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中醫(yī)治療面神經麻痹藥物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人疾病防治藥物,尤其是一種中醫(yī)治療面神經麻痹配方藥物。
背景技術:
面神經麻痹在醫(yī)學上稱“ 口眼嚙斜”或“口僻”。認為由風邪入內,經絡為風寒阻塞所致。發(fā)明人通過大量的臨床實踐,總結出了治療人面神經麻的一整套技術措施,并優(yōu)選出了中醫(yī)治療人面神經麻藥物。近幾年的臨床實踐證明,該藥物對人面神經麻的治療療效顯著,5天即可治愈。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是選用中草藥配制成不同藥方,應用于人面神經麻痹藥物的篩選,旨在優(yōu)選出最佳而特效的治療人面神經麻痹藥物。組方原理祛風散寒,活血通絡。本發(fā)明的作用是全蝎,“穿筋透骨,逐濕祛風”,息風止痙,通絡止痛的要藥;烏蛇, 祛風濕,通經絡,“治肌膚不仁,頑痹諸風”亦用酒制增強驅風通絡,溫經散寒,行血的作用。 全蝎對士的寧、煙堿、戊四氮等引起的驚厥有對抗作用;全蝎提取液有抑制動物血栓形成和抗凝作用;蝎身及蝎尾制劑對動物軀體痛或內臟痛均有明顯鎮(zhèn)痛作用;蝎尾鎮(zhèn)痛作用比蝎身強約5倍;全蝎水、醇提取物分別對人體肝癌和結腸癌細胞有抑制作用。蟬蛻宣散風熱、 透疹利咽、退翳明目、祛風止痙。蜈蚣辛溫,息風止痙,通絡止痛,走竄之力最速,內而臟腑, 外而經絡,氣血凝聚之外皆能開之,用于“痹痛甚效”;天麻甘辛,入膀胱經,“主諸風痹濕。利腰膝。強筋力。消風化痰,治肢節(jié)煩痛、筋骨疼痛,皮膚不仁,治冷氣頑痹,通血淤補肝,體重降下,味薄通利,逐內避之痰,祛風勝濕,溫通血脈,治風寒濕痹癥”;祛風除濕滌痰,溫經散寒,行血通絡止痛,數(shù)法俱全,組方嚴謹,其理頗深。經絡得通,氣血流暢,開結痰郁,筋骨流利,屈伸自如,疼痛立止,達到臨床神奇的效果。通過篩選,治療面神經麻痹配方藥物成分如下全蝎9g,蟬蛻9g,蜈蚣2條,僵蠶9g,巴豆1. 5g。上述藥物、藥量為一劑用藥量。使用方法先將全蝎、蟬蛻、蜈蚣、僵蠶、巴豆曬于,研極細末。鮮姜1斤搗爛如泥,取其姜汁調上藥如稀糊狀,分攤于陽白和下關部位,約2至3分厚,陽白部位分攤面積約2至3平方厘米,下關部位約3至5平方厘米,上蓋紗布即可。外敷8至11小時,敷藥過程應不斷將姜計灑其上,使藥糊始終保持原狀,以便充分發(fā)揮藥物的作用。敷后避受風寒7至10天。一般按上法治療1次即愈。
權利要求
1. 一種中醫(yī)治療面神經麻痹藥物的配方 全蝎9g,蟬蛻9g,蜈蚣2條,僵蠶9g,巴豆1. 5g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中醫(yī)治療面神經麻痹藥物,其配方為全蝎9g,蟬蛻9g,蜈蚣2條,僵蠶9g,巴豆1.5g。其使用方法先將全蝎、蟬蛻、蜈蚣、僵蠶、巴豆曬于,研極細末。鮮姜1斤搗爛如泥,取其姜汁調上藥如稀糊狀,分攤于陽白和下關部位,約2至3分厚,陽白部位分攤面積約2至3平方厘米,下關部位約3至5平方厘米,上蓋紗布即可。外敷8至11小時,敷藥過程應不斷將姜計灑其上,使藥糊始終保持原狀,以便充分發(fā)揮藥物的作用。敷后避受風寒7至10天。一般按上法治療1次即愈。
文檔編號A61K36/47GK102397315SQ201010285179
公開日2012年4月4日 申請日期2010年9月19日 優(yōu)先權日2010年9月19日
發(fā)明者蔣國權 申請人:蔣國權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