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做個完整的人(1) 精選
|||
最近床頭總放著一本書不忍心讀完,那就是印度智者克里希那穆提寫的小冊子《一生的學習》,這本書從頭到尾都在闡述一個核心問題,人應該成為什么樣的人,我們的教育是否走在正確的路上。他的結(jié)論很簡單:用愛去生活,去教育,學會愛,做個完整的人,把生活當做一個整體去看待。雖然作者的語言沒有哲學家那樣嚴謹簡潔,但是其中處處充滿了智慧的光輝。寫這個小文章也是為了記錄他的語言和個人的一些體會。片段一:“傳統(tǒng)的教育,使獨立思考變得極端困難。附和隨從導致了平庸。如果我們崇尚成功,那么要異于眾人,或是反抗環(huán)境便非易事,而且可能是危險的。想要成功的動力——這是追求物質(zhì)或所謂精神上的報償,尋求內(nèi)在或外在的安全感、尋求享樂的欲望——這整個過程都會阻礙了“不滿之情”,遏止了自發(fā)創(chuàng)造,滋生了恐懼,而恐懼,則阻礙了我們對生活加以明智地了解。隨著年齡的增加,心靈便冷漠遲滯了。當我們尋求舒適時,通常會在生活里找出一處最沒有沖突的安靜角落。于是,我們便懼于跨出這塊隱蔽的地方。這種對生活、對奮斗、對新經(jīng)驗的恐懼,扼殺了我們心中的冒險精神。”感悟:做科研跟風就是附和,隨大流就是附和,這就導致平庸。這個命題似乎是自明的,我們都能理解,可是我們往往還要這么做,歸根結(jié)底,我們還是有那么一點想成功的心理,而要成功總想避免風險,因此,跟風成了心理上的一個避風港,也因此壓抑了我們的智慧。當然,隨著年齡的增加,我們越來越趨于現(xiàn)實,心靈逐漸的凋零,最終趨于冷漠遲滯。片段二:“那么,什么是生活的意義?我們?yōu)楹紊妫瑸楹螉^斗?如果我們受教育僅是為了出名,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變得更能支配他人,那么,我們的生活將是膚淺而空洞的。如果我們受教育只是為了成為科學家,成為死守書本的學者,或成為沉迷于某種知識的專家,那么,我們將助長世界上的毀滅與不幸。”感悟:這里說的就是包括我在內(nèi)的很多學者的當前行為。我們不斷地制造所謂的學問,而甚至不管這些所謂的學問能不能真正的解決人類的問題,我們似乎越來越癡迷于知識的表現(xiàn),而非知識的核心。我們遠離了學者的使命,更遠離了人的使命。片段三:“教育,并非只是用來訓練心智。訓練提升了效率,然而卻無法造就一個圓滿的個人。一個只知接受訓練的心智,只是過去的延續(xù),這樣的心智永遠無法發(fā)現(xiàn)新的事物。 無知的人并不是沒有學問的人,而是不明了自己的人。當一個有學問的人依賴書本、知識和權(quán)威,借著它們以獲取了解,那么他便是愚蠢的。”感悟:是的,我們接受了越來越多的知識,我們以為這樣就夠了,實際上我們的智慧并沒有增加。我們只是過去的延續(xù),甚至是不好的延續(xù)。用這樣的心智確實無法發(fā)現(xiàn)真正有意義的新的知識。片段三:“目前我們所謂的教育,只是由書本聚集見聞、知識,這是任何懂得閱讀的人都辦得到的。這種教育提供了一條巧妙的逃避自我之途,如同其他所有的逃避方式一樣,它無可避免地制造出有增無減的苦難。沖突和混亂,是由于我們和他人、事物、概念之間差錯的關系而產(chǎn)生 ,除非我們了解此項關系而改變了它,否則,僅僅知識的學習和堆砌,各種技能的獲取,都只會將我們導向更深的混亂和毀滅。”感悟:記得我跟學生說過,如果你們僅僅是想要學習具體的知識,那好辦,我告訴你該看什么論文或者書籍,但是書本之外的東西才是更重要的。我們因為自己不斷地獲得學位或者獎勵而給自己安慰,覺得自己得到了安全,事實上,所有的不安全正是來自于我們自己的這種自私性的心理。我們不嘗試理解真正的世界,而是埋頭于自己的想象中。每個人的想象都會不一樣,因此,誤解就產(chǎn)生,而且每個人都從自身角度考慮,誤解越來越大。沖突不可避免。片段四:“生活,是痛苦、喜悅、美、丑、愛,一旦我們將它整體地加以了解,那么這項了解在各方面都會創(chuàng)出它應有的技術(shù)。不過,相反的說法就不是真的了:技術(shù)永遠無法產(chǎn)生創(chuàng)造性的了解。正確的教育,一方面鼓勵技術(shù)的學習,同時也應該完成某種更為重要的事:它應該幫助人去體驗生活的完整過程。這種體驗才能將能力和技術(shù)置于它們應有的地位。”感悟:我從來沒有這么清楚的認識到,生活是這樣的一個整體,好的壞的,美的丑的,都是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們總希望得到好的,看到美的,可實際上我們自己也并不是好的或者美的,憑什么我們要得到。我們的目的并不是為了獲得什么,而是平靜的體驗完整的生活。片段五:“ 教育的最大任務在于產(chǎn)生一個完整的人,能將生活加以整體地處理。理論家就像專家一樣,對整體豪不關心,他只關心某一部分。只要一個人追逐某種理論的模式,他便不是完整的 ;而大部分依持理論的教師都忽視了愛心,他們心中干枯無情。為了研究孩子,一個人必須警覺、小心、自覺,而這么做比起鼓勵孩子遵守一種理論,需要更大的智慧。
”感悟:從最近幾年看的書來看,確實我們的教育只強調(diào)了一部分,而忽視了人類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更多的美好的東西。而當下,當我們執(zhí)著于我們自己的追求的時候,我們也忽視了別人,尤其是學生。片段六:“一個人年輕時,是邁向正直、明智之時,而我們年長者如果有了解力的話,能幫助年輕人使他從社會加諸他身上,以及他自身所射出的種種障礙之中解脫。如果孩子的心沒有被宗教的先入為主觀念和偏見所塑造的話,那么他將可自由地經(jīng)由自我認識而去發(fā)現(xiàn)那超越他自身的事物。”感悟:不管我們怎么想,我們都將成為過去,世界永遠屬于更年輕的一代。年長者的義務就是幫助年輕人獲得智慧,而非知識。讓他們能夠自由的思考,用愛去思考,這就是真正的目的。片段七:“年輕人非常容易被牧師、政客、富人或窮人所說服,而以一種特殊的方式來思考。然而,正確的教育應該幫助他們留意這些影響,使他們不要像鸚鵡似地重復口號,或落入任何他們自己或別人的貪婪狡精陷阱之中。他們不能讓權(quán)威窒悶了心智和情感。”感悟:很多年都試圖尋找一套理論來支撐自己的生活和學習,現(xiàn)在看來只是一種徒勞。任何理論都只是一部分,我們可以去學習,可以去了解,但是我們還要有自己,不能窒息了自己的心智和情感。未完待續(xù)。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