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某,男,61歲,2004年4月8日初診。
病者自述患“支氣管哮喘”10余年,昨日因氣候變化而引發(fā)??淘\:咳喘頻作,咳痰清稀,呼吸急促,喉中有明顯痰鳴音。詢知:惡風,怕冷,心慌氣短,動則乏力,胸膈滿悶,舌體胖大,苔薄白而潤,脈浮細。
處方一:小青龍湯加味
麻黃 10g 桂枝 15g 五味子 10g
細辛 6g 半夏 20g 生曬參 10g
白芍 10g 干姜 10g 炙甘草 10g
柴胡 20g 黃芩 10g
制附片 15g(先煎40分鐘)
水煎服,每日1劑,連服4劑
4月12日二診:咳嗽減輕,咳痰亦明顯減少,喉中已無痰鳴音,但仍感胸悶氣短,乏力,且感咽干不利,舌苔白膩,脈細弱。
處方二:處方一合五苓散
麻黃 10g 桂枝 15g 白芍 10g
干姜 10g 細辛 6g 五味子 10g
黃芩 10g 柴胡 20g 法半夏 20g
白術 20g 茯苓 20g 生曬參 10g
澤瀉 10g 豬苓 20g 炙甘草 10g
制附片 15g(先煎40分鐘)
水煎服,每日1劑,連服4劑
4月15日三診:咳痰黏少,痰色變黃,偶有咳嗽,氣短乏力亦大有改善,惟仍感胸中痞塞不舒,舌苔薄黃膩,脈細。
處方三:于處方二去制附片、人參,加全瓜蔞 25g、黃連 8g,3劑,水煎服。
【侍診心得】 “支氣管哮喘”是一臨床常見的肺部疾患,常反復發(fā)作,本病屬中醫(yī)學“哮病”范疇。中醫(yī)認為哮喘的發(fā)生內因是宿痰。痰飲的產生由脾失健運,五谷不化精微,久之使宿痰內伏,后因感受外邪或其他誘因而觸發(fā)。其急性發(fā)作期為外感六淫之邪侵襲于肺系,而致肺失宣降,呼吸不利,氣逆喘鳴,咳嗽痰多,表現為邪實為主,病變重點在肺,以痰飲內阻,氣機閉阻為基本病機。
病家為老年男性,患“支氣管哮喘”10余年,屬肺腎兩虛,加之外感風寒而內外引發(fā),故咳喘頻頻,咳痰清稀,有明顯痰鳴音?!峨y經·四十九難》說:“形寒飲冷則傷肺”,本案乃為典型的外感風寒,寒飲內停之證。此時,若不疏表而徒治其飲,則表邪難解;不化飲而專散表邪,則水飲不除,故選小青龍湯加味治療。方中麻黃、桂枝發(fā)汗散寒以解表邪;柴胡、黃芩配伍外透內清以利祛邪,半夏燥濕化痰,合干姜、細辛以溫肺化飲;五味子斂肺止咳,白芍和營養(yǎng)血,一散一收,既可增強止咳平喘之功,又可制約諸藥辛散溫燥太過之弊;附子溫腎助陽,人參、炙甘草益氣健脾,以扶正祛邪。
二診時患者癥狀改善比較明顯,但增“咽干不利”一癥,舌苔卻轉白膩。陳老認為此非陰虧液耗所致,而是腎虛不能蒸騰氣化,水津不布之故。因此,在一診處方的基礎上合五苓散,桂枝、附子配伍茯苓、豬苓、澤瀉等溫陽化氣,以達到“水津四布,五經并行”的目的。三診患者精神好轉,氣短乏力明顯改善,是陽氣來復之象。然咳痰黏少,胸中痞塞,舌苔轉黃,又是痰郁化熱,阻于胸中的表現,故去溫補之參、附,加全瓜萎、黃連,以清熱滌痰、寬胸散結,乃是合《傷寒論》小陷胸湯之意。
【按語】 陳老治哮喘以調氣津為要。調氣者,枳實、陳皮等行氣之品,可也;辛溫、辛散之品,能宣通氣機,亦可遣用,如麻黃之開宣肺氣,細辛之開肺氣閉郁。調津者,三焦分消痰濕也,二診時合五苓散,以麻黃、細辛以宣上調水,干姜、白術、半夏溫中運水,附子、桂枝、二苓、澤瀉溫腎利水,合用呈三焦分治之勢。
——本文摘自《陳潮祖醫(yī)案精解》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