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宮后面有一個景山公園,大家去那里游玩的時候,總要找一棵老歪脖子樹,因為這就是明代最后一位皇帝崇禎皇帝(廟號明思宗)上吊自殺的地方。
中國古代有過九個大的封建王朝,五十幾個小王朝,這些王朝的末代君主在大家的印象中,幾乎都是一邊倒的昏君,是被眾人批評的,但崇禎卻是個例外。
很多人認為,崇禎并不是昏君,他只是生不逢時,連毛主席也認為崇禎是一個好皇帝。
為什么大家對這位明朝的亡國之君有這樣好的印象呢,這還得從明末的亂局說起。
毛主席酷愛讀史,也喜歡隨手注記,他在史書崇禎皇帝的本紀旁邊寫了一句點評:問題扎了堆,就不好辦了。
主席眼光獨到,短短一句,就點明了崇禎帝從繼位到自縊面臨的問題。
公元1627年,天啟帝朱由校病逝,這個沉迷于做木匠活的皇帝在臨終前終于清醒了一回,沒有聽魏忠賢和客氏的鬼話,而是把帝位傳給了自己的弟弟朱由檢。
朱由檢開局也沒有讓他哥哥失望,剛登基就收拾了魏忠賢和客氏,讓朝廷上下大快人心。
然而在明朝當時所面臨的問題中,魏忠賢和客氏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其他諸如:朝廷財政空虛、吏治混亂、農(nóng)民起義還有后金的崛起,外加一個自然災害,這都是壓在崇禎身上的大山。
后人曾說明朝滅亡的根子,從萬歷朝就開始埋下了,這話也有一定道理。
宰相張居正通過稅法改革,讓國庫和地方財政都充實了不少,但是萬歷上臺之后卻把張居正推行的新法一概推翻。
這種做法的直接后果,就是張居正好不容易創(chuàng)下的“中興”徹底消散,到萬歷朝后期,朝廷財政再次變得入不敷出。
百姓想要吃飽穿暖尚且離不開錢財,一個國家花錢的地方更多,國庫空空就是唐太宗李世民也要皺眉頭的,何況崇禎面對的還不止財政問題。
縱觀歷史,一個王朝的毀滅,都少不了吏治混亂,崇禎朝也是一樣。
吏治的問題,一個是官員貪污腐敗,另一個是政黨傾軋。
崇禎朝官員的腐敗程度,李自成可能是感受最深的一個,當他帶領(lǐng)農(nóng)民軍攻入北京城之后,從官員家里查抄出來的財產(chǎn),差不多可以供養(yǎng)一個朝廷三年了。
明末朝廷還有一大弊端就是“黨爭”,這還是源于萬歷朝皇帝與讀書人之間的“國本之爭”,東林黨就是在這之后逐漸形成的。
崇禎帝上臺時,面臨的就是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和以讀書人為主的“浙黨”、“楚黨”與“齊黨”之間的爭斗。
這些同時存在的政黨,雖然可以彼此之間相互制約,但也會導致這些官員各自站隊,把精力用在互相傾軋上,這反倒會影響朝廷的正常運作。
屋漏偏逢連夜雨,除了這些內(nèi)憂外患,崇禎剛登基之后,老天爺就送了一次大旱災做他的登基“禮物”。
1627年,崇禎帝登基的前一年,整整一年的時間陜西滴雨未下,地里顆粒無收,老百姓連草根樹皮都給吃光了,只能以觀音土充饑。
在明末官員馬懋(音“冒”)才的奏折中,到處都是因為吃觀音土腹脹而死的百姓,還有人用人骨燒火煮人肉來吃,吃了人肉的人,又會因為內(nèi)燥死亡。
百姓遭災,朝廷又沒有有效的賑濟手段,找不到活路的百姓就會揭竿而起,這才有了農(nóng)民起義。
崇禎二年,陜西米脂人李自成打著“吃穿不愁”的口號帶領(lǐng)農(nóng)民起義,后來又建立了大順政權(quán),為明王朝敲響了喪鐘。
如果朝廷財政充足,吏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yè),就不會有農(nóng)民起義,明朝的江山就不會直接亡于李自成的農(nóng)民軍。
1949年從西柏坡“進京趕考”的途中,毛主席曾若有所思地對隨行人員說,崇禎是個好皇帝,但是無力回天了。
大家之所以也認同這個觀點,就是因為崇禎皇帝一登基,就面對著無數(shù)的爛攤子。他為了挽救明朝的江山,也曾做了許多努力。
他上臺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清算宦官集團。
登基之初,崇禎先用懷柔手段穩(wěn)住魏忠賢和客氏,暗地里調(diào)回自己的親信,逐漸瓦解魏忠賢和客氏的勢力。
魏忠賢雖然勢大,但是他最大的依仗不過是前一任皇帝的寵信,天啟帝一走,崇禎收拾他也快,不過一個來月的時間,魏忠賢就死在河北,客氏不久也在浣衣局被殺。
除了誅殺魏忠賢一黨,崇禎執(zhí)政時也是一位相當勤勉的皇帝,除了上朝,他每天還要批改奏章到深夜,徹夜不休的時候也有。
他還特別勤儉,別的皇帝一頓飯動不動就花費很多銀子,后宮也是三宮六院無數(shù)美人,但是崇禎卻既節(jié)儉又不貪戀女色。
崇禎登基之后,就下令賣掉內(nèi)府中奢侈的物品換軍餉,別的皇帝衣服天天做新的,他一個月才做一次。
宮里精美的金玉器具也被他換成了瓷器和漆器,換下來的都被他賣了當成軍餉。
后宮里的妃子在崇禎的影響下,也都是素衣素顏,周皇后甚至帶著宮女在宮里紡線。
而崇禎對美色也并不感興趣。
據(jù)說那個曾讓吳三桂沖冠一怒的美人陳圓圓,就曾經(jīng)被田貴妃的父親田弘遇獻給崇禎,不過卻被不好女色的崇禎帝拒絕了。
這些品質(zhì)放在任何一個皇帝身上,都是難能可貴的,但是集這些品質(zhì)于一身的崇禎,卻沒能挽救明朝滅亡的命運。
因此“生不逢時”也成了崇禎的另一個標簽,從他的能力來看,如果把崇禎放在明朝中期,他或許會是一位很好的“中興之主”。
“中興”往往就是做好守成之君就行,但是想要在明朝將亡的時候力挽狂瀾,以崇禎的能力來說還不夠。
所以他想盡辦法來挽救日益衰頹的王朝,不過有的辦法卻劍走偏鋒,加速了明朝的滅亡。
比如面對朝廷入不敷出的財政問題,崇禎除了帶頭節(jié)儉之外,還想到了一個好辦法,就是裁撤驛站。
驛站是古代用于傳遞官府信件、公文,為往返官員提供食宿的場所,到了明朝末年,已經(jīng)成了官員榨取國家財富的地方。
崇禎為了打擊官員貪污,直接裁撤驛站,但這僅僅省下了三十萬兩白銀。而三十萬兩白銀只是皇宮一個月的用度,沒有任何的意義。
反而是裁撤驛站的行為,讓很多靠驛站為生的底層人一下子失去了生活來源。
這些人因此成了流民,而這些流民中,就有那位“大順天王”李自成。
對于一個腐朽的王朝來說,能力不夠再加上兢兢業(yè)業(yè),反倒會把明朝拖入深淵,所以一心求治的崇禎皇帝,反倒讓明朝的情況更糟了。
更何況他還因為敏感和猜忌,在只有17年的帝王生涯中,先后換了50位內(nèi)閣大學士(某種程度上相當于宰相),朝中的大臣更是像走馬燈一樣的換。
在前線帶兵的將領(lǐng),同樣也被崇禎猜忌,崇禎朝領(lǐng)兵楊嗣昌、盧象升、熊文燦等將領(lǐng),沒有一個得到善終。
還有被凌遲的袁崇煥,投降后金后又給后金立下大功的洪承疇,這些將領(lǐng)不是沒有能力,而是在皇帝的猜忌下發(fā)揮不出來實際能力。
崇禎自己登基的時候就知道宦官當權(quán)的弊端,但是他用起宦官卻比自己的父兄更加變本加厲。
崇禎朝兩次填補宦官6千多人,據(jù)史料記載,李自成入京時,宮中喧嘩逃竄的宦官有7萬人之多。
崇禎之所以招募這么多的宦官,就是為了監(jiān)控官員和將領(lǐng),被他派到軍中做監(jiān)軍、鎮(zhèn)守的宦官對軍事一點都不懂,卻常常凌駕于將領(lǐng)之上胡亂指揮,弄得軍中人心渙散,軍隊戰(zhàn)斗力大大下降。
由于對官員的不信任,崇禎就任命宦官張彝憲掌管戶、工兩部,讓宦官楊顯明總理兩淮的鹽課。
宦官即使也有那些有能力的人,但是到底比不上任職多年的官員,所以崇禎重用宦官,反而加劇了朝政的腐爛。
此外,從小錦衣玉食的崇禎并不明白民間疾苦,盡管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他不但不減賦稅,反正在正稅之外,又加派了遼、剿、練三餉。
他之所以這么做,其實也是為了解決財政問題,但是向百姓伸手要錢,只會加劇矛盾,讓吃不飽飯的百姓生出反抗的心思。
以至于李自成農(nóng)民起義不斷壯大,響應者眾多。
內(nèi)有李自成在陜西西安建立的大順政權(quán),在遼東還要面對虎視眈眈的后金,再加上對官員的猜疑,讓年紀輕輕的崇禎熬白了頭發(fā)。
崇禎既沒有有效的手段解決朝中的一系列問題,又讓宦官對在外領(lǐng)兵作戰(zhàn)的將領(lǐng)指手畫腳,這才讓農(nóng)民軍和后金的軍隊節(jié)節(jié)勝利。
后來崇禎聽信讒言殺掉有能力的袁崇煥,更是讓明朝失去了最后一個可以依靠的屏障。
冤殺袁崇煥,對于當時的明王朝來說無異于自毀長城,《明史》也說自袁崇煥死后,“邊事更加無人”。
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領(lǐng)大軍兵臨北京城下,朝廷官員四散逃命,崇禎想召集大臣議事,竟然一個人都沒有。
自知大勢已去的崇禎寫好血書,在煤山(后改名景山)的老歪脖子樹上上吊自殺,明王朝自此滅亡。
雖說作為一個末代君王,崇禎沒有過人的能力,也辦了許多糊涂事,可是他一生勤于政務,又能克己,即使在臨死前也不忘交代“任賊分裂朕尸,勿傷百姓”。
死前用亂發(fā)覆面的崇禎在想什么我們不得而知,但是從他登基后的舉動來看,他確實想做個好皇帝,只是有心無力。
毛主席1951年在提到崇禎的時候再次肯定他是個好皇帝,只是對于登基時只有16歲的他來說,大明王朝這個亂攤子他接不了!
作為漢族最后一個封建王朝,明朝的口碑還是不錯的,網(wǎng)友總結(jié)說明朝是“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國門”。
“天子守國門”指永樂帝朱棣為了防范山海關(guān)外元朝殘余勢力的侵擾,遷都北京親自鎮(zhèn)守邊境。
“君王死社稷”說的就是崇禎在明朝滅亡的時候,沒有選擇逃亡,而是與國同亡,為最后一個漢族封建政權(quán)畫上了壯烈的句號,死時也不過33歲。
就像毛主席說的,他是個好皇帝,不過生不逢時,是一位不合格的好皇帝。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