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逼上絕路,是點夸張的嫌疑。但是事實情況如此,必須的重找退路,不然就是又一個悄無聲息的靈魂而已。仲景先生說,用瀉下的治療方法進行瀉下治療后,倘若汗也出來了,并且有喘息的癥狀,體溫也不是很高,可以用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來進行治療。
彼之汗后喘,此之下后喘,因不同而證不異,用同一湯方。在太陽經(jīng)病癥的治療過程中,出現(xiàn)了用汗法或下法,導致了病邪入太陰肺經(jīng),表現(xiàn)在了喘息的現(xiàn)象,可以用以上方解之。其人汗出,發(fā)熱有時,頭痛,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痛,干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棗湯主之。
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痛,干嘔短氣,水蓄無所從出之急證,可理解為里未和,峻劑直攻。
飲家,有表里證,十棗湯,桂枝湯去芍藥加白術茯苓湯。
麋粥自養(yǎng),使谷氣內(nèi)充,使邪氣不再來。
當太陽經(jīng)病合并有下之證,不急,則先解表。
白話:如果是太陽經(jīng)病的表證未解,不論是出汗或者是未出汗,雖然也并有可以用下法的癥狀,但是如果這個下證不是非常著急,必須要下,那么就不能先下,一旦先下,就叫做逆。想解表證,仍然要用桂枝湯解之。那么,怎么判斷表證未解哪?,王肯堂說,只要有一丁點的頭痛惡寒,即表示表證未解,就不能先用下法。
程應旄說,假如用下法后,又發(fā)現(xiàn)外證未解的情況,還是應當先解表證,有什么樣的證用什么樣的藥,但不可認為桂枝湯解不了表證,那么就直接用下法,應當解表后再用下法。
汪琥說,先用下法,為逆治無順序。所謂逆治,就是病在外面,反而攻治里面,在治療上講為不科學的。
仲景先生曰:太陽病,先發(fā)汗不解,而復下之,脈浮者不愈。
白話解:太陽經(jīng)病,先用發(fā)汗之法治療,但是沒有完全的解表。這時,用下法治療,此時癥狀里不但有表證,也有里證。如果脈象還是浮脈,這說明還是沒有治好。
這是因為,浮脈表示表證未解,反而用下法功里,所以治不好。
現(xiàn)在有脈象浮,可以知道表證未解,病邪在外,應當解表才能夠治好,用桂枝湯最好。
是這種情況,當有太陽經(jīng)病癥時,先發(fā)汗解表了,但是未徹底治好表證,應當繼續(xù)發(fā)汗解表,不能下法攻里。假如,表未解而用了下法,應當停止使用下法,繼續(xù)再用發(fā)汗解表的方法,直到表證治好了,用桂枝湯最合適。
脈象是再此診斷的唯一根據(jù),若是脈浮,就發(fā)汗解表。有什么樣的脈象,就用什么樣的藥物,不能因為桂枝湯解表一回未治徹底,就用下法攻里,要繼續(xù)解表,直到?jīng)]有表證,脈不再為浮。
仲師曰:本發(fā)汗而復下之,此為逆也;若先發(fā)汗,治不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為逆;若先下之,治不為逆。
本該發(fā)汗解表的,但用下法攻里了。這就是所謂的不遵守治療的順序,這種現(xiàn)象稱為逆治。如若是先發(fā)汗了,不論是表證治好或者未治好,又用下法了,這也不叫逆治。同樣道理,反之,如果本來該用下法的,沒用,先用發(fā)汗了,這也叫做逆治。假如先用下法了,這種情況不叫逆治。是先汗后下,還是先下后汗,應當看看是表急于里還是里急于表這兩種情況來判斷。表證急的表明先合適發(fā)汗,里證急的表明先合適攻下。汗下得宜,治不為逆。仲師曰:太陽病,下之,其脈浮不結胸者,此為欲解也。
脈促者必結胸,脈緊者必咽痛,脈弦者必兩脅拘急,脈細數(shù)者頭痛未止,脈沉緊者必欲嘔,脈沉滑者協(xié)熱利,脈浮滑者必下血。
白話解:太陽經(jīng)病,錯用攻下的方法治療,因為各個人的體質(zhì)或者說各人的臟氣不一樣,飲食、環(huán)境、心態(tài)不一樣,所以各有不同。一般來說,誤用攻下之法,有病邪內(nèi)陷的現(xiàn)象,應當有結胸的癥狀。如果脈象上表現(xiàn)脈浮,并且沒有結胸的癥狀,這種情況是里和沒有受到病邪襲擾的現(xiàn)象,就表明病邪仍在表,需要解表。
脈象細數(shù)的患者,少陰邪熱之脈,必然有咽痛的癥狀,誤下邪陷少陰,法當從少陰治也;
脈象弦的患者,少陽之脈,必然有兩胸脅拘急的癥狀,誤下邪陷少陽,法當從少陽治也;
脈象緊的患者,太陽脈,必然頭痛癥狀沒有消失,誤下邪在太陽,法當從太陽治也;
脈象沉緊的患者,寒邪入里之脈,必然有想嘔吐的癥狀,胃陽格據(jù)之證,有表誤下,邪陷在胃,法當從陽明治也;
脈象沉滑的患者,宿食脈,必然有協(xié)熱利的癥狀有表誤下,協(xié)熱入里下利,法當從協(xié)熱下利治也;
脈象數(shù)滑的患者,積熱脈,必然有便血或者尿血的癥狀,有表誤下,邪陷入陰,傷營下血,法當從下膿血治也。
仲景師曰:太陽病,二三日,不能臥,但欲起,心下必結。
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結胸;未止者,四日復下利,此作協(xié)熱利也。仲景師曰:太陽病,外證未除,而數(shù)下之,遂協(xié)熱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參湯主之。
桂枝人參湯:桂枝四兩,炙甘草四兩,白術三兩,人參三兩,干姜三兩太陽病,桂枝證,醫(y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黃芩黃連湯主之。
太陽病,下之后,脈促胸滿者,桂枝湯去芍藥湯主之。若微惡寒者,去芍去芍藥方中,加附子湯主之。表邪未解,如此時攻里,會導致病邪趁里虛而入里,帶來一系列更加嚴重的里證癥狀。所以,一定要辨別是否解表之邪,然后再攻里。瓜蒂散證,胸實;
桂枝湯證,胸需;
去芍藥之酸收,引邪內(nèi)入,已避胸中之滿。
陽虛則惡寒,無汗惡寒不是陽虛。
(二)
甘草味甘,平,無毒,入脾經(jīng)。
足太陽膀胱經(jīng)見證
足陽明胃經(jīng)見證
足少陽膽經(jīng)見證,口苦。
桂枝去芍藥湯方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方
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樸杏子湯主之。喘家作,桂枝湯加厚樸杏子佳(32)。
此處不下利,微喘,邪陷于胸,為入胃,表未解,故用桂枝湯,加厚樸、杏子以降逆定喘。這條是對那種有喘的病人,如果他們得了中風,是用此方為佳。
厚樸利氣,杏仁下氣。
桂枝、芍藥、炙甘草、生姜、大棗、厚樸、杏仁。
太陽病,有喘,無汗喘者,宜麻杏石甘湯;
有汗喘者,宜桂枝加厚樸杏仁湯;
無汗咳者,宜小青龍湯。
少陽病,無喘有咳者,宜小柴胡加五味、干姜;
陽明病,無咳有喘者,內(nèi)實喘者,宜大承氣湯;下利者,宜葛根黃芩黃連湯。
少陰有喘咳,喘者宜四逆湯加五味、干姜;咳者陰邪下利,宜真武湯加五味、干姜;陽邪下利,宜豬苓湯。
太陽病,下之后,其氣上沖者,可與桂枝湯,方用前法。若不上沖者,不可與之。
表是否已結?
是里實是里虛?
是結胸,是下利?
胸、咽喉、
大陷胸湯、桂枝人參湯、瓜蒂湯
病如桂枝證,頭不痛,項不強,寸脈微浮,胸中痞硬,氣上沖咽喉不得息患者,此為胸有寒也,當吐之,宣瓜蒂散。(吐法33)
汗法、吐法、下法
肌奏,胸中、心下
瓜蒂熬黃一分,赤小豆一分。諸亡血虛家,不可與瓜蒂散。
病發(fā)于陽,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胸;病發(fā)于陰,而反下之,因作痞。所以成結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
中風、不汗,下之,熱邪乘虛(因下之而虛,陽亢則實,陰少而虛。)陷入,因作結胸。
傷寒陰邪,不汗,下之,同理,因作痞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