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希恕 馮世
第十七章·黃芩黃連湯類方
一、黃芩湯方
【方劑組成】黃芩10克,炙甘草6克,芍藥6克,大棗4枚
【用法】水煎溫服。
【方解】黃芩主腸澼下利,本方用為主藥。甘草、芍藥、大棗治腹攣痛且緩急迫,故本方為治下利有熱、腹攣痛而急迫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傷寒論》第172條: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姜湯主之。
注解:太陽病之發(fā)熱惡寒與少陽病之口苦咽干同時出現(xiàn),故謂太陽與少陽合病,若此合病自下利者,宜與黃芩湯;若更嘔者;則宜黃芩加半夏生姜主之。
按:發(fā)熱腹泄,或痢疾而腹攣痛者,即可用本方,不必限于太陽與少陽合病。若里急后重,或便膿血,宜更加大黃。
【辨證要點】發(fā)熱腹泄,腹痛者。
二、黃芩加半夏生姜湯方
【方劑組成】黃芩10克,炙甘草6克,芍藥6克,大棗4枚,半夏12克,生姜l0克
【用法】水煎溫服。
【方解】此于黃芩湯加半夏、生姜,即黃芩湯與小半夏湯合方,故治二方的合并證。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傷寒論》第172條: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姜湯主之。
注解:見黃芩湯方。
《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第11條:干嘔而下利者,黃芩加半夏生姜湯主之。
注解:干嘔較嘔證輕,干嘔而下利者,當然有用本方的機會,但宜參照上條所述證候為妥。
【辨證要點】黃芩湯方證又見惡心、嘔吐者。
【驗案】劉某,女,50歲。初診日期1965年9月12日。因吃不潔葡萄后,患急性胃腸炎,出現(xiàn)身熱惡寒、腹泄稀水便,溫溫欲吐,服葛根加半夏湯后,熱退而吐利不止,苔白厚,脈弦細數(shù)。證屬太少合病,為黃芩加半夏生姜湯證:
黃芩10克,炙甘草6克,白芍10克,大棗4枚,半夏12克,生姜10克
結果:上藥服一劑,體溫恢復正常,腹泄止,胃稍和,仍不思飲食,服二劑,身微汗出,食飲如常,仍感乏力。
三、六物黃芩湯方
【方劑組成】黃芩、人參、干姜各10克,大棗4枚,桂枝3克,半夏12克
【用法】水煎溫服。
【方解】此亦黃芩加半夏生姜湯的復制,不過以干姜易生姜,以人參易芍藥,且加少量桂枝,雖主治大致同,但此偏于寒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附方(二):《外臺》黃芩湯:治干嘔下利。
注解:本方治干嘔下利的作用,雖與黃芩加半夏生姜同,但本方有人參,當有心下痞硬。無芍藥則腹肌當虛軟而不攣急,臨證時宜細辨。
按:《傷寒論》的黃芩湯與《外臺》黃芩湯名同而藥不同,為便于區(qū)別,故把《外臺》的黃芩湯稱之為六物黃芩湯。
【辨證要點】干嘔下利而心下痞硬者。
四、三物黃芩湯方
【方劑組成】黃芩10克,苦參10克,生地18克
【用法】水煎溫服。
【方解】三物均有解熱除煩的作用,由于生地的用量獨多,故尤宜于有發(fā)熱心煩之血證。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金匱要略·婦人產(chǎn)后病》附方(一):《千金》三物黃芩湯:治婦人草褥自發(fā)露得風,四肢苦煩熱、頭痛者,與小柴胡湯;頭不痛但煩者,與三物黃芩湯。
注解:見小柴胡湯方。
【辨證要點】里熱血熱見心煩、手足心熱者。
五、黃連湯方
【方劑組成】黃連10克,炙甘草10克,干姜10克,桂枝6克,人參6克,半夏12克,大棗4枚
【用法】水煎溫服。
【方解】此于六物黃芩湯以黃連易黃芩而加甘草,故主治亦略同。但黃連尤長于治煩悸,且治腹痛,故治六物黃芩湯證心煩悸甚而腹中痛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傷寒論》第173條: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黃連湯主之。
注解:胸中有熱,指胸中發(fā)煩熱。胃中有邪氣,指胃中有水氣。腹中痛,欲嘔吐,為熱與水氣相搏的結果,故以黃連湯主之。
按:本條雖未言下利,但就藥物論,治療嘔而下利當亦有驗。
【辨證要點】心煩、心下痞滿、腹痛、或干嘔下利者。
六、黃連阿膠湯方
【方劑組成】黃連12克,黃芩6克,芍藥6克,阿膠10克,雞子黃一枚
【用法】水煎三味,湯成去滓,內(nèi)膠烊盡,內(nèi)雞子黃攪令相得,溫服。
【方解】黃連、黃芩除熱止煩,芍藥、阿膠、雞子黃養(yǎng)陰補虛,故治虛熱而心中煩悸不得眠,或失血,或便膿血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傷寒論》第303條: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黃連阿膠湯主之
注解:少陰病二三日以上,即常傳里,或半表半里,今心中煩不得臥,為內(nèi)傳半表半里的虛熱證候,宜以黃連阿膠湯主之。
按:本方不僅治此證,若虛熱心煩為目標,可活用于諸失血和久痢便膿血者俱有驗。
【辨證要點】虛煩心悸不得眠、手足心熱、或下利便膿血者。
【驗案】張某,男性,48歲,病歷號182577,1965年12月13日初診。因患肺炎而高燒半月方退,但遺心煩、失眠一月不愈,口苦思飲,手足心熱且易汗出,苔黃。舌質(zhì)紅,脈弦細數(shù),證屬久熱傷陰,致使陽不得入于陰,治以養(yǎng)陰清熱,與黃連阿膠湯:
黃連10克,黃芩6克,白芍6克,生阿膠烊化10克,雞子黃一枚
結果:上藥服一劑即感心煩減,夜眠好轉,三劑諸證竟全解。
七、白頭翁湯方
【方劑組成】白頭翁、黃連、黃柏,秦皮各10克
【用法】水煎溫服。
【方解】四物均屬苦寒收斂藥而有除熱煩、止下利等作用,白頭翁更能逐血止痛,合以為方,故治熱利下重、心煩腹痛等。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傷寒論》第371條: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
注解:因內(nèi)熱而下利、里急后重者,宜白頭翁湯主之。
《傷寒論》373條:下利欲飲水者,以有熱故也,白頭翁湯主之。
注解:熱盛則思飲,故下痢而欲飲水者則為熱痢可知,宜以白頭翁湯主之。
按:由以上所述,則急性腸炎或痢疾,均有應用本方的機會,不過必須詳審其為熱痢乃可用之。若里急后重,渴欲飲水俱屬其候,但后重滯下,宜更加大黃。
【辨證要點】熱痢下重、腹痛者。
八、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方
【方劑組成】白頭翁、黃連、黃柏、秦皮各10克,甘草、阿膠各6克
【用法】水煎諸藥成,去滓內(nèi)膠烊盡,溫服。
【方解】于白頭翁湯加益氣的甘草,和止血的阿膠,故治白頭翁湯證虛乏少氣而有血證、或血便、或粘血便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金匱要略·婦人產(chǎn)后病》第10條:產(chǎn)后下利虛極,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主之。
注解:虛極,即疲乏少氣的意思。婦人產(chǎn)后而以病痢。因使其人疲乏少氣者,宜以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主之。
按:凡白頭翁湯證,若所下為血便、或粘血便而虛乏少氣者,即宜本方主之,并不限于產(chǎn)后虛極。
【辨證要點】白頭翁湯證又見血便、粘血便而虛乏少氣者。
【驗案】張某,女性,31歲,病歷號493431,1965年3月10日初診。訴自前日開始腹瀉便紅白粘液,日二三次,夜七次,腹痛里急后重,惡心,納少乏味,發(fā)冷溲黃,服西藥無效,現(xiàn)孕已七月,有血吸蟲病史。苔薄白,舌質(zhì)紅,脈沉細滑數(shù)。證屬濕熱滯下,傷及血分,治以清熱涼血,兼以祛濕導滯,與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
白頭翁10克,黃連5克,黃柏3克,秦皮3克,甘草10克,阿膠10克(烊化)
結果:服二劑后,大便未見膿血,稍帶粘液,每日二次,上方增黃連為15克,黃柏為6克,加茯苓10克,服一劑后腹痛已,大便日二次行仍稀,上方再加焦白術10克,服三劑而諸癥愈。
九、干姜黃連黃芩人參湯方
【方劑組成】干姜、黃連、黃芩、人參各10克
【用法】水煎溫服。
【方解】干姜、人參理中焦之虛寒,黃連、黃芩解上亢之煩熱,故此治上熱下寒、嘔吐、下利而心下痞硬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傷寒論》第359條:傷寒本自寒下,醫(yī)復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者,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主之。
注解:本自寒下尤其不可吐下,醫(yī)者無知而復吐下之。寒格指上熱下寒的為證言,即是說,傷寒則上有熱,本自寒下則下有寒,再逆之吐下,邪熱內(nèi)陷則上愈熱。傷其中氣則下愈寒。若食入口即吐者,宜干姜黃連黃芩人參湯主之。
按:依據(jù)經(jīng)驗,以本方治胸中煩熱,吐逆不受食而下利者,確有驗。以是可見,本自寒下,當指其人本有舊微溏的一類下寒證甚明。
【辨證要點】胸中煩熱、惡心嘔吐而大便溏者。
十、半夏瀉心湯方
【方劑組成】半夏12克,黃芩10克,干姜10克,炙甘草10克,人參10克,黃連3克,大棗4枚
【用法】水煎溫服。
【方解】半夏、干姜驅(qū)飲止嘔,黃芩、黃連解痞止利,飲留邪聚均由于胃氣的不振,故補之以人參,和之以草棗,此為嘔而腸鳴、心下痞硬的主治方。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傷寒論》第149條:傷寒五六日,嘔而發(fā)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fā)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
注解:見大陷胸湯方證。
《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第10條:嘔而腸鳴,心下痞者,半夏瀉心湯主之。
注解:水因熱激故嘔而腸鳴;胃虛邪湊故心下痞硬,半夏瀉心湯主之。
【辨證要點】上熱下寒因見嘔而腸鳴,心下痞硬者。
【驗案】程某,女性,33歲,病歷號37488,1967年3月7日初診。原有肝炎,近一月來惡心納差,心下痞滿,腹鳴便溏,舌糜且痛,苔黃,脈細弱。證屬上熱下寒,治以苦辛開降,與半夏瀉心湯:
半夏12克,黨參10克,黃芩10克,黃連6克,干姜10克,大棗4枚,炙甘草6克,生石膏45克
結果:藥服三劑證愈。
十一、甘草瀉心湯方
【方劑組成】半夏12克,炙甘草15克,人參10克,黃芩10克,黃連3克,干姜10克,大棗4枚
【用法】水煎溫服。
【方解】此于半夏瀉心湯增量緩急安中的甘草,故治半夏瀉心湯證,中氣較虛而急迫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傷寒論》第158條:傷寒中風,醫(y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shù)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硬而滿,干嘔心煩不得安,醫(yī)見心下痞,謂病不盡,復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結熱,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硬也,甘草瀉心湯主之。
注解:傷寒或中風,均當汗以解之,而醫(yī)反下之,虛其里則邪熱內(nèi)陷,因使下利日數(shù)十行,以至食物不得消化,水被熱激,走于腸中則腹中雷鳴;胃虛邪湊則心下痞硬;水熱壅逆則干嘔心煩不得安。醫(yī)見心下痞硬,又誤認為病去未盡,而復下之,遂使痞硬益甚,因此心下痞硬并非里實之熱結,而是胃中虛客氣上逆所致,愈下愈虛,痞亦愈甚,宜以甘草瀉心湯主之。
《金匱要略·百合狐惑陰陽毒病》第10條:狐惑之為病,狀如傷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閉,臥起不安,蝕于喉為惑,蝕于陰為狐,不欲飲食,惡聞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蝕于上部則聲嗄,甘草瀉心湯主之。
注解:形色善變,精神不安,有如神靈所作,因謂為狐惑病,此病亦常有煩熱,狀如傷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閉,臥起不安,為虛煩有熱;不欲飲食,惡聞食臭為胃虛多濕,其有蝕瘡在喉者,即稱之為惑;其有蝕瘡在陰者,即稱之為狐。蝕于喉之上部而語聲沙啞者,宜以甘草瀉心湯主之。
按:《金匱要略》關于狐惑病的證治,除本條外,還說:“蝕于下部則咽干,苦參湯洗之”口又說“蝕于肛者,雄黃熏之?!庇终f“病者脈數(shù),無熱微煩,默默但欲臥,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鳩眼,七八日目四眥黑,若能食者,膿已成也。赤小豆當歸散主之。”基于以上的說明,則古人所謂為狐惑病,頗似今之白塞氏綜合征。實踐證明,甘草瀉心湯對于口腔潰瘍確有明顯療效。胡老曾治一產(chǎn)后患者,口腔及舌全部爛赤,飲食不入,痛苦萬狀,與本方一劑,滿口紅赤均生白膜,即能進粥。三劑后痊愈。臨床還常遇久久不愈的頑固重證,以本方加生石膏,或更加生地而多取捷效,并以本方治愈確診為白塞氏綜合征者一例。胡老講述道:“說起來亦很有趣,1970年夏剛從河南歸來,呂尚清院長告訴我,有一位解放軍女同志曾幾次來院找我,她說數(shù)年前曾患白塞氏綜合征,經(jīng)我治愈,但住意大利后病又復發(fā),因特回國找我診治。對于西醫(yī)病名本無所知,乍聽之下,不禁愕然,未久患者果然前來,但事隔多年,我已不復記憶。經(jīng)過一番問答,乃知數(shù)年前曾以口腔潰瘍來門診,近在意大利經(jīng)西醫(yī)確診為白塞氏綜合征,口腔及前陰俱有蝕瘡,與服甘草瀉心湯加生石膏,另與苦參湯囑其熏洗下陰,不久均治?!?div style="height:15px;">
【辨證要點】半夏瀉心湯證中氣更虛,或見口舌糜爛、腸鳴腹泄、前后陰潰瘍者。
【驗案】史某,男性,42歲,住東四六條80號,1965年11月15日初診。反復發(fā)作口舌潰瘍2年,本次發(fā)作已半月。舌上舌下皆有巨大潰瘍,因疼痛不能吃飯及說話,右脅微疼,大便少微溏,苔黃厚,脈弦滑。證為上熱下寒,治以苦辛開降,與甘草瀉心湯:
炙甘草12克,黃芩10克,干姜6克,半夏12克,大棗3枚,黃柏10克,黨參10克
結果:上藥服兩劑,舌疼已,進食如常,繼調(diào)半月諸證消除。
十二、生姜瀉心湯方
【方劑組成】生姜12克,炙甘草10克,人參10克,干姜3克,黃芩10克,半夏12克,黃連3克,大棗4枚
【用法】水煎溫服。
【方解】此于半夏瀉心湯減干姜量,而加大量生姜,故治半夏瀉心湯證寒飲較重,嘔逆下利較甚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傷寒論》第157條:傷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生姜瀉心湯主之。
注解:傷寒經(jīng)過發(fā)汗汗出后,傷寒證已解,但又發(fā)作胃中不和的證候。噫氣即暖氣。食臭即傷食的酸臭味,干噫食臭,即所謂消化不良,吞酸嘈雜的意思。脅下有水氣,即胃中有水氣。心下痞硬、腹中雷鳴、下利與前甘草瀉心湯的為證同,此宜生姜瀉心湯主之。
按:人有宿痰,常由新病而誘發(fā),本條所述胃中不和,并不是藥有所誤,亦是早有的宿病,因新感后又復發(fā)作也。又由于本條干噫食臭、脅下有水氣的說明,則本方有用于胃下垂、胃擴張、以及胃酸過多等疾患的機會甚明,并由于腹中雷鳴下利的說明,更可知亦有應用于胃腸炎機會??傊话阄改c疾病,現(xiàn)以上三方證者很多,依證選用之均有良效。
【辨證要點】心下痞滿、噫隱食臭、腸鳴下利者。
【驗案】彭某,女性,30歲,病歷號31221,1965年8月26日初診。因吃葡萄而患腹泄已三天,每日三次水樣便,腹微疼,咽干不思飲,心下痞滿,納差,暖氣,腹時脹滿而腸鳴漉漉,四肢乏力,苔白膩,脈弦滑。原本中寒,又值外邪相加,中陽不運,水飲內(nèi)作,因見腸鳴下利,暖氣,納差等癥,與生姜瀉心湯;
生姜12克,干姜3克,炙甘草10克,黨參10克,半夏12克,黃芩10克,黃連10克,大棗4枚
結果:上藥服一劑,腹泄,腹疼止,服三劑諸證好轉。
第十八章·梔子豉湯類方
一、梔子豉湯方
【方劑組成】梔子10克,香豉18克
【用法】以水四杯先煮梔子得二杯,內(nèi)豉煮取一杯半,分溫再服。
【方解】二物均屬苦寒除熱藥,并均有解煩的特能,合以為方故治煩熱而心中懊憹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傷寒論》第76條:發(fā)汗、吐下后,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復顛倒,心中懊憹,梔子豉湯主之;若少氣者,梔子甘草豉湯主之;若嘔者,梔子生姜豉湯主之。
注解:心中懊憹謂心中煩悶不可名狀,實即心煩的劇烈意思。經(jīng)過汗、吐、下的治療后,實邪雖去,但遺熱未除,攻沖頭腦,因使虛煩不得眠。證之劇者,則更輾轉反側而心中懊憹,宜以梔子豉湯主之。若上證而其人自覺虛怯少氣者,則宜梔子甘草豉湯主之;若上證而又見嘔者,則宜梔子生姜豉湯主之。
按:此所謂虛煩是對實煩而言,不要以為本方能治虛,本條所述,即炎癥或充血而腦受刺激的劇烈證候。
《傷寒論》第77條:發(fā)汗,若下之,而煩熱胸中窒者,梔子豉湯主之。
注解:胸中窒,即指胸部的正中間有窒塞感,實即食道狹窄的自覺證。發(fā)汗或下之,其人仍煩熱并胸中有窒塞感者,梔子豉湯主之。
按:此證多有,但不定見之于發(fā)汗或下之后,即使有煩,然亦不甚明顯。患者主述胸中窒塞而煩悶者即是。此與咽中如有炙臠的半夏厚樸湯證,常由于患者主述不清而易混淆,故問證必須精細。胡老講道:“昔時鄰居老工人尹某,一日來告。謂經(jīng)過鋇餐造影檢查,確診為食道憩室,請我治療,因笑答曰:食道憩室我未曾見過,請告所苦。據(jù)述只覺食道阻塞,心煩不寧,因與梔子豉湯三服后,證大減,但食時尚覺不適,續(xù)服二十余劑,證全消失。后再進行鋇劑造影檢查,未再見憩室形象”。此案較奇,故附此以供參考。(juzhuo按:中醫(yī)為形而上學。萬物由無形而來,故無形病則有形必病,無形安而有形乃安。此本淺見之理,人每云之易易,而臨事則惑于西醫(yī)之形跡,不亦繆哉。)
《傷寒論》第78條: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者,未欲解也,梔子豉湯主之。
注解:傷寒五六日,常為病傳少陽而現(xiàn)柴胡證的時期,病不在里,故雖大下之后而身熱不去。心中結痛,即胃下口處有結滯疼痛感,此亦因于誤下,邪熱內(nèi)陷,因使該體部發(fā)炎的結果,宜梔子豉湯主之。
《傷寒論》第81條:凡用梔子豉湯,病人舊微溏者,不可與服之。
注解:梔子清熱瀉火,而不宜于虛寒證,病人久有大便溏泄癥,乃中虛多寒,故不可與梔子為主的配劑。
《傷寒論》第221條: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jié)M而喘,發(fā)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發(fā)汗則躁,心憒憒反譫語;若加溫針,必怵惕煩躁不得眠;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憹。舌上苔者,梔子豉湯主之。
注解:見白虎加人參湯方證。
《傷寒論》第228條: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溫,不結胸,心中懊憹,饑不能食,但頭汗出者,梔子豉湯主之。
注解:陽明病,表證未罷而即下之,必使邪熱內(nèi)陷,若其外有熱,手足溫,則熱未結實于里,故不結胸,熱自內(nèi)上迫,故心中懊憹。饑不能食,但頭汗出,為大陷胸湯和梔子豉湯的共有證,但結胸則熱結于里,而外無大熱。梔子豉湯證則外有熱,手足溫,此是二方證的主要鑒別點。
《傷寒論》第375條:下利后更煩,按之心下濡者,為虛煩也,宜梔子豉湯。
注解:下利后更煩者,遺熱未除。按其心下濡軟則里不實,知為虛煩,因以梔子豉湯主之。
按:至此乃出示梔子豉湯的腹證,由于胃中空虛,故按之濡,以是可知本方證所主虛煩的意義了。
【辨證要點】胸中窒塞而煩悶者。
【驗案】劉某,女性,12歲,1966年3月10日初診。感冒后頭痛,惡心,嘔吐,寒熱往來,咽干口渴思涼飲,心中煩躁,服小柴胡加生石膏湯后,熱降煩除,刻下仍心中懊憹,口干欲涼飲,飲食二便如常,苔白而干,舌尖紅,脈滑數(shù)。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濈然汗出為向愈之兆,惟仍有內(nèi)邪虛熱未解、陽明之熱未除,為梔子豉湯合小柴胡湯方證:
梔子6克,淡豆豉10克,柴胡6克,黃芩6克,黨參6克,炙甘草3克,生姜6克,大棗3枚,生石膏30克
結果:上藥服一劑,睡眠好,全身汗出,寒熱未作,體溫正常。繼以復胃陽以生津調(diào)理一周而愈。
二、梔子甘草豉湯方
【方劑組成】梔子10克,香豉18克,炙甘草6克
【用法】以水四杯先煮梔子甘草,取二杯,內(nèi)豉,煮取一杯半,去滓,分二次溫服。
【方解】此于梔子豉湯加安中益氣的甘草,故治梔子豉湯證而虛怯少氣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傷寒論》第76條:發(fā)汗、吐下后,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復顛倒,心中懊憹,梔子豉湯主之;若少氣者,梔子甘草豉湯主之;若嘔者,梔子生姜豉湯主之。
注解:見梔子豉湯條。
【辨證要點】梔子豉湯證而虛祛少氣者。
三、梔子生姜豉湯方
【方劑組成】梔子10克,香豉18克,生姜15克
【用法】以水四杯先煮梔子生姜,取二杯,內(nèi)豉,煮取一杯半,去滓,分二次溫服。
【方解】于梔子豉湯加治嘔逆的生姜,故治梔子豉湯證而嘔逆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傷寒論》第76條:發(fā)汗,吐下后,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復顛倒,心中懊憹,梔子豉湯主之;若少氣者,梔子甘草豉湯主之;若嘔者,梔子生姜豉湯主之,
注解:見梔子豉湯方。
【辨證要點】梔子豉湯證而嘔者,
四、枳實梔子豉湯方
【方劑組成】炒枳實10克,梔子10克,香豉18克。
【用法】以水四杯先煮枳實、梔子,取二杯內(nèi)豉,煮取一杯半,去滓,溫分再服。
【方解】此于梔子豉湯加消脹的枳實,故治梔子豉湯證而心下脹滿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傷寒論》第393條:大病差后,勞復者,枳實梔子豉湯主之,若有宿食者,內(nèi)大黃如博棋子五六枚,服之愈。
注解:大病差后即指傷寒病愈以后,勞復謂不善攝生,因使病復,但本條所指是由于飲食無節(jié)所致外無寒熱,而只心中懊憹、心下脹滿者,當可以本方主之。若有宿食、大便不通者,更宜加大黃服之即愈。
按:“若有宿食”以下一段,原是方后語,本條為文過于簡略,有此一段,乃可理解為食復所致病,故并為一條解之。
【辨證要點】梔子豉湯證而心下脹滿者。
五、梔子厚樸湯方
【方劑組成】梔子10克,厚樸12克,炙枳實10克
【用法】水煎溫服。
【方解】梔子解煩熱,厚樸、枳實消脹滿,故治心煩熱而腹脹滿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傷寒論》第79條:傷寒下后、心煩、腹?jié)M、臥起不安者,梔子厚樸湯主之。
注解:太陽傷寒證,本宜汗而不宜下,今以誤下后,則邪熱內(nèi)陷,因致心煩熱、腹脹滿、臥起不安者,梔子厚樸湯主之。
按:此腹?jié)M亦屬虛滿,但與太陽病的腹?jié)M有寒熱之別。由于心煩熱和腹脹滿,故使其人臥起不安。此證亦多有,宜注意。
【辨證要點】心煩熱和腹脹滿者。
六、梔子柏皮湯方
【方劑組成】梔子10克,炙甘草3克,黃柏6克
【用法】水煎溫服。
【方解】梔子、黃柏解熱止煩,并有祛黃機能。甘草緩急迫,故治黃疸證煩熱而急迫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傷寒論》第261條:傷寒身黃發(fā)熱,梔子柏皮湯主之。
注解:形似太陽傷寒,發(fā)熱而身黃者,梔子柏皮湯主之。
按:黃疸病發(fā)煩熱而不可下者,宜本方。
【辨證要點】黃疸病發(fā)熱心煩者。
七、梔子干姜湯方
【方劑組成】梔子10克,干姜6克
【用法】水煎溫服。
【方解】梔子豉湯不用豆豉,而伍以溫中的干姜,故治梔子豉湯證煩熱較輕而有嘔逆或下利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傷寒論》第80條:傷寒,醫(yī)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梔子干姜湯主之。
注解:太陽傷寒,醫(yī)誤以丸藥大下之,徒傷中氣,而身熱不去,并其人微煩者,則宜梔子干姜湯主之。
【辨證要點】身熱微煩而嘔逆或下利者。
第十九章·甘草湯類方
一、甘草湯方
【方劑組成】甘草18克
【用法】以水三杯,煮取一杯半,分溫再服。
【方解】甘草有緩急安中止痛、解毒等作用,本方主治當亦不外于此。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傷寒論》第311條:少陰病二三口,咽痛者,可與甘草湯;不差者,與桔梗湯。
注解:咽痛之輕證,則可與甘草湯,若服后而痛不止,則宜與桔梗湯治之。
按:此當是論述咽喉部發(fā)炎的證治,紅腫輕者則痛輕,與甘草湯即治。紅腫重者則痛重,須更加桔梗治之。至于少陰病云云,已解于半夏散及湯方證,可互參。
【辨證要點】咽喉痛之輕證者。
二、桔梗湯方
【方劑組成】桔梗10克,甘草18克
【用法】煎服法同甘草湯。
【方解】桔梗味辛微溫而有排膿作用,并有治胸脅痛的功能,于甘草湯加入此味,故治甘草湯證而有上述的桔梗證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傷寒論》第311條:少陰病二三日,咽痛者,可與甘草湯;不差者,與桔梗湯。
注解:見甘草湯方
《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第12條:咳而胸滿振寒,脈數(shù),咽干,不渴,時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如米粥者,為肺癰,桔梗湯主之。
注解:咳而胸滿,即因咳而胸滿的意思。振寒、脈數(shù)為有癰膿之候。多咳唾故咽干。里無熱故不渴。時出濁唾腥臭以至吐膿如米粥者,此肺癰的明征,宜以桔梗湯主之。
按:肺癰用桔梗,不只為排膿,并亦治胸脅痛,臨床于肝炎患者,訴肝區(qū)痛劇則常于適方加桔梗,確有效驗。《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謂桔梗治胸脅痛如刀刺,可信。
【辨證要點】咽痛、咳吐濃痰、或胸痛者。
三、芍藥甘草湯方
【方劑組成】芍藥、炙甘草各18克
【用法】水煎溫服。
【方解】此于甘草湯加芍藥,故治甘草湯證腹攣痛,或其他體部攣急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傷寒論》第29條: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shù)、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湯以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煩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湯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diào)胃承氣湯;若重發(fā)汗,復加燒針者,四逆湯主之。
注解:見甘草干姜湯方。
按:本方不只治腳攣急,即腳弱無力、行步困難者,用之亦驗,古人名為去杖湯即由于此。
【辨證要點】四肢、胃腹等處攣急疼痛者。
【驗案】劉某,男性,50歲,初診日期1968年9月21日。前陰抽痛,伴經(jīng)常胃脘痛半年,經(jīng)補腎養(yǎng)肝等法治療不效,經(jīng)友人介紹來會診,舌苔薄白,脈沉細弦。屬津血虛而筋脈失養(yǎng),為芍藥甘草湯的適應證:
白芍18克,炙甘草18克
結果:服三劑前陰抽痛好轉,服六劑諸癥已。
四、芍藥甘草附子湯方
【方劑組成】芍藥10克,炙甘草10克,附子3克
【用法】水煎溫服。
【方解】此于芍藥甘草湯更加附子,故治芍藥甘草湯證而陷于陰證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傷寒論》第68條:發(fā)汗病不解,反惡寒者,虛故也,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
注解:發(fā)汗表解,則不惡寒,今反惡寒者,是因發(fā)汗不合法,亡失津液,使其陷于陰虛寒證,故用芍藥甘草附子湯治之。
按:本宜桂枝湯以解肌,而反用麻黃湯以發(fā)汗,或本宜小發(fā)汗,而反大發(fā)其汗等等,均屬發(fā)汗不合法,因使津液大量亡失而陷于陰證,現(xiàn)芍藥甘草湯證而更惡寒者,宜本方主之。論中只言反惡寒,亦簡文,不可不知。
【辨證要點】芍藥甘草湯證更見陽虛寒證者。
五、甘草小麥大棗湯方
【方劑組成】甘草27克,小麥30克,大棗10枚
【用法】以水六杯,煮取三杯,分溫三服。
【方解】三藥皆味甘緩急之品,故治精神失常而急迫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金匱要略·婦人雜病》第6條:婦人臟躁,喜悲傷欲哭,象如神靈所作,數(shù)欠伸,甘麥大棗湯主之。
注解:喜悲傷欲哭,即屢有悲傷欲哭的意思,象如神靈所作,謂其言行動作,像有神靈憑依的樣子。欠伸即呵欠,數(shù)欠伸,謂呵欠頻頻也;此宜甘草小麥大棗湯主之。
按:臟躁所指不明,但通過實踐,凡無故哭笑,情難自已的精神病,不論男女用之多驗。虛證小兒夜哭用之也效。
【辨證要點】無故哭笑難以自控而偏虛者。
六、甘草粉蜜湯方
【方劑組成】甘草18克,粉10克,蜂蜜36克
【用法】用水三杯,先煮甘草取二杯,去滓,內(nèi)粉、蜜,攪令和,煎如薄粥,溫服一杯,差即止。
按:原書只謂粉,為治蛔蟲,當是鉛粉,不過鉛粉有毒。以上按古法一劑分二服,若按今法,各藥宜減半用。
【方解】鉛粉殺蟲,甘草蜂蜜既能止痛,又以甘草而誘殺之,實治蟲痛的妙法。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金匱要略·趺厥手指臂腫轉筋陰狐疝蛔蟲病》第6條:蛔蟲之為病,令人吐涎,心痛,發(fā)作有時,毒藥不止,甘草粉蜜湯主之。
注解:吐涎、心腹痛發(fā)作有時,為有蛔蟲,用其它毒藥而痛不止者,以甘草粉蜜湯主之。
按:甘草蜂蜜治心腹痛有奇效。本方去鉛粉,加白芨10克,治潰瘍病劇痛者,屢用皆驗。
【辨證要點】胃脘痛疼急迫而脹滿不甚者。
【驗案】夏某,女性,52歲,病歷號35866,1980年4月17日初診。反復發(fā)作胃脘疼痛已10多年,經(jīng)鋇劑造影檢查診斷為“十二指腸球部潰瘍”,近一周來痛如刀割,夜晚尤甚,用中西藥多治無效,苔白微膩,脈弦細沉,證屬中寒急迫,急以溫中緩急,與甘草粉蜜湯加減:
甘草18克,白蜜45克,白芨10克
結果:當日服一煎痛未作,夜得安眠。第二天服第二煎盡,自覺如常人,又繼服小建中湯三劑,療效鞏固,停藥一周也未見不適。
七、生姜甘草湯方
【方劑組成】生姜15克,人參10克,甘草12克,大棗5枚
【用法】水煎溫服。
【方解】生姜治嘔,余皆健胃養(yǎng)正之品,此亦胃虛飲逆的治劑。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附方(三):《千金》生姜甘草湯:治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咽燥而渴。注解:胃虛飲逆,故咳唾涎沫不止,以是則傷津損液,因致咽燥而渴者,本方治之。
按:此咽燥而渴,只是咽中干思水潤之而已,與白虎湯證煩渴引飲者大異,宜注意。
【辨證要點】咳吐白痰而嘔,胃虛納差者。
八、排膿湯方
【方劑組成】甘草10克,桔梗14克,生姜5克,大棗5枚
【用法】水煎溫服。
【方解】此于桔梗湯增量桔梗,加強排膿的作用,復加姜棗輔甘草安中以養(yǎng)正,瘡癰耗人氣血,排膿養(yǎng)正是為要法。
按:此方見于《金匱要略·瘡癰腸癰浸淫病》篇,但有方無證,就其方名,知為瘡癰排膿而設,由于來源于桔梗湯,若參照桔梗湯證而活用之,可無大錯。
【辨證要點】咳唾濁痰、胸痛而病久者。
第二十章·枳術湯類方
一、枳術湯方
【方劑組成】枳實20克,白術18克
【用法】以水五杯,煎取三杯,分溫三服。腹中軟,即當散也。
【方解】枳實行氣、破結而消脹滿,伍以逐飲利尿的白術,故治有水飲、心下堅滿而小便不利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金匱要略·水氣病》第30條: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盤,水飲所作,枳術湯主之。
注解:旋盤為何物不明,但謂邊如旋盤明明是邊緣界限分明。心下堅滿,其大如盤,按之邊緣分明,此為水飲所作,宜以枳術湯主之。
【辨證要點】心下堅滿而邊界清楚又見小便不利者。
二、枳實芍藥散方
【方劑組成】炒枳實、芍藥各等分
【用法】二味杵為散,每服3-6克,并主癰膿,以麥粥下之。今作煎劑,可取上藥各l0-12克。
【方解】此于枳實伍以除血痹、治腹攣痛的芍藥,故治血阻氣滯而腹?jié)M痛者。下之以麥粥,亦不外于安中養(yǎng)正之意,故亦主癰膿。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金匱要略·婦人產(chǎn)后病》第4條:產(chǎn)后腹痛,煩滿不得臥,枳實芍藥散主之。
注解:產(chǎn)后腹痛多由于血阻氣滯所致,煩滿不得臥,更是熱郁氣壅之象,故宜枳實芍藥散主之。
《金匱要略·婦人產(chǎn)后病》第5條:師曰:產(chǎn)婦腹痛,法當以枳實芍藥散,假令不愈者,此為腹中有干血著臍下,宜下瘀血湯主之。
注解:見下瘀血湯方。
【辨證要點】腹?jié)M攣痛或有心煩不安者。
三、排膿散方
【方劑組成】炒枳實、芍藥各10克,桔梗3克
【用法】三味杵為散,取雞子黃一枚,以藥散與雞子黃相等,揉和令相得,飲和服之,日一服。
【方解】此于枳實芍藥散而加排膿的桔梗,故治枳實芍藥散證而有癰膿者。
按:此和排膿湯,亦有方無證。由于是枳實芍藥散的加味方,可參照枳實芍藥散方證而施用之。
四、桂枝生姜枳實湯方
【方劑組成】桂枝、生姜各10克,枳實15克
【用法】水煎溫服。
【方解】此于枳實配伍主氣沖的桂枝,和治飲逆的生姜,故治諸逆(指痰飲客氣沖逆而言),以舉心中痞塞而心懸痛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金匱要略·胸痹心痛短氣病》第8條:心中痞,諸逆心懸痛,桂枝生姜枳實湯主之。
注解:心中痞,即心臟有痞塞的自覺證。心懸痛,即心臟所處的一側痛。由于諸逆,因致心中痞塞而心懸痛者,桂枝生姜枳實湯主之。
按:本條頗能說明心絞痛的證治,不過實踐證明,此證單用本方的機會反少,而以用大柴胡湯與桂枝茯苓丸,或桃核承氣湯合方的機會為多,此于大柴胡湯已詳述之。可互參。
【辨證要點】心下痞塞,胸脅悶痛者。
第二十一章·栝蔞薤白湯類方
一、栝蔞薤白白酒湯方
【方劑組成】栝蔞實一枚(搗),薤白72克,白酒七杯
【用法】三味同煎,取二杯,分溫再服。不能飲酒者,可以黃酒代之。
【方解】栝蔞開胸逐痰止嗽,薤白散結止痛,合以為方,故治胸痹痛而喘息咳唾者。煎以白酒,更使藥力暢行無阻也。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金匱要略·胸痹心痛短氣病》第3條: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寸口脈沉而遲,關上小緊數(shù),栝蔞薤白白酒湯主之。
注解:寸口以候胸中,今關脈沉而遲,知為胸中的氣虛。關上以候心下,今關上小緊弦,知為心下寒飲盛,寒飲乘虛逆迫于胸中,因致喘息咳唾、胸背痛而短氣,此胸痹之病,宜以栝蔞薤白白酒湯主之。
按:心一動則三部脈皆動,寸關尺可有形象的不同,但絕無至數(shù)的互異。若寸脈遲,關上亦不可能數(shù),數(shù)當是弦之誤,宜改之。
【辨證要點】胸悶、胸背痛、短氣或喘息者。
二、栝蔞薤白半夏湯方
【方劑組成】栝蔞實一枚(搗),薤白27克,半夏72克,白酒10杯
【用法】四味同煮,取四杯,溫服一杯,日三服。不能飲酒者,可以黃酒代之。
【方解】此于栝蔞薤白白酒湯減少薤白量,而加大量下氣逐飲的半夏,故治栝蔞薤白白酒湯證,飲逆較甚而喘息咳唾更劇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金匱要略·胸痹心痛短氣病》第4條:胸痹不得臥,心痛徹背者,栝蔞薤白半夏湯主之。
注解:不得臥,謂胸悶心痛,或喘息咳唾劇甚而致不得臥。心痛徹背,即從心到背俱疼的意思,此宜以栝蔞薤白半夏湯主之。
【辨證要點】胸悶心痛、咳逆短氣甚者。
【驗案】安某,女性,74歲,病歷號162346,1965年6月14日初診,患心絞痛一年多,常胸前劇痛,每發(fā)作則不能平臥,呼吸困難,大汗出,經(jīng)常服用硝酸甘油、氨茶堿,大便干,口干不思飲,苔白厚,脈弦細。證屬痰阻胸陽,瘀血阻絡,治以化痰通陽,祛瘀通脈,與栝蔞薤白半夏湯加味:
栝蔞45克,薤白27克,半夏70克,白酒60克,桂枝10克,枳實10克,桃仁l0克,陳皮30克,白芍12克
結果:上藥服三劑,痛減,但小有勞則發(fā)心區(qū)痛,上方加茯苓12克,繼服六劑,胸痛時作時休,仍以上方稍加減,服一月后,胸痛不再發(fā)作。
三、枳實薤白桂枝湯方
【方劑組成】枳實12克,厚樸12克,薤白24克,桂枝3克,栝蔞30克
【用法】水煎溫服。
【方解】此于栝蔞薤白白酒湯加行氣消脹的枳實、厚樸,和降沖氣的桂枝,故治栝蔞薤白白酒湯證而胸腹逆滿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金匱要略·胸痹心痛短氣病》第5條:胸痹,心中痞氣,氣結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枳實薤白桂枝湯主之,人參湯亦主之。
注解:見理中湯方。
【辨證要點】栝蔞薤白白酒湯證胸腹逆滿明顯者。