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居中焦,在上腹部。整個胃體所在部位稱為胃脘,胃脘又分為上脘、中脘、下脘三個部分。胃和脾同屬于土,然胃為陽土,脾為陰土,構成表里關系。胃的主要功能是主受納,腐熟水谷。其性宜降,喜潤惡燥。若胃氣郁滯,受納和腐熟水谷功能失調,便發(fā)生胃脘疼痛,納少;胃失和降,胃氣上逆則見惡心、嘔吐、呃逆、噯氣等。
辨治原則
胃病的辨證,首辨胃痛、痞滿、嘔吐、呃逆等主癥,分別寒、熱、虛、實的不同。由于胃為陽腑,喜潤惡燥,以和降為順,故其治療原則應以理氣和胃,滋潤胃陰(與脾相對而言),和降胃氣為主。然因胃與脾在生理、病理上的相互影響,故論治應參合進行。
胃熱證
胃脘陣痛,痛勢急迫,心中煩熱,嘈雜易饑,吞酸嘔吐,甚或食入即吐,或伴嘔血,口渴,喜冷飲,或口臭,牙齦腫痛糜爛,便秘。舌苔黃,脈數(shù)。
治法:清胃瀉火。
例方:清胃散加減。本方功能清胃瀉火,適用于胃火熾盛,血熱妄行之證。
胃寒證
胃痛綿綿,泛吐清水,或脘脹疼痛,持續(xù)不已,感寒或飲冷后加重,怕冷喜熱,得溫稍舒,或見呃逆。舌苔薄白而滑,脈來沉弦。治法:溫胃散寒。
例方:溫胃飲加減。本方功能溫中散寒,益氣健胃,適用于胃寒停飲之證。
胃實證
脘腹脹痛拒按,嘔吐酸腐,噯氣泛酸,或口臭齦腫,大便不爽,厭食。舌苔厚膩,脈濡而滑。
治法:消食導滯。
例方:保和丸加減。本方功能消導積滯,化濕和胃,適用于食滯胃脘之胃實證。
胃虛證
1.胃氣虛寒
胃脘隱痛,饑餓時明顯,食后減輕,喜溫喜按,多食則不易消化,泛吐清水,大便溏軟。舌淡苔白,脈細軟無力。
治法:溫胃建中。
例方:黃芪建中湯加減。適用于胃氣虛寒之證。本方功能溫胃益氣,緩中補虛。
2:胃陰不足
脘部灼痛,嘈雜似饑,或杳不思谷,稍食即脹,干嘔惡心,口干咽燥,大便干結,形體消瘦。舌淡紅少苔,脈細數(shù)。
治法:滋養(yǎng)胃陰。
例方:沙參麥冬湯加減。本方功能養(yǎng)胃生津,適用于胃陰不足之證。
胃為陽土,為病多偏于熱,治當苦寒泄熱;但熱甚傷津,胃陰耗損者,應予甘寒養(yǎng)陰。如過用苦寒,則陰津愈傷,熱邪愈熾。虛實夾雜,胃熱盛而津液傷者,又當于苦寒泄熱的同時,佐以顧護胃陰之品。
胃喜潤而惡燥,故胃病見陰虛特點者,一般宜用甘潤養(yǎng)陰為主。若兼有氣滯者,當投理氣而不傷陰之品,如綠梅花、佛手花、玫瑰花等。如過用香燥,則易耗傷胃陰。
胃與腸相連,故胃病還須與腸病相參,進行辨證治療,我們下篇文章在解讀,作為胃病大國,胃病不宜急治,需詳細辯證清楚才可。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