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理论片,69视频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成人app,国产1级毛片,刘涛最大尺度戏视频,欧美亚洲美女视频,2021韩国美女仙女屋vip视频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明代狀元楊升庵家族遷徙軌跡詳考

——兼談“湖廣填四川”與“麻城孝感鄉(xiāng)”
楊立新 羅衛(wèi)華 楊錦輝 摘要:本文以湖北麻城西楊鎮(zhèn)楊氏族譜《升庵公譜序》等族譜資料為主要線索,以元未明初楊升庵的 家族遷徙為研究對象,從正史、方志、族譜、友人文字與出土文物等五個方面進行相互參證,詳細考證楊 升庵家族由江西而遷湖廣麻城、再由麻城遷入四川這一遷移軌跡。楊升庵家族清晰的遷移史,是元末明初 之際眾多由湖廣遷入四川的家族的一個典型代表,對于“江西填湖廣” 、 “湖廣填四川”及“麻城孝感鄉(xiāng)” 等移民現(xiàn)象的研究,有著較為重要的文獻價值。 關鍵詞:楊升庵,家族遷移,麻城孝感鄉(xiāng),湖廣填四川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fā)漁樵江渚上, 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這首大氣磅礴的《臨江仙》 ,伴隨著歷史名 著《三國演義》廣為流傳,傳唱千古。這首膾炙人口的《臨江仙》的詞作者,就是被稱作“明代三大才子” 之一的“大明狀元”楊慎。 楊慎,字升庵,二十歲以“鄉(xiāng)試第一”中舉,二十四歲高中狀元,在整個有明一代“記誦之博,著作 之富,推慎為第一” 。作為有明一代四川唯一的狀元,其學問之淵博,其著述之豐富,無疑是明代川蜀文 化史上一顆璀璨的明星。新都人常以“相如賦、太白詩、東坡文、升庵科第”并稱,驕傲自豪之情,不言 而喻。著名思想家李贄將他稱作“楊戍仙” ,與唐代詩人李白、宋代文豪蘇軾并提: “岷江不出人而已,一 出則為李謫仙、蘇坡仙、楊戍仙,為唐宋并我朝特出,可怪也哉! ” 不惟如此,楊慎所屬的楊氏家族,更是以“一門七進士,兩朝宰相家”顯赫一時,成為當?shù)孛T望族。 其父楊廷和十二歲登科中舉,十九歲進士及第,時人驚為“神童” 。后來歷仕三朝,做了十八年宰相,為 有明一代重臣,“頗以鎮(zhèn)靜持重,為中外所折服 ”。 《明史 · 楊廷和傳》稱贊他的治國才能說: “流賊熾而 無土崩之虞,宗藩叛而無瓦解之患者,固賴廟堂有經濟之遠略也。”并引前任內閣首輔李東陽的話說: “吾于文翰事頗有一日之長,若經濟事須歸介夫。及武宗之終卒,安社稷者,廷和力也。 ” 新都楊氏家族,同眾多的家族一樣,在歷代的戰(zhàn)亂紛爭中輾轉遷徙著。因此,立足不同的歷史時間點, 對于其“祖籍”或“原籍”的記載,就不完全相同。 《明史·楊廷和傳》的記載為“新都人” 。 《明史·楊 慎傳》的記載為“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區(qū))人,祖籍江西廬陵。 ”董曉萍《楊慎》傳中的記述說“楊 慎出生于北京孝順胡同(現(xiàn)曉順胡同)的一座門第顯赫的相府。這是一個世代書香兼朝廷顯宦的大家庭, 祖籍四川新都。 ”以上文字記述,表述不同,也都沒有錯。但是,如果我們站在考察整個家族遷移軌跡的 角度來看,又都不夠全面。因此,本文從正史、方志、族譜、友人文字與出土文物等五個方面進行相互參 證,詳細考證楊升庵家族由江西而遷湖廣麻城、再由麻城遷入四川新都這一遷徙軌跡。并以此為基礎,談 談對于“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及“麻城孝感鄉(xiāng)”等移民現(xiàn)象的一點看法。 一、正史與地方縣志中關于楊慎家族的記載 新都楊氏一族,自楊玫起,五世為官,尤其是楊廷和、楊慎父子,一個是兩朝宰相,一個是大明狀元, 盛極一時,官修史書、方志自有文字記載。 正史中對楊慎家族的記載,最早的是二十四史之一的《明史》 。 《明史·楊廷和傳》的記載為: “楊廷 和,字介夫,新都人。父春,湖廣提學僉事……弟廷儀兵部右侍郎,子慎、惇、孫有仁皆進士,慎自有 傳。 ” 《明史·楊慎傳》的記載為: “楊慎(1488~1559),字用修,號升庵,少師楊廷和之子。公認為明朝 三大才子之一,明代文學家。漢族,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區(qū))人,祖籍江西廬陵。 ” 國史重在資政, 對于家族的記錄雖然較為簡略, 卻具有既有極高的真實性和權威性。 從以上兩處記載, 我們已經可知新都楊氏家族四代人的基本情況,其家族遷移軌跡涉及江西廬陵和四川新都兩地。 白壽彝教授主編的《中國通史》的記載則比《明史》更為詳細一些: “楊慎(1488—1559)字用修, 號升庵。祖籍江西廬陵,六世祖避元末亂徙湖廣麻城,再徙入蜀,遂居四川新都(今屬成都) 。史載從楊
-1-

升庵的祖父楊春(字留耕)到楊升庵的子侄輩,楊家四代人一共出了七個進士,楊升庵的父親楊廷和亦為 進士,官至正德、嘉靖兩朝宰相,可謂一門七進士,兩朝宰相家,成為四川新都最有名的望族。 ”這部《中 國通史》共 12 卷,22 冊,約 1200 萬字,歷時近二十年完成,引用資料翔實,反映了學術界最新研究成果, 是迄今國內外規(guī)模最大的《中國通史》 ,具有較強的學術性和權威性。上述這段文字,對于楊慎家族的遷 移,則在《明史》的基礎上,補充了“徙湖廣麻城”一段,從而使得楊氏家族的遷移軌跡更為清晰。 麻城、新都兩地縣志對于楊氏家族的記載,則比《明史》和《中國通史》更為詳細??h志是地方官修 的性質,其真實性也是很可靠的。根據(jù)民國二十四年由余晉芳編撰的《湖北省麻城縣志·前編》記載: “楊 廷和新都人,先世由麻城遷蜀,父春復為湖廣提學僉事,廷和年十九歲成進士……” 。道光甲辰年的《新 都縣志·文獻遺徵》開篇文即為《明修撰楊升庵先生年譜》 ,據(jù)其記載有: “宏治元年戊申公一歲,按公先 世江西廬陵人,六世祖世賢避元末亂徙居湖廣之麻城,再避紅巾亂乃入蜀,居新都(狀元館記) ” 。1994 年版四川《新都縣志·社會風土》則記載: “楊,元末避亂,徙湖北麻城縣,后入川居本縣。 ”麻城和新都 兩地縣志的對楊氏家族的記載完全吻合,亦與前述之正史記載完全一致,當無疑義。 從以上正史和方志中的記載,我們可以確知:楊慎家族經歷了一個由江西廬陵遷入湖北麻城、再由湖 北麻城遷入四川新都的遷徙過程。 二、麻城西楊鎮(zhèn)、孝感楊店鎮(zhèn)兩地楊氏族譜的互證 家族族譜,亦是史籍文獻之一種,具有較為重要的史料價值。 《中國族譜研究·中國族譜研究之史學 意義》明確指出其史學價值: “族譜為中國史籍之一類,與中國民族及文化之維系,關系甚巨。 ”孝感楊店 鎮(zhèn)《楊氏宗譜·續(xù)譜凡例》有明確的表述: “譜曰家乘,與國史無異。史紀言紀事紀年月地官,歷千百朝 而不易;譜書名書氏書尊卑昭穆,歷千百世而不易。所關至重且要,后世子孫其慎之。 ”相比于國史方志 側重于政績功勛而言,族譜更注重家族的血脈傳承,所謂“功德官爵,有國史在” 、 “源流婚媾,有家牒在” , 即為此義。因此,在考辨家族史上,家族族譜有著其他文獻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關于楊慎家族的遷徙情況,在我們所見到的麻城西楊鎮(zhèn)民國三十五年版《楊氏族譜》和孝感楊店鎮(zhèn)民 國六年版《楊氏宗譜》中均有記載,其中麻城《楊氏族譜》關于新都楊氏家族的記載較為詳細。 (遺憾的 是,我們尚未能搜集到新都楊氏族譜原稿,倘若以后搜集到新都楊氏族譜,或許會有說服力。當然,由于 相關資料的豐富和詳實,這個小小的遺憾并不影響本文的論證的科學性和結論的正確性。 ) (補注:該文發(fā)表于 2011 年,我們 2012 年從新都楊升庵十四世孫楊德力處收集到清.光緒版楊氏族 譜記載,入川一世祖世賢公為元時江西廬陵人,元未避歐祥之亂徙居湖廣麻城縣西南,又避紅軍之亂于洪 武初同子壽山遷蜀新都縣北門外,卒于新都縣,葬西門外,妣黃氏生子壽山一人,卒于湖廣麻城縣,葬湖 廣麻城北山,更進一步映證了本文結論的正確性。 ) 湖北麻城西楊鎮(zhèn),原為西陽鎮(zhèn),十一世儒士百齡公修譜時易陽為楊,始名為西楊鎮(zhèn)。民國三十五年版 這套族譜資料二十八冊,卷首四冊,正卷二十四冊,其中卷首四冊計一百三十三篇文獻,七十二幅繪圖, 雖顯陳舊,但保存完好,較為詳細地記載了麻城西楊鎮(zhèn)楊氏族人的遷徙史。從麻城西楊鎮(zhèn)《楊氏族譜》記 載文獻研究來看,該支族譜由入麻始祖萬戶侯楊仲祥于明洪武十四年首修,關于楊仲祥公, 《麻城縣志》 清乾隆六十年刻本記載: “明武勛,萬戶” 。次修為入麻六世長孫楊潤公。楊潤公,據(jù)譜記載為明成化十九 年癸卯亞魁,初任四川廣安知州,后升浙江僉事、山西提學副史。三修為楊氏九世孫著名賢吏楊王庭(筑 “楊公堤”救民數(shù)萬而載史冊) 。據(jù)譜記載,王庭公為萬歷十三年乙酉舉人,歷任江西德化南直桃源知縣, 山東萊州通判,江西廣信府同知,署饒州府知府。以上族譜記載與地方縣志所載相符。該楊氏族譜歷經明 清至民國三十五年,修編九次。九修由六房第十八世孫大福字桂芳主持。一九九二年由六房二十一世裔孫 楊志國主持第十次修撰,時間跨度六百余年。 據(jù)族譜記載, 該支楊氏入麻始祖仲祥公曾追隨明太祖朱元璋, 在建立大明朝中功勛卓著, 封護駕將軍, 在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鄱陽湖大戰(zhàn)中激戰(zhàn)六晝夜,一舉打垮了陳友諒軍,陳中流矢而亡, 鄱陽湖大戰(zhàn)雖艱難取勝卻遭朱元璋猜忌,遂學古人,功成身退,隱居麻城西陽鎮(zhèn),朱元璋屢求不至,八十 三歲即明洪武十三年庚申封萬戶侯,仲祥公年八十五無疾而終,葬臥牛大蛇形山,配夏戴汪周四房夫人, 生子十三公,分別為福一、福二……福十三,后封“十三太保” 。由于元末明初的動蕩與遷徙,后裔分散 到四川、重慶、河南的人數(shù)眾多,也有到貴州、陜西等地,在省內的有孝感、隨州、竹山、竹溪、京山、 鐘祥等地。
-2-

族譜中涉及新都楊氏家族較為重要的文獻有:明洪武壬戌敕封萬戶侯始祖仲祥府君敘、明洪武辛亥開 科狀元江西籍吳伯宗譜序,明戊辰賜進士狀元及第劉若宰譜序,明正德辛未狀元及第升庵公序,咸豐拾年 歲次庚申仲冬月賜進士出身兵部主政世愚弟徐宗一譜序。相關文字摘錄如下: 《明洪武壬戌敕封萬戶侯始祖仲祥府君敘》中有: 逮元末歲,天子少乾健之學、決斷之才而奸邪盈廷,正直避世,遂以盜賊橫生,吾祖父號 林安由華陰而移居弘農之北鄉(xiāng)。及吾父伯二公,又見亂熾盜多,復徙于江右。江右文人皆宗以 為師焉,學術之深淵,固無庸予言也。其紛紛世系,雖居不一地,官不一朝,而其嫡派是無毫 末之差。 《升庵公序》全文如下: 吾族之譜,豈可妄言哉。自伯彥公入籍江西,傳之太祖,十七世矣。太祖同胞有三。伯一 公之子孫,安守故土。伯二公之子,即仲祥公也。伯三公當仲祥鎮(zhèn)麻之日,幕居數(shù)載,旋已相 與家焉。因元季余亂,避而入蜀,遂廬于新都,后以武功封益州侯,即慎之太祖也。獨記仲祥 公除元亂而創(chuàng)明業(yè),膺封拜而鎮(zhèn)光黃,嗣續(xù)多人,皆善繼善述。甫及六世,登甲科者已有八矣。 其六世長孫潤公,先司牧廣安,與家君細查世派,本一族兄弟。后家君升浙江經略,潤公升浙 江僉事,同寅數(shù)載,相待益真。兩人即不乎同胞,萬世詎可忘其本始。慎今奉命入河南,過湖 北,特錄世譜以志之,庶令傳之不朽云。 明正德辛未狀元及第四川新都慎升庵氏謹志 西楊鎮(zhèn)楊氏族譜這樣記載三公各自的居住之地: 伯一公守故土,住江西吉安府廬陵縣;伯二公長子伯祥早逝,媳撫二孤世居揚州,次子仲 祥籍麻始祖;伯三公侄仲祥鎮(zhèn)麻之日,公慕居數(shù)載,旋已相與家焉,因元季余亂,三世避蜀, 住于新都,后以武功封益州侯,數(shù)傳至春。 明戊辰賜進士狀元及第劉若宰所題寫的《譜序》中有: 悉究水木之繇,關西華陰而徙江右廬陵、金溪、南昌,又遷于楚之蘄水,后分派麻城、孝 感、興國,更一支往蜀而喬居焉。 仔細梳理以上幾段文字,我們基本上可以清楚地描繪出麻城西楊鎮(zhèn)和新都楊慎家族世系圖及遷徙路線 如下: 楊林安
由華陰而移居弘農之北鄉(xiāng)

長子:伯一公
安守故土,居江西廬陵

次子:伯二公
復徙于江右

三子:伯三公
居麻城數(shù)載,益州侯,即慎之 太祖,數(shù)傳至春。

長子:伯祥
早逝,二孤世居揚州。

次子:仲祥
籍麻始祖,居西楊鎮(zhèn)。

三世:世賢公
避蜀,住于新都。

入麻始祖仲祥公敘文中有“及吾父沒,吾兄伯祥復被盜害傷,予以往蜀地,幸得脫焉,及歸,兄已逝 矣”等字句,可見楊仲祥公元末在蜀地已有活動,升庵公先世日后去蜀地是否與此有關尚待進一步考證。 湖北孝感楊店鎮(zhèn) 《楊氏宗譜》 載有同治元年壬戌冬候選訓導優(yōu)增貢十六世珥彤原撰的 《楊氏聞人紀略》 對新都楊慎家族亦有詳細的記錄: 其分徙于蜀者,新都則有春成化辛酉進士,累官按察僉事督湖南學政。子廷和,字介甫, 登成化辛卯榜,年十二。戊戌成進士,年十九,累官太子太保、太師、華蓋殿大學士。廷儀宏
-3-

治己未進士,累官兵部侍郎,廷平、廷宣俱舉人。廷和子慎字用修,號升庵,登正德丁卯榜, 戊辰聯(lián)捷進士,殿試狀元及第,從子愷兵部主事,惇、恂并鄉(xiāng)薦。從孫有仁,字以義,萬歷丁 丑進士,累官兵部郎中、行人御使按察僉事。 《紀略》之末,有這樣一句說明文字: “謹據(jù)史冊及家乘所載,撮錄以備觀覽。夫侈談先緒則其后嗣 可知,而數(shù)典忘祖亦為不孝,故瑣瑣志之。 ”由此可見修譜者的慎重態(tài)度與嚴謹?shù)木瘛?麻城西楊鎮(zhèn)和孝感楊店鎮(zhèn)兩支楊氏族譜的記載,既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又具有相互補充性,并且與國 史、地方縣志吻合,其真實性應當不容懷疑了。 根據(jù)以上族譜的記載,我們還可以得知,元末明初這一段時間(前后數(shù)十年) ,由于戰(zhàn)亂頻發(fā)造成了 社會的激劇動蕩,該支楊氏家族經歷了多次遷徙。而新都楊氏家族從江西到麻城,再由麻城到四川新都, 已是毫無疑問的了。按族譜記載,仲祥公封夫人夏氏葬蘄水縣推斷,元末該支楊氏還應在蘄水居住過,而 蘄水作為徐壽輝率紅巾軍建立的偽都,在元末明初應是最激烈的戰(zhàn)場之一,元軍明軍反復廝殺之地,最后 該支楊氏家族由代表人物楊仲祥籍居麻城西楊鎮(zhèn)而相對穩(wěn)定下來。據(jù)此元末明初乃至明末清初陸續(xù)遷徙到 外省外縣的該支楊氏后裔以湖北麻城作為原籍就在情理之中了。 三、友人文字記錄及新出土文物資料的力證 新都楊氏家族,乃仕宦顯貴、名門望族,且廷和治國理世之才,升庵博古通今之學,尤為時人所敬重, 與其家族交往仕宦名流、詩文同道等友人,為其家族所寫的“行狀” 、 “墓志銘”之類文字,亦是考證其家 族淵源的可靠材料。其中關于楊春的,有李東陽的《明故封光祿大夫柱國少保兼太子太保戶部尚書文淵閣 大學士楊公神道碑名》 、靳貴的《湖廣按察司僉事封光祿大夫柱國少保兼太子太保戶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 楊公春墓志銘》 ,劉春的《楊留耕行狀》 ,關于楊廷和的,有熊過的《楊少師石齋先生墓表》 。我們對這些 文字記錄加以梳理,可以進一步參證其家族的遷移軌跡。 李東陽(1447—1516) ,字賓之,號西涯,謚文正,湖南茶陵縣人,明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 《明 史》卷一百八十一有傳。李東陽于天順八年中進士,至正德七年,前后共在朝五十年,曾任翰林院編修、 禮部尚書、戶部尚書、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內閣首輔(宰相)等職,其中參與內閣事務長達十八年 之久。李東陽與楊慎之父楊廷和同朝為官,共輔朝政,私交甚密。弘治十四年,楊升庵十四歲,隨父返回 京師,作《黃葉詩》 。李東陽見之曰: “此非尋常子所能,吾小友也,乃進之門下。 ”至李東陽正德十一年 去世,楊升庵共在其門下十六年。 李東陽作為楊廷和的同僚、楊升庵的老師,對升庵家世應極為清楚,清道光甲辰十一月張奉書修《新 都縣志》 (尊經閣藏板)卷十記載了李東陽為楊廷和之父楊春所作《明故封光祿大夫柱國少保兼太子太保 戶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楊公神道碑銘》一文,提及“公……上世本楚人,元季遷蜀,居成都之新都” ,另 一文《封孺人楊母熊氏墓志銘》里不僅提及“按楊氏之先本楚人,元未徙新都” ,而且提及“春之曾祖諱 世賢贅于李,祖諱壽山、考贈行人司正諱玫皆冒李姓” ,文中提到的楊玫為楊春之父,太孺人熊氏為楊玫 之妻。在楊春這一代,太孺人熊氏復令始姓楊,恢復楊姓,這兩篇文獻里明確記載升庵公先世為楚人。 靳貴的《湖廣按察司僉事封光祿大夫柱國少保兼太子太保戶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楊公春墓志銘》關于 其家族的遷移記載,是“公姓楊氏,諱春,字元之,別號留耕,其先楚人,元季避亂入蜀,遂家新都。曾 祖諱世賢,祖諱壽山,俱不仕,考諱玫,貴州永寧州吏目。 ”劉春《楊留耕行狀》的記載也大致相同: “公 諱春,字元之,姓楊氏,其先楚人,元季避亂入蜀,占籍新都。 ” 以上文字記載,或詳或略,但所述事實并無出入,可以相互參證、相互補充。由此,我們可以進一步 對麻城西楊鎮(zhèn)族譜所記載的“數(shù)傳至春”作一個更為清晰的梳理,如下圖所示: 世賢 贅于李 壽山 李姓 玫 李姓 春 恢復楊姓 廷和 宰相 慎 狀元

另一個與楊家密切相關的友人是熊過。熊過,字叔仁,號南沙,自貢富順縣人。明朝嘉靖八年(1529) 年進士,翰林院庶吉士。他學知淵博,治學嚴謹,是著名學者楊升庵的好友,被列為“西蜀四大家”和“嘉 靖八才子”之一。嘉靖二十年,熊過被貶作云南白鹽井副提舉,與楊慎在安寧相識。熊過久慕楊慎才學及 為人,二人均為博學之士、忠正之臣,遂為摯友。熊過曾經與楊慎討論過《周易》的卦象,并在其鼓勵下
-4-

寫成《易象旨決錄》。楊慎移居瀘州時,熊過也辭官返鄉(xiāng),住在與瀘州一水之隔的小市廂。楊慎曾很多次 到過沱江,到小市廂去探望這位好友,他在詩中寫道:“君來自釜山,我日渡江口,不看中街花,不飲市 井酒?!?清道光甲辰十一月張奉書修《新都縣志》 (尊經閣藏板)卷十文記載熊過為楊升庵家族寫過《楊少師 石齋先生墓表》云: “公先世廬陵人,有名世賢者,以元末歐祥亂徙麻城,避紅巾賊入蜀,家新都。 ”熊過 所寫的這段文字,最接近麻城西楊鎮(zhèn)楊氏族譜記載,也較符合元末明初大別山區(qū)這一帶的史料記載。 此外,1996 年 10 月在成都市新都區(qū)五星啤酒廠工地發(fā)現(xiàn)了新都楊氏家族的墓葬群,并在 M6 墓室內 出土了楊慎之弟楊恒的墓志銘,題為《明故大理寺右寺副楊君用貞墓志銘并志蓋》 ,墓志銘的撰寫者為楊 廷和女婿“賜進士出身翰林院國史修撰承德郎青神余承勛” 。據(jù)該墓志銘記載: “君諱恒,字用貞,姓楊氏, 其先楚人,五代祖諱世賢,元季徙蜀,因家于新都。 ”同時出土楊玫妻子熊氏墓志銘(其文傳世)所載“按 楊氏之先,本楚人” 。應該說,這一出土文物的記載,對我們前面所梳理的楊氏家族遷移軌跡也是一個可 靠的補充材料。 有人據(jù)此專門寫了《成都市新都區(qū)出土明代楊恒墓志考釋》一文,然而其結論明顯有誤者三。其一是 “顯然彼二說(指祖籍江西廬陵說和祖籍楚之麻城說)互有出入,而分歧關鍵在于歷史范疇楚地之定義。 元際楚地作為通稱,概指湖廣路屬兩湖故楚之地,絕無可能含括時廬陵所在之江西。 ”這一錯誤的根源, 在于本文作者只是孤立地看待“祖籍”問題,而缺乏歷史的眼光。正如本文開篇所言,在整個家族遷移史 中, “祖籍”的界定,有一個歷史著眼點的問題。因此,新都楊氏家族“祖籍江西廬陵”和“祖籍楚之麻 城”并不是“互有出入” ,而是一個歷史因襲的過程。錯誤之二, 《考釋》文說: “換言之,即便墓主(楊 恒)在世的時代,新都楊氏對本支先祖原籍已喪失記憶,而以其遷蜀中途中轉之湖廣麻城取代其原籍。 ” 此說錯誤在于該文作者一葉障目,囿于有限的材料而忽視本文前述之大量可以相互參證的材料而臆斷,正 如前文所錄麻城楊氏族譜中之《升庵公序》所言,則新都楊氏對本之先祖原籍的記憶不是喪失,相反是確 鑿有據(jù)。其三是“故蜀人多附會麻城祖籍的觀點,因此個案得以佐證。 ”對于此觀點的錯誤,本文將在下 面細談。 四、關于“麻城孝感鄉(xiāng)”與“湖廣填四川”的一點思考 對于“湖廣填四川”與“孝感麻城鄉(xiāng)”這一移民現(xiàn)象,一直是學者們關注和討論的問題,且看法各不 相同。有的研究者認為, “湖廣填四川”是特指清代開始的移民事件,如田光煒在其《 “湖廣填四川”的移 民過程》中說: “既然不少學者都注意到“湖廣填四川”之說本始于清代,并都承認清初開始的向四川移民, 是歷史上規(guī)模最大、持續(xù)時間最長、影響也最為深遠的一次移民事件,為什么不能把“湖廣填四川”的概 念特定在專指清代開始的這一移民事件呢?” 而另外一些研究者則認為,這一移民過程應該從元末明初開始,如曾鄒祥的《 “湖廣填四川”始末》 中說: “ ‘湖廣填四川’是發(fā)生在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較廣泛的兩次移民運動。雖然正史很少記載,歷史上 卻實有其事,其作用和影晌極為巨大而深遠。 ” “長時期戰(zhàn)亂頻仍,河湖原野盡為沙場,元末一大批江淮百 姓,特別是在軍隊激烈廝殺地區(qū)的農民為‘避亂’ 、 ‘避兵’而自發(fā)入蜀。 ”李華在《淺談“湖廣填四川” 對巴蜀地區(qū)的文化影響》中也認為: “歷史上的‘湖廣填四川’曾發(fā)生過兩次,一次是在元末明初,從元末 明初玉珍入蜀算起,一次是在明末清初,從明末張獻忠入蜀算起。這兩次移民既有人們?yōu)榱松娴淖詣舆w徙, 更有統(tǒng)治者出于政治、經濟的長遠利益考慮,有計劃有組織的官方政令移民。 ”董玉梅在《 “江西填湖廣” 填出的地名故事》中也同樣認為: “在中國歷史上,從明初便開始了一場規(guī)模浩大的人口大遷移,到明末 清初更達到高潮。這場人口大遷移是由兩句話概括而成,即:湖廣填四川、江西填湖廣。 ” 對于與此相關的“麻城孝感鄉(xiāng)”這一概念,研究者也是眾說紛紜,有的認為“麻城孝感鄉(xiāng)”只不過是 移民過程中的“移民中轉站” ,并不是他們的原籍所在,所謂自稱“麻城孝感鄉(xiāng)” ,不過是一種“模糊的記 憶” 。例如周勇的《 “湖廣填四川”與重慶》說: “清朝政府以湖北省麻城縣孝感鄉(xiāng)為湖廣移民入川的主要 集散地,因此今天四川、重慶土著居民大都以‘湖北麻城孝感’為祖籍。對于今天的川人、渝人而言, ‘湖 北麻城孝感’就不僅僅是一個地理概念,而成為重慶和四川移民祖籍的代名詞。重慶又是‘湖廣’移民進 入四川后定居、繁衍、創(chuàng)業(yè)的重要地域,也是再向全川擴散或‘二次移民’的‘中轉站’ 。 ” 肖平在《湖廣填四川》中也說: “湖北麻城及孝感的情況跟上述兩地十分相似(筆者注:指上文的山 西洪洞‘大槐樹’和寧化石壁‘宮口’兩地) ,都是移民運動中具有中轉意義的站口。因此,很多人可能
-5-

忽視了他們那原本不太著名的籍貫,而把麻城和孝感掛在嘴上,響當當?shù)卣f來說去。說得久了,就自以為 自己是湖北麻城縣或孝感鄉(xiāng)人。 ” 地方縣志的記載也是態(tài)度不一、并無定論。民國《南溪縣志》也對“麻城孝感鄉(xiāng)”持懷疑甚至是否定 態(tài)度: “今蜀南來自湖廣之家族,溯其始,多言麻城縣孝感鄉(xiāng)。核其人數(shù),即使盡鄉(xiāng)以行,亦不應有若是 這多;且湘楚州縣與蜀鄰比者盡人皆可以移住,何以獨適孝感一鄉(xiāng)?……抑明氏隸籍隨州,隨州距孝感不 遠,彼從龍之彥,人眾勢強,土民或他兵皆冒籍以自求庇乎?”但是民國《簡陽縣志》據(jù)實際采訪對此加 以肯定: “洪武二年,湖廣麻城居民遷至簡州者眾多。 ”光緒《內江縣志》則言: “俗傳洪武二年徙楚實蜀。 ” 民國《榮縣志》說“:明太祖洪武二年,蜀人楚籍者,動稱是年由麻城孝感鄉(xiāng)人川,人人言然。 ”民國《資 中縣志》卷 8 的記載說該縣“無六百年以上土著,明洪武時由楚來居者十之六七,閩、贛、粵籍大都清代 遷來” ; “本境分五省人,一本省,二楚省,三粵省,四閩省,五贛省。本省當元之季,偽夏明玉珍據(jù)蜀, 盡有川東之地,蜀號長安。玉珍為楚北隨州人,其鄉(xiāng)里多歸之,逮今五百余年,生齒甚繁。考其原籍,通 曰湖廣麻城孝感人為尤多” 。 根據(jù)我們前面對于新都楊慎家族的遷移軌跡的詳細梳理,我們認為,所謂“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 現(xiàn)象,應該是從元末明初就開始的。在戰(zhàn)亂頻發(fā)的時代,這一移民現(xiàn)象是百姓自發(fā)形成的,屬于“避亂” 性質;在政局相對穩(wěn)定的時代,則是政府有組織的、強制性的,屬于“墾荒”性質。我們不能因為“江西 填湖廣、湖廣填四川”這樣的說法出現(xiàn)在清代,就否定元末明初的移民。因為歷史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和理論的概 括并沒有同步性,這是顯而易見的。對于“麻城孝感鄉(xiāng)” ,也應該是某些四川移民的原籍。而楊慎家族的 案例,也并非就是如某些人所說的“只是一個特例” ,相反,只是眾多移民家族中的一個極具說服力的例 證。在其他家族的族譜中,也有類似的記載,如川渝《徐氏族譜》載,明初自麻城遷蜀 25 房,清初自麻 城遷蜀 9 房。綦江《周氏族譜》載, “綦江的張、劉、盧、田、蔡、高、王、彭等姓族人,都是元未明初 入川麻城籍人” 。云陽《于氏族譜》載,元未明初于氏 6 支由麻城入蜀之云陽落籍。 正如前文所述,古人對于族譜的修撰,是十分慎重和嚴謹?shù)?,我們也并不否認個別家族族譜記載中對 于遠古傳說中不可靠的記載(其實對于遠古歷史的記載, 《史記》也未必就可靠,這是受歷史條件限制的, 我們也無需苛責前人) ,但是大部分的記載,尤其是有正史以來的記載,還是真實可靠的。族譜研究具有 其特殊的學術價值,正如《中國族譜研究·中國族譜之學術地位》所述: “中國族譜,效用甚廣,就學術 研究言之,亦自有其效用,而深具價值……由中國族譜可為發(fā)現(xiàn)與中國民族遷移、社會演進、文物盛衰, 及遺傳優(yōu)生等有關之事實,及其與中國歷史發(fā)展之關系。 ”因此研究者對于族譜文獻史料的挖掘,從族譜 記載中探求“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以及“麻城孝感鄉(xiāng)”等移民現(xiàn)象,比毫無根據(jù)的“臆測”更具有 說服力,也更有助于我們探求歷史的真相。 結 論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看出,各類文獻或出土文物對四川新都楊升庵家族的記述,或源于“楚”,或源 于“湖廣麻城”,而本文通過對麻城西楊鎮(zhèn)楊氏族譜的研究發(fā)掘,更進一步找到了楊升庵家族遷蜀前在湖 北麻城落腳之地——一個叫西楊鎮(zhèn)(族譜記載為三國魏時重鎮(zhèn)或古麻城縣治)的地方。西楊鎮(zhèn)族譜記載的 《升庵公序》,更是印證了麻城新都兩地楊氏家族的淵源。通過麻城楊氏與新都楊氏家族變遷這一典型案 例的對比研究,使得“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這么一個移民遷徙脈絡更加清晰起來,也進一步證實了 “麻城孝感鄉(xiāng)”也并非誑語。窺一斑而知全豹,無論是作為自發(fā)移民的原籍(如楊慎家族之類),還是作 為政府移民的“中轉站”,麻城在近六百年來明清移民的遷徙史中,其作用與地位也就顯現(xiàn)出來了。關于 這方面的研究,還有值得深入探討的廣闊空間。我們撰寫此文的目的,就在于拋磚引玉,希望大家做進一 步的探索與研究。

參考文獻 [1]明史·楊慎傳[M],北京:中華書局,1985; [2]明史·楊廷和傳[M],北京:中華書局,1985; [3]白壽彝,中國通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4][清]張奉書,新都縣志·卷十(尊經閣藏板) ,道光甲辰十一月; [5] [清] 麻城康熙九年、乾隆六十年、光緒八年刻本,麻城市地方志辦公室 1999 年搜集再版;
-6-

[6][民國]余晉芳,中國方志叢書·麻城縣志·前編[M],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35; [7][清]夏力恕等,印景文淵閣欽定四庫全書·湖廣通志[M],臺灣:臺灣商務印書館發(fā)行; [8]黃云生,四川府縣志輯(11) ·民國新都縣志[M],巴蜀書社,1992; [9][民國]楊桂芳等,麻城西楊鎮(zhèn)楊氏族譜,民國三十五年;孝感楊店楊氏宗譜,民國六年; [10]韓配陣,楊慎交游考,中國文學網元明清研究, http://www.literature.org.cn/Article.aspx?id=52790 [11]張德全,明代狀元楊升庵故里[J],四川文物,1988(05) ; [12]蘇東來,清嘉慶《四川通志·輿地志》所反映的元明清移民歷史記憶,麻城政協(xié)網, http://www.mczx.gov.cn/onews.asp?id=1266 [13]新都五星啤酒廠工地宋明墓發(fā)掘簡報[J],四川文物,1998(03); [14]朱韜,成都市新都區(qū)出土明代楊恒墓志考釋[J],四川文物,2007(01) ; [15][明]焦竑,獻征錄·卷八十八,上海:上海書店,1987; [16]豐家驊,楊慎評傳[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 [17]董曉萍,楊慎[M],北京:春風文藝出版社,1999; [18]曾鄒祥, “湖廣填四川”始末[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1995(07); [19]李華,淺談“湖廣填四川”對巴蜀地區(qū)的文化影響[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科版)2008(6) ; [20]董玉梅,“江西填湖廣”填出的地名故事[J],武漢文史資料,2006(04) ; [21]周勇,“湖廣填四川”與重慶[J],紅巖春秋,2006(03); [22]肖平,湖廣填四川[M],成都:成都時代出版社,2005: [23]羅香林,中國族譜研究[M],香港:香港中國學社,1971。

該文為 2011 年 7 月 23—25 日,由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湖北省社會科學院、武漢大學科技考古研究中心和 湖北麻城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明清移民與社會變遷——‘麻城孝感鄉(xiāng)現(xiàn)象’”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編入《明清 移民與社會變遷》論文集。作者:凌禮潮,湖北省社會科學院,麻城市人民政府 編 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出 版時間:2012 年 11 月。 紅色備注由作者根據(jù)后續(xù)資料補充,由百度文檔發(fā)表。 作者:楊立新 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 研究員 羅衛(wèi)華 麻城市黨史辦主任 楊錦輝 廣西師范大學古代文學碩士研究生

-7-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揭秘“麻城孝感鄉(xiāng)”真相14|神秘的“洪武二年”藏著什么秘密?
各姓家譜與 明玉珍
四川重慶地區(qū)李氏家譜摘要大全(一)
麻城孝感鄉(xiāng)
湖廣填四川(一)
湖廣填四川——仁壽人說不完的故事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