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自網(wǎng)劇《長安十二時辰》
這個夏天,比太陽更火、比天氣更熱的,是網(wǎng)劇《長安十二時辰》。
精良的制作,緊湊的劇情,老戲骨的演技,還有自帶流量的易烊千璽……
不論你是哪一屆的觀眾,都能以各種姿勢,沉浸其間,樂在其中。
故事的背景,設定在天寶三年的長安城,到目前為止,已有多位唐朝詩人出鏡。
他們的作用,當然是推動劇情,但在鏡頭之外,這些詩人的生平,同樣精彩絕倫。
李泌
李泌是一號男主,在劇中的名字叫李必。
雖然他的詩文作品不多,傳唱度也很低,但不能據(jù)此就否認他的詩人身份。
《舊唐書》記載,李泌“善屬文,尤工詩”,著有文集二十卷,《全唐詩》收錄四首。
劇中出現(xiàn)的《長歌行》,便是他七歲時所作:
天覆吾,地載吾,天地生吾有意無。
不然絕粒升天衢,不然鳴珂游帝都。
焉能不貴復不去,空作昂藏一丈夫。
一丈夫兮一丈夫,千生氣志是良圖。
請君看取百年事,業(yè)就扁舟泛五湖。
大丈夫頂天立地,必然有存在的意義。要么得道成仙,要么出將入相。豈能一事無成,枉為男人。
假以時日,我必成大業(yè),然后功成身退,泛舟四海。
整首詩霸氣側漏,志氣高昂,而且韻律流暢,節(jié)奏感極強。
易烊千璽在吟詠之時,也是擲地有聲、鏗鏹頓挫,比什么嘻哈rap,要好聽太多。
李泌的一生,堪稱傳奇。
他以“神童”出道,歷經(jīng)中唐四朝,深受肅、代、德三任帝王倚重,幾仕幾隱,笑看風云。
其謀事近忠,其輕去近高,其自全近智。
是忠臣,是高人,更是智者。
李泌的詳細經(jīng)歷,上篇文章已寫,可點擊藍字查看:李泌,此處不再贅述。
張九齡
嶺南人張九齡,是整部劇里,第一個以真名出現(xiàn)的詩人。
因為地處偏遠,發(fā)展滯后,唐朝的嶺南,屬于蠻荒之地。
從那里走出來的官員,基本上都處在,官場鄙視鏈的最底端。
直到張九齡成為“開元名相”,才逐漸扭轉了這個局面。
后世的南方官員,都對他膜拜萬分、感激不盡。
北宋的晏殊,進京趕考時,有人就勸他:算了吧,生在江南,很難贏的。
晏殊卻自信滿滿:“前朝的張九齡,不也是嶺南人嗎?他行,我也行。”
就這樣,大宋才多了一個詞人宰相。
安祿山還沒有叛唐的時候,張九齡就斷言:“亂幽州者,必此胡也”。
玄宗皇帝卻沒有絲毫防范之心,甚至怪罪張九齡,作為盛世宰相,卻羨慕嫉妒他人,實在有失身份。
后來,安祿山果然起兵作亂,差點讓大唐的百年基業(yè),毀于一旦。
張九齡去世后,每逢吏部舉薦官員,玄宗總會問上一句:“這個人的風度氣質(zhì),能比得上張九齡嗎?”
可見在天子心里,張九齡的地位,無人可及。
他的代表作,是《望月懷遠》: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此詩寫于被貶荊州之時,意境開闊,卻又渾然天成,開篇就是絕唱,令人嘆為觀止。
同為貶官的宋之問,寫出來的《渡漢江》和《度大庾嶺》,雖然章法嚴謹,真摯感人,卻遠不如張相爺?shù)脑娋溆纳畲髿?,情致高遠。
果真“文如其人”。
賀知章
何執(zhí)正,靖安司掌門人。
他的原型,是“四明狂客”賀知章。
和李泌一樣,老賀年輕的時候,便以詩文出名。
武周時期,他狀元及第,由此步入仕途,連續(xù)多年任職東宮,輔佐太子,直至禮部侍郎、集賢院學士、秘書監(jiān)。
有意思的是,賀知章在任時,并沒有位極人臣,告老還鄉(xiāng)之際,卻走上了人生的巔峰。
天寶三年正月,也就是劇情設定的當月,賀知章因病致仕,朝廷為他組織了一場盛大的歡送派對。
太子率“六卿庶尹大夫”,包括右相李林甫(劇中為“林九郎”)在內(nèi)的高級官員,悉數(shù)參與餞行。
玄宗還親自賦詩,送別老賀同志:
遺榮期入道,辭老竟抽簪。
豈不惜賢達,其如高尚心。
寰中得秘要,方外散幽襟。
獨有青門餞,群僚悵別深。
——《送賀知章歸四明》
愛卿啊,你淡泊名利,一心向道,朕都能理解,但還是有點舍不得啊。
惜別之情,溢于言表。
玄宗可不是惺惺作態(tài),臨別之際,他特意將老賀的兒子,提拔為會稽司馬,以便就近照顧父親。
還將偌大一個鏡湖,賜給賀知章,用作放生池。
在物質(zhì)和精神上,都給了老賀充足的保障。
這份無微不至的恩寵,在玄宗一朝,也算空前絕后了。
可惜的是,回到越州不久,賀知章便溘然辭世,享年八十六歲。
去世之前,他留下了兩首千古名篇:
其一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其二
離別家鄉(xiāng)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
惟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
——《回鄉(xiāng)偶書》
李白
天寶三年的李白,正供奉翰林。
他的日常工作,就是用獨步天下的詩文,為玄宗和貴妃的幸福生活,加油助興。
李白一心盼著能參與政務,如今四十三歲,卻還只能作這種,后宮冶游助興的輕浮之詞。
——《長安十二時辰》李必臺詞
老李家的孩子,志向都比較遠大。
李泌是“業(yè)就扁舟泛五湖”,李白則是“事君之道成,榮親之義畢,然后與陶朱、留侯,浮五湖,戲滄洲。”
意思基本相近,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
但很明顯,李白沒有李泌幸運。
開元十八年,李白第一次進京。
而立之年的李白,相當自信,“何王公大人之門,不可以彈長劍乎?”我這般全才之人,何愁遇不上伯樂?
但在殘酷的現(xiàn)實面前,“詩仙”的自信,也不堪一擊。
他先后拜謁玉真公主、宰相張說以及眾多王公大臣,卻無任何回應。
“獨酌聊自勉,誰貴經(jīng)綸才”,還是借酒消愁吧,大唐最不缺的,就是人才。
而天寶年間的這一次,他是應詔入京,供奉翰林,還有太尉磨墨,力士脫靴,一時風頭無二。
但好景不長,由于個性不羈,縱酒浪跡,又遭同僚所嫉,李白終被玄宗疏遠,進而“賜金放還”。
此后,他與天子,再無任何交集。
相比他的才氣,李白政治上遭遇,令人唏噓不已。
但以布衣之身,待詔內(nèi)廷,享受天子御前賜食、親手調(diào)羹的待遇,放眼全唐,絕對僅此一人。
李白,值了。
焦遂
在水邊救起狼衛(wèi)曹破延的,就是焦遂。
圖片來自網(wǎng)劇《長安十二時辰》
關于焦遂,史料并無專門記載,只能從他人的事跡中,大概找出三個關鍵詞:布衣、口吃和嗜飲。
晚唐袁郊所著《甘澤謠》,是唯一標明焦遂身份的古籍。
書中曾寫到,陶淵明的后裔、江南絲竹的首創(chuàng)者陶峴[xiàn],喜歡泛舟江湖,撫琴奏曲。
他常年備有三只小船,自己劃一只,客人坐一只,還有一只,專門運送美食。
話說這個陶峴,活得如此瀟灑,恐怕連他的祖上陶淵明,也會自嘆不如吧。
他的客人當中,就有“進士孟彥深、進士孟云卿、布衣焦遂”等人。
而在《唐史拾遺》中,對焦遂則有這樣的描述:
焦遂口吃,對客不出一言,醉后輒酬答如注射,時人目為酒吃。
平時內(nèi)向安靜,默不出聲。
醉酒之后,卻妙語連珠,對答如流。
果真是個奇人。
這一點,在杜甫的《飲中八仙歌》里,也得到了印證: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談雄辨驚四筵。
喝到位了,方能激情迸發(fā),才思泉涌,高談闊論,語驚四座。
豪飲善辯,狂誕不拘,這種異于常人的特性,與李白、賀知章等人,卻同屬一個類型,他們之間,自然意氣相投:
李白益驁放不自修,與賀知章、李適之、汝陽王璉、崔宗之、蘇晉、張旭、焦遂為“酒中八仙人”。
——《新唐書》
身為李白、賀知章的摯友,焦遂應該也能賦詩寫文,只可惜年代久遠,史料匱乏,并無作品傳世。
甚至生于何時,死于何地,后人都無法得知。
雖然在劇中,出場的時間不足十分鐘,而且慘遭狼衛(wèi)殺害,結局極為悲慘。
但他的那聲“長安,焦遂”,卻鏗鏘有力,豪情萬丈,一如盛世文人的自信與張揚,大唐布衣的瀟灑與奔放。
岑參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是岑參沒錯了。
他生于官宦之家,大唐立國后,祖上出過三任宰相,父親岑植,也官至仙州刺史。
岑參很小的時候,父親便因病去世,家境迅速衰敗。
好在他天賦異稟,五歲讀書,九歲寫詩,才華和學識,很快就超越了同齡人。
天寶三年,岑參前往長安趕考,以第二名的成績,高中皇榜,被授職右內(nèi)率府兵曹參軍,成了太子的侍衛(wèi)軍。
劇中有關岑參的時間、人物和地點,基本與歷史相符。但他遇上張小敬、收押于靖安司的情節(jié),則純屬文學虛構。
此處編劇還犯了一個錯誤,“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出自《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是一首邊塞詩,最早寫于天寶八年,岑參任職安西幕府之時,比劇中的時間點,要晚了五年。
好在這并非歷史劇,有些細節(jié),可以服從于情節(jié),不必過于較真。
“功名只向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一心想建功立業(yè)、光宗耀祖的岑參,有過兩次出塞的經(jīng)歷。
安西歸來之后,他應好友封常清的邀請,在天寶十三年,再次遠赴邊塞,擔任西北庭節(jié)度使判官。
雖然沒有破敵立功,獲賜受封,但常年的邊塞生活,讓岑參留下了多篇佳作: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逢入京使》
君不見走馬川行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輪臺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匈奴草黃馬正肥,金山西見煙塵飛,漢家大將西出師。
——《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
他也因此與高適齊名,并稱“高岑”,被后世譽為“古詩正宗”“邊塞獨步”。
功名不高,詩名極盛,這樣的結局,未嘗不能光耀門庭。
圖片來自網(wǎng)劇《長安十二時辰》
以上,只是前半段劇情中,被提及的部分詩人。
按照這個架勢,后續(xù)的幾個時辰里,應該還會出現(xiàn)更多熟悉的姓名。
以大唐盛世為背景,以歷史人物為原型,營造出亦真亦假、亦虛亦實的劇情,簡直讓人欲罷不能。
《長安十二時辰》的魅力,或許正在于此。
畢竟,每個中國人的心中,都有一座長安城。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