人,“載”字輩改用“常”字,“溥毓恒啟”字輩,分別用“松柏清國”4字。
在宗室中,皇帝親兄弟的子孫出生后,要奏請皇帝來取名。還有奉旨改名的,至于對廢宗室的改名,則具有懲罰的意味。雍正下旨八弟允祺改為“阿其那”,九弟允糖改為塞思黑,允祺的兒子弘旺改為菩薩保。對原廢太子允礻乃的兒子弘皙,乾隆帝把他開除宗籍,還改名為四十六。
1911年辛亥革命后,滿族失去了統(tǒng)治民族的地位,愛新覺羅家族的特殊地位動搖了。在特定的社會政治形勢下,民國初年出現(xiàn)了滿人更改姓名的現(xiàn)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